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和補充,以提高教學效果。接下來是一些高二教案的評析和總結,希望能夠對教師們的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一
學習目標:
1、了解荔枝。
2、把握本文說明順序。(重點)。
3、理解、運用本文獨特的說明方法。(難點)。
預習作業:
1、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認識荔枝。
2、劃出本文重要詞語,正音、辨形、釋義。
3、熟讀下面這首詩,挖掘所蘊涵的一條重要信息。
惠州一絕。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課堂研習:
一、參照課后“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瀏覽課文,劃出重要信息,逐段概括,分別寫了荔枝的什么,有什么特點。(要做到“四動”,即眼、口、手、腦動起來;要注意自主思考、交流合作)。
三、閱讀下段介紹荔枝的文字,思考分析其與課文寫法風格的區別。
荔枝,無患子科。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偶數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全緣,革質,側脈不明顯?!ㄐ?,無花瓣,呈綠白或淡黃色,有芳香,圓錐花序。果實心臟形或圓形;果皮具多數鱗斑狀突起,呈鮮紅、紫紅、青綠或青白色。果肉(假種皮)新鮮時半透明凝脂狀,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辭?!贰?/p>
四、課文主要采用那些說明方法來增添文學情趣的?請找出你最喜歡的語段,誦讀誦讀,并舉例分析。
五、請利用下面的資料,運用本文最具特色的說明方法,起個好題目,寫一段富有文學情趣的介紹石榴的說明文字。然后讀一讀,同學間交流評價。
1、燃燈疑夜火,轄珠勝早梅。
——梁元帝《詠石榴》。
2、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天。
——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繽紛磊落,垂光耀質,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遙而望之,煥若隋珠耀重淵;詳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間。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饑療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賦》。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點,皮中如蜂窠,有黃膜隔之,子形如人齒,淡紅色,亦有潔白如雪者。
——《事類合聚》。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二
(一)使學生了解科學小品的一般知識。
(二)使學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三)讓學生了解并學習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的特點。
(四)讓學生體會本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情趣的特點。
(一)舉例子。
來自現實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等。
來自調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
來自史籍和科學專著的,如“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楊貴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比喻說明。
直接比喻說明,如說明荔枝殼面形態時,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說明荔枝的果形時說“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介紹優良的荔枝的種子時說“形狀很小,有似丁香”;在說明荔枝外殼的色澤時說“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詩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
(三)數字說明。
在介紹荔枝的成熟期,果實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貯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數與結實數,我國栽培荔枝的歷史,古籍中所載的荔枝的品種時,都運用了數字。
(四)引用說明。
古代詩文、文獻資料、諺語等本文引用達十余處之多。這樣既豐富了文章內容,擴大了知識面,加強了說明效果,同時又使文字生動活潑,富于變化,具有較強的文學韻味,因而也更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既能了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又能獲得一種文學享受。
文章雖屬于說明文,卻以詩句“南州六月荔枝丹”為題,遠比諸如“荔枝”、“說說荔枝”之類的題目生動活潑富于形象感。文章開頭引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句子進行質疑,自然引出對荔枝的說明介紹。文中引用詩句,或介紹荔枝林的景觀,或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或印證荔枝的生長北限,或借以表達應大力發展荔枝生產以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與建議,都極富文學情趣。
(一)作者簡介。賈祖璋,浙江省海寧縣人。我國著名的老科普作家。著有《中國植物圖鑒》、《鳥類概論》等專著,以及《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生物學碎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二)課文說明。
教師:本文選自《生物學碎錦》,是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
板書:科學小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三)熟悉課文。請2~3位學生依次朗讀,教師隨時在黑板上寫下學生讀錯的字。每個同學朗讀后,教師均需對其朗讀情況作三言兩語的簡要評定。
次第:一個挨一個地。“次”、和“第”均作次序講。
(四)分析課文。
教師:下面分析課文。這節課我們主要解決文章說明的重點和層次問題。
大家考慮一下,讀過這篇文章之后,你對文章內容的哪一部分最感興趣,印象最深?
