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描寫親子共讀小蘿卜頭家長讀后感怎么寫一
一、宣傳發動
為了讓家長認識到親子讀書活動的意義,積極參與進來,我校給家長寄發了《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呼吁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主要內容是:為孩子建立溫馨、舒適的閱讀環境,建立一個家庭圖書架,并適時添置一定數量的好書。每天抽出1至2個小時的時間與孩子共同閱讀,父母和孩子相互監督讀書情況,用多種形式,如寫讀后感、書評等記錄讀書的內容。其次根據新教育推薦書目向各個年級適時推薦讀書內容,這樣學生的課外閱讀就有了保證。
二、跟蹤指導
語文老師還專門建立了班級親子共讀郵箱,利用校訊通或彩虹飛信的方式及時調度家長和孩子共讀共寫的情況。在假期中,語文老師們不斷把班級親子共讀共寫的情況匯報給所有家長,并對親子共讀征文進行指導,把發到班級新教育公共郵箱的文章及時修改后傳到學校新教育郵箱,然后學校新教育負責人及時傳到新教育“親子共讀”在線主題帖上。同時學校也及時把各個班級親子共讀的情況公布于全體語文老師,極大地激發了老師、家長和學生讀書的熱情。
三、碩果飄香
開學后,教導處組織骨干語文老師對所有年級的親子共讀征文進行了評選,有不少班級親子共讀征文近50篇,家長和學生的讀書征文內容生動,能聯系生活實際抒發自己的真實感受。在親子共讀的過程,有不少家長用鏡頭記錄下來一個個親子共讀的溫馨畫面,它增進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也為孩子的成長留下了美好回憶。
根據各班上交征文的數量和質量評選出“書香少年”若干名,并評選出“書香班級”,提高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展開了家長與孩子共讀共寫共生活的美好畫卷。
描寫親子共讀小蘿卜頭家長讀后感怎么寫二
每天晚上睡覺前半小時,陪女兒讀書是每天必做的功課。最初的親子共讀只是為了敷衍女兒,因為女兒開始不肯獨睡,于是就答應她每天睡覺前陪她半小時,可是這半小時必須是互相讀故事給對方聽。就這樣和女兒開始了“共讀”的征程。日子就這樣悄悄無聲地在我們身邊溜走了,和孩子一起讀過的書也悄悄增加著。我漸漸感到,從起初的敷衍到現在的每天習慣竟然是這樣的順其自然。我驚喜的發現“親子共讀”正發揮著她獨有的神奇力量。女兒寫日記不像開始的時候為了湊字數而寫,也變得情真意切了。老師布置的短文也能自己獨立的完成。
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十分重視培養她讀書的興趣,因為本人在書店工作的原因,平時能留意到很多好書,那時就給她買了很多適合她的書,雖然有時候可能還看不太明白,而且也撕壞了很多書,不過在撕書的過程中也學習了上面的知識。盡管從沒刻意教她認讀漢字,但在不知不覺中她已經能認識很多漢字,而且幼兒園就能獨立讀簡短的故事書。后來我也把這種方法傳教了很多來選購書的年輕父母。
如今女兒已是一名一年級的小學生,從幼兒園畢業那天起就每天堅持寫日記。從最初的每天由我給她題材到現在每天獨立完成的習慣都離不開每天“親子共讀”的功勞。
此刻,我是如此幸福,我正和我的孩子共同經歷著書藉帶來的喜怒哀樂,同樣的心情讓我的孩子貼的更近,彼此沒有隔閡,像朋友那樣親密無間,無話不談,可以零距離感受到孩子心理和思想的變化,以便于及時調整方式方法,更好的為孩子創造家庭環境,學習環境。讓她快樂健康地成長。
紀伯倫在他的《致孩子》中這樣寫道:“你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p>
是啊,那就讓我們給孩子一生的好書,陪他們共讀閱讀經典,閱讀生命吧!讓幸福的種子在書中萌動吧!
