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大衛科波菲爾讀書筆記篇一
主人公大衛·科波菲爾出生之前,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7歲時就改嫁。大衛的繼父是一個兇狠貪婪的家伙,并且繼父的姐姐竟也是個鐵石心腸,不近情理的人。他們姐弟倆不僅僅百般虐待大衛,并且把大衛的母親折磨致死。母親死后,大衛的繼父逼大衛去當童工。在此期間,大衛有幸逃了出來,去投奔了他好心的姨婆,并被姨婆送進一所很好的學校,理解良好的教育。大衛在成長過程中歷經磨難,可是他善良,正直,樂于助人的天性始終沒有改變。他在困境中奮發向上,刻苦努力,最終不僅僅在事業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同時獲得了美滿的幸福生活。
讀完整本書,我覺得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大衛·科波菲爾他是個助人為樂的人,這個人的人生遇到了重重困難,可是他應對困難毫不逃避,因為他深刻的明白逃避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于是他在自我遇到種種困難時,都努力的想辦法去解決。在解決過程中,他沒忘記自我助人為樂的本分。他一邊幫忙人,一邊解決自我的困難。最終他獲得了成功的事業和幸福美滿的生活。
他的那種堅強和勇敢深深的打動了我,同時也啟發了我不管自我遇到多少困難,只要不逃避,只要勇敢堅強的去應對,想法設法去解決,才能戰勝自我,才能成功。這才是對我們人生的考驗。就拿我們小學生而言,也許幼小的我們還不需要挑起生活的重擔,不要經歷種種磨難,但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學習,大衛這種不怕遇到困難,勇敢應對困難的精神正是我們最需要學的。
有些同學在學習生活中一遇到“攔路虎”,便立刻唉聲嘆氣,第一個想法就是請教教師或者同學,再者就是放棄。從來沒想過,靠自我的雙手去解決問題,去探索問題的出路,沒想過那樣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才能,我也不例外。期望這本書啟迪了我,也能啟迪廣大讀者,異常是像我一樣的小學生,讓我們一齊加入學習大衛·科波菲爾精神的熱潮中來吧!
大衛科波菲爾讀書筆記篇二
《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的半自傳性小說,也是其最滿意的作品,通宵讀完最后300頁,我得出的結論和他一樣。
合上書,更像像是離開了一群可愛的朋友。
密考勃老頭一生被債務拖累,反復告誡小科波菲爾說:“如果一個人每年有二十磅的進款,而花去十九磅十九先令半,他會快樂的;但是如果花了二十磅一十先令,他就要苦惱了?!?/p>
市場經濟的這天,一切朝錢看,有錢才快樂,沒錢就痛苦,金錢在中國或許不是萬能,至少也還有9999種其他功效。
同齡人中結婚的越來越多,要結婚,務必要買房,一說買房,全家老小總是竭盡全力的,幾代人的積蓄,再加上以后幾十年的貸款,總算拼下一套住房,奈何房產證上還有個年限。
租給你一年是租,租給你七十五年就成了賣,所有家庭仍舊拼盡全力的去“買”(我認為是租)——沒有房,不結婚。
兩個人以后幾十年的青春從結婚那天起,全部被一套75年年限暫住的房子給鎖住了,但是所有人從此心滿意足。
租1年是租,所有人都不滿意,租75年還是租,所有人卻滿意了。我想起那個朝三暮四的故事,有個人養了一群猴,早上給3個桃,晚上給4個桃,所有猴都很生氣,早上給4個桃,晚上給3個桃,所有猴子都安心了。
再加上要還一輩子的債,提前透支了二十年的生命,我這不知道快樂到底從哪來。
或許中國人都是那朝三暮四的猴子吧。
市場經濟的這天,所謂唯物主義逐漸就演變成了實用拜金主義,馬克思老早就說了,金錢至上的體制下,婚姻和只但是是零售和批發的區別,這句話放在當今社會來看,是如此貼切。
合上書,就更想念屈蘭斯特夫婦,逛街走過名牌商店,你許我一條金鏈,我許你一個手表,開開心心的說,有錢了再買,就仿佛兩人都擁有了這些東西一樣,然后發奮工作。
