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節日讀后感篇一
今天,我讀了學校下發的中華美德故事,讀完后,使我大有感觸,讓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磨杵成針》。李白以前總是不好好讀書,可是有一天,李白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她正在把一根很粗的鐵杵磨成一根細針,李白看了十分震憾,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從此,他發憤要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了一名偉大的詩人。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心中為之一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老奶奶真有毅力要把這么粗的鐵杵磨成一根細細的繡花針。我心想:既然鐵杵都能磨成針,那么我們生活中的小事又算什么呢?看看這個故事,在對比生活中的自己,我自嘆不如。
記得有一次,我要參加鋼琴七級的考試,可是,由于以前我一直忙于做功課,沒有時間彈鋼琴,即使我有空,也懶得彈,所以離考試只有幾個星期了,我還彈得疙疙瘩瘩,一點也不熟。面對老師的責備,父母的嘮叨,我下定決心要每天練琴,把曲子彈熟。從那一刻開始,即使功課做得再晚再累,我都要堅持每天彈幾小時琴,經過我不懈的努力,終于通過了鋼琴七級考試。
通過這件事,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這個品質將使我終身受益匪淺。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臥薪嘗膽》一文。文中的主人公,越國國君勾踐,為了報仇,從皇宮里搬了出來,搬到了一個又破又爛的小茅屋里。屋頂上垂下一顆大苦膽,每天嘗一口苦膽的味道,過著窮苦清淡的日子,用以鍛煉自己的意志,不忘過去的恥辱。與國人們同心協力,經過了十年的強政勵治,推動了國家各方面的能力,振大了勢力,終于打敗了吳國。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做事要有恒心,要有毅力,刻苦自勵,發奮圖強,才能戰勝困難打敗困難。在生活中,我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有一次,我在彈鋼琴,那首曲子音很多,我剛彈到一半,手就又酸又痛,簡直不能動了。那一瞬間我真的想放棄算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平時老師常對我們說,做事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堅持到底,就可以取得成功!于是我忍耐著酸痛,繼續努力彈鋼琴。終于,我在鋼琴老師那里通過了這首曲子。我為自己的小小成功而欣喜不已。
從這次事件中,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做事有恒心有毅力的重要性。讓我明白了,只要刻苦努力,堅持不放棄,有恒心有毅力,最終都可以成功!所以,我們要向文中主人公學習,用自己的恒心自己的毅力,到達成功的彼岸!
傳統節日讀后感篇二
在今天的傳統佛教,大家要認識,傳統佛教講的是教育。地藏菩薩的《地藏經》也是講教育,教育我們怎樣來斷惡修善,怎樣來離苦得樂,怎樣來轉迷為悟、轉凡成圣,并不是在求佛菩薩保佑,求佛菩薩幫忙,升官,發財。
前一段時間,給大家報告了,有一位女眾同修,跪在地藏王菩薩面前說了,“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地藏王菩薩摩訶薩,保佑我全家吉祥平安,把所有災難給別人家庭!”你說地藏王菩薩能保佑嗎?絕不可以。世間法,出世間法,離不開因果。你今天不去上班,然后求佛菩薩拿錢給你,有這個可能嗎?不可能。今天身體有病,不吃藥,不治療,身體能好嗎?不可能。