親子共讀《一年級的小朵朵》有感女兒凡凡剛上一年級,老師給孩子們推薦了一些書,其中我選中的一本《一年級的小朵朵》,拿到家后凡凡果真很喜歡,而且一邊看一邊笑個不停,這就促使我也迫切的想讀這本書,于是趁孩子睡著后,我就利用了一個晚上時間,把這本書讀完了。讀完后感覺這本書非常貼近一年級孩子的思想和生活,一些事情也時常發生在孩子的身邊。
封皮的色彩是鮮艷的橘色,就連題目也是七彩的,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張朵朵是一個天真、頑皮、可愛的小姑娘。江明明是一個調皮、聰明、“鬼”注意很多的小男孩。班主任毛老師是一個很受孩子喜歡、很愛孩子、很理解孩子的漂亮老師。
第一篇是“上學啦”。我覺得這一篇很重要,因為每位新生都會遇到同樣的情況,于是我在許多地方讀得很認真,以便加深凡凡的印象。小朵朵喜歡她的老師——毛老師,在剛入學時老師帶著同學們到學校的各個地方走走看看,從一樓到三樓,從操場到廁所。還遇到了高年級的大哥哥和大姐姐,其中一位哥哥起哄“一年級的小豆包,一打一蹦高”,凡凡聽了也不由地背起來了,后來有時還想起來這句話就覺得很可笑。
接下來印象最深就是“可愛的外號”。淘氣包江明明給全班同學都起了外號,包括他們的毛老師,小朵朵就被取了兩個外號,我就和凡凡說起了外號問題,這好像是學生時代的一大特色,就像小朵朵說本來很生氣,還想去跟老師告狀呢,結果發現老師在辦公室里也自稱外號,突然覺得外號也挺可愛。
還有就是老師獎勵的笑臉,小朵朵連做夢都想多得幾個笑臉,這和幼兒園多么相似,記得凡凡上幼兒園時有次丟了一個笑臉很傷心,就非要纏著我去跟老師解釋,還聲明她會表現更好,讓老師給她再獎一個。
有些故事讀完以后,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并且加以改正,例如:小朵朵和江明明寫字不認真,凡凡寫字也有這個毛病,于是她在以后就注意改正了。也有一些故事能讓孩子引以為戒,例如:小朵朵讓高阿姨給她簽字,這類事情在她身上沒有出現過,通過這個故事她認識到讓切人代簽是不對的,我想類似的事情在今后是不會出現了.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通過親子閱讀,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和孩子一起閱讀,也勾起了許多我對童年的許多美好回憶,從閱讀中收獲快樂,是讀書帶給我的最大享受,而通過親子閱讀,同時可以與孩子分享到這種快樂,了解孩子的成長,讓我和孩子共同進步。
描寫親子共讀小蘿卜頭家長讀后感怎么寫三
作為年輕的父母,我們經常有這樣的困惑,如何和自己的孩子溝通,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其實,親子共讀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一本書就是一座橋梁,一個故事包含許多人生哲理,可以引申出很多話題,孩子在輕松愉快地讀書過程中對自己的想法和評價不再掩飾,碰到的問題也樂于向父母請教。
作為家長,在和孩子看書、共讀的過程中,我們也體會到許多樂趣和驚喜。老師推薦的《小眼睛大世界》這套書非常好,孩子讀起來很有興致。這套書中有一部分介紹了人類的起源和朝代的更替,孩子對此很有興趣,有時候會問,為什么以前的人會長成那個樣子啊,為什么會有奴隸?。繛槭裁匆蛘贪??在給孩子解釋的同時,感覺自己也回到了孜孜求學的孩童時光,心里的快樂無語言表。
我們做家長的所期待的是孩子漸漸認識故事書里的優美字匯與辭藻,培養對圖文的審美觀,以及啟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并藉此探索自我,了解外在世界,進而建立對事物的積極態度??晌矣X得,對孩子要求不要太高,現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而親子共讀的重點是孩子“想要閱讀”,因為有了閱讀欲望,孩子才會主動去接近圖書,而不斷的閱讀才會帶來持續的進步。
