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朱自清故居游記篇一
①去年夏天,我們和s君夫婦在松堂住了三日。難得這三日的閑,我們約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兒,也帶了兩本書,卻只是預備閑得真沒辦法時消消遣的。
②出發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頗為悵悵,難道天公這么不做美嗎!第二天清早,一看卻是個大晴天。上了車,一路樹木帶著宿雨,綠得發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沒有一點塵土,行人也不多。又靜,又干凈。
③ 想著到還早呢,過了紅山頭不遠,車卻停下了。兩扇大紅門緊閉著,門額是國立清華大學西山牧場。拍了一會門,沒人出來,我們正在沒奈何,一個過路的孩子說這門上了鎖,得走旁門。旁門上掛著牌子,“內有惡犬”。小時候最怕狗,有點趑趄。門里有人出來,保護著進去,一面吆喝著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說,“不礙不礙”。
④ 過了兩道小門,真是豁然開朗,別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剛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擠著我我擠著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來上一棵,疏不是?誰愛看?這兒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來得好。中間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這座亭子高大軒敞,對得起那四圍的松樹,大理石柱,大理石欄桿,都還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沒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凈幾,坐下來清清楚楚覺得自己真太小,在這樣高的屋頂下。樹影子少,可不熱,廊下端詳那些松樹靈秀的姿態,潔白的皮膚,隱隱的一絲兒涼意便襲上心頭。
⑤ 堂后一座假山,石頭并不好,堆疊得還不算傻瓜。里頭藏著個小洞,有神龕,石桌,石凳之類。可是外邊看,不仔細看不出。得費點心去發現。假山上滿可以爬過去,不頂容易,也不頂難。后山有座無梁殿,紅墻,各色琉璃磚瓦,屋脊上三個瓶子,太陽里古艷照人。殿在半山,巋然獨立,有俯視八極氣象。天壇的無梁殿太小,南京靈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還殘留著些舊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時在西山練健銳云梯營用的,在陰雨天或斜陽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樣,前年春天倒下了,看著怪不好過的。
⑥ 可惜我們來的還不是時候,晚飯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們什么都談,又賭背詩詞,有時也沉默一會兒。黑暗也有黑暗的好處,松樹的長影子陰森森的有點像鬼物拿土。但是這么看的話,松堂的院子還差得遠,白皮松也太秀氣,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詩,那才夠陰森森的味兒——而且得獨自一個人。好了,月亮上來了,卻又讓云遮去了一半,老遠的躲在樹縫里,像個鄉下姑娘,羞答答的。從前人說:“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真有點兒!云越來越厚,由他罷,懶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個秋夜,刮點西風也好。雖不是真松樹,但那奔騰澎湃的“濤”聲也該得聽吧。
⑦西風自然是不會來的。臨睡時,我們在堂中點上了兩三支洋蠟。怯怯的焰子讓大屋頂壓著,喘不出氣來。我們隔著燭光彼此相看,也像蒙著一層煙霧。外面是連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遠近幾聲犬吠,教我們知道還在人間世里。
15.下列對這篇游記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朱自清不愧是謀篇布局的高手,本文采用了時空交錯的構思技巧,使得整個文章脈絡清楚,布局井然。
b.“堂后一座假山,石頭并不好,堆疊得還不算傻瓜”中“傻瓜”是說假山的`建造者頭腦比較靈活,不怎么傻。
c.文中寫“松堂”高大,他不直說,卻說自己小,這些地方都是作者著意經營過的,可是看不出斧鑿的痕跡。
d.“云越來越厚,由他吧,懶得去管了。”這句話非常傳神,寫出了由于云層加厚,作者無法看月亮而產生的懈怠的心理。
e.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作者在寫景狀物中極盡對比手法的運用,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讓人嘆服!
