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字寶寶中班數學教案反思篇一
今天兩位老師給孩子們上了一節有趣的中班數學活動《小老鼠搬家》,這節課的目標在于幫助孩子們認識區分上中下方位。
活動的一開始,老師扮演“老鼠媽媽”帶領“小老鼠”跑到操場上,找一找比自己高的是什么,比自己矮的,是什么。剛開始我認為這節課很簡單,只要按照備課的要求來進行就可以了。我伸出一只手說:“小朋友,你們看我的手是上還是下?”只見孩子們愣住了,有一位孩子說:“老師,你的手不上也不下。”就是這樣一句回答提問引起了我的深思。
在之后幾日中,我不斷地反省自己,同時翻閱了一些資料。我發現數學是一門非常博大精深的學科,與語言課相比有著很明顯的差異。
第三,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操作性。就讓孩子認識“上、中、下”這一活動為例,我們可以設計出千變萬化的數學角的操作教玩具。可以讓孩子在各個數學層次之中獲得學習與游戲的快樂。
在這節課的第二課時中,我們及時地進行調整,及時地更正上節課之中存在漏洞。俗話說的好“魔鬼就在細節之中”,但是只要我們相信自己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和愛孩子的心,一定可以把所有的問題解決。
數字寶寶中班數學教案反思篇二
《學習排序》這一活動主要是讓孩子們用比較的方法區別5個物體的大小、高矮和長短。在活動中我首先出示五個大小不同的梨,讓孩子們觀察說出它們的不同,然后猜一猜哪個梨最小哪個梨最大,并說一說,“你是怎樣看出來的”。然后教師請小朋友想一想有什么辦法可以清楚準確地幫這五個梨進行從小到大的排隊。在這過程中:有的小朋友說,“兩個兩個進行比較”或者“借助于工具量一量”等等。在這基礎上,我在課件中出示了一條水平直線,并且將梨擺放在直線上,讓幼兒一目了然的`知道如何去比較實物的大小、高矮。在孩子們學會比較物體的大小高矮以后,我出示以往學過的5以內的數字,讓孩子們加深記憶。然后,請小朋友按照從小到大、從1到5的順序,讓小孩子們幫梨子按大小的順序進行排隊。
在這個活動中主要是讓孩子們看一看,比一比,水果的大小,高矮,然后和數字1到5進行連線。最小的排第一個和數字1連載一起,第二小的和數字2連在一起,孩子們在操作中絕大多數小朋友都能很好的理解題目要求并完成操作。個別能力較弱的孩子需要老師的個別指導。但是在本次活動中,我發現操作材料以及教師的課件對于長短的認知比較沒有,孩子們也缺乏這一方面的訓練。在下次的數學活動中我將側重于讓孩子們學習如何比較實物的長短。
數字寶寶中班數學教案反思篇三
1.情感目標:積極參與點數活動,通過活動感受點數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2.能力目標:能手口一致點數10以內的物體并能說出總數,會按數取物。
3.認知目標:通過點數,感知10以內的數量關系。
1.活動重點:感知10以內的數量關系,能手口一致點數10以內的物體并能說出總數,會按數取物。
2.活動難點:通過活動感受點數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1.經驗準備:幼兒認識1-10的數字,有一定的點數能力。
2.物質準備:《10以內的點數》ppt、物品點數操作卡、撲克牌數物匹配操作卡。
師:寶貝們,今天數字馬戲團要表演魔術,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魔術師都準備哪些表演呢?