學生略作思索便會答出:荔枝的果實。
教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荔枝是我們平時常見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對它最感興趣,同時課文對它也介紹得最詳盡,所以印象深。
教師:請同學看課文,然后不要遺漏地說出課文介紹詳盡到什么地步。
學生看書、思考、作答。
教師明確:
課文介紹詳盡到有關荔枝果實的各個方面:外殼的形態,外殼的顏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實的大小及重量,殼內的果膜,果肉(假種皮),荔枝的貯藏,荔枝的果核(種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課文還連帶介紹了荔枝的花。
教師:課文除了上述內容而外,還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哪些知識?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
課文還介紹了荔枝的產地分布,古代講荔枝的專著(書譜),荔枝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的北限(地區限制)、以及提出“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
教師:與前面介紹荔枝的果實相比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體,為什么?
學生作答,教師明確:
很顯然,介紹荔枝的果實的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因為它是有關荔枝知識的重點,同時也是一般讀者最感興趣、最樂于了解的知識,因此作者寫作時,把它作為主體,進行詳細介紹。這再一次說明作為科普作品,在對某種事物進行介紹說明時,要依據所要說明的事物的自身特點和讀者的認知需求,來合理安排文章內容的主次和詳略。
估計同學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圓滿充分。
教師分析、明確:
不行。我們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與整篇文章的關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達一篇文章的主旨時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輕而言,而不是指對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按我辈坏扔凇安槐匾?,“主要”和“次要”對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
其次,我們就這篇課文來談。如果文章題目改作《荔枝的果實》的話,那自然可以考慮刪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講荔枝,因此有關荔枝的知識都應作介紹,而不能只介紹其果實,這樣內容才全面。另外,從作者的寫作意圖考慮,作者不僅把有關荔枝的知識介紹給了讀者,而且提出了“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體現了作者寫作意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綜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刪掉的。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分析,文章說明的重點清楚了。接下來的是層次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分析,估計同學們對文章的層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好,就把這個作業留給大家,請同學們在作業本上編寫出這篇課文的。段落層次提綱。另外,在課本上完成思考和練習第一題。
(五)列出本文的提綱。
1.主要說明荔枝果實的形態特點。(1~10)。
(1)從對小學時學過的《荔枝圖序》質疑寫起,引出下文(1)(2)荔枝的形態特點(2~9)。
①荔枝的外部形態。(2~5)。
a.荔枝外殼構造b.荔枝外殼的顏色c.荔枝的形狀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3)荔枝的花。(10)。
2.主要介紹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11~13)。
(1)荔枝的產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書譜。(3)荔枝的生長習性及生長北限。
3.提出建議:大力發展荔枝生產,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
教師: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層次,那么說明順序也就明了了,請同學來回答這個問題。
教師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為先主(荔枝的形態特點)后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及里(內部構造)的順序。在說明荔枝的外部形態時,則按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部構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的順序。
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三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生的實物觀察活動,體會按被說明事物的組成部分結合相關問題,確定說明順序的寫法。
2、通過學生的實物描寫活動,與課文對照,學習本文恰當地引用古詩文進行說明的寫法。
3、了解荔枝的生態和生產情況,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4、理清文章思路,品味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文學性三位一體的特點。
5、激發學生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培養學生對待事物或現象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本文的結構思路。
2、由表到里、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
3、引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1、了解文中引用的詩文及典故,分析它們在說明中的作用。
2、品讀本文作為科學小品所體現出來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文學性。
教學方法:
1、觀察描寫法。2、合作探究法。3、點撥討論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1、要求學生每人準備2—3粒新鮮的荔枝。
2、摘抄課文引用的詩文,指明作者、出處,并簡要分析其作用。
3、閱讀全文。利用課文注釋,結合查詞典,解決生字詞、列出文章的結構提綱。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四
[明]陳輝。
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
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
烏府日長霜署靜。幾株斜覆石欄桿。
荔枝圖序。
[唐]白居易。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幃蓋,葉如桂,冬青;花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熱。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
