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生命的禮贊字篇一
躍動的是你的青春,涅盤的是不死的鳳凰。
你熱烈,你以灼烈的舞姿燃出了生命熊熊的力量。
你狂放,你以不羈的奔跑燒出了人生蕩蕩的瀟灑。
你舞著燦爛的紅綢,捉摸不透的影藏匿了最奔放的夢想,若柔若剛是君子不變的信條。
你揮著爍爍的寶劍,無情地劃下黑暗那丑陋的面具,撥開光明的面紗是你不渝的職責。
一群人圍著你。奧運圣壇上,你揚起艷麗的石榴裙,飛揚,飛揚,高歌,高歌,舞出亙古不變的激情,舞出永恒不悔的勝利,舞出最美麗的和平夢想!
一群人圍著你。清冷的月光下,你吟起同樣清冷的旋律,輕靈,輕靈,低嘯,低嘯,圍著你在舞的人啊,森林里的月光之下,豈不知“一群人的狂歡是孤獨”?迷離的雙眼中也只有你幽黯的身影。
你是游離在人間的靈魂,著一襲華麗的裘袍。
是地獄中圣器上幽怨的目光。
是祭壇上刺眼的艷麗。
是使阿房宮付之一炬的無奈眼神。
是瘦哥哥梵高槍響時麥田之上太陽無情的吐舌。
……
你是普羅米修斯盜來的光明,捧著一顆火熱的心赤裸裸地坦然走來。
是在你的懷抱中重生不息的不死鳥。
是結束茹毛飲血時咧嘴的微笑。
是冶煉出的閃閃金屬中奪目的紅光,是星星點點亦可燎起整片草原的偉大旗幟。
……
你…
是火。
不滅的烈焰,不敗的神話。
生命的禮贊字篇二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二日,十四時二時八分,在四川汶川縣、都江堰、映秀鎮同時發生8.0地震。湖北、深圳、北京等地也有余震。
在救援過程中,救援人員發現在一所幼兒園的廢墟中,有一個小女孩,下半身埋在瓦礫下,流著鮮血。這個小女孩看見有人來了,平靜地對救援人員說:“叔叔,我不怕,別著急,你慢慢來。”由于瓦礫過多,救援工作十分緩慢。小女孩卻唱起了歌,說:“叔叔,我唱歌就不疼了。”救援人員百感交集,流下了淚水。
一個幼兒園的小女孩,能如此平靜地面對這樣的痛苦,這樣的災難,是個令人震憾的奇跡啊!
還有一個老奶奶和五個月大的孫女在家,當她覺得房子在搖動,頭暈地眩時候,突然意識到房子要塌,果斷地將孫女從六樓扔下,自己被壓在廢墟中。她的孫女幸免于難,孫女臉朝下落在地上,臉上雖有劃傷,但性命卻得以保全。
地震是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仍有預防措施。動物是離地表最近的,所以,它們的反應一有異常,應當引起人們重視,進行研究。我們平時對地震的研究也猶為重要。如果許多建筑物的抗震結構的設計,也有利于減少地震災害。
也許,我們曾站在不同的立場,但這一次,我們望著同樣的方向,祈求上蒼賜給我們可以承受的明天。
生命的禮贊字篇三
一天,我打開電視就有一個很醒目的幾個字出現在眼簾。“生命的禮贊 ”我開始對這節目感興趣。
節目講的是在這次四川地震中,有人在廢墟下發現了一個小女孩,讓人們驚訝的是這個女孩竟然用手電筒在水泥板下看書。記者拍下了這個小女孩。
主持人說,當記者問她為什么要讀書,難道她不會大聲呼叫或尋找食物來延長自己的生命。她平靜地說;“當我在廢墟中伴隨我的只有懼怕,我突然發現有一本書。我就打開手電筒看書。”我被她詩一般的話感動了。一個小女孩,在距離死神只有一段小小的路時,她選擇了書。也許這是她 最后一本書。
人們發現她時,她臉上有好幾塊血跡。旁邊都是血,把書染紅了。
我國幾位著名畫家畫了一幅油畫。叫“生命的禮贊”有人買下了這幅畫,畫家把錢都捐了。在場的人都流下了淚水。
多么普通的一件事,多么不普通的一件事。一個小女孩在看書,一個小女孩在廢墟下看書。
我想對女孩說;“我為你自豪!”
生命的禮贊字篇四
能在逆境中生存的生命,是最令人肅然起敬的生命。
——題記
你見過不是梅花,卻有傲雪耐霜的本領的花嗎?
