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藥學論文篇一
目前對臨床中藥學的研究范圍非常廣泛,具體包括藥物代謝問題、不良反應、藥物原理、治療效果和藥效研究等各個方面,新時期臨床中藥學的研究和發展需要引起重視,將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得到有效的控制。現在中藥學最欠缺的為人才,由于老一代中藥學研究者相繼垂暮,我們國家臨床中藥學研究所面臨重大危機,雖然國家始終全力支持中藥學研究與發展,但是很多醫藥人才還是會優先選擇上升途徑比較快的西醫,對于需要數十年如一日進行研究的中藥學藥理工作不感興趣,這屬于我們國家中醫學中的最大弊端[4]。因此需要培養一批熱愛中藥學,想要將其發揚光大的研究人才,為臨床中醫學注入新鮮血液,培養可以從事新時代臨床診療工作,還可以研究相關中藥學理論知識的人才,使臨床中藥學能夠繼續發展。現在臨床中藥學的體系不斷建設,我們國家中藥學如果想獲得更好的發展,需要成立專屬于自己的中藥學體系,使其不再成為外界嚴重的偽科學,將臨床中藥學成為一門真正科學性的臨床研究體系,不但需要建立體系,還需要擴大中藥藥性以及藥理臨床實驗研究,并且與西醫相互融合,包括靛玉紅、川芎嗪、糠米、青蒿素、魚腥草素以及丹參酮等都屬于臨床中藥學前提下采取西方醫學提純技術制作而成的一類有效藥物,在未來會有更多藥物出現,也是臨床中藥學發展的重要方向[5]。臨床中藥是臨床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代表了中藥學在改革過程中的一個具體方向。所以,在其發展過程中應重視臨床中藥學的發展規律,制定相應的解決策略,采取合理措施,不僅要重視臨床中醫學人才隊伍的建設,也要加強自身體系建設,不斷擴展臨床中藥的研究范圍,以保證臨床中藥學的可持續性與穩定性。
4結論
臨床中藥學學科的未來發展應重點開展以下工作:中藥文獻整理的研究,中藥藥性理論的研究,中藥藥效、作用機理、體內代謝的研究,中藥防治重大疑難疾病用藥規律的研究,中藥不良反應的研究,民間醫藥的發掘與研究,中藥標準體系的研究,多學科、多部門的聯合研究。從全局角度,使臨床中藥學的學科建設得以持續發展,與時俱進,為全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臨床中藥學具有非常美好的發展前景,由于我們國家各個領域的發展,中醫屬于我們國家的驕傲也會隨之發展,奉獻更多的中醫智慧,使全國人民受益,臨床中藥學屬于中醫的關鍵組成部分,未來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參考文獻
[1]李慶生.臨床中藥學應當堅持醫藥結合全方位發展-關于臨床中藥學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天津中醫藥,,5(9):30.
[3]張冰,吳嘉瑞,林志建.凝練學科研究方向,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臨床中藥學科建設思考與展望[a].第六次臨床中藥學學術年會暨臨床中藥學學科建設經驗交流會論文集[c].2013,5(2):88.
[4]陳曉陽,李晟,秦莉花,等.對“臨床中藥學”教材編寫的思考與建議[a].2013第六次臨床中藥學學術年會暨臨床中藥學學科建設經驗交流會論文集[c].2013,1(10):209-210.
[5]廖廣輝,錢旭武,洪寅.談“臨床中藥學”教學質量的提高與思考[a].2013第六次臨床中藥學學術年會暨臨床中藥學學科建設經驗交流會論文集[c].2013,8(2):226.