16.本文記游沒有平鋪直敘,讀后有一波三折之感,頗有情趣。試概括說明。(6分)
答:
17.文章第⑥段寫“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詩”,有什么作用? 請簡要分析。(6分)
答:
18.《松堂游記》結尾說:“只有遠近幾聲犬吠,教我們知道還在人間世里。”“松堂”讓作者有一種超越“人間世里”的感受。《荷塘月色》中寧靜朦朧的月下荷塘和美好的江南往事,也是作者暫時忘掉現實中“頗不寧靜”的理想境界,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試探究二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答:
15.b d (b.“假山的建造者頭腦比較靈活,不怎么傻”錯,根據句意,應該理解為假山的石頭堆疊得比較合理,靈巧而不呆板。d.“作者無法看月亮而產生的懈怠的心理”錯,根據語境可以看出,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想看月亮又看不著的無可奈何的心情)(4分,選對一項2分)
16.①出發的前夜因為忽然雷雨大作而悵然——第二天清早,一看卻是個大晴天。(第一波折,2分)
②進門時,頗費周折,遇到惡犬,略有不快——過了兩道小門,卻又豁然開朗。(第二波折,2分)
③晚上想賞月,可月亮老不上來——等了好久月亮上來了,卻又讓云遮去一半,躲在樹縫里像個姑娘,羞答答的。卻有古詩“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妙趣。(第三波折,2分)(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17.① 運用對比手法,說明松堂的院子那時并不是最黑暗的,白皮松也太秀氣,還沒有達到“松樹的長影子陰森森的有點像鬼物拿土”的氛圍。與郭沫若在《夜步十松原》所描寫的情景更是相差甚遠。②這樣寫使文章內容豐富,生動有趣。 ③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處,松樹的長影子陰森森的”,下啟“月亮上來了,卻又讓云遮去了一半,老遠的躲在樹縫里”,使文章前后銜接。(意思對即可,每小點2分,共6分)
18.《松堂游記》結尾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以動襯靜,用遠近的犬吠聲來襯托四周的寂靜,把讀者也帶到“松堂”去了,達到了“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的妙處。表明“松堂”環境的靜謐和幽美,也說明這是一個遠離了塵世紛擾的所在,是一個靈魂得以棲息的好去處。(3分)《荷塘月色》運用象征手法,寧靜朦朧的荷塘景色和美好的江南往事,隱喻的是沒有煩擾、沒有苦悶的、能讓人忘掉現實生活的“不寧靜”的理想王國。盡管很朦朧,但能暫時撫平現實生活中的憂愁,表現了作者在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又幻想超脫現實的思想矛盾。(3分)
朱自清故居游記篇二
朱自清,我們已經對他不陌生了。他是一位偉大的散文家,他以他獨特的美文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在初一時,我們就學過他的《春》,初二又學了他的《背影》,可以說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走近朱自清了。
《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風景如畫,生機勃勃的畫面,使人不得不贊嘆他的優美的文字和細膩的內心。他那刻畫得栩栩如生的畫面,讓我感到十分愜意,于是我忽然發現觀察事物其實就這么簡單。從《春》中,我看到了新的開始,看到了無限美好的未來。
