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表達思想和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可以展現出一個人的才華和能力。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些優秀作文,感受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一
那天夜晚,長江上秋雨綿綿。而明天,王昌齡在芙蓉樓給好友辛漸送別。
“朋友,一路保重!”王昌齡含淚說道。“再見!我會記得你的。”望著辛漸遠去的背影,王昌齡熱淚盈眶。一陣涼風飄過,落葉紛紛飄落。辛漸回過身來,顫抖地說:“還有什么事要轉告洛陽的`親友嗎?”王昌齡含淚說道:“如果羅樣的親友提到我,就說我的心依然像玉壺里的冰一樣純潔,晶瑩剔透。”
辛漸漸漸走遠了,模糊的背景漸漸消失在了曠野之中。山,也那么寂寞、孤獨。王昌齡心想:辛漸,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這里還有一個朋友,一份海枯石爛也改變不了的友誼,一顆永遠惦記著你的心。
王昌齡回到家里,提筆便寫下:“芙蓉樓送辛漸”。行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二
今天陽光燦爛,我們五年級的全體師生來到了洪江市黔城區的芙蓉樓。
一下車,我們就直奔芙蓉樓而去,進入景區,熱情美麗大方的導游小姐向我們芙蓉樓的歷史:“芙蓉樓是一座江南古園林建筑,占地面積達4250平方米。是為了祭奠王昌齡修建而成的。”跟蹤著導游,我們首先參觀了記事碑廊,記事碑廊里記載著許多書法家的字。有書法祖先顔真卿的、有王羲之的、還有枊公權的呢!有些字寫得行云流水;有的寫得筆直到位;有的歪歪斜斜、大大小小,別具一格。對我這種喜愛書法的人來說,真是一次不小的觸動啊!隨后,我們又參觀了“長壽木紋石”。據說這塊石頭從水中撈起的時間已經有2。5億年的壽命了!導游說,“摸摸它可以長壽、永遠不老哦!”大家感嘆著,陸續上前摸了摸。特別是老人,摸了一遍又一遍,好象摸一次就可以多活一百年。走了兩三分鐘,我們來到了“八龍碑前”,在古時候,只有考上了狀元,都能踏過這碑去見皇上。天子貴為龍,而且上九條龍。狀元就是八條龍。可想而知,當年考上狀元是多么受皇上的器重。接著,我們又來到了王昌齡與好友飲酒作詩的地方——“宇翠樓”。“宇翠樓”三個字是用篆體書寫成的,十分大氣。聽說,當好友辛漸離開時,王昌齡站在“宇翠樓”的第二層與他揮淚告別,吟:“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原來,這千古佳句就是在這般情景之下創造的。后來,詩人死了。“宇翠樓”因年久失修,毀于煙火中。于是,后人為了祭奠他,重建了“宇翠樓”,并將王昌齡居住的這塊園林命名為“芙蓉樓”。
參觀后畢,我登上返程的大巴,望著芙蓉樓,我仿佛看到王昌齡正揮淚告別著辛漸。他的心是那么晶瑩剔透、那么清正廉明好像貯藏在玉壺中一般。
漸行漸遠的女性主義的表演特征的藝術論文。
注射用頭孢呋辛鈉質量。
淺談豐子愷《漸》及“大人格”的內涵。
天氣漸冷發給朋友的問候語。
女性的政治改寫。
甲狀腺手術頸叢麻醉應用地佐辛的臨床分析。
關于辛克萊·劉易斯“巴比特”中隱秘創作意圖分析。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三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天慢慢變黑了。窗外寒風呼嘯,刺人骨髓,伴隨著凜冽的西北風,冰冷的雨水也淅淅瀝瀝的灑落下來,落在波濤起伏的江面上,打在步履匆匆的路人身上,路人禁不住打了一個寒噤,縮了縮脖子,不由自主的加快步伐,繼續向目的地跑去。
此刻,詩人王昌齡和好朋友辛漸坐在“芙蓉樓”酒館里,就著兩個小菜,滿腹憂傷的喝著酒。隨著大半壺老酒下肚,王昌齡的愁緒也越來越重,心中暗暗想到:明天,老朋友辛漸就要離開此地,返回洛陽。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又想到自己雖然在吳地生活了這么多年,但回想當初為了承救日漸沒落的國家,自己舍棄故鄉和親朋好友來到這里,這些事情就像昨天剛剛發生一樣,時常在腦海中閃現。縱然現在自己面臨各種不利的輿論,但是憂國憂民的思想仍是那么強烈,而這一點,只有辛漸最清楚。
想到這里,詩人斟了滿滿兩杯酒,說道:“辛兄,你我飲了此杯,就當為你餞行,祝你明天一路順風。”說完,王昌齡率先把酒喝了。辛漸滿含憂傷的說道:“好吧,多謝你的好意,希望你也要珍重。我知道你的心里,裝著我們的國家。”然后也是一飲而盡。
王昌齡聽到這句話,禁不住雙目含淚,悲傷的說道:“辛兄,明天你回到洛陽,朋友們如果問到我的情況,你就告訴他們,雖然我已經漸入暮年,但是我愛國的熱情,就像玉壺的冰一樣,晶瑩剔透,絲毫不變。無論有什么困難,我都熱愛我們的國家。”
窗外,風似乎沒有那么強了,雨也變小了。蒼天好像也感受到詩人那強烈的愛國之心。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四
夜晚籠罩著吳地潤州,大雨還在不停地下,到處一片灰蒙蒙的,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
第二天清晨,雨后的楚山孤山兀立,王昌齡來到楚山前的芙蓉樓去送他的好朋友辛漸,因為辛漸馬上就要從潤州去遠方的洛陽了。臨走前,王昌齡紅著眼睛對辛漸說:“辛漸啊,你是我的最好的朋友。如果你去了洛陽,遇到了你的老朋友,請你不要忘記我;如果你去了洛陽,遇到了你的兄弟姐妹,也請你不要忘記我。我就好像是你的親人,請你記住我。”
王昌齡過了一會兒,又悲傷地說:“你回到洛陽,遇到了我的親戚和家人,如果他們問起我,那么請你告訴他們,我在潤州當了一個小小的官,所以不能過去看他們了。”
王昌齡想了想,又說:“你要對他們說,王昌齡的心就像玉壺中的冰一樣純潔,高雅無瑕。”
說完,王昌齡就牽著辛漸的.手,兩個人找了張桌子坐了下來。王昌齡叫來店小二,要了幾個下酒菜和幾碗酒,兩人開懷暢飲,一起談論了一些難忘的往事,最后兩個人才依依不舍地分別了。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五
一個寒冷的夜晚,冰冷的雨水滴落在江上,漾開了一圈圈漣漪。這冰冷的雨水啊,也落在了我的臉上。我正快馬加鞭趕往吳地,我要去送別我的摯友---辛漸。
官場坎坷,人生無非也是這樣。我倆接二連三地被貶官,現如今,我唯一的朋友也要離開我去洛城了!心中的愁緒絲絲縷縷冒出來,不知不覺間我來到了芙蓉樓。
平明的芙蓉樓無比美麗,可我卻無心觀賞這美景。因為再過一會兒我就要送走我的朋友辛漸了。辛漸啊辛漸,你是否知道,送走了你,就等于送走了所有人。如此之大的吳地,就沒有我的朋友了!我就會像北方的楚山一樣孤獨地生活下去。即便有萬般的不舍,我終究要與你分別。你登上芙蓉樓,眼含熱淚,對我說:“來,今日咱們痛飲一番,一醉方休!”“好!”我們喝了一杯又一杯,終是醉了。
我含含糊糊地說:“辛漸兄,我送你一支楊柳,再敬你一杯酒!”你微微一笑,喝了最后一杯酒,回首也折下一根柳枝遞給我:“時間不早了,我也該走了,你要多保重,咱們后會有期。”看著你走出幾步又回首:“倘若你在洛陽的親朋好友問起我你的近況,我該如何回答呢?”我看著他沒有回答,轉身寫下了一首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漸行漸遠的女性主義的表演特征的藝術論文