所以地藏道場的道友,現在多少人動不動就求佛菩薩,不去種那個因,你哪來的健康?哪來的福報?求的就是“宗教佛教”,這是迷信。還有一種“作秀佛教”。大家要知道的,會念經,不懂得經是什么意思;會念咒,不懂得咒是什么意思;會念佛,不懂得佛什么意思;會穿海青,會披曼衣,會披袈裟,會打法器,會搞寺院里面的一切工作,不懂得如來的本意,不懂得佛法,統統叫“作秀的佛教”。就是說表面很像,實際不懂,這個叫作秀。
還有一種,哲學佛教。哲學佛教就是說,你辯倒我,你是第一;我辯倒你,我是第一,互相對立,互相辯論,互相將對方給壓下去,抬高自己的身份,抬高自己的能力,抬高自己的水平,這叫“哲學佛教”。
更恐怖的是“歪門邪道佛教”。有人給我打電話,說師父,我們這個地方,現在流行有一種藥,吃下去不墮落三惡道,就是說,那個人拿一罐藥出來,只要你吃到我的藥丸,就不會墮落三惡道。我就給他講,把牛羊都抓起來,一頭牛,一只雞,全部給它灌藥,藥灌下去,它當下就離開三惡道了。有這個可能嗎?純粹就是騙人,騙害,這個道理。而說也奇怪,很多人去吃那個藥,可高興了,說吃下去以后,就不墮三惡道。我就問一下?那些拿藥給人家吃的是誰?給我嚇了一跳,住在道場二十多年的老學佛人,老修行人。可怕不可怕?學佛二十多年,這樣的人拿那種藥給人家吃,吃下去就不墮三惡道,如果是這樣的話,釋迦牟尼佛需要講三藏十二部嗎?還有一些假借密教的所謂本命佛,都是胡說八道的歪門邪道佛教。
所以大家要清楚,只有一種傳統佛教,教育。我們今天的痛苦與快樂,好與壞,善與惡,記住,沒有任何人給我們,統統都是自作自受。懂這個道理,就懂得善因善報,惡因惡果。
拓展閱讀:為什么要誦《地藏經》
《地藏經》中,一方面詳盡描述地獄惡趣中,種種殘酷、悲慘、痛苦,令我們大起怖畏之心,以思急速止惡出離;另一方面,又大講人天種種勝妙之樂,使我們生起奔向光明之心,開始動心起念,要求行善。所以讀經能使我們明白關于業障的問題如何處理,以及時如何修福修慧,廣利有情眾生。
人的修行以消除業障、償還因果債、懺悔惡業為始,之后方能無礙的修法。冤親債主糾纏是陰陽皆苦的果報;運勢不好、事業不順、夫妻不和、子女乖違、甚至于修行的諸多障礙,幾乎全是冤親債主得不到超拔而欲索債所引起的。若無法超拔冤親債主,菩提道上必是難上加難,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每天至少讀誦三遍以上《地藏經》的功德力,回向因果,超拔個人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得令往生凈土,究竟解脫。
依佛法“自心本自具足萬法”的觀點,地獄是眾生心中本有之法,業緣成熟時便被調發出來,因此它會是自心邪惡的對外投影、外觀、外化。故知天堂地獄皆是“業感所成所化”。我們的心不正是這樣嗎?只關心系念個人私事,只關心已身及已身所需,使自己塵勞不己,把這個心搞到一點容人的空間也沒有。只要把個人自私的下算盤多打打,愈打愈細,就會很容易出現《地藏經》中無間地獄:“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的現象。反之,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多關心眾生,如是把三世十法界承擔起來的也仍舊是這顆心,就是佛菩薩光明法身充滿法界。
形容這個無間地獄時,又說:“在大鐵圍山之內,其大地獄,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號各別,次有千百名字亦別。”我們要知道,這個“大鐵圍山”。就是我們這個剛強難化的`心,“一十八所”指的是“十八界”:六識、六根、六塵。須知一切“客觀世界”的出現,都只不過是眾生的心中十八界互動的結果而已。
當我們的心變得黑暗邪惡,它就是“大鐵圍山”,“十八界”就成了一十八所“大地獄”,又依眾生別業不同,而形成了百千不同的地獄景象。自心能造善,也能造惡;自心能受樂,也能受苦。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思量惡事,化為地獄。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自性起一念惡,滅累劫善因。我們以黑暗邪惡的“地獄心”,制造做諸罪行惡業,就會出現地獄。反之我們也有光明、善良、智慧、慈悲的“地藏心”,以此心造作善業,就會出現天堂。
所以經上說一呼地藏名,或見其形象就會得救。一呼地藏名號,就把我們本有的“地藏心”給呼喚出來,地藏心,就是那個厭離地獄、奔往光明的力量。地藏菩薩的神通即是心通,心若不通,萬法不通。一切力量的發源,在于我們的心。自心輕率、不凈,是因為我們的驕狂輕慢,這樣就不能接引諸佛菩薩,特別是地藏菩薩的大愿加持力。反之,自心謙下、真誠,必能接引上諸佛菩薩和地藏菩薩大愿神通力的加持。