合上書,就更想念忠誠憨厚的攀古堆,在她心目中,大作家科波菲爾永遠是從前那個讀“鱷魚故事”給她聽的小男孩。
閉上眼,很多類似的人曾走進我的生活,很多同樣的感觸曾在心里萌發。
或許物資給肉體帶來的安逸真是很歡愉,然而我卻更加堅信,只有心靈的真善美才能最終通往快樂的終點。
大衛科波菲爾讀書筆記篇三
大衛與米德·科波菲爾(大衛·科波菲爾)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與米德·狄更斯的第八部小說。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敘事,描述了主人公大衛和米德·科波菲爾從童年到中年的人生歷程。以“我”的誕生為基礎,將朋友的真誠與黑暗、感情的稚氣與沖動、婚姻的甜蜜與瑣碎、家庭的矛盾與和諧融為一體,在命運的河床上緩緩流淌,最終融入寬容與波瀾壯闊的大海。
《大衛·科波菲爾》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48本書之一。雖然我在世界文學寶庫里讀過幾本書,但我仍然特別喜歡狄更斯的自傳。
主角大衛·米德特·科波菲爾的父親在大衛出生六個月后去世。大衛八歲時,她的母親嫁給了莫德斯通先生。莫德斯通先生和他的妹妹是鐵石心腸的。他們不喜歡大衛。他們總是試圖虐待大衛,折磨大偉的母親至死。
大衛的母親去世后,他的繼父不再讓他上學,并強迫大衛做童工。大衛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每周六先令使大衛省錢。不久,他跑出去去找他富有的姑媽,姑媽送他上學,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雖然大衛在童年時遭受了很多痛苦,但他善良和樂于助人的性格沒有改變,他最終獲得了幸福的感覺。
大衛和米德·科波菲爾讓我了解了自傳的寫作方法,也讓我明白了只有磨練自己才能成功。
大衛科波菲爾讀書筆記篇四
“貧賤夫妻百事哀”,盡管米考伯太太對愛情尤為堅定,米考伯先生對妻子也愛護有加,但這個家庭子嗣多,丈夫不善經營,總讓人生出一種“愁云慘淡萬里凝”的感覺。合起書頁想想,這本書里就沒幾個成功、幸福、令人歡欣鼓舞的婚姻,大多是不幸的婚姻,尤其不幸的是婚姻中的女人。
比如大衛的母親——克萊拉,她是一位柔順的娃娃,天真,善良,軟弱,永遠長不大。她嫁給大她許多的大衛的父親,本是一件幸事。可惜,這位會疼人的老好人很快就死了,克萊拉受不了男人的誘惑,找了一位貪念她家財、專騙頭腦簡單的有錢婦女的摩德斯通先生。最后,在摩德斯通姐弟的“堅定”挾制下,生生將這位小鳥一樣可愛活潑的美人折磨死了。多年后,成年大衛再次遇到繼父,他仍然在重操舊業,正一步步套牢新的獵物;而摩德斯通小姐卻受大衛的上司雇傭正監護著他的女兒、也是大衛的愛人朵拉。這些人用禁錮人的靈魂的方式殺人,堂而皇之地奪人財產,卻一直逍遙法外。這是一個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女性的生命、財產安全怎樣才能得到保護?這恐怕是包括女性在內的整個社會都應關注的疑難問題。
比如大衛的姨婆——貝齊·特洛烏德小姐,她表面上看起來嘴硬、脾氣臭,卻是位正直、堅強、勇敢、極富同情心的人。她有過一個秀氣的丈夫,但婚后變了心,改了樣,虐待妻子。特洛烏德小姐果斷與丈夫分手,將他送去印度,她也傷透了心,從此再也不相信愛情和婚姻,變成了一個堅硬的脾氣古怪的人。但她的硬殼里依然包裹著一顆柔軟的心,她收留了千里投親的孤兒大衛,并視如己出;她還將被排擠、有些精神失常的迪克先生留在身邊,照顧他,尊重他。
小說中有意思的是,姨婆身邊有一個迪克先生,大衛保姆的哥哥漁夫丹·佩戈蒂也收留了一位漁民寡婦格米治太太。前者對后者很照拂,后者對前者忠心耿耿,但奇怪的是,他們始終是生活在一起的朋友,更近似家人,卻絲毫沒有男女關系。他們是生活在一起的親人,而不是愛人,這種關系在其他作品中很少見。
還有,坎特伯雷校長斯特朗博士和他的妻子安妮之間好像有一道鴻溝,他陰郁而年輕的妻子一直深陷在對丈夫是否忠貞的質疑中,成天郁郁寡歡。