還有一點感受就是在共讀活動里,家長作為引導者,我們應經常表出現鼓勵孩子的行為,不管孩子選擇什么書,提出什么問題,發現什么觀點,都要去鼓勵,在他們自己理解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并延伸
問題激勵孩子的想法、肯定孩子自己的思考方式,正面回答孩子的回應等等?,F在的孩子跟我們小的時候不一樣,社會的發展,多媒體的普及讓孩子了解的世界更加寬廣,而我們的思維在他們看來就有點落伍了,而親子共讀給我們與孩子的交流提供了機會。
親子同讀要確立這樣的原則:首先、讀經典的書、讀適合的書;其次,每天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然后,要經常和孩子聊聊書中的內容。最近孩子在背誦傳統文化中的《三字經》,《三字經》是中國傳統啟蒙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也是影響最大的一種,它三字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齊,押韻上口,它的前后句自然連貫,語義順暢,淺顯明白,通俗易懂,孩子喜聞樂道。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和孩子一起,邊讀邊給孩子解釋其中的典故,每一個典故就是一個小故事,孩子聽得很有興致,記憶起來效果也很好,寓教于樂。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平等的,真正能把孩子一輩子距離拉大的,是與他為人處事有關系的品質,書籍是知識的源泉,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親子共讀就是提升孩子品質的橋梁和紐帶。
描寫親子共讀小蘿卜頭家長讀后感怎么寫四
作為一名學生,對于學校開展的這次親子共讀讓我感觸萬千,讓我受益頗多,同時父母對我也有著一種歉意。
媽媽時常會問起我所閱讀的書籍中一些人物,我能回答得上的不多,好比馬小跳,海爾兄弟,小豆豆啊等,說起這些小人物我覺得茫然。
從去年開始媽媽就盡量的抽時間和我一起去閱讀一些我喜歡的書籍,比如《三字經》《弟子規》《馬小跳》《格林童話》等,逐漸的我似乎也進入了角色,書中所描述的那些童真的場景和充滿天真的字詞,不由得我也回想到了我的童年。相對照我如今的童年,我明白一個道理,原來自己童年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童年是多么的美好??!為什么我和媽媽不一起去讀更多的書籍呢?為什么不讓我和媽媽從中得到更多的童趣學到更多的知識領悟到更多的道理呢?
媽媽和我共讀,我發現自己原來朗朗上口的一些詩詞,如今有些記憶模糊了,文字所寓意的意思有時也不能隨口而出。比如媽媽和我我共讀的《弟子規》吧,每一句的所要表達的意思心里明白,可是,在媽媽面前卻不能言表清楚,于是媽媽就和我一起去思考分析,去引導我領悟詩詞所要表達的意思和所要說明的道理。每當一句詩詞我和媽媽共識的時候,我那天真燦爛的笑臉和那句:哈哈!我明白了!讓我的心里樂開了花。是啊,正如李老師所說的那樣,父母和老師就是我的左右翅膀,我能否飛得更高更平穩就看這一雙翅膀配合得好不好了。親子共讀其實不也是一個老師和家長配合得平臺嗎?親子共讀讓我們家這個讀書沒萬卷,下筆易走神的媽媽也嗦的感嘆出此一番啊!相信所有的學生都和我一樣的對此有著各自的感悟同樣的感觸只是難以盡述! xx年親子共讀心得體會學生篇
從學校開展親子讀書活動以來,我和媽媽共同學習,媽媽和我一起讀書,感受故事內容的精彩,詞語的優美,讓我感受到讀書的樂趣。我們一起看過的書有《淘氣包馬小跳》《中華上下五千年》《稻草人》《夏洛的網》等,我覺得有益的書籍能讓我知書達理,懂得感恩,能引導我健康成長。讀書也能讓我們全家氛圍融洽,一起看書,一起討論,有問題一起提出來,有時爭得面紅耳赤,然后在書中尋找答案,并握手言和,一家人其樂融融。
陪我一起閱讀,才發現自己的成人思維,真的不太適合現在的我,總是發現我學得太慢,一個問題有時要講三四遍,我急得不得了,但后來媽媽靜下心來想,自己小時候的樣子,我還真不容易,媽媽暗暗告訴自己,要學會換位思考,不要把成人的思想強加于我腦中,要保持我的童真。至少在陪我閱讀中媽媽體會到了對我要有耐心,用我的思維體會啊媽媽的生活,這也是一種收獲吧!