我們因讀誦此經,怖畏黑暗,向往光明,與地藏菩薩功德結緣,再加上布施行善,心向由惡轉善,自獲多利,又以其心向轉故,停止與冤親債主歷代宗親在眾生緣、六道輪回中的惡行糾纏互動。冤親債主歷代宗親既失惡性互動對象之相應力及反作為,其惡頓減,又受到讀誦者善良光明之感染,或起攀緣,若能起一念善,則不斷增長自心光明,終另恒沙惡盡。在佛力的加持下,使讀誦者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得到超拔,業障逐漸消除,身心、家庭、事業等相應得到改善。
讀誦《地藏經》有不可思議功德,而公德回向是很重要的。通常經書上回向十方一切眾生的回向文并非不好,只是末法時期眾生業障深重,無始劫來的債到臨終前都沒有辦法還清,如果再背上別人的業障,就像不會游泳的人下水救人一樣的道理,結果是人我兩誤,都無法解脫。《大智度論》云:“譬如二人個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眾生,如得船者。”《維摩詰所說經》也提出疑問:“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所以自己的業障最好自己消,千萬不要一上手就回向給家人。你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與你最有緣,最容易障礙你、糾纏你,故應首先超拔他們。對于家人和朋友應該向他們介紹方法。讓他們明白自己誦經消業障。
度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導對方自覺修行,這是真正的智慧的幫助。
要用真誠心,懺悔心,感恩心虔誠的讀誦。
傳統節日讀后感篇三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父母愛我們,我們孝父母,沒什么可說的。一個小動物,主人愛它,它還愛主人呢!可父母不喜歡我們,我們能承歡父母,曲順其意,那才是為人子女應盡的本分。又何嘗我的爸爸媽媽那么愛我,給我完整的家,幸福的生活,讓我的生活充滿了幸福和快樂。在外求學的路上,缺不了寂寞,然而,當一個短信發過來,或者一個電話傳來爸爸媽媽親切的聲音,我還有什么可怕的,我會堅記,有父母在支持我。父母把他們的一生都付出了,我會在任何時候都會想著他們,不要讓他們為我擔心。“念恩快樂一輩子,念怨痛苦一輩子。”生活中記得感恩,我們一個人根本不可能在社會上生存,有父母的養育,朋友的陪伴乃至以后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一句關心的話語,一個關切的'眼神,都讓我們身上涌起一股溫暖。別人關心我們了,我們應該感恩。
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端”即事物的萌芽、開始。“端”表明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不是一種既定、完成的東西。從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到仁義禮智有一個生長、發展的過程,正如樹苗到樹木有一個生長、發展的過程一樣。所以,孟子說“仁義禮智根于心”,一個“根”字形象地說明了孟子思想的特點。在孟子那里,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屬于道德情感,仁義禮智則屬于道德理性,二者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孟子看來,道德情感與道德理性雖有不同,卻不能截然分開,道德理性不能脫離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也需升華為道德理性。
