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語文赤壁賦知識點歸納篇一
(一)通假字
1、舉酒屬客舉匏尊以相屬(屬,通“囑”勸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通“憑”乘)
3、山川相繆(繆,通“繚”連結、盤繞)
4、杯盤狼籍(籍,通“藉”,凌亂)
5、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
(二)古今異義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
2、凌萬頃之茫然(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三)一詞多義
1、望:
七月之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向遠處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詞)
倚歌而和之(歌聲)
3、如:
縱一葦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像)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像)
4、然:
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像聲詞詞尾)
何為其然也(這樣)
5、長:
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6、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遺響于悲風(給)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表修飾)
正襟危坐而問之(表修飾)
侶魚蝦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償往也(表轉折)
耳得之而為聲(表因果)
8、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語文赤壁賦知識點歸納篇二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折 )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連詞,表修飾 )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 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
(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
(2)月出于東山之上( 介詞,從 )
(3)徘徊于斗牛之間( 介詞,在 )
(4)于是飲酒樂甚( 介詞,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詞,被 )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 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 介詞,在 )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形容詞詞尾 )
(3)郁乎蒼蒼( 形容詞詞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
(6)相與枕藉乎舟中( 介詞,在 )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乘 )
(2)山川相繆(通"繚",環繞 )
(3)舉酒屬客 ( 通"囑",勸人飲酒 )
(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
(1)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義:循,依。
(1)東 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b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 a七月既望(名詞,農歷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下 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
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 a縱一葦之所如 (動詞,往)
b如怨如慕(副詞,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 ( 動詞,唱)
b歌曰 (名詞 歌詞)
c倚歌而和之 (名詞 曲調)
(6)長 a抱明月而長終 ( 永遠)
b而卒莫消長也 (增長)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
(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10)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
1. 判斷句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介詞結構后置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相與枕藉乎舟中
5.定語后置
凌萬頃之茫然
客有吹洞簫者
6.謂語前置
渺渺兮予懷
7.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賓語前置
何為其然也?
而又何羨乎?
而今安在哉?
1.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譯文: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
2.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文:任憑小船在茫茫無際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過那浩蕩渺遠的江面。
3.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譯文:多么廣闊浩瀚啊,我們像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我們像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譯文: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
5. 蓋其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譯文: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
1.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蘇軾《前赤壁賦》)
2.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蘇軾《前赤壁賦》)
3.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前赤壁賦》)
4.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
5.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前赤壁賦》)
6.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前赤壁賦》)
語文赤壁賦知識點歸納篇三
1.而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折)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
2.之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于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4)于是飲酒樂甚(介詞,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介詞,在)
4.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形容詞詞尾)
(3)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6)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二、實詞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乘)
(2)山川相繆(通“繚”,環繞)
(3)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2.古今異義
(1)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一種游戲方式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3.一詞多義
(1)東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b東望武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a七月既望(名詞,農歷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下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a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b如怨如慕(副詞,像)
4.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10)渺滄海之一粟(形容詞用作動詞,渺小的像)
(11)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語文赤壁賦知識點歸納篇四
1.而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折)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
2.之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于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4)于是飲酒樂甚(介詞,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介詞,在)
4.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形容詞詞尾)
(3)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6)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乘)
(2)山川相繆(通“繚”,環繞)
(3)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2.古今異義
(1)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義:循,依。
3.一詞多義
(1)東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b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a七月既望(名詞,農歷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下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
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a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b如怨如慕(副詞,像)
(5)歌a扣舷而歌之(動詞,唱)
b歌曰(名詞歌詞)
c倚歌而和之(名詞曲調)
(6)長a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b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語文赤壁賦知識點歸納篇五
蘇軾
課文知識要點提示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
本文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寫的一篇有名的文賦,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三年前,作者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雖免一死,卻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生活窘迫,沒有自由。他在政治失意,思想苦悶的情況下,寄情詩酒,放浪山水,曾兩次泛游赤壁,寫了兩篇文賦,此為前一篇。賦中表現了他對人生的達觀看法。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以作者感情由樂到悲,再由悲到樂的變化為線索,可看作三個層次:第一段為第一個層次,寫作者因泛舟江上而產生的自由快樂之感,仿佛“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第二段、第三段為第二個層次,寫作者因客人所吹洞簫的嗚咽之聲而引出客人關于人生無常的議論;表現了作者對人生態度悲觀的一面。第四段、第五段為第三個層次,是對前一種態度的否定,引入莊子齊物的思想,闡述“變”與“不變”的道理,主張應采取一種委運自然,盡量享受大自然的生活態度。