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日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者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看荔枝。
[北宋]鄧肅。
荔枝有佳品,乃在府城東。
我來方秀發,紅云幾萬重。
遙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
憑欄一念足,不食意自充。
人世如夢耳,當體色即空。
謂是為真實,便可侑千鐘。
謂是為非實,真飽亦何從。
虛實兩無有,樓高雨傘。
過清華宮絕句(其一)。
[唐]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趙佶。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玉液乍凝仙掌露,絳苞初結水晶丸。
酒酣國艷非朱粉,風泛天香轉蕙蘭。
何必紅塵飛一騎,芬芳數本座中看。
新荔篇并序。
[明]文征明。
常熟顧氏自閩中移荔枝數本,經歲遂活。石田使折枝驗之,翠葉mm,然不敢信也。以示閩人,良是。因作《新荔篇》命璧同賦。
錦苞紫膜白雪膚,海南生荔天下無。
鹽蒸蜜漬失真性,平生所見唯萎枯。
相傳尤物不離土,畏冷那得來三吳。
顧家傳來三四株,桂林翠幄森森殊。
遠人無憑未敢信,持問閩士咸驚呼。
還聞累累生數子,絳綃裹玉分明是。
未論香色果如何,只說形模已珍美。
千載空流北客涎,一朝忽落饞夫齒。
白圖蔡譜漫夸張,文飾寧如親目視。
飽啖只于鄉里足,鮮嘗漸去京師邇。
不須更作嶺南人,只恐又無天下_。
朝來自訝還自疑,事出非常有如此。
雖云遠附商船達,不謂滋培遂生活。
始知生物無近遠,故應好事能回斡。
卉物聊占地氣遷,造化竟為人事奪。
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香亦萌孽。
由來沃衍說吾鄉,異品珍嘗曾不乏。
不緣此物便增重,無乃人心貴希闊。
福山楊梅洞庭柑,佳名久已擅東南。
風情氣味不相下,稱絕今兼荔枝三。
惠州一絕。
[北宋]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五
同學們,我國南方有一種非常有名的水果被稱作“果中珍品”,它就是荔枝。相信大家一定都品嘗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荔枝是怎樣的一種水果。
荔枝屬無患子科。古籍稱荔支、離支、麗支,果實成熟時果皮色紅艷可觀,俗稱丹荔。荔枝鮮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費者的歡迎,荔枝全身都是寶,果實營養豐富,維生素種類多,且含量高,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
(一)假如要你寫一篇介紹荔枝的說明文,你會給文章起個什么名呢?
課文題目用的是明代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共7個字,卻表達了哪幾層意思?
明確:南州——荔枝的產地,泛指我國南部地區。
六月——荔枝的成熟期。六月是舊歷,按公歷算是七月。
荔枝丹——荔枝的顏色。
提問:文章用詩句作題目有什么好處?
明確:好處——言簡意賅、生動形象。(此題內涵豐富,突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突出了科學小品的文藝性風格。
(二)明確文體知識。
1、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
2、科學小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F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早在30年代,他就出版了《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出版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麗多彩的生物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六
(一)使學生了解科學小品的一般知識。
(二)使學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三)讓學生了解并學習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的特點。
(四)讓學生體會本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情趣的特點。
(一)舉例子。
來自現實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等。
來自調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
來自史籍和科學專著的,如“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楊貴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比喻說明。
直接比喻說明,如說明荔枝殼面形態時,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說明荔枝的果形時說“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介紹優良的荔枝的種子時說“形狀很小,有似丁香”;在說明荔枝外殼的色澤時說“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詩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
(三)數字說明。
在介紹荔枝的成熟期,果實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貯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數與結實數,我國栽培荔枝的歷史,古籍中所載的荔枝的品種時,都運用了數字。
(四)引用說明。
古代詩文、文獻資料、諺語等本文引用達十余處之多。這樣既豐富了文章內容,擴大了知識面,加強了說明效果,同時又使文字生動活潑,富于變化,具有較強的文學韻味,因而也更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既能了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又能獲得一種文學享受。
文章雖屬于說明文,卻以詩句“南州六月荔枝丹”為題,遠比諸如“荔枝”、“說說荔枝”之類的題目生動活潑富于形象感。文章開頭引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句子進行質疑,自然引出對荔枝的說明介紹。文中引用詩句,或介紹荔枝林的景觀,或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或印證荔枝的生長北限,或借以表達應大力發展荔枝生產以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與建議,都極富文學情趣。
(一)作者簡介。賈祖璋,浙江省海寧縣人。我國著名的老科普作家。著有《中國植物圖鑒》、《鳥類概論》等專著,以及《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生物學碎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二)課文說明。
教師:本文選自《生物學碎錦》,是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
板書:科學小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三)熟悉課文。請2~3位學生依次朗讀,教師隨時在黑板上寫下學生讀錯的字。每個同學朗讀后,教師均需對其朗讀情況作三言兩語的簡要評定。
次第:一個挨一個地?!按巍?、和“第”均作次序講。
(四)分析課文。
教師:下面分析課文。這節課我們主要解決文章說明的重點和層次問題。
大家考慮一下,讀過這篇文章之后,你對文章內容的哪一部分最感興趣,印象最深?