我見過,在我們靖邊榆煉恒盛苑小區。那些桃花想要活著,就必須學會在年復一年的“倒春寒”的襲擊中活下來。艷陽高照、春風和煦,那些桃花開的爭奇斗艷,一朵朵花在開比美大賽,一朵比一朵美麗,一朵比一朵漂亮。還有,走進花叢,會有一股芳香撲鼻而來,這真是絕美的春天有著絕美的桃花啊!
第二天,我走進花叢中,看到地上殘缺的花瓣,想著桃花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抬頭望樹,那些桃花安然無恙,開得更美,更加爭奇斗艷。這就是勇敢的生命,那白雪好像只是給桃花擦去灰塵,那北風也是給桃花吹順了發梢,吹去了臟亂的花瓣。
桃花那勇敢、堅貞不屈的生命,讓我肅然起敬,讓我們油然而生出對桃花的敬佩之情,贊美之情。
生命的禮贊字篇五
花生花落,葉生葉落,都是對生命的禮贊。
——題記
上學路上,我發現花壇里多了一枝玫瑰,她嬌羞地伸展出一個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感覺過幾天就會向世人展現她那傾城的容顏。我非常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可好景不長,天空突然出現一片黑壓壓的烏云,暴風雨即將來臨。我有些擔心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心中默默期盼著那花骨朵能在這場“災難”之中平安無事。
令人失望的是我的期盼并沒有成真。那枝玫瑰沒能挺過這場“災難”。
生命真的很脆弱,一場暴雨、一場火災、一場洪水都可以讓數百萬個生命離開。
每次路過花壇,我都會刻意避開那枝玫瑰,因為我不想看見她茍延殘喘的樣子。
時光飛逝,轉眼間,迎來了春天。我又路過那個令我神往的花壇,我不由自主地回過頭來。眼前的一幕令我震驚,曾經奄奄一息的玫瑰竟然在陽光下絢麗地綻放著,我不禁感嘆:生命竟如此頑強呀!經過狂風的肆虐,暴雨的擊打,她仍堅強不屈,茁壯生長。
花的凋謝是為了來年更好地生長,這就是生命的輪回。花生花落,葉生葉落,都是對生命的禮贊!
生命的禮贊字篇六
;寫在前面的話:天津市匯森中學是天津市極具影響力的教育名牌學校之一,其前身為“天慈中學”。現有1400余名學生,90余名教師。其中特級教師1人,區級首席教師1人,區級名師2人,高級教師37人,學科帶頭人26人。匯森中學遵循“師生為本、高效開放、尊重個性、全面發展”的辦學思想,以“求真、至善、尚美”為育人原則,實現“給每一個青春生命注入成功的密碼,讓每一個青春生命綻放燦爛的光彩”的核心教育價值觀。匯森中學以教師的情感和智慧、學校的優良傳統和文化資源為沃土,構建符合學生特色的生命課程體系,積極開發豐富的校本課程、多彩的選項課、開放的國際課程,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通過多種途徑的實踐和體驗,匯森中學讓生命教育真正鐫刻在匯森教師和學生的心中。
匯森中學校長孫方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先后參加了天津市中學骨干教師培訓、教育部組織的基礎教育新課程骨干培訓者國家級研修、天津市中小學班級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培訓、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培訓。在天津師范大學進修“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研究生課程,取得教育學碩士學位。她積極進行教學創新和改革,共有二十余篇教育教學論文發表或獲獎,包括國家級3篇、市級11篇、區級5篇。她積極從事教育科學研究,努力向研究型教師發展,先后被評為全國教育科研優秀教師、天津市基礎教育科研先進個人、河北區教育科研先進個人、河北區首屆教研教改積極分子等,主持和參與了十余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作為課題負責人或主要參與者,共有9項課題已順利結題,包括國家級課題6項、市級課題2項、區級課題1項。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
舒婷的《致橡樹》,一首關于愛情的詩歌。同學們大聲而深情地朗誦后,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始討論各自對愛情的理解。這是天津市匯森中學生命教育課堂上的一幕。
中學生正值人生的花季,中學階段應是學生憧憬美好未來,煥發生命活力的美好時期,然而近年來,中學生輕視與傷害生命的現象卻屢見不鮮。中學生中自殺、自殘、漠視他人生命、傷害他人的案例時常見諸報端,這些現象反映出中學生對生命的漠視。加強對中學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緩,引導學生走出生命的誤區,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已成為現代教育不可忽視的一環。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讓受教育者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但是由于社會競爭的加劇和就業的困難,現代教育偏重于知識的傳授,使受教育者越來越缺乏人文關懷、價值關懷和意義關懷。于是,不少青少年的道德品質、文化素質、人格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有些還相當嚴重。多少年來,我們的教育沒有把學生引入生命領域的探尋和思索,生命到底意味著什么?生命對自身、對家人和朋友、對社會究竟具有怎樣的意義?課堂沒有告訴我們的中學生。
中學階段是人生的一個特殊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生理發育逐步成熟,但心理發育相對滯后。在這個時期,中學生往往會出現一系列的矛盾沖突,如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交往需要與自卑閉鎖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等等。中學生,正處于心理學家所說的“風暴期”“精神饑餓期”“第二反抗期”,他們不能明辨是非,遇事好沖動,對自己的行為不計后果,如不及時進行引導、教育,他們很可能會走上歧路,甚至是不歸路。教育要與時俱進,完成教育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它呼喚生命教育理念的構建,呼喚生命教育在中學生根開花。