在法制比較健全的國家,按照法律制度處理就可以了。在中國十分普遍,每一起腐敗案件發生后,都有許多人在背后活動,找人講情。沒有人情,便辦不成事。各種事情的解決,如評職稱,重大課題立項,各種評獎,均離不開人情。人情是這個社會得以運轉的萬金油。集權,即大權獨欖,什么事都由有關領導說了算。結果只能是脫離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權謀個人之私。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會正常秩序遭破壞;在維護極少數人的特權利益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損害了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地阻礙了整個民族的不斷發展。
我們應該從我們博大的文化中學習應用優秀的文化,這來之不易,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借助這些文化來是生活更加美好,社會更加和諧。
傳統節日讀后感篇四
今天下午,我們267班在校綜合樓二層圖書館進行了“走進傳統文化”的匯報。每個人都摩拳擦掌,內心都充滿了激情。
匯報開始了,同學們匯報的形式豐富多彩:有的表演三句半,有的是關于傳統文化的詩朗誦,還有的給大家放映制作好的ppt。每個節目都會迎來臺下觀眾陣陣熱烈的掌聲。那掌聲就像一把火,點燃了同學們渾身的希望,給予了他們無窮的的力量。終于要到我們組匯報了,我的心里就像有十五個吊桶在打水――七上八下的。我們組實踐的內容是皮影,我們小組先分工朗誦了關于皮影的詩歌,喚起了同學們對皮影的好奇心。功夫不負有心人,同學們被深深地吸引了。郭老師開始播放ppt了,小組的其他組員讀著解說詞,屏幕上一會兒放映出皮影的歷史,一會兒出現皮影的制作方法,同學們都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之后,我們還觀看了其他小組關于面食、中醫、剪紙、木偶等等的匯報,收獲的知識不勝其數。
通過這次“走進傳統文化”的匯報,我了解了許多我們孝義的傳統文化知識,知道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深深地愛上了這充滿古老氣息的傳統文化,并且暗暗發誓要和大家一起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做傳統文化的傳人!
傳統節日讀后感篇五
一、帝制中國的同姓而村及縣以下的宗族聚居萌芽于隋唐,形成于宋,成熟于明清。自秦開始的編戶齊民政策有效的控制鄉里社會,在帝國政府有效控制范圍內,皇權的影響是一直下鄉的。
二、帝制中國形成的“兼并”與“不抑兼并”是傳統經濟的怪圈,無論兼與不兼,由于權力經濟的存在,民眾永均貧,國與官輪流富裕。脫離怪圈重點在于過程公正(起點、機會)。
三、帝制中國統一時期一直是大共同體本位主義,小共同體本位是被打擊的,由此而生的偽個人主義被某些人視為現代性。帝制中國本質上是極權主義模式的掌控,其權力滲透性自秦制便已開始,其后漢代董仲舒改造成“儒表法里”一直延續到清代。五四運動并沒有解決這一問題,而是強化了法家傳統,弱化了儒家思想,但這又沒有解決現代化的問題。于是,秦暉先生從比較史學出發,認為中國公民社會的建立,有可能通過個人與小共同體的聯盟(如宗族)去解構大共同體本位主義(如國家主義)。
四、西方福利的發展于中世紀時期在國權與教權的相對制衡下,小共同體本位(行會、村社、采邑等)的興盛而附產生的對個人的福利救助(教會也參與)。這種西方福利從一開始的單向救助逐漸向雙向保障的制度轉變,尤其在近代化后,這種國家、企業與第三部門的關系更是構成了現代西方福利的發展秩序。中國福利的發展有所迥異,由于傳統的大共同體本位過于強勢而導致對民眾的束縛大于保障,也嚴重限制了小共同體本位的福利功能的發揮。但就是此種情況下,在宗教、宗族與自發性組織下,中國古代福利仍有一定的發展。到了近代,隨著西方福利制度的沖擊與東南小共同體本位的興起,中國福利得到了大的發展,但是49年后以及78年后則分別又有不同的變化。
五、封建中國產生的原教旨儒家是基于周制溫情脈脈的禮樂的維護小共同體本位的學說。但是,在以法家為核心的帝制中國建立以后,摧毀了這種小共同體本位,強化了大共同體本位,用現代術語來說就是所謂的極權主義,皇帝面前人人平等。秦暉先生認為,道家是最早向法家投降的犬儒主義,從而形成了法道互補的局面。在漢代儒學成為“獨尊”后,便一直面對著法與道夾擊的巨大壓力,在帝制的支持下,中國逐漸形成了“儒表法里”的局面。此種局面影響深遠,直接影響了帝制時期的一些問題,例如:內外朝的矛盾、地方層面的分權與集權、經濟方面的兼并與否、官員貪腐、農民戰爭等。有趣的是,明清之際有黃宗羲、王夫之等儒家曾捍衛過正統儒家,批判法家制度的殘暴,但顯然在帝制的壓迫下,此種努力是徒然的。