學生略作思索便會答出:荔枝的果實。
教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荔枝是我們平時常見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對它最感興趣,同時課文對它也介紹得最詳盡,所以印象深。
教師:請同學看課文,然后不要遺漏地說出課文介紹詳盡到什么地步。
學生看書、思考、作答。
教師明確:
課文介紹詳盡到有關荔枝果實的各個方面:外殼的形態,外殼的顏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實的大小及重量,殼內的果膜,果肉(假種皮),荔枝的貯藏,荔枝的果核(種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課文還連帶介紹了荔枝的花。
教師:課文除了上述內容而外,還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哪些知識?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
課文還介紹了荔枝的產地分布,古代講荔枝的專著(書譜),荔枝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的北限(地區限制)、以及提出“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
教師:與前面介紹荔枝的果實相比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體,為什么?
學生作答,教師明確:
很顯然,介紹荔枝的果實的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因為它是有關荔枝知識的重點,同時也是一般讀者最感興趣、最樂于了解的知識,因此作者寫作時,把它作為主體,進行詳細介紹。這再一次說明作為科普作品,在對某種事物進行介紹說明時,要依據所要說明的事物的自身特點和讀者的認知需求,來合理安排文章內容的主次和詳略。
估計同學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圓滿充分。
教師分析、明確:
不行。我們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與整篇文章的關系?!爸饕焙汀按我笔蔷推湓诒磉_一篇文章的主旨時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輕而言,而不是指對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按我辈坏扔凇安槐匾?,“主要”和“次要”對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
其次,我們就這篇課文來談。如果文章題目改作《荔枝的果實》的話,那自然可以考慮刪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講荔枝,因此有關荔枝的知識都應作介紹,而不能只介紹其果實,這樣內容才全面。另外,從作者的寫作意圖考慮,作者不僅把有關荔枝的知識介紹給了讀者,而且提出了“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體現了作者寫作意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綜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刪掉的。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分析,文章說明的重點清楚了。接下來的是層次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分析,估計同學們對文章的層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好,就把這個作業留給大家,請同學們在作業本上編寫出這篇課文的段落層次提綱。另外,在課本上完成思考和練習第一題。
(五)列出本文的提綱。
1、主要說明荔枝果實的形態特點。(1~10)。
(1)從對小學時學過的《荔枝圖序》質疑寫起,引出下文(1)(2)荔枝的形態特點(2~9)。
①荔枝的外部形態。(2~5)。
a.荔枝外殼構造b.荔枝外殼的顏色c.荔枝的形狀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3)荔枝的花。(10)。
2、主要介紹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11~13)。
(1)荔枝的產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書譜。(3)荔枝的生長習性及生長北限。
3、提出建議:大力發展荔枝生產,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
教師: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層次,那么說明順序也就明了了,請同學來回答這個問題。
教師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為先主(荔枝的形態特點)后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及里(內部構造)的順序。在說明荔枝的外部形態時,則按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部構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的順序。
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七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國著名科普作家賈祖璋的作品,這篇文章準確、翔實地說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實以及貯運,對荔枝的習性、產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紹,并對我國荔枝生產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傊@是一篇介紹荔枝知識的科技小品。既有豐富的知識、很強的科學性,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
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采用了從主到次,由表及里德說明順序。從總體上看,主要介紹荔枝過時的形體特征,次要介紹它的生產情況。在說明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表及里的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說清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條理清晰,脈絡分明。
引用是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它可以使說明更加清楚具體,使文章趣味盎然而富有文采。本文在引用上更有它自己的特色:一是引用古詩確定全文的說明內容和說明順序。二是引用的詩文多帶比喻,能很好地說明荔枝的主要特征。三是引用資料,說明荔枝的栽培歷史,增強文章的科學性和可信性。本文在運用引用說明的同時,還運用了比喻說明、舉例說明、數字說明等多種說明方法。
之后,情況差不多,沒有特別明顯的差異,但幼師班的課堂紀律要好些,計算機班有幾個男生講小話。
整理記錄之后,觀照課堂實錄和教案,發現兩者出入其實很大。以前是喜歡按著教案上課,往往會出現學生要發散,而我死命的想將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節課熱熱鬧鬧(因為有背景的補充和介紹),而后半節課就顯得枯燥無趣。而此次課堂上的突發情況卻讓我清醒認識到,一個教師,光是備課是不夠的,需要備學生,需要臨場發揮,需要教學機智!