近年來,我國學者已越來越意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將生命教育引入中小學校園并逐漸在社會普及。關于生命教育的內涵,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學者都沒有形成共識。追溯生命教育的源頭,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學者是美國的杰·唐納·華特士,他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探討必須關注人的生長發育與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諦。綜觀目前國內外關于生命教育的論述,生命教育有狹義與廣義兩種:狹義的生命教育是指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的生命教育,一般來說就是尊重生命主體,為其創設生動活潑、充實豐富的環境和條件,以促進生命主體全面、和諧、主動和健康發展的教育。
天津市匯森中學(以下簡稱“匯森中學”)秉承“求真、至善、尚美”的育人原則,以多元生命教育為核心理念,優化學校育人模式,重在啟迪生命智慧、挖掘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價值。匯森中學的人才觀定位于培養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未來社會的成功者。多年來,匯森人始終堅持為教育注入鮮活的“生命”元素,堅持為課程融入斑斕的“多元”成分,讓創新的課程建設凸顯生命的魅力,讓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彰顯生命的活力,堅持傳承與創新并舉,致力于生命教育體系的構建,讓匯森中學的“生命教育”保持發展的動力,唱響生命禮贊。
確立“多元生命育人模式”,充實教育理論
“多元生命育人模式”包含了十大教育群落和十大教育目標,如下圖所示:
以上十大教育群落都是匯森中學實施生命教育的切入點,也是重點。依據學生的實際,即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注重以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養學生(即國學教育),關注學生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即藝術教育),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即科技教育),尊重學生學習和發展規律,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即高效教學),從而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同時,積極引導使學生認識人類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存在及發展規律(即國際理解教育);認識個體的自我生命與他人生命及非人類生命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即環保教育);領悟生命的本質、價值和意義,牢固樹立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生命尊嚴的價值理念(即感恩教育);并努力提高他們的生存技能和生命潛能(即安全教育),激發學生樹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奮發成才的志向,培養他們勇敢、自信、堅韌的性格,引導學生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即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實施需要一定的載體和形式,生命教育的目標則是要幫助學生了解人生的價值、目的和意義,進而喜愛生命與人生,珍惜生命與人生,并能夠尊重自己、他人、環境及自然,促進自我能力的充分發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和有意義的人。因此,圍繞十大教育群落實施的生命教育,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獲得多彩的生命,即美麗、修身、智慧、健康、環保、感恩、尊重、理想、創意和多元化。
構建多元生命課程,優化育人模式
“教育不是單純的升學率,更不應是對鮮活生命的無視。我們的生命教育不同于其他學校,因為我們不僅關注學生的生存常識和生活常識,更注重培養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世界觀、價值觀等。”孫方校長這樣闡述對生命教育的理解。生命的意義在于充滿無限的創造,而創造的活水就在于激蕩生命智慧的波瀾。“給每一個青春生命注入成功的密碼,讓每一個青春生命綻放燦爛的光彩”是匯森中學的核心教育價值觀。學校把對生命教育的理解內化到教育行為中,以課程建設為根基,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依據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的原則,構建了具有匯森特色的多元生命教育課程體系。
匯森中學的多元生命教育課程體系,由基礎系列、拓展系列和成功系列三部分構成。