再品《背影》,我讀到了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是啊,在這個世界上,那個為我們遮風擋雨的人,那個拉著我們害怕的小手過馬路的人,那個在我們累了主動背我們的人,永遠都是我們最親愛的人。他是家庭的頂梁柱,是護航的軍官。可是他們是人,不是神。七尺男兒也有脆弱的時候,我們這些作兒女的可曾想過為他做點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從《背影》中,我看到了我父親為我操勞的樣子,看到了一個父親的偉大。
朱自清的《正義》,是我感觸很深的一篇文章。讀完后,我也不禁想問:人間的正義到底再哪兒?朱自清說,正義在人們心中。可是現實生活往往不是這樣。有些人口口聲聲地把“正義”二字掛在嘴邊,呼吁人們要做正義的事,要做正義的人。可是暗地里卻在做著罪惡的勾當,就像有些官員受賄,他們今天收這個的錢,明天收那個的禮,在自己的職位上瘋狂地斂財。這種人面獸心的做法是遭人唾棄的。也許,少部分人心中仍存有正義,可是那也許將會被現實吞噬。從《正義》中,我看到了現實社會人心的真假難辨,看到了虛偽。
朱自清筆下的無論是梅雨潭的綠色,還是清華園的月光,或是秦淮河的夜景,都被他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欲達夫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那一種詩意。”可我卻覺得,朱自清是詩與散文的完美結合。
在品位經典時,我讀到了一個偉大而又細膩的朱自清。
朱自清故居游記篇三
第一次接觸到你,大概是源于那篇為大家所熟悉的《匆匆》吧。“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這句話不經意間便成了我心中永恒的經典,也許正是在那個時候,我開始認識你,了解你。
你說,“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輕輕地吐出一個又一個字,仔細玩味其間的美妙時,我也意識到必須珍惜時間,不要虛度光陰。謝謝你。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你像個孩子似的說給我聽。我第一次知道如此尋常的雨也能被描繪得那么美。《春》帶給我的是華麗優美卻不失樸實,也是它讓我偏愛你寫景抒情的散文,因為我總能在它們中間看到你的灑脫你的淡泊,讀到你悲傷的心境、起伏的心情。
你的那篇《荷塘月色》,一下子把我拉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一襲白衣的荷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花骨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我仿佛看到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樊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我甚至聽到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可就在這時,你說,“熱鬧的是它們,我什么也沒有”。一剎那,我又似乎能觸到你的心的凄涼,因為你總是不知不覺地流露出自己真實的情感。
然后我要提到你的《背影》,這又是一篇深深打動我的文章,讀來竟有想哭的感覺。《背影》中,你的語言沒有以往的華麗,多了幾分樸實和平淡。那一個個催人淚下的畫面,那一句句平凡簡短的對白,總能激蕩起我心里的那一泓漣漪。我看到學生時代的你和你飽經風霜的老父,感受到他一股從心中涌出的隱痛。父親是少言的,他們不擅長表達,可他們沒有半點粉飾的愛讓人為之動容,“父愛如山”這話真是一點沒錯。你在《冬天》里也說,“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我可以清晰地覺察到那氤氳在白水豆腐的熱氣里的父愛,無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你心上都該是溫暖的吧。