媽媽與我一起讀書有很多好處,我們共同經歷著書籍帶來的喜怒哀樂,同樣的心情讓媽媽和我貼得更近,讓媽媽可以感受到我心理和思想的變化。
讀我的書,看我的事,聽我的話,懂我的心,一本好書帶來的啟迪,讓媽媽走進我的內心,成為我的知心朋友和良師益友。
描寫親子共讀小蘿卜頭家長讀后感怎么寫五
非常感謝馬寨學校劉老師關于每天讀書的好建議,讓我的女兒們養成了從小愛讀書的好習慣。在沒有上小學之前,孩子只是會每天要求我讀故事給她們聽,沒有一種自己讀書的意識;進入一年級之后,在劉老師的引導和鼓勵下,孩子們讀書的興趣越發的濃厚了,從開始讀帶注音的短故事,到讀長一些的童話故事,一直到現在她們可以讀一些不加注音的兒童文學類書籍,比如《楊紅櫻童話》、《如何讓自己成為最出色的女孩兒》、《兒童百科全書》之類的書。對于孩子這些變化,我作為母親真的很欣喜,同時也非常感激老師的辛勤教導。
小時候,我也非常喜歡讀書,讀書總能帶給我最雋永的樂趣,讓我的童年時光變得豐富,讓我學會用善良和純真的目光看待一切。當我成了一名母親以后,我也希望我的孩子用他們善良可愛的童心在書中品味這個世界,讓一本好書教會他們識別善與惡;讓他們從書中學會欣賞,學會懂得真、善、美。我們把晚上八點半至九點作為親子閱讀的固定時間,在這個時段里,孩子已完成當日的作業、預習完功課,家長做完了家里的雜務,關閉電視和電腦,全家一起漫步在書中,享受讀書的快樂。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會耐心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或者也可以不急著回答,反而提一些問題要她們回答,啟發她們主動思考,引導她們說出自己的想法,要允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哪怕她們的想法是粗淺的,偏頗的,也不要粗暴而簡單的否定,有許多事情,本來就沒有絕對的答案。我會盡量耐心的跟她們解釋,也會進行激烈的討論,彼此用自己的觀點去說服對方,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向縱深發展,倘若相持不下,我們會再一起查資料,一起看書,尋求最佳答案,這樣可以使她們接受的心悅誠服而又自然而然。此時,我也隨之增長了一些以前沒有關注的或者沒有興趣的知識,達到了和孩子一起積累一起成長的目的。
在和孩子一起讀書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和孩子共同經歷著書藉帶來的喜怒哀樂,同樣的心情讓我和孩子心貼的更近,彼此間沒有隔閡,可以象朋友那樣親密無間、無話不談,可以零距離感受到孩子心理和思想的變化,以便于及時調整方式方法,更好的為孩子創造學習環境,家庭環境。
紀伯倫在他的《致孩子》一書中這樣寫道: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在夢中不能想見的,你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卻不能使他們來象你,因為生命是不能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你們是弓,孩子是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你無法預定他的軌跡。因此,我覺得對于父母來說,千萬不要奢望可以教給孩子什么,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給孩子一個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環境,讓孩子有一個完整的成長,包括身體的,感覺的,情緒的,認知的,心理的,精神的完整成長,而不只是被灌輸屬于父母的認知和技能,那樣的人生無味而無趣。
我深知,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并不是一日之功,它不僅是對孩子的考驗,也是對我們家長的考驗,我會一直陪孩子把每天讀書的良好習慣堅持下去,讓孩子把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乃至以后的人生成長中。讓孩子通過讀書對將來要面對的這個復雜的世界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熱情、樂觀、堅韌、坦然的態度來走好她們人生中的每一步!