小說中幾乎每一個失敗的不幸的婚姻故事都可以另列專章,都可以單獨寫成一部小說。這真應了“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這句話。
唯一讓人感到和睦、幸福、滿足的一家人是從事喪葬業的奧默先生一家,他們初次出場是大衛最傷心的時候——大衛的母親去世,大衛從學校趕回來,先到奧默先生家趕制喪服。小說的文字并未受大衛喪母之痛的影響而顯得悲傷,相反寫到奧默一家的文字是愉悅的。奧默先生健談、慈善,有一個活潑、伶俐的女兒當幫手,還有一位勤勞、可靠的學徒喬姆,后來成了他的女婿。他們一家人生活得普通、樂觀、踏實,是小說中唯一讓人滿意的一家子。小說快到結束時,大衛再一次碰到奧默先生,他年紀大了,腿腳也不靈便,他女兒、女婿對他很孝順,從他健談的話語里依然感覺到他對生活的滿意、他無所苛求的心靈富足。他是小說中唯一真正開心的人,卻是從事著送人離開人世最后一站這種看似悲傷的職業,而這個職業從未影響到他的心情和幸福感。也許也有影響,想想常常面對死亡,也許對許多現實中的矛盾、糾結、不如意會想開許多。是啊,人活一世,多想無益,何不過好今朝呢?許多看似簡單的人,過著簡單、自足的生活,平平淡淡、開開心心一生,倒也是有大智慧的。
大衛科波菲爾讀書筆記篇五
《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的半自傳性小說,也是其最滿意的作品,通宵讀完最后300頁,我得出的結論和他一樣。
合上書,更像像是離開了一群可愛的朋友。
密考勃老頭一生被債務拖累,反復告誡小科波菲爾說:“如果一個人每年有二十磅的進款,而花去十九磅十九先令半,他會快樂的;但是如果花了二十磅一十先令,他就要苦惱了?!?/p>
市場經濟的這天,一切朝錢看,有錢才快樂,沒錢就痛苦,金錢在中國或許不是萬能,至少也還有9999種其他功效。
同齡人中結婚的越來越多,要結婚,務必要買房,一說買房,全家老小總是竭盡全力的,幾代人的積蓄,再加上以后幾十年的貸款,總算拼下一套住房,奈何房產證上還有個年限。
租給你一年是租,租給你七十五年就成了賣,所有家庭仍舊拼盡全力的去“買”(我認為是租)——沒有房,不結婚。
兩個人以后幾十年的青春從結婚那天起,全部被一套75年年限暫住的房子給鎖住了,但是所有人從此心滿意足。
租1年是租,所有人都不滿意,租75年還是租,所有人卻滿意了。——我想起那個朝三暮四的故事,有個人養了一群猴,早上給3個桃,晚上給4個桃,所有猴都很生氣,早上給4個桃,晚上給3個桃,所有猴子都安心了。
再加上要還一輩子的債,提前透支了二十年的生命,我這不知道快樂到底從哪來。
或許中國人都是那朝三暮四的猴子吧。
市場經濟的這天,所謂唯物主義逐漸就演變成了實用拜金主義,馬克思老早就說了,金錢至上的體制下,婚姻和只但是是零售和批發的區別,這句話放在當今社會來看,是如此貼切。
合上書,就更想念屈蘭斯特夫婦,逛街走過名牌商店,你許我一條金鏈,我許你一個手表,開開心心的說,有錢了再買,就仿佛兩人都擁有了這些東西一樣,然后發奮工作。
合上書,就更想念忠誠憨厚的攀古堆,在她心目中,大作家科波菲爾永遠是從前那個讀“鱷魚故事”給她聽的小男孩。
閉上眼,很多類似的人曾走進我的生活,很多同樣的感觸曾在心里萌發。
或許物資給肉體帶來的安逸真是很歡愉,然而我卻更加堅信,只有心靈的真善美才能最終通往快樂的終點。
大衛科波菲爾讀書筆記篇六
《大衛·科波菲爾》出自英國著名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之手。這本書作為一部半自傳體的故事與其間蘊含的人生樂趣和艱辛讓這部作品歷經近兩個世紀而不衰并且成為世界經典名著。
這部雅俗共賞的巨著,包含了作家本人許多生少事實,里面的主人公大衛·科波菲的許多經歷都可在作者的現實生活中找到照映之處。而第一人稱使心理描寫更加生動。這也使得此書讀起來使人倍感親切。