本文雖然設了主客問答,其實反映了作者內心矛盾的兩個方面。客人的觀點,表現了內心悲觀的一面,而主人的觀點反映了作者思想樂觀的一面。客人說的是他內心的煩惱,而主人所說的是對這種煩惱的超越。最后客人欣然接受了主人的觀點,說明了他內心的矛盾得到了疏解。
這篇文章成功地描寫了清風、明月、江水三種景物,對抒情和說理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段是借景物描寫抒情。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風、明月、江水構成一個優美的意境,使人們置于這種意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感受,從而抒發了作者與自然合而為一的快樂心情。第四段是借景說理。如“江上之秋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自然之美,是人們天然的朋友,是造物者對人的恩賜,人們可以盡情地享用它。
誰也無法否認這是人類的幸福,從而使主人所主張的人們應該快樂地生活的觀點有了無可辯駁的力量。
主客問答是漢大賦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方式,其中往往是客人說出一套,有理有據,顯得很雄辯,而主人則后發制人,說出一套更玄妙的道理。這種主客對話,互相補充,互相生發,妙趣橫生。
本文也采用了這一方式,設主客問答。其中客人所說的代表了作者思想的一面,而主人所說的代表了其思想的另一面。其中主人說服了客人,客人對主人的議論表示心悅誠服的接受,表明其思想上的矛盾達到了統一。
《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語言駢麗、押韻,用韻時疏時密,卻又極盡變化之能事,駢散結合,流暢婉轉,用韻自由,疏密相問,極見藝術功力。
語文赤壁賦知識點歸納篇六
一、文學常識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選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當時,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心情十分苦悶。同年,他先后兩次游覽黃州的赤鼻磯,“借地抒情”,相繼寫下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本文是《前赤壁賦》,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手法,表現了他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
二、重點字、詞、句
(一)通假字
1.舉酒屬客舉匏尊以相屬(屬,通“囑”勸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通“憑”乘)
3.山川相繆(繆,通“繚”連結、盤繞)
4.杯盤狼籍(籍,通“藉”,凌亂)
5.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
(二)詞類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動唱)
2.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動整理)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作狀向南)
5.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西、東,名作狀,向西、向東)
6.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下、東:名作動,攻占,向東進軍、東下)
7.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漁樵,名作動,打魚砍柴)
8.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意動用法以……為伴、以……為友)
(三)古今異義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
2.凌萬頃之茫然(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四)一詞多義
1.望:
七月之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向遠處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詞)
倚歌而和之(歌聲)
3.如:
縱一葦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像)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像)
4.然:
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像聲詞詞尾)
何為其然也(這樣)
5.長:
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6.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遺響于悲風(給)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表修飾)
正襟危坐而問之(表修飾)
侶魚蝦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償往也(表轉折)
耳得之而為聲(表因果)
8.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賓短語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賓短語后置)
3.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4.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6.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
7.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8.是造物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9.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三、成語
1.滄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顆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
3.世獨立:脫離社會,獨自生活,不跟別人往來。
4.不絕如縷:像細線一樣連著,差點就斷了。多用來形容局勢危急或聲音細微悠長。
5.杯盤狼藉:形容宴飲后桌上凌亂的樣子。
語文赤壁賦知識點歸納篇七
1.而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折)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
2.之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于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4)于是飲酒樂甚(介詞,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介詞,在)
4.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形容詞詞尾)
(3)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6)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乘)
(2)山川相繆(通繚,環繞)
(3)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2.古今異義
(1)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義:循,依。
3.一詞多義
(1)東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b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a七月既望(名詞,農歷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下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
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a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b如怨如慕(副詞,像)
(5)歌a扣舷而歌之(動詞,唱)
b歌曰(名詞歌詞)
c倚歌而和之(名詞曲調)
(6)長a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b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4.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10)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1.判斷句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介詞結構后置
3.定語后置
凌萬頃之茫然
客有吹洞簫者
4謂語前置
渺渺兮予懷
5.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賓語前置
何為其然也
而又何羨乎?
而今安在哉?
語文赤壁賦知識點歸納篇八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表修飾)
正襟危坐而問之(表修飾)
侶魚蝦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償往也(表轉折)
耳得之而為聲(表因果)
8、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定語后置
1.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任憑小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
2.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
有個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奏。
介詞結構后置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譯: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間徘徊。
2.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譯: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
賓語前置
1.何為其然也?
譯: 為什么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譯:他本是一時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3.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譯:如果從沒有變化的一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們都是無窮無盡的,還羨慕什么呢?
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譯:這不是曹操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語文赤壁賦知識點歸納篇九
教學目標:
3,通過評價與反思,使學生進行反思和自我評價,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行成.
教學過程:
一,練習與應用
1,出示第4題.
2,用什么方法調查
3,提出要求:
(1)每人只能選擇一個喜歡的電視節目.
(2)在調查中每位同學都要做好記錄.
4,學生獨立完成,展示作業,集體評價.
5,在小組中看圖提出問題,互相解答.
二,探索與實踐
1,完成第5題.
提出要求:
(1)應按題目要求的時間及時測量蒜葉的長度.
(2)每個蒜頭長出蒜葉可能不只一片,測量時應該測量最長的那片.
(3)以"厘米"為單位測量,測量結果應精確到十分位.
2,完成第6題.
分組開展活動.
四人拋正方形木塊的結果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哪個數朝上的次數最多 哪個數朝上的次數最少
討論: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評價與反思
了解各項評價指標的意思,在小組中自我評價及同學互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