基礎系列課程由“智慧生命”“尊重生命”“陶養生命”“潤澤生命”和“護航生命”五個模塊構成。依照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生活實踐原則,由點至線連成脈絡,主要包含國家課程和涉及安全教育、國學教育、道德與修養、心理健康教育、環保教育、法制教育等內容的校本課程。基礎系列課程旨在讓學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唯一性,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使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道德修養,讓學生具備生存、生活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拓展系列課程由“美麗生命”“創意生命”和“綻放生命”三個模塊構成。依照學生的個性、能力特點和思維發展規律,由線到面形成階梯,主要包括“藝術課程”“科技課程”“機器人課程”“注意力訓練課程”“思維拓展訓練”等內容。拓展系列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關注學生個性和特長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造空間和機會,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成功系列課程由“經營生命”和“多元生命”兩個模塊構成。主要包括“領導力課程”“職業規劃課程”“國際理解教育”和“多元智能課程”等內容。通過多元的課程學習和豐富的實踐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素養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品質的完善,形成多元智能的發展,增強學生對人生和社會的使命感,培養博大的胸懷和堅韌的毅力,在實現自身生命價值的基礎上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與價值。
實施多元生命課程,提升學生創新素養
創新是生命力的象征, 更是生命價值的最高體現。匯森中學的生命教育,就是按照人的成長規律建構的教育模式,按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以點帶面的思路,以國家課程的校本化為根本,以特色校本課程的創新開發為主干,以學生社團的創意建設為枝葉,將培養學生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深深熔鑄于學校課程的文化內涵中。
新課程標準提出,體育、藝術課程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匯森將國家課程中的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四學科課程進行校本化設計,提升國家課程的選擇性和興趣性。授課采用“1+1”模式,即1節選項課 + 1節必修課。所謂選項課,即為學校統一在學科原有課時中,規劃出部分課時,發揮教師特長,結合學生興趣,開設不同項目的學科選項課。按照年級進行分段選項,涉及籃球、排球、乒乓球、武術、跆拳道、踢踏舞、合唱、工筆花卉技法、陶藝設計與制作等等。進行小班化教學,學生走班上課,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與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選項課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同時也是對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為綜合提升學生的創新素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創新素養是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綜合體現。匯森開發的特色思維訓練課程,充分培養學生不同領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綜合提升學生的創新素養。其中的“機器人課程”能夠充分發揮機器人技術的綜合性、先進性和自我更新性,綜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思維拓展訓練課程”與學科教學相整合,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拓寬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訓練思維的邏輯性,激發創新思維的火花。針對目前中學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夠集中或集中時間較短、上課走神、寫作業磨蹭等問題,匯森中學開設了“注意力訓練課程”,利用腦反饋訓練技術,借助有醫學認證的專業軟件,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大腦利用效率和注意力水平,更好地發揮大腦的潛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質量,著眼于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奠基。
科學精神是現代公民意識的重要底色,創造智慧是人類生命的最高表現。培養科學精神和創造智慧,始終是匯森中學多元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以科技節活動為引領,以科學類課程建設為重點,將科技教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終實現“創意生命”的教育目標。2012年,校“搭紙橋”代表隊榮獲天津市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2013年,學校以“國際地球日”為科學教育契機,開展了“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家”環保主題活動,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富有創造力的個性展現,既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學校因此被河北區環保局授予“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創新獎”。