大衛還未出生時,他的父親就留下年輕的母親去世了,與他相伴的還有忠心耿耿的佩葛蒂。大衛度過了幸福而短暫的童年,然而,默得斯樂因覬覦母親僅有的一點財產而誘騙母親與他結婚,結婚后繼父兇殘地對待他們,他帶來的姐姐更加冷酷,這使得母親在虐待之下再也不敢與兒子親近。最后軟弱的母親終于被虐待死了。大衛在此之間上過學,學校里處處有恃強凌弱的現象,老師還因母親的貧困而被開除。同時,大衛受盡了冷落與侵犯,只有女傭佩葛蒂在默默保護他。在歷經黑暗時,女傭的關照使它感受到了溫情。大衛在經歷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他唯一的親人姨婆,在她的培養下,大衛又通過一系列的奮斗,成為了一位成功的作家。
這其間還有許多細節的刻畫生動形象,對姐姐的刻畫突出了她的兇殘與冷酷。對馬車夫馬基斯的描寫體現了他的純樸與真誠。里面還有許多從物,比如佩蒂斯的哥哥收留的兩個孤兒艾米與海姆,大衛的同學富家子弟史蒂爾福斯與特萊,大衛的房東密考伯夫婦,各有各的'鮮明特點。
作者通過直接與間接的描寫,贊美了勞動人民的高尚品質。人道主義的光輝遍布此書的字里行間。人道主義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照,高尚的美好。姨婆對大衛的教導“永不卑賤,良不虛偽,良不殘忍?!闭侨说勒x的生動體現,她正是在人道正義的指引下,大衛走上了正確的道路,才有了自己光明的未來。
這本書憑借其對人道主義的宣揚,引發一系列對各種觀念的思考,若人道主義的光茫灑遍人間,人與人之間共同營造一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宾姽压陋毜膹U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想必這會有無比的美好;這也是一個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
大衛科波菲爾讀書筆記篇七
主人公大衛·科波菲爾出生之前,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7歲時就改嫁。大衛的繼父是一個兇狠貪婪的家伙,而且繼父的姐姐竟也是個鐵石心腸,不近情理的人。他們姐弟倆不僅百般苛虐大衛,而且把大衛的.母親折磨致死。母親死后,大衛的繼父逼大衛去當童工。在此期間,大衛有幸逃了出來,去投奔了他好心的姨婆,并被姨婆送進一所很好的學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大衛在成長過程中歷經磨難,但是他善良,正直,樂于助人的天性始終沒有改變。他在困境中奮發向上,刻苦努力,最終不僅在事業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同時獲得了美滿的幸福生活。
讀完整本書,我覺得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大衛·科波菲爾他是個助人為樂的人,這個人的人生遇到了重重困難,但是他面對困難毫不逃避,因為他深刻的明白逃避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于是他在自己遇到種種困難時,都努力的想辦法去解決。在解決過程中,他沒忘記自己助人為樂的本分。他一邊幫助人,一邊解決自己的困難。最后他獲得了成功的事業和幸福美滿的生活。
他的那種堅強和勇敢深深的打動了我,同時也啟發了我不管自己遇到多少困難,只要不逃避,只要勇敢堅強的去面對,想法設法去解決,才能戰勝自己,才能成功。這才是對我們人生的考驗。就拿我們小學生而言,也許幼小的我們還不需要挑起生活的重擔,不要經歷種種磨難,但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學習,大衛這種不怕遇到困難,勇敢面對困難的精神正是我們最需要學的。
有些同學在學習生活中一遇到“攔路虎”,便馬上唉聲嘆氣,第一個想法就是請教老師或者同學,再者就是放棄。從來沒想過,靠自己的雙手去解決問題,去探索問題的出路,沒想過那樣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才能,我也不例外。
希望這本書啟迪了我,也能啟迪廣大讀者,特別是像我一樣的小學生,讓我們一起加入學習大衛·科波菲爾精神的熱潮中來吧!