注射用頭孢呋辛鈉質量
淺談豐子愷《漸》及“大人格”的內涵
《村居》改寫作文【精】
天氣漸冷發給朋友的問候語
女性的政治改寫
游園不值的改寫作文
木蘭詩改寫作文【推薦】
木蘭詩改寫作文【熱門】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六
一個寒冷的夜晚,冰冷的雨水滴落在江上,漾開了一圈圈漣漪。這冰冷的雨水啊,也落在了我的臉上。我正快馬加鞭趕往吳地,我要去送別我的摯友——辛漸。
官場坎坷,人生無非也是這樣。我倆接二連三地被貶官,現如今,我唯一的朋友也要離開我去洛城了!心中的愁緒絲絲縷縷冒出來,不知不覺間我來到了芙蓉樓。
平明的芙蓉樓無比美麗,可我卻無心觀賞這美景。因為再過一會兒我就要送走我的朋友辛漸了。辛漸啊辛漸,你是否知道,送走了你,就等于送走了所有人。如此之大的吳地,就沒有我的朋友了!我就會像北方的楚山一樣孤獨地生活下去。即便有萬般的不舍,我終究要與你分別。你登上芙蓉樓,眼含熱淚,對我說:“來,今日咱們痛飲一番,一醉方休!”“好!”我們喝了一杯又一杯,終是醉了。
我含含糊糊地說:“辛漸兄,我送你一支楊柳,再敬你一杯酒!”你微微一笑,喝了最后一杯酒,回首也折下一根柳枝遞給我:“時間不早了,我也該走了,你要多保重,咱們后會有期。”看著你走出幾步又回首:“倘若你在洛陽的親朋好友問起我你的近況,我該如何回答呢?”我看著他沒有回答,轉身寫下了一首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七
那天夜晚,長江上秋雨綿綿。而明天,王昌齡在芙蓉樓給好友辛漸送別。
朋友,一路保重!王昌齡含淚說道。再見!我會記得你的。望著辛漸遠去的背影,王昌齡熱淚盈眶。一陣涼風飄過,落葉紛紛飄落。辛漸回過身來,顫抖地說:還有什么事要轉告洛陽的親友嗎?王昌齡含淚說道:如果羅樣的親友提到我,就說我的心依然像玉壺里的冰一樣純潔,晶瑩剔透。
辛漸漸漸走遠了,模糊的背景漸漸消失在了曠野之中。山,也那么寂寞、孤獨。王昌齡心想:辛漸,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這里還有一個朋友,一份海枯石爛也改變不了的友誼,一顆永遠惦記著你的心。
王昌齡回到家里,提筆便寫下: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八
原文: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注釋。
1.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據《元和郡縣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潤州》丹陽:“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吳:古代國名,這里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3.平明:天亮的時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楚山:楚地的山。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后統治過這里,所以吳、楚可以通稱。孤:獨自,孤單一人。
4.洛陽:現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5.冰心,比喻純潔的心。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今南京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新唐書》王昌齡本傳稱”其詩緒密而思清”。他的絕句大都有這一特點,此首也不例外,特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細致精密,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所謂”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見于《宋書》卷九十二:”冰心與貪流爭激,霜情與晚節彌茂”。這是劉宋時代”清平無私”、”為上民所愛詠”的良吏陸徽的話,王昌齡取用”冰心”二字,當表示自己與”厲志廉潔,歷任恪勤,奉公盡誠,克己無倦”的陸徽志同。”玉壺‘‘二字見于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是高潔的象征。此外,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的”周苛慷慨,心若懷冰”、姚崇《冰壺誡序》的”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牽于宦情”之意。王昌齡的這一名句不僅包蘊了”冰心”、”玉壺”、”心若懷冰”、”玉壺之德”等語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九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透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潛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教學課件關于送別的詩歌。
一、以情導入:
2、過渡揭題:別急,我們暫且把這種思緒擱置一下,先來共同學習一首應時應景之作――其實是一首關于送別的詩歌。
播課件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穿插《出塞》)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群眾誦讀
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播課件(重點詞句)
播課件,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情緒。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必須要問到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個性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此刻的狀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證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1、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課件出示)
2、那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齊讀一讀。
(課件出示)
四、拓展。
1、贈言示范
2、寫離別贈言(課件播放送別)
板書設計: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寫景:渲染氣氛――寒雨