如原本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準備由荔枝實物激發學生興趣。
(為此,我特意到市場買了荔枝),帶出我的問題,由此讓學生來比較介紹,然后再引出所要學習的課文,讓學生自發的去尋找作者以及相關的文章特點??梢宰寣W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認知性學習和體驗性學習結合起來。但結果卻是截然相反的。職校的。學生很調皮,同時,他們也是抱著一種玩笑的態度,見到有吃的東西,都來搶著吃,結果三顆荔枝還沒有完成使命就進了學生的肚子,當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活躍氣氛的作用,幾個平時打瞌睡的男生也興奮了一節課。幸虧我還準備了幾幅荔枝圖片,可以代替荔枝實物??僧斘乙胛闹兄畷r,吳雅琪同學舉手要發表意見,心急口快的他在舉手的同時,人已經站起來,把她對荔枝的了解及對荔枝的疑問和盤托出。于是,為了答疑就直接進入了課文內容,而把作者介紹、作品背景、字詞正音給直接跳過了。不過,也沒什么大問題,因為已經預習了一節課,一些問題也斷斷續續地解決了。同時因為看到學生的思維非?;钴S,就補充了一個小組討論,代替了原來的教師幻燈片展示。
應該說,本次課堂教學,與我所準備的教案還是有較大出入的。但通過教學反思,我卻發現有一種歪打正著的感覺。雖然在我的教學設想中,希望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但在實際的教案編寫過程中還是限于條條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紹、字詞正音。其實現在看來,既然已經布置了學生預習,課堂上并沒有非講不可的理由。從此堂課,學生的自我見解和對說明文論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見其是花了精力和時間去預習的。因此,通過觀察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檢查學生的預習,包括字詞,這是一個值得一試的方法,也是我這堂課所得之一。
的確,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預設的教學流程只能參考,不能死守,應該根據課堂情況機智處理。
比較可惜的是:應該把“寫作題”放在課內完成。寫作題是:運用四種說明方法,介紹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先用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寫,再用五分鐘的時間分享學生的作品,當場點評。當然由于時間的問題,未能在課堂內完成寫作訓練。最后學生的一句結束語未能行成。至少我可以明了學生對這堂課的感受,覺得很遺憾。但學生對縮寫的認真完成至少讓我感覺到了一點:學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這方面可以放手讓學生練,也可以嘗試讓學生自我評價。
以前上完一節課也反思,不過總是大致想想,很難得細細致致的去考慮、記錄。所以教了十來年的書,總也沒有進步。第一次把自己的課堂語言錄下來,發覺是如此平淡無味。頗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八
學生議論紛紛,甚至有夸張流口水聲的。
【師】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這種鮮艷誘人的水果,它叫——(學生齊答:荔枝)。請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虛擬情境,向從未見過荔枝的人介紹荔枝,或向從未品嘗過荔枝的人推薦荔枝。
【學生】大笑:我們從來沒有吃過荔枝!(特別是幾個男生)。
把荔枝分給幾個比較活躍和幾個不太活躍的同學。
【丁銘銘】不用給我了,其實我是吃過荔枝的。我來說吧!
【師】我們丁銘銘突然想起吃過荔枝,那么就由他來介紹一下,大家仔細聽了!(全班笑)。
【丁銘銘】荔枝有一層外殼,是紅色的,殼上面有突起物,殼上有一層膜,里面的肉很白,然后里面有一個核,荔枝上面有很多水!