中藥學論文篇二
繼承和發展是前提,發展是最好的繼承,中藥學發展離不開中西醫藥學結合。然而,無論是中藥學發展還是中西醫藥學結合,在當前都還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問題。其中既有理解的問題,也關系到科學觀念的轉變。現以中藥學科學探討對此問題作如下探討。
1中藥學現代研究的困惑與思考
中藥西藥化
以往所進行的中藥學科學研究,大多探討的都是中藥西藥化。因為無論它們是怎樣表述的,其核心都是從現有的中藥中尋找、分離及提純所謂的“有效成分”或化學單體,其針對的大多都是西醫學的疾病,而這不正是西藥的發展歷程嗎?如青蒿素、黃連素等,大都失去了中醫藥學理論的表述和應用原則,我國《藥典》也已將它們歸入西藥收載。中藥西藥化也許是新西藥發現或創制的一條捷徑,然而,其作為中藥發展之路尚有明顯的不足之處。其一,從已有的中藥西藥化的結果來看,其雖然有成功的范例,但與整個中藥的數量比較就顯得非常之少。其二,從西藥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現代西藥的發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個走不出的“迷宮”。鑒于已有藥物的臨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藥性等問題,人們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藥物的使用價值,不斷尋求合成新的藥物。
中西藥合用
中西藥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由于中藥辨證與西藥辨病治療側重和經驗積累的不同,使中西藥合用在很多情況下都收到了好于單純中藥或西藥的臨床療效。然而,由于中西藥分屬于兩個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其臨床適應癥也各有不同,在沒有合適的結合理論指導的前提下,尤其是在當今西醫藥學理論愈來愈強勢,中醫藥學理論愈來愈弱化的條件下將它們合用,不僅難免發生用藥理論和方法上的牽強附會與偏差,而且亦會常常影響它們的臨床療效,甚或導致嚴重的臨床毒副反應發生。
2中醫藥學科特點認識
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臘的一個哲學觀念。然而,由于在“單因素線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現代醫藥學乃至整個現代科學都將這一點忽略了。如現代醫藥學不僅注重對疾病發生的每一種因素的單獨認識與把握,其雖然也用復方,或在處方中也常有兩種以上的藥物使用,但多是針對不同“病因”而各自為戰的大拼盤;其也重視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兩種藥物之間。而中醫藥學辨證施治不僅在診斷上強調要“四診合參”,形成一個整體“證候”,而且在治療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論將其多味中藥組成為一個整體處方來進行試驗與觀察的。
如研究發現,龍膽瀉肝湯與關木通加六味地黃丸及關木通加滋陰藥的配伍,能顯著減少其煎液中的馬兜鈴酸a含量;關木通加利水藥與關木通加清熱藥,其煎液中的馬兜鈴酸a含量減少不顯著;而關木通加甘草與關木通加附子,均可顯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馬兜鈴酸a含量。關木通經過炒焦、與滑石粉炒和與麥麩炒后,其煎液中的馬兜鈴酸a含量均有顯著性降低(p)。當代名醫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晝夜達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華用9克,而李翰卿則用克治愈過心衰的患者,其間最大相差達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臨床療效。這用傳統科學的理念是無法理解的,對此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整體并不等于宏觀
“蝴蝶效應”只能在特定的復雜氣象條件下產生;由于中藥的配伍、劑量與炮制等不同,使其處方的作用有很大區別等等。那么,中藥學發展不僅要重視其有效成分等物質性研究,更不能忽視對其復方配伍、炮制及其臨床辨證施治規律等的認識。中藥的療效與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論,也不能簡單地依據劑量的大小來確定;而是要綜合考慮其辨證施治、處方配伍與藥材炮制等諸多因素。
整體認識需要微觀化但必須轉變科學觀念
整體認識不僅需要微觀化,而且可以隨著認識方法與觀察指標的微觀化而微觀化,只是要以復雜性科學的觀念為指導。這是因為:
(1)證候狀態的認識、分析與處理,不斷需要新指標、新方法與新藥物來提高、發展與豐富其水平、能力與手段。如有人將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x光、b超等)稱為“放大眼”,把聽診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們看到和聽到了以往未能見到的現象。再如溫病學向稱濕溫纏綿難愈,因濕邪重著黏膩,濕與熱合,如油入面;但諸如腸傷寒、鉤端螺旋體病、布魯氏桿菌病等濕溫類溫病,今天已知并非“纏綿難愈”,因為用特效抗生素治療,多能迅速遏制病情。
(2)中醫藥學的辨證施治或對證候狀態的認識、分析與處理,雖然說傳統上以宏觀指標與天然的動植物藥物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每一次隨著新指標、新藥物與新方法的引進,都給其臨床療效與辨證施治規律的認識帶來了飛躍與發展。中醫藥學現代研究既要重視對每一種因素、每一種藥物甚或單體物質的作用特點與規律的認識,更不能忽視對中藥復方綜合作用、處方配伍、劑量與炮制,尤其是其臨床辨證施治規律的研究;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不斷引進新指標、新藥物與新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新的辨證施治(證候狀態分析與處理)規律,以更好地豐富與發展中醫藥學。