此外,多元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為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創造力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校自主開發的“發明與知識產權”校本課程,是本市基礎教育界唯一涉及該領域的校本課程,獲得了天津市知識產權局的高度肯定。2012年,6名學生在天津市青少年小發明設計大賽中獲獎。3名學生獲全國科技創新大賽銀獎。2名學生獲第27屆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發明項目一等獎,他們同時被吸納為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學校也被命名為中國少年科學院分院、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小院士培養基地。2013年,數名學生獲得美國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主辦的2013年度“環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學知識挑戰活動”天津賽區一、二等獎及“環球自然日”全球總決賽三等獎。2013年8月,數名師生赴日參加國際中學生環境與能源論壇,他們的發言獲得與會各國來賓及專家的高度贊揚。
探索學習方式變革,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在多元生命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實施過程中,匯森人深刻地體會到,幫助學生不斷提升創新素養,使其生命價值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
學習方式的變革高度依賴于學習意識和學習環境的改變。結合《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提出的“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的理念,匯森將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手段。學校基于數字化學習環境,為學生搭建廣闊的自主學習平臺,將翻轉課堂、微課程、泛在學習等理念引入教學過程,積極開展了數字化環境下的移動學習模式研究。主要從基于平板電腦的交互學習、基于vhomework智能英語學習平臺的移動學習以及基于智能機器人課程的研究型學習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總結出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基于診斷評價的分層學習模式、交互與共享相結合的移動學習模式、翻轉與拓展相結合的個性學習模式。
例如,音樂課上教師利用平板電腦及數字化平臺,組建“ipad”樂隊。以mac硬件和apple開發的音樂應用軟件為基站,ipad應用的音頻接口和常規midi鍵盤,組成全數字演奏、編輯、采樣操作系統。學生通過平板電腦模擬樂器演奏、五線譜操作,使學生體驗式地參與藝術的理論學習與創作,實現藝術教育的多元化和現代化。
又如,學生在自然與科學學科課程的學習中,可通過交互式三維仿真課件及數字與圖形的變換與操控,模擬實驗場景,虛擬操作親身體驗實驗過程;人文學科則可通過課程環境的模擬,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學習內容,還可通過交互式反饋加深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這種學習生活的新嘗試,充分體現了“先學后教、問題引領、前移后續、合作互動、自適應評價”等教與學模式的優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信息時代的學習革命,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靈動空間,使學生在獲得全新學習體驗的同時,提升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能力。
“匯森特色”學案導學,著力構建高效課堂
2010年,匯森中學派骨干教師到山東杜郎口中學和昌樂二中學習導學案使用經驗。同年7月,以學科組為單位,開始了獨具“匯森特色”的學案編寫探索。經過一個暑期的奮戰,在校長的全力支持和各學科組的通力協作下,學案以校本的形式走入了匯森中學課堂。這種形式既避免了學生丟失資料的不便,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集備力度。截至目前,該校共編纂《學案與測評》32冊,涉及9個學科。它的編纂凝聚著各學科組集體的智慧,所有內容都通過集體研討進行最大限度的提煉和優化。探究案注重“導”,充分體現學科的思想性,在教與學的矛盾點和沖突點上做文章,把課堂教學的重點聚焦在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環節上。通過教師有效地“導”,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將課堂變成名副其實的學堂,實現學習主體的回歸。訓練案和階段測試強調“精”,從設定問題的深刻性、布置任務的復雜性、課堂延展的開放性和學習效果的成長性等方面加以落實,讓學生從紛繁的題海中解放出來,使課堂成為靈動的學習空間。四年來,教師們從最初的無所適從,到逐漸將導學案作為引導學生學習的線路圖,這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為避免限制學生思維,避免導學案的“教案化”和“作業化”,匯森中學進行了導學案的二次開發,提出“一個課時一個學案”,加大導學力度,使知識系統化,精簡例題和習題,體現梯度,為學生搭建思維的階梯,給學生留出更為自主的學習空間。在凸顯學法指導的同時,也注重了學案與教學媒體和板書應用的有機結合。
匯森中學以學案導學作為生命教育高效課堂的突破口,過程是艱辛的,收獲是豐碩的。不僅實現了學校中考成績的連年高位攀升,提升了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更帶來了教研方式、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校辦學真正回歸到了“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主陣地”的基本認知,從而以教學的鮮明特色實現學校的內涵發展。