在近代時期,西學與儒學曾經有機融合對抗法道互補(如維新派等),可惜到了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發動的批判儒學,將可制約法家的本土文化資源打倒,加之西方國家主義思潮的輸入,使得中國原有的大共同體本位得以更加強化,這就是國共兩黨為何在建立國家后并沒有完成現代化進程的文化因素。最后,秦暉先生提出,在實現公民社會的路上,可嘗試將西儒會融,以便解構大共同體,同時也有助于西學的中國化,便于國人通過本土儒學的形式更容易接受自由民主等一些普世理念,也可能實現所謂的儒學超現代性的飛躍。
六、孟子所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確實是能代表儒家理想的一句箴言,但秦暉先生指出,若從有為與無為、有權與無權的角度來看,則應該“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在人類追求自由的歷史上,自由實踐者比自由理論者更重要(比如甘地、曼德拉等人),而有權者不能因為達就去兼濟天下,因為他沒有取得被兼濟者的同意,無權者也不能獨善其身,因為你不爭取權利是不會有人來替你爭取的。如何發揮儒家的現代性作用,在我看來,秦暉先生的此論論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自由實踐)。
七、弗蘭克的書《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引起了秦暉先生的注意,并對其中的相關論述進行了批駁,例如此書認為明清貿易順差時期就是全球經濟中心以及此書所持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作為經濟原因的分析,但秦引用史實與現實指出了該論述的荒謬之處。同時也引發了秦的進一步思考,所謂的文化決定論、西方(東方)中心論等之類的理論是否可值得商榷,他指出,我們應該就事論事,就制度論制度,就邏輯論邏輯。
八、公社為何會失敗,一直吸引著學術界的研究,有人認為是因為公社體制與傳統的村落文化不符,但是秦暉先生通過比較史學的方式,將帝制中國的農村與歐洲一些國家的村社等相比,發現帝制中國并沒有形成小共同體的村莊組織。這也就是為何人民中國推進公社化運動進展迅速的原因(有過小規模反抗)。但是這種極端大共同體本位壓制的農村生產體制,是非常不利于農民獲取土地、工具等生產資料,乃至于基本的糧食等消費資料都不能得到保障。這種公社體制歸根還是從屬于重工業的發展、城市的維持,這就是由上而下,不反應民意政策的弊端。
不加干預。然后社會主義農民理論經過列寧等人的改變,逐漸形成了集體化農莊的理論,可惜在俄國這種努力反而使原有的村社勢力愈加強化,直至斯大林時期的暴力鎮壓才勉強完成蘇聯農業的集體化。秦先生也提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社會主義國家對集體化農業的努力與資本主義國家對農業的“放縱”,最后反而是前者敗后者成,是為無心插柳有心栽花之舉,同時他也分析了這種現象的原因,那就是農民并不是消極的個體,只要在契約性精神下,農民也會與人合作,這種合作會激發農民的積極性;相反,如若國家強制集體化,強制農民依附于組織,那便是消解了農民積極性,那么這種努力只會適得其反。十、漢語中的平等一詞起源于佛教,起初的平等一詞指的是無差別、平常心、安靜等,但這不意味著古漢語沒有表示平等的詞匯,那就是均平。在儒釋交匯的過程中,平等的語意演變成了與優等相對的中等甚至是劣等。在理學出現后,朱熹一派對平等一詞的解釋最接近于現今,而陸王一派則接近于佛教的原意。近代西方思想傳入后,中日兩國不約而同的用平等一詞翻譯equality,這才確立了平等一詞的現代含義。
傳統節日讀后感篇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本書講述的是中華傳統文化,古詩古文之類的,更有古代的故事。這本書主要分為:1、論語2、古詩3、人物故事4、詩詞5、文化遺產6、小吃等。