《正義》里你問道,“人間的正義在哪里呢?”你把正義比作食物衣服,你說“兩石白米堆在屋里,總要吃它干凈,兩箱衣服堆在屋里,總要輪流換穿,一大堆正義卻扔在一旁,滿不理會,我們真大方,真舍得!看來正義這東西也真賤,竟抵不上白米的一個尖兒,衣服的一個扣兒!”我可以聽見你的憤怒,人間的正義究竟在哪里呢,滿藏在我們心里!你讓我們清楚地明白“正義”不止是掛在嘴上,而是要付諸行動的。
你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一如你的名字。有人說它們“清麗”,有人說它們“清秀”,也有人說它們“清幽”,可都離不開一個“清”字,朱自清的“清”。炎炎夏日,我樂意坐在安靜的書吧里,吮著冷飲,和著優美的古典樂,輕聲細讀你的文字,細細品位著字里行間的韻味,細細地讀你,讀一個灑脫的你,淡泊的你。
讀你,真是一種享受。
朱自清故居游記篇四
北京的冬季,寒冷,但又見灰色的穹廬之上,送下遙遙的天雪,出門東向望,一片銀裝素裹。動手裹了裹大衣,盡管依舊很冷,但我不舍得在如此美麗的帝都中,獨自一人窩在家中。于是,我與同學相邀去京西城的不失古老的名人故居游玩。
不知不覺中就到了前海西街,看著這東臨什剎海、南望北海靜心齋的一所名人故居,我不禁覺著這故居的地理位置真好,若不是地圖中有這故居的標識,我還真不知道在這鬧市中的幽靜小巷里坐落著一所名人故居。抬眼再望,一個題著“郭沫若故居”金字黑質的牌匾映入眼底,我知道了,這就是郭沫若先生的故居。
買好了門票,我們就進了故居。繞過披著雪、挺立在寒風中的翠松,來到了真正的大門前,但見,灰瓦高尖瓴,朱門抹金漆,一派京城舊宅的模樣。踏過門檻,從右邊起順著回廊參觀著四合院里的陳列室——有郭沫若先生的客廳、辦公室、臥室、夫人于立群的寫字間,這些廳房都保持著主人在世時所有的景象,真實的像假的一樣。而就在這里,郭沫若先生完成了關于《蘭亭序》真偽的論辯,以及著作《李白與杜甫》、我最感興趣的《出土文物二三事》,還有他去世之后成集的《東風第一枝》和最后的一部譯作《英詩譯稿》。除了這些陳列室以外,還有一些展覽室,里面展覽了郭沫若先生的作品,以圖片文字結合的`方式展示了郭沫若先生的一生,更有與他共同研究歷史、古文字的同事好友的介紹。
許是看的累了,我便先不看中心宅院后面的陳列室,我在回廊里找了處不怎么貼近雪的位置,把圍巾鋪在椅子上就坐下了。看著還在下的雪,我不禁想象了起來,我把在陳列室看到的郭沫若先生與他夫人及孩子的合影原封不動復制在這飄雪的庭院里,我仿佛看到了郭沫若先生在院中里樹旁沉思的身影,我又放若聽到了郭沫若先生同家人站好了后按下快門的聲音??????就這樣,我伴著飄雪,以一種想象的形式,看完了郭沫若先生人生最后十五年。
這十五年很短,短到如白駒過隙、彈指揮手,它讓我用了不到醅一壺綠蟻的時間就想象完了。這十五年很長,長到曠日經年、年深日久,它足夠讓諸多部佳作形成與問世。在這十五年之中,郭沫若先生同這宅子變老,可時間讓他逝去,卻讓這宅子留到了今日。
剎那間回神,再探院中,才見瓦頭云雪蓋,已驚院中雪如塵。起身,穿過回廊,我來繼續參觀下面的展室。下面的展室里,大大與先前參觀的展室的不同的內容,把我的注意力匯成一組線,直直射向我最為感興趣的那一部分。
不過,當我看到文章摘錄里的幾句話時,我小小的失望頓時一掃而空了。
“研究歷史和研究任何學問一樣,是不允許輕率從事的。”從這里我看出了郭沫若先生對歷史的態度嚴謹又認真,這也更加能說明郭沫若先生對于歷史方面的學問淵博。“我也懷著歡欣鼓舞的心情,期待著史學界的研究工作會蓬蓬勃勃的展開起來,并期待著我自己的錯誤會有徹底清算的一天。”從這里我可以知道,這本書里有郭沫若先生在史學的世界里探索、深入、學習、懷疑、糾正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從“周人根本在懷疑天,只是把天來利用著當成了一種工具,但是既已經懷疑它,那么這種工具也不是絕對可靠的。在這兒周人的思想便更進了一步,提出了一個德字來。”里可以深深看出。而我,作為一個同為癡迷史學卻又對它的一切懵懂無知、但又急切想探索的人,我能感受到郭沫若先生當時的心理。
在沉醉于這種說不出來的感覺的世界中已經好一會了,不過展室窗外的天色好像又抹了一層灰色般變暗了些許,我知道應該回家了。我放下了書,卻未放下思考,我明白我的內心是喜歡這本書的。我覺得我自己對史學世界的癡迷又加深了一層。關于我的癡迷的原因,我認為可以用郭沫若先生在《青銅時代》自序中的一句話來解釋——古人說:“前塵不忘,后事之師。”認清楚過往的來程也正好決定我們未來的去向。