注入鮮活“生命”元素,繁榮多彩校園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的根源,也是尋求創新思維的不竭寶庫和創新精神的堅強后盾。生命教育就要在現代中學生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建立一個“文化臍帶”。為此,學校篩選符合時代精神的優秀經典文化來滋養年青的生命,選擇適合不同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優秀國學作品編輯成冊,形成了匯森的國學教育讀本。匯森堅持把經典誦讀與書法教育、閱讀教學、寫作實踐等內容有機整合,通過每日誦讀,注重文化積淀在平時,以傳統文化的熏陶陶養生命,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感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與幸福,讓校園在朗朗書聲和濃濃墨香中散發著醉人的文化氣息。2010年12月,匯森中學被教育部命名為“中華頌——經典誦讀”試點校,2013年,又被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命名為書法教育實驗學校。
匯森人始終堅信,教育不是單純的升學率,也不是拋棄一切的死讀書、讀死書,更不能是對生命鮮活的漠視。匯森中學始終關注把陶冶情操、塑造品格、激發熱情的藝體活動融入多元生命教育之中,培養學生的強健體魄和健康心理,塑造他們的堅強意志和昂揚精神。匯森開設藝體類選修課已有十年,乒乓球、游泳等日臻完善,已經成為成熟的校本課程。在十多種藝體類校本課程中,除傳統的球類、棋類、三跳類項目外,學校還動員其他學科教師發揮特長,開設了推鐵環、抖空竹、放風箏、跳猴皮筋、跳房子等“民俗體育”課程,這些課程既可以提高學生身體的靈活度,又對學生進行了民俗文化教育。體育教師還結合學校生命教育的辦學特色,自編了以中華武術為主要內容的武術校操在全校推廣。為加強學生的健身觀念,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學校每學期還要開展系列校內競賽活動,如乒乓球、排球、籃球比賽,踢毽子、跳繩比賽,冬季長跑活動,秋季匯操表演等。無論畢業年級還是非畢業年級,全都參與其中。這些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活躍了校園生活,增強了集體凝聚力,培養了學生勇于拼搏的精神。學生重視體育鍛煉的意識得到進一步加強,利用體育活動實現了生命教育的目的。
在校園藝術生活方面,學校通過突出課程的選擇性和體系建設,確立了交響鍵盤、舞蹈、管弦樂、合唱為支柱的四大板塊,適應不同年級、不同愛好、不同特長的學生成長。藝術舞臺的搭建,為學生提供了生命藝術潛能開發的空間。匯森中學青少年藝術團代表天津市與新西蘭奧蒂亞青少年交響樂團進行交流演出,獲得強烈反響;校晨曦藝術團榮獲全國青少年才藝電視展演金獎,并參與錄制中國教育電視臺春節聯歡會;晨曦藝術團踢踏舞隊在德國德累斯頓榮獲國際青少年舞蹈大賽特殊大獎一等獎第一名;朗煜瑄同學制作的環保動漫作品《最后的使命》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影像節中榮獲一等獎。
多姿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也繁榮著匯森中學生命教育的校園文化。學生們在社團活動中自主參與、自我管理、自我規劃的過程,本身就蘊含著極大的創造能量。晨曦藝術團、晨曦廣播站、書法軒等社團發掘了學生潛能,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張揚個性的廣闊舞臺,幫助學生增強了自信。ipad音樂制作、陶藝坊、手繪墻等以“創意”為切入點,突出創造性和實踐性,既使校園處處充滿生機,又實現了創新教育的目的。
霍斯曼曾在《藝術與學校》一書中指出:“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藝術。”生命教育也需要藝術的表達,用多彩的藝術形式拓展育人外延,以和諧的人文環境豐富生命內涵,是匯森中學開展藝術教育的基本原則。匯森的“紅五月”合唱節,做到班班唱、人人唱,將教學和活動有機結合,通過藝術的普及教育使藝術真正走進每個學生的內心。每年的藝術節盛況空前,七大類十余項活動中有思想的翱翔、有感情的抒發、有青春的旋律、詩意的飛揚……校園藝術節啟迪了學生的才智和靈性,發展了他們的才藝和特長。2013年匯森中學51人報名參加河北區文藝展演,分獲各類項目的一、二、三等獎,群舞《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榮獲二等獎。在2013年河北區合唱比賽中,匯森中學九年二班、九年七班作為迎檢班和抽查班以98.6和98.2的高分獲得全區初高中唯一的一等獎。2013年11月,“神十”在“中國載人航天展”天津站亮相,開幕式上學校銅管樂隊的精彩演奏,展現了匯森藝術教育的成果和學生的風采。2013年12月,師生共同編排的創意舞蹈《愛護牙齒》,代表天津市參加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看我72變》節目競賽表演,獲得了專家評審和學生評委的高度贊許,榮獲最佳幽默表演獎。匯森中學的藝術教育為學生提供了生命藝術潛能開發的空間,不僅在于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更在于喚醒生命的靈動與飛揚。
多年來,匯森中學的多元生命教育始終秉承著全人教育的目標,通過對生命本身的關注,使學生珍惜和敬畏生命,學會生存和生活,進而思考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通過引領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完善和發展個體生命,追求生命的完美與幸福,實現生命價值。學校以多元生命教育優化學校的育人模式,將鮮活的“生命”元素融入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之中,實現學生品性純潔、品位高雅、品行自勵的教育理想,精心塑造與人類崇高精神對接的理想公民,全力培養與社會發展高度適應的創新人才。未來,匯森人將通過對學校育人模式的進一步優化與實踐,努力把匯森中學建設成為充滿創造力、意蘊豐贍的“大校園”, 實現匯森教育的高附加值。
(責任編輯 邵 瑩)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