【師】什么上面有很多水?
【丁銘銘】殼上啊,買來的時候就有很多水。就這樣,沒有了。
(全班笑)。
【童杰】方老師,我有意見。
【師】示意其發表。
【童杰】首先我覺得丁銘銘說的不夠準確。他說荔枝殼師紅色的,其實還有綠色的。第二,他說的時候一點味道也沒有。荔枝的圖片那么美,我覺得課文中講的比較好。里面有一句:“瓤肉瑩白如白雪”那才叫一語中的。
(全班鼓掌)。
二、課文分析。
【學生】科學小品。
【胡澤東】說明文就是說明文,有什么好評價的。
【師】說明文這種文體,大家以前都接觸過,還有同學記得么?
【沈海波】《中國石拱橋》。
【葉能】《祖國的大豆》、《隆冬話竹》等。方老師,我覺得說明文說理性很強,又具有科學性。還是很有味道的。
【胡澤東】可是我就覺得說明文很單調,干巴巴的,枯燥乏味。沒什么好上的。
【許燕萍】我覺得一般的說明文就像丁銘銘介紹荔枝那樣的無趣,讓人一點食欲也沒有了。但今天要上的課文卻還是很不錯的。
【許燕萍】如童杰說的那樣,課文介紹的時候用了很多詩句。什么“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什么“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等。
【學生】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引用、下定義。
【朱明敏】方老師,打比方和比喻是不是一樣的?
【師】朱明敏提出了一個問題,有誰能幫他解決么?
【高鑫楓】這個我知道的。打比方是說明方法,而比喻是修辭方法。
【師】很好。那么多是說明方法在我們這篇課文當中大放異彩的是那一種?
【學生】引用嘍。
【師】對。就是引用。下面就請各位同學從課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詩詞典故,在下面劃上橫線或者波浪線。四人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討論其作用。(約4分鐘)。
小組(1)金祥、方佳恩、金鋒華、許燕萍。
【金鋒華】方老師,我們全部找了一遍。需要說一下么?
【師】很好,你可以把找到的說出來。
【金鋒華】1.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2.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
3.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
4.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5.長安回望誘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6.荔枝十花一子。
7.以小株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闕下,移植宣和殿。
8.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9.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亦萌蘗。
10.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金鋒華】我們組最喜歡第一句。因為剛才丁銘銘介紹荔枝的時候很單調,但白居易《荔枝圖序》說的,卻讓人饞涎欲滴。而且非常的形象。放在文中,不僅貫穿全文的介紹,讓人情不自禁往下看。
小組(2)金靈杰、衛夢昭、陳玲、張佳丹。
【陳玲】我們組最喜歡標題。一句詩七個字,但是卻講了很多東西:時間、地點、事物、顏色。簡潔明了,符合議論文的特色。而且用詩句作標題,讓原來枯燥的議論文顯出一絲幽雅感。
【師】多了一絲文學意味,所以感覺幽雅,分析的相當合適。
小組(3)陳飛丹、朱燕華、鄭金波、沈海波。
【鄭金波】我們組覺得“安回望誘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里運用的很好,因為這不僅補充說明了白居易詩句中提及的荔枝不耐貯藏,還說明了古代封建君主窮奢極欲,民不聊生。
【師】非常好,你們其實已經很好理解了兩個詩句的作用。
小組(4)朱偉剛、熊燕、施潤、謝超鋒。
【朱偉剛】我們認為最后蘇軾的詩句運用的也很不錯。不僅說明了人們對荔枝的喜愛,也表達了我們應該更好的因地制宜,發展荔枝生產。這樣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吃到荔枝了。
【師】很好。我發覺大家討論的都很深入。由于時間關系,接下去的詩句就請同學們結合幻燈片一起來分析。
幻燈片一:豐收季節的荔枝林,并配以字幕:“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
【學生】說明荔枝多、顏色非常的艷麗。
幻燈片二:荔枝的殼和膜?!坝砂觑L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p>
【學生】這說明荔枝膜的顏色非常的柔美,非常輕盈。
【師】那么宋徽宗和和文征明的詩句及《三山志》引文呢?