師:魔術師的表演就要開始啦,小朋友們準備好了嗎?1,2,3,咿,魔術師從帽子里變出了這么多的小鴿子,都有幾只呢?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哦,原來有x只小鴿子。
師:魔術師的魔術要繼續嘍,1,2,3,哎,這次有點不一樣,原來是魔術師要來考考小朋友啦,魔術師把他剛才變的東西藏在了操作卡里,請小朋友們數一數氣球、小傘、彩旗分別有幾個?誰能和這些數字寶寶能為朋友,我們就把數字貼在它的`旁邊。
2.幼兒分享并驗證
3.教師總結:小朋友們真厲害,都幫數字寶寶找到了朋友,我們數的時
候要按順序一個一個地點數,不能漏數,也不能不重復數就能準確地數出總數啦。
(二)小組合作操作,按數取物
1.幼兒根據撲克牌上的數字取相應紅心卡片,進行數物匹配
師:魔術師的魔術又要繼續嘍,1,2,3,哎,魔術師可太粗心了,變出來的撲克牌數字和紅心是分開的,小朋友們我們去幫助魔術師撲克牌數字和紅心合起來,好嗎?請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這些數字寶寶究竟是幾呢?然后我們再去數一數到底是哪張紅桃能和這些數字寶寶能為朋友,我們就把對應的紅桃卡片貼在它的旁邊。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找一找!找到了請將它們貼在操作卡上。
2.幼兒分享并驗證
(三)集體游戲:聽音數數
師:寶貝們真厲害!一下子就能想出辦法幫助了魔術師,為了表示對你們的感謝,魔法師要給小朋友們鼓鼓掌,那到底掌聲有多少次呢,要請小朋友們自己來數一數。注意喲,是蒙住眼睛,用我們的小耳朵去聽,聽到一次鼓掌的聲音數一個數字,然后接著聽聲音再往下數一個數字,最后一個聲音所數的數字就是掌聲的總數。
師:今天的魔術到此結束,讓我們跟魔術師說“再見”吧。
通過本次活動的開展,幼兒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和游戲來激發幼兒在操作及游戲環節中細致觀察、主動探索、動手操作、不斷驗證,基本實現了我教學的目標,幼兒能夠手口一致進行10以內的點數,并說出總數,活動氛圍輕松、愉快,幼兒沉浸在生動有趣的“魔數表演”情境中,激發了幼兒在操作及游戲環節中細致觀察、主動探索、動手操作、不斷驗證,體驗到了點數的樂趣和重要性。但仍有不足之處:
1.在最后的集體游戲環節中,第一次小朋友閉上眼睛沒有數出聲音,第二次小朋友因為知道了一點訣竅有數出聲音,到后面就開始唱數了,音樂停了還在繼續數,所以老師應明確對于游戲經驗及規則,請小朋友們仔細聽,不出聲,心理默數,聽到1次掌聲數1個數,音樂停止,數數就結束。
2.操作環節前應將操作規則明確告知幼兒,出示規則示意圖在ppt上,
以圖片的形式更為直觀地告知幼兒。
數字寶寶中班數學教案反思篇四
1.從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入手,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此次活動,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2.在活動過程中,我能以參與者、引導者、支持者的角色出現,幫助幼兒在不斷發現,不斷探索,不斷對比中了解沙的特性。
3.活動中我能根據幼兒的需要適時地給予指導,使每個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個個都能享受到成功帶來的快樂。
4.活動過程中,我作為幼兒游戲合作者的角色體現不夠,幼兒自主探究和自由表現的時間和空間也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有待進一步調整和改進。
5.我應該在活動前增加一些玩沙的經驗。了解一些有關沙的知識,從而在活動中更好地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感染幼兒,指導幼兒,師幼互動的效果會更好。
6.活動后指導幼兒收拾整理好游戲材料,養成幼兒做事有始有終的良好習慣。
中班音樂活動《我們是中班的小朋友》歌唱教學反思
1、這首歌曲比較長,歌詞也較多,對于剛剛升入中班的小朋友們來說,熟悉歌曲,把握歌曲的旋律和曲調,是本次活動的一個重點。
2、歌曲中有附點音符和切分音的地方,怎樣快速又正確地教幼兒學會演唱歌曲并能注意到這些細節的地方,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在。
3、以難點前置的方法來練習附點音符和切分音的節奏。一般的唱歌的開始,都會安排練聲的環節,但有時候也可以變換方式,比如進行節奏訓練。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對附點音符和切分音的節奏有一定的了解,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在進行節奏練習的時候,我又以小鼓的聲音來吸引幼兒,使孩子們不至于感到太單調。小小的不足是,在這個環節中,我花費的時間有點長了,整個活動的分配就不夠合理,這是以后在活動中要注意的。
4、以利用標志圖的方法來幫助幼兒記憶歌詞。歌曲較長,孩子們容易忘記歌詞,所以在活動前我就設計好了簡單的標志圖來代表歌詞。在讓幼兒完整傾聽歌曲一遍以后,我便提問幼兒聽到了什么,幼兒的回答并不豐富,很多孩子聽完以后有點不知所以然,而我提出請小朋友邊看標志圖邊聽的時候,他們很快就能記住歌曲里唱到了什么,然后再在鋼琴伴奏下練習念歌詞節奏,一定程度上幫助幼兒解決了記憶歌詞的難度。活動后,很多孩子們都還興趣盎然,我想在下次復習演唱等活動中,進一步引導幼兒用動作和表情來表現歌曲,豐富幼兒對這首歌曲情緒的表達,真正體驗做一個中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中班數學活動《按物體的兩個特征分類》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開展的較為順利,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孩子們對于分類,不是生硬的記憶背誦了,而是通過操作和游戲這種形式,潛移默化的滲透理解。
存在的問題:
1、對于操作能力差的孩子,要幫助他們在要求的時間里完成,體驗成功的喜悅。
2、分類標記出現的'環節,比較突兀,標記出現時,教師需要適當介紹一下。
3、最后游戲《我的朋友在哪里》,請孩子們戴著圖形胸卡,找到自己的好朋友,這個環節的設計不是分類,出現了概念性的錯誤,可以省略這個環節。