中藥學論文篇三
1中藥學現代研究的困惑與思考
1.1中藥西藥化
以往所進行的中藥學科學研究,大多探討的都是中藥西藥化。因為無論它們是怎樣表述的,其核心都是從現有的中藥中尋找、分離及提純所謂的“有效成分”或化學單體,其針對的大多都是西醫學的疾病,而這不正是西藥的發展歷程嗎?如青蒿素、黃連素等,大都失去了中醫藥學理論的表述和應用原則,我國《藥典》也已將它們歸入西藥收載。中藥西藥化也許是新西藥發現或創制的一條捷徑,然而,其作為中藥發展之路尚有明顯的不足之處。其一,從已有的中藥西藥化的結果來看,其雖然有成功的范例,但與整個中藥的數量比較就顯得非常之少。其二,從西藥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現代西藥的發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個走不出的“迷宮”。鑒于已有藥物的臨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藥性等問題,人們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藥物的使用價值,不斷尋求合成新的藥物。
1.2中西藥合用
中西藥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由于中藥辨證與西藥辨病治療側重和經驗積累的不同,使中西藥合用在很多情況下都收到了好于單純中藥或西藥的臨床療效。然而,由于中西藥分屬于兩個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其臨床適應癥也各有不同,在沒有合適的結合理論指導的前提下,尤其是在當今西醫藥學理論愈來愈強勢,中醫藥學理論愈來愈弱化的條件下將它們合用,不僅難免發生用藥理論和方法上的牽強附會與偏差,而且亦會常常影響它們的臨床療效,甚或導致嚴重的臨床毒副反應發生。
2中醫藥學科特點認識
2.1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臘的一個哲學觀念。然而,由于在“單因素線性分析”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現代醫藥學乃至整個現代科學都將這一點忽略了。如現代醫藥學不僅注重對疾病發生的每一種因素的單獨認識與把握,其雖然也用復方,或在處方中也常有兩種以上的藥物使用,但多是針對不同“病因”而各自為戰的大拼盤;其也重視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兩種藥物之間。而中醫藥學辨證施治不僅在診斷上強調要“四診合參”,形成一個整體“證候”,而且在治療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論將其多味中藥組成為一個整體處方來進行試驗與觀察的。如研究發現,龍膽瀉肝湯與關木通加六味地黃丸及關木通加滋陰藥的配伍,能顯著減少其煎液中的馬兜鈴酸a含量;關木通加利水藥與關木通加清熱藥,其煎液中的馬兜鈴酸a含量減少不顯著;而關木通加甘草與關木通加附子,均可顯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馬兜鈴酸a含量。關木通經過炒焦、與滑石粉炒和與麥麩炒后,其煎液中的馬兜鈴酸a含量均有顯著性降低(p0.01)[1]。當代名醫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晝夜達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華用9克,而李翰卿則用0.3克治愈過心衰的患者,其間最大相差達到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臨床療效[2]。這用傳統科學的理念是無法理解的,對此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2.2整體并不等于宏觀
整體觀念是中醫藥學的一大優勢,但整體并不等于宏觀。后者只是對宏觀規律的認識與把握,前者則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使整體具有了“非線性”與“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等復雜性科學的特點;從而使其整體的特性不僅取決于其物質的構成,而且更是由物質之間的.關系與構成方式來決定的。如“蝴蝶效應”只能在特定的復雜氣象條件下產生;由于中藥的配伍、劑量與炮制等不同,使其處方的作用有很大區別等等。那么,中藥學發展不僅要重視其有效成分等物質性研究,更不能忽視對其復方配伍、炮制及其臨床辨證施治規律等的認識。中藥的療效與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論,也不能簡單地依據劑量的大小來確定;而是要綜合考慮其辨證施治、處方配伍與藥材炮制等諸多因素。
2.3整體認識需要微觀化但必須轉變科學觀念