敘事點出送別――送客
抒情:證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十
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象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據《唐才子傳》和《河岳英靈集》載,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后,他被任為江寧丞,幾年后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于眾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詩人在這里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十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通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能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第一課時。
一、以情導入:
離別之際有沒有讓你牽掛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話想對他(她)說呢?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集體誦讀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心情。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一定要問到詩人的情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特別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現在的情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表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1)試背——互背(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誦讀,默寫。
拓展: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十二
此詩當作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首詩為在江邊離別時所寫。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十三
這是一首送別詩。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既寫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心情。三、四句,寫的是自己,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一定要問到詩人的情況,所以詩人送別辛漸時特別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現在的情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表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構思新穎,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十四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注釋:
1.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2.吳:古代國名,這里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3.平明:天亮的時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楚山:楚地的山。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后統治過這里,所以吳、楚可以通稱。孤:獨自,孤單一人。
4.洛陽:現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5.冰心,比喻純潔的心。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賞析:
據《元和郡縣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潤州》丹陽:“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王昌齡大約于開元末年受任江寧丞,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江寧屬今南京市,東鄰鎮江。王昌齡由江寧至鎮江西北隅的芙蓉樓,餞別友人辛漸,寫了兩首贈行詩,這是第一首。
此外,王昌齡還寫過一首《別辛漸》,其中有“別館蕭條風雨寒”句,“別館”即客館。庾信《哀江南賦序》云“三年囚于別館”。可見辛、王此別是在被貶滴或流落途中。芙蓉樓之別則是在一個陰雨的秋夜。“寒雨連江夜入吳”的“吳”,就是前文所說的江寧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平明”接上句,意謂次日清晨。“楚山”有的理解為友人經鎮江取道安徽入洛陽,安徽古屬楚國,故稱楚山。其實這里當是泛指南方的山。“楚”字只是與上句的“吳”字相照應。因為安徽不僅屬楚國,也曾經屬孫吳,而孫吳占有今長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蘇等地。所以“楚山”與通常所說的“楚天”一樣,也是指遼闊的南方。第二句還值得一提的是“孤”字的用法,它在修辭上被賦予的擬人化性質,能夠更好地體現作者的感情色彩,突出特定的氛圍,收到物我渾一之效。
《新唐書》王昌齡本傳稱“其詩緒密而思清”。他的絕句大都有這一特點,此首也不例外,特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細致精密,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正如俞陛云在《詩境淺說續編》中所云:
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寫胸臆。其詞自瀟灑可愛。玉壺本純潔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謂纖塵不染。其對洛陽親友之意,乃自愿隱論,毋煩招致。洛陽雖好,寧動冰心。左太沖詩:“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自非攀龍客,何為欻來游”,正與同意。但此詩自明高志,與送友無涉。故作第二首云:“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敘出芙蓉樓餞別之意。