4、教學語速、語調上還要繼續加強完善,更自然大方、嚴謹點。
1、中班幼兒對于綢帶舞這個內容應該是非常感興趣的,但由于表演的前期經驗比較少,舞蹈基礎也一般,因此產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覺。
2、又要配上音樂表演,又要跳出相應的動作,對我們班級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在什么音樂上跳怎樣的動作,是要幼兒有一定的音樂素養的。舞蹈的腳步動作上,如一些后踢步、踏點步等,孩子都還不熟練,如何配合上手的動作。
通過這次活動,我感覺我的教學目標基本達到,而且孩子的情緒非常投入,可以感受到孩子們喜歡這種形式,因為他們喜歡故事,我便在教學中使用了故事法和游戲教學法。我認為,幼兒數學教育以這種故事和游戲的形式進行傳授,幼兒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我在活動過程中也存在許多不足,操作過程中除了教師手里的操作材料以外,是否可以探索讓操作的材料再豐富些,達到每個幼兒都能人手一份,互動的效果會更好,再多滲透的一些數學的概念。讓數學來源于生活,如果在活動中再滲透一些情景游戲,效果會更好。
數字寶寶中班數學教案反思篇五
1、活動內容的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
2、活動環節緊湊,教學層次比較清晰,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活動時間分配合理。
3、創設了找衣服、整衣服、穿衣服的生活化情境并以這一情境貫穿活動始終,能很好地調動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
4、活動氛圍輕松、和諧,師幼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互動良好。
1、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不透徹。本次活動中,最直接的數學概念就是雙維排列,教師對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活動的價值程度。所謂雙維排列就是指通過一個雙維度的排列表,培養幼兒進行多重分類能力的教學方法。它只是數學類概念教學中的一個方法而不是教學目標,其最終目的還是二維分類。因此,在實施本活動前,必須明晰分類、層級分類、多重分類等相關的概念。
2、活動過程與活動目標相割裂。活動過程中,盡管教師按照導入復習、幫小綠人找衣服、整理衣服、穿衣服的程序展開活動,孩子的參與度也很高,但是,它與活動目標是割裂的。
3、教師的控制意識強,幼兒主體地位不突出。在數學活動中,幼兒的知識是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而不是靠老師的全權傳授。本次活動中的分類教學,教師應重點引導孩子觀察雙維列表的特征,讓幼兒自主探索操作材料,并能夠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也為幼兒進行多重分類做好知識經驗的準備。也就是說,在本次活動中的操作活動中,應以幼兒的自主性操作為主,教師的指令性操作為輔。
4、操作材料單一,層次性、目的性和干擾性不強。本次活動中,教師所提供的材料只具有衣服的種類和顏色兩個特征,對中班孩子來說層次性不強、干擾性不夠,同時,因為本次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二維分類的多重分類,孩子還有對同一批物體如長短、款式等不同特征的上衣、褲子進行分類的過程,所以在材料的提供上要考慮材料的目的性和層次性。
5、活動評價沒有針對性,評價的作用不明顯。活動中,教師適時、正確的評價能起到鼓勵孩子自信、提升孩子經驗的作用。本次活動中,教師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基本上以蓋印章的方式對幼兒的“作品”予以評價,這樣的評價針對性不強,評價在活動中的作用也沒有發揮出來。
數字寶寶中班數學教案反思篇六
今天上午本應該給孩子們進行數學活動《二等分》的,但在給孩子們復習《測量》一課時,發現大多數孩子們對于“測量”的概念都很模糊。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去運用測量的方法來比較長短、掌握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于是接下來,我首先在黑板上畫出了一把尺子,并標出尺子上的刻度,讓孩子們再次更加清楚的去認識尺子,帶孩子們復習鞏固以便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然后我再在尺子上方畫了一支鉛筆,讓孩子們來測量這支鉛筆的長度,孩子們很聰明,經過我之前的一番講解,大多數都已學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都異口同聲的說出鉛筆的長度。之后為了讓孩子們更加熟練的去掌握測量的方法來比較長短、知道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我讓孩子們都拿出自己準備的尺子,讓孩子們首先看看自己的尺子有多長,有多少厘米?最后再測量自己的小手掌有多少厘米,并且在讓孩子們在回家后再測量自己鉛筆盒的.長度。整堂課孩子們對于測量都非常感興趣,上課時個個都精神抖擻,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尤其是在最后測量自己小手掌的環節,孩子們一個個都拿著小尺子跑至老師面前說:“老師你看,我的手掌有6厘米長。”“老師你看,我的手掌有7厘米長。”看到孩子們的一個個興奮的面孔,我也很高興孩子們終于可以更加熟練的去掌握測量的方法。但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覺得我的語言組織不是很簡練;供給孩子們操作材料也是有限的;可能也沒有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在今后的課堂上,我會已孩子為主體,充分發揮孩子們的主體性,去更加耐心的去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