大衛科波菲爾讀書筆記篇八
看了《大衛科波菲爾》,忽然發現了這個世界的瘋狂,也看到了金錢的力量——它既可以幫一個人完成愿望,但是,同時它也能讓一個人家破人亡。狄更斯正是從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暴露了金錢的罪惡。
這本書描寫了19世紀的英國種種的人情世故。書中的主人公是大衛,并以第一人稱著手寫作。大衛在未出生前父親去世,8歲時母親改嫁,繼父嚴酷殘暴,他姐姐也同樣鐵石心腸,不近人情,在大衛成長過程中碰到許多不友善的人——殘忍的校長、狡詐的朋友,還有心懷歹意的無賴希普。然而也不乏善良之人,有保姆佩葛蒂,少言寡語的巴克斯,貌似嚴厲卻菩薩心腸的姨婆,有生活不如意的米考伯夫婦,有舒適溫柔的阿格尼斯,還有朵拉。善良的保姆佩葛蒂把年幼的大衛看成自己的孩子來照顧,并成為大衛的好友。他們有時無話不談,很親近。佩葛蒂的善良是自始至終的。心地永遠是那么純潔。她并不是在人們面前做作的一類人,她的善良是發自內心的。于是我會聯想到我們世上的某些人,虛偽的善良和假惺惺。離不開的便是個利益。做的什么事,首先考慮到的是我的利益是否會被損害,或是什么自私的目的是否能達到、完成。他們的心靈應該被修正,以佩葛蒂的心靈的標準來修正。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類似希普的人不少。他很狡詐,他與大衛成為朋友,然后欺騙了大衛的朋友,他們一開始與人成為朋友時總表現出很紳士或很優秀的某些品質,其實,他們是有目的的。在迷惑了對方后,罪惡的目的、計劃便開始了。利用對方的可靠的人情來做欺騙,當自己目的達成之后便溜之大吉,他們的人性是丑惡的,可恨的。
在自由競爭、自由貿易沖擊下,金錢法則主宰了社會??撇ǚ茽栆簧目部谰褪且驗槟Φ滤雇?、尤利亞·希普之流圖謀和他有關的財產所造成的。從喧囂的倫敦,到幽僻的村鎮,無處不彌漫著金錢崇拜、自私自利的毒霧,它窒息著人們的生活,甚至連孩子也不放過。當時英國的兒童教育已經成為資產階級生意經的對象,克里古爾作為校長,他除“鞭打藝術”外一無所知,在他統治的學校里充滿著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和卑鄙。工廠從童工身上殘酷地榨取廉價勞動力,是當時英國工廠普遍存在的現象,摩德斯通一格林酒業公司一個批發店雇用了三、四個孩子,其中的科波菲爾剛剛十歲就從早到晚和成年人一樣勞動,得到的工資卻只能買一點半價出售的陳蛋糕或粗制布丁糊口,永遠饑餓、襤褸,說不盡的痛苦和屈辱。
人和人之間的冷酷無情,社會的動亂,生活的壓力,你爭我奪,爾虞我詐,這一切正是以金錢為象征的私有制社會的必然產物。狄更斯從人道主義思想出發,能夠揭開所謂“維多利亞盛世”華麗的帷幕,指出它身上的瘡皰,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