閱讀,不僅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掌握的一個技能,也是在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需的一項技能。我校在“書香一縷進校園”的系列讀書活動之后,開展此次“親子共讀,營造書香家園”活動,通過組織家長與子女共同讀書,擴大家長與兒童的閱讀視野,增長知識儲備,形成閱讀行為習慣,達到提高家長與兒童兩個素養的目的。
在本詞活動中,我班通過要求學生完成《親子讀書手冊》來規范孩子的讀書過程和方法,比如填寫書本標題、出版社、制定讀書計劃、摘抄好詞好句、寫讀書感受、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此外添加的家長讀書感言,更是想通過由此引導家長多陪孩子看書,一起閱讀,養成讀書的好習慣、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
在本次活動中我有一下收獲:
1、以往我對親子閱讀僅從字面上去理解,認為家長和孩子一起去讀書就算是親子閱讀了。而在本次讀書活動中,我認識到親子閱讀應從選書的時候開始,一直到讀后的交流,形成一個“選書—讀書—聊書—再選書—再讀書??”循環立體的過程。從家長的讀書反饋中發現,有的書家長并不認可,認為此類書沒有意義,在與孩子一起讀書上就無從做起,親子閱讀最好是家長與孩子共同選定,而老師給的書目僅是參考。
2、從共讀的形式上看,親子共讀可以是大人讀給孩子聽,也可以是孩子讀給大人聽,也可以是大人讀給大人聽,也可以是孩子讀給孩子聽,也可以是自己讀給自己(默讀或讀出聲音);除了“讀”的形式,還可以有表演、圖畫、手工、實驗等等多種形式,重要的是,大人與孩子一起享受這個過程。
因此,從廣泛的意義上說,親子共讀可以理解為大人與孩子共同分享多種形式的閱讀過程。
從家長反饋中不難發現部分家長認為只要監督孩子去讀書了,就算是親自閱讀,缺乏大人與孩子的共享意識。應該也是目前我班子閱讀存在的一個難點。
3、從閱讀方式上看,親子共讀推薦兩種主要的方法:大聲為孩子讀書和持續默讀。我班大部分采用的是家長讀給孩子聽的方式。
我給家長的建議是大聲為孩子讀書,在家庭中每天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每天至少5—10分鐘,關鍵是孩子喜愛的書。而持續默讀,就是在家庭中每天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家庭的全體成員各自選擇自己喜愛的書、報紙、雜志,安靜地享受閱讀,每天至少5—10分鐘。在這個過程中,不提問、不討論,不監督孩子的行為,也不要求做任何讀書記錄或寫讀后感。這種讀書方式得到了部分家長的積極配合,效果良好。
4、在親子閱讀中,總有將共讀看作“考察”孩子閱讀能力的手段的現象出現,所以在布置共讀作業之初,我就引導家長在讀書中,注意去引發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重視問題,通過開放性的結論引導孩子更廣泛的思考。對于受教育良好的家長比較好做到。而班上更多的家長而言,能做到前三點就可以了。
通過本次活動,對于我而言,讓我對親子閱讀這種形式有了更多了解和思考。對于家長和孩子而言,應該也是一個難忘的回憶,當然,我更希望由此親子閱讀的習慣可以在班上更多同學的家庭中繼續開展下去。讓書香家庭“香飄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