在這本書中我最愛看的便是小吃這篇了,畢竟我是一吃貨呀。而且“民以食為天”,飲食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而我們著名的美食就有:佛跳墻雞湯氽海蚌、荔枝肉什么的,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大家又會吃湯圓、餡面和餃子肉粽。論吃相信大家都會,而且變著法的吃,如福建的芋泥、莆田的興化粉……看得我口水都跑出來了。在這一章里我認識了許多菜的傳統煮法、也知道了配菜的方法。雖然聽起來很平常,但至少也是一種傳統文化,這本書的意義也就在于這個。
還有,在這本書里,我最感興趣的便是文化遺產了。什么萬里長城,明清故宮,兵馬俑,蘇州園林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人們為了歌頌這些遺產也浮現出了許多故事和詩句,這讓我有了繼續觀察學習文化遺產的好奇心,也使我有了繼續勘查的信心。
你想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嗎?想看看美味的美食嗎?想了解更多的英雄人物嗎?自己去看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吧!
文檔為doc格式
傳統節日讀后感篇七
在我的記憶中,有一則故事使我難以忘懷。這則故事便是眾多中華美德故事中的一則――《磨杵成針》。故事中有兩位主人公,以為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奶奶,另一位便是唐代偉大的詩仙――李白。
故事中的老奶奶是以為毅力頑強的老人,她下定決心要把一根粗壯的鐵棒磨成一枚細細的繡花針。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磨著。她的行動影響了從小貪玩的李白,使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從這則故事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傳統節日讀后感篇八
“臥薪嘗膽”這個故事講述了越國被吳國打敗后,越國國君勾踐為了報仇,搬出王宮住進一間茅草屋,每天去添在地鋪上方掛著的一只豬膽,在這樣痛苦煎熬的日子里發憤圖強,最終一舉打敗了吳國。
勾踐不貪圖享樂,不安于現狀,把自己逼到捉襟見肘的“絕路”上體驗生活以激發斗志,()而后發憤圖強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都非常優越,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但優越的物質條件卻并不完全是我們成長路上的“助推器”,有時候反而是走向成功的“絆腳石”。因為,安逸會使我們只求享樂而不思進取,不知不覺中原地踏步或落到后面。因此,我們不可以好逸惡勞、坐享其成,一定要像勾踐一樣發奮圖強,努力學習,爭取成為一個棟梁之才。
傳統節日讀后感篇九
中國傳統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寶庫,寶庫中有許多的寶藏,下面,我就介紹一下我喜歡的一個――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一般只有幾個字,幾句話或是一則故事組成,篇幅較短,里面卻包含了深遠的寓意。
我已經度過許多的寓言故事了,有告訴我們不能自以為是的《刻舟求劍》,有告訴我們不能過分夸耀自己相對的兩樣東西的《自相矛盾》,其中的一篇《守株待兔》讓我過目難忘,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古時候,宋國有個種田人,他的地上種著一顆大樹。一天,他與往常一樣在田里干活兒,忽然有只兔子不知怎么的竟然一頭撞在樹上,脖子斷了,死了。那人沒花一點力氣就白撿了一只又大又肥的兔子。他以為這樣的好事還能發生,于是,他不干活了,天天守在樹下,希望再有野兔來。結果,不進再也沒有一只野兔撞死在地頭而且他的田頭長滿了野草,莊稼全死了。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對偶然得到的東西不應該抱有僥幸心理的道理。
寓言故事具有吸取教訓,防范錯誤,追求真理與陶冶情操的獨特作用。我在讀寓言故事的時候,也懂得了越來越多的生活道理。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