“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所謂“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見于《宋書》卷九十二:“冰心與貪流爭激,霜情與晚節彌茂”。這是劉宋時代“清平無私”、“為上民所愛詠”的良吏陸徽的話,王呂齡取用“冰心”二字,當表示自己與“厲志廉潔,歷任恪勤,奉公盡誠,克己無倦”的'陸徽志同。“玉壺’’二字見于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是高潔的象征。此外,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的“周苛慷慨,心若懷冰”、姚崇《冰壺誡序》的“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牽于宦情”之意。王昌齡的這一名句不僅包蘊了“冰心”、“玉壺”、“心若懷冰”、“玉壺之德”等語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與此詩有關的還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叫旗亭畫壁,見于唐代薛用弱《集異記·王之渙》條,其文曰:“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時風塵未偶,而游處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詩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忽有梨園伶官十數人登樓會宴,三詩人因避席隈映,擁爐火以觀焉。俄有妙妓四輩。尋續而至,奢華艷曳,都冶頗極。旋則奏樂,皆當時之名部也。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冷新謳,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俄而一伶拊節而唱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從明代起就有人提出懷疑,這里只引以說明王昌齡的這首絕句與高適、王之渙的優秀作品一樣,流傳人口,備受喜愛。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十五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透著寒意的雨灑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清晨,當我送別友人之時,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樣孤獨寂寞。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向你問起我,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一顆珍藏在玉壺中的冰一樣晶瑩純潔。
“芙蓉樓”是黔陽(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鎮)的名樓,那還有王昌齡的石像和介紹。“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題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這首詩是作者在江寧做官時寫的。
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
連江:滿江。
吳: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地。
平明:天亮的時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
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的山為楚山。
孤:獨自,孤單一人。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冰心:比喻心的純潔。
一片冰心在玉壺:我的心如晶瑩剔透的冰貯藏在玉壺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據《唐才子傳》和《河岳英靈集》載,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后,他被任為江苧丞,幾年后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眾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優質16篇)篇十六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透著寒意的雨灑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清晨,當我送別友人之時,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樣孤獨寂寞。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向你問起我,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一顆珍藏在玉壺中的冰一樣晶瑩純潔。
釋義。
“芙蓉樓”是黔陽(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鎮)的名樓,那還有王昌齡的石像和介紹。“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題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這首詩是作者在江寧做官時寫的。
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
連江:滿江。
吳: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地。
平明:天亮的時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
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的.山為楚山。
孤:獨自,孤單一人。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冰心:比喻心的純潔。
一片冰心在玉壺:我的心如晶瑩剔透的冰貯藏在玉壺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