我同朋友相伴出了郭沫若先生的故居,踏上歸家之程。
我的肉身出了一棟宅子,我的靈魂向一個世界邁進了一步。
雪,在飄,我的思緒,不停。
朱自清故居游記篇五
讀完朱自清的散文《春》,望著窗外陽光明媚,我的心也跟著明朗起來,按捺不住也要讀一讀春天。
春風吹皺一池春水,叫天子在云端亮開了又尖又細又快的嗓子,伶伶俐俐,嘰嘰唧唧,春雨灑一片煙,滴一方屋檐叮叮咚咚,唰唰唰唰,春姑娘長袖一舞,雨霽云散,草木泛出油油綠意。楊柳先是鵝黃,繼而轉為翠綠,再就搖擺起來,在水中點出汩汩仄仄的漣漪。
冬季沉睡的一切都伸開了懶腰,打起了呵欠——柳的懶腰風的呵欠;睜開了眼睛開始歌唱——小草的眼睛麻雀黃雀的歌唱;跳起了舞蹈,那自然是一剪黑衣的燕子的舞蹈了。
它們總是踩著季節的節拍,如期開放,不會猶豫也不會遲疑。謙卑靜默地接受多少代農人或詩人樸素或憂傷的吟唱。
《春》固然將春色渲染得生動感人,但寫春色其實也就是寫人的生命形態,天人合一嗎?而有限的春色卻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形態供人去生發去解讀,給人以無限的再創造的空間,就看你是否領悟,能否闡發。
例如:我們具體來看這一段:“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你讀這一段,心中一定充滿欣喜之情,為什么呢?你會說,五顏六色,鮮艷奪目,多美呵!是呵,是美,但這美之所以打動你,是因為你希望生命的形態也像這樣五顏六色,鮮艷奪目。有的人有大志,希望做大科學家;有的人安于平凡,希望安分守己,過家常日子;也有的人愿意東奔西跑,不斷變換工作環境,雖無大的成就,但卻充分體會品嘗工作的樂趣。有的人外向,言語滔滔不絕;有的人內向,輕易不向人表露內心。但所有這些,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生命都像這些花兒一樣鮮活、飽滿、充滿生命的芬芳。你不能用一種生命形態去規范另一種生命形態,你也不希望這樣,猶如你不能因為喜歡桃花紅得像火,你就讓杏花、梨花都改變了顏色。這些景色描寫潛在地符合、迎合了你生命形態的趨向。自然,給你以無限解釋的可能,而我的這種解釋,只是其中的一種。關鍵在于,你要有進行這種解釋的意識。
朱自清故居游記篇六
北京的什剎海,風景秀麗,綠樹成蔭。前海西沿十八號,我國著名的文壇巨匠、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故居就坐落在此。
20xx年7月12日,天氣晴朗,萬里無云。二年級二班家長協會組織本班老師、家長和同學們來到這里參觀。
故居占地七千平方米,建筑面積約五百平方米。故居大門座西朝東,門內一條小徑直通座北朝南的垂花門前,垂花門內由正房、耳房、東西廂房及后罩房組成的二進四合院。院內生長著郭沫若先生和夫人生前親手種植的銀杏、牡丹等花木。整套建筑顯得古樸典雅、樸素大方。
通過參觀活動,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郭沫若先生的簡歷和事跡。郭老生前是我國xxx副總理、國務活動家、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郭老集作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于一身,為我國駐多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此次參觀活動雖然時間不長,但卻受益匪淺。一方面,通過老師家長與孩子們的共同學習,促進了交流,加強了兩代人之間的溝通。另一方面,通過這種學習方法,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擴大了孩子們的知識面。
“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進步,則中國進步。少年強,則中國強”讓我們家長和老師攜起手來,配合學校,配合社會,盡最大努力共同教育好下一代,為培養造就我國杰出的下一代人才貢獻我們的一點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