整體認識不僅需要微觀化,而且可以隨著認識方法與觀察指標的微觀化而微觀化,只是要以復雜性科學的觀念為指導。這是因為:(1)證候狀態的認識、分析與處理,不斷需要新指標、新方法與新藥物來提高、發展與豐富其水平、能力與手段。如有人將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x光、b超等)稱為“放大眼”,把聽診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們看到和聽到了以往未能見到的現象。再如溫病學向稱濕溫纏綿難愈,因濕邪重著黏膩,濕與熱合,如油入面;但諸如腸傷寒、鉤端螺旋體病、布魯氏桿菌病等濕溫類溫病,今天已知并非“纏綿難愈”,因為用特效抗生素治療,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醫藥學的辨證施治或對證候狀態的認識、分析與處理,雖然說傳統上以宏觀指標與天然的動植物藥物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每一次隨著新指標、新藥物與新方法的引進,都給其臨床療效與辨證施治規律的認識帶來了飛躍與發展。中醫藥學現代研究既要重視對每一種因素、每一種藥物甚或單體物質的作用特點與規律的認識,更不能忽視對中藥復方綜合作用、處方配伍、劑量與炮制,尤其是其臨床辨證施治規律的研究;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不斷引進新指標、新藥物與新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新的辨證施治(證候狀態分析與處理)規律,以更好地豐富與發展中醫藥學。
【參考文獻】
[3]喬富渠.中醫理論應不斷創新[j].世界中醫藥,,3(5):
中藥學論文篇四
2、關于高校藝術管理專業建設現狀的調查研究
3、藝術管理學基本問題研究
4、藝術設計管理應用研究
5、藝術管理視野下高職院校園文化建設
6、新中國藝術管理體制的生成
7、湖北美術館藝術管理與營銷傳播策略研究
8、藝術管理模式研究
9、藝術管理中的主客體研究
10、淺析學校管理的領導藝術
11、香港藝術團體分類管理體制及經驗借鑒分析
12、“技能?才能?智能”: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理念與實踐
13、基于元理論的音樂表演藝術組織戰略管理研究
14、論藝術中介的管理
15、公共藝術機制與管理研究
16、全球化與當代藝術管理
17、高中藝術生特點及管理對策研究
18、地鐵公共藝術發展與管理機制探析
19、公共藝術的管理與運營機制研究
20、魯迅美術活動及其管理思想研究
21、從巴黎歌劇院的成功經驗試論中國國家大劇院的經營管理
22、中國民營美術館現狀報告
23、藝術管理模式研究
24、美術館與商業的合作關系研究
25、藝術產業運營策略研究
26、現階段我國民營美術館運營模式分析
27、新中國藝術管理體制的生成
28、藝術管理中的主客體研究
29、當代文化環境中的上海雙年展
30、藝術品電子商務營銷初探
32、現代項目管理在美術館運營中的應用研究
33、論中國當代藝術策展人的本土藝術價值取向
34、藝術博物館商店管理
35、從artnews收藏家排行榜看當代藝術品收藏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36、我國民營話劇團經營管理模式研究
37、藝考熱的生態分析
38、公共藝術的管理與運營機制研究
39、南通港口物流公司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研究
40、中小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41、論藝術中介的管理
42、協同工作方式下的港口智能化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
43、阿爾弗雷德稨?巴爾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早期建立
44、與美術游戲
45、論中國書畫市場中的作偽現象
46、藝術博物館選址因素研究
47、冷戰背景下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對外傳播
48、建國初期聲樂界“土洋之爭”研究
49、我國藝術表演團體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文檔為doc格式
中藥學論文篇五
門類:藥學類
專業名稱:中藥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中藥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與其相關的中醫學、藥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中藥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研究與開發領域從事中藥鑒定、設計、制劑及臨床合理用藥等方面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中醫藥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系統的中藥學專業的基本訓練,具有中藥鑒定、中藥炮制、中藥制備、質量控制評價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中醫藥基本理論和熟悉臨床用藥的基本知識;
3.掌握中藥藥理學與毒理學的基本理論與實驗技能;
4.具有中藥炮制加工、制劑制備和制劑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技能;
5.熟悉藥事管理的法規、政策與營銷的基本知識;
6.了解中藥學科的學術發展動態。
主干學科:中藥學、藥學、中醫學
主要課程: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資源學、中藥化學、藥理學、中藥藥理學、中藥炮制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分析、藥事管理學。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一般安排22周左右。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醫學或理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