【葛秋嬌】我覺得這只是為了說明荔枝移植很困難而已。如果作者直接說,荔枝移植很困難,或許我看過也就算了,可他引用了古詩文,我就覺得看上去有意思多了。
【師】大家的回答,實在出乎我的意料,非常棒!我現在可以很輕松地對引用的作用作一個小結:這些引用確鑿可信,并且極富有韻味,給原本單調的說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顯得生動活潑,富有文采。
三、信息篩選。
【師】接下來,請大家快速地通讀全文,篩選各段關鍵信息,有的剛才我們已經通過引用的作用分析過了,有的還沒有分析,但信息點也比較明顯。請用一個詞或一個詞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將其用“——”串成一條直線,寫在課前請大家準備好的白紙上,字寫認真些,寫大些。
請最先完成任務的同學舉手示意,歷時最短的三位同學決出之后,我們將投影他們的閱讀成果,由同學們評出一名“閱讀能手”,他將得到由老師我個人贊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飽口福。
最先舉手的三名:張岳東、葉能、樓佳杰。
【師】好,陳汀、葉能、樓佳杰三位同學脫穎而出(學生笑)。我呢,首先奉上荔枝若干(學生笑),那么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哪位同學的更好一點。或者我們從比較中得出最佳答案。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九
一、導入部分(謎語導入)。
師:先請同學們猜一個謎語“脫了紅袍子,是個白胖子。去了白胖子,是個黑圓子。”(打一水果)。
學生:答案:荔枝。
師:非常棒,謎底就是荔枝,看來同學們對荔枝的樣貌還是比較熟悉的。雖然我們平時都有吃過荔枝,但是可能沒有仔細觀察了解過荔枝。那么今天,我們來學習賈祖璋的說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在從前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認識荔枝。
二、主體部分。
(一)解題。
師: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題目“南州六月荔枝丹”。老師想請一位同學來說說,從這個題目里,你能發現哪些信息。
生: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陽歷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的產地、成熟期、顏色(生態的主要特點之一)。
師:xx同學回答的非常好。這個題目引用自明朝陳輝《荔枝》這首詩中的句子。原詩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暑靜,幾株斜覆石闌干?!弊髡卟皇且浴袄笾Α倍肿鳛闃祟},而是以“南州六月荔枝丹”這樣一句古詩為題,新穎,同時也很有概括力,激發豐富的聯想;生動活潑富于形象感;增加了濃厚的文學氣息。
再來了解下本文的作者賈祖璋。賈祖璋(1901—1988),浙江海寧人,我國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他撰寫的科普讀物主要有《鳥類研究》、《生物的韌性》、《生物學碎錦》等。他的科學小品,內容充實,構思精巧,語言簡潔洗練,文筆清新樸實。
小品文: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二)開始正式的文本內容。
1、理清字詞。
2、文本層次的梳理,以及說明順序的說明。
先讓學生自己閱讀,分別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教師再總結概括文本的層次、結構。
(這篇課文主要分荔枝的形態特征和荔枝的相關知識兩個部分。說明順序為先主(荔枝的形態特點)后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及里(內部構造)的順序。在說明荔枝的外部形態時,則按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部構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的順序。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
2、重點賞析獨特的語言魅力,以及說明方法的說明。
師:全篇閱讀下來,同學們有沒有覺得這篇課文,與其他的一些說明文不太一樣。讀起來比較具有藝術性,不是那般枯燥無聊。回想一下,之前學的《物種起源(緒論)》,是不是有意思多了。那么,接下去就讓我們細細品味一下,這篇課文獨具有特色的語言魅力吧!下面請同學們以四個人為一組,找出具體的例子說明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每個小組至少找出一處進行說明。
(1)作引用(主要用了引資料):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十
學習目標:
1、了解荔枝。
2、把握本文說明順序。(重點)。
3、理解、運用本文獨特的說明方法。(難點)。
預習作業:
1、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認識荔枝。
2、劃出本文重要詞語,正音、辨形、釋義。
3、熟讀下面這首詩,挖掘所蘊涵的一條重要信息。
惠州一絕。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課堂研習:
一、參照課后“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瀏覽課文,劃出重要信息,逐段概括,分別寫了荔枝的什么,有什么特點。(要做到“四動”,即眼、口、手、腦動起來;要注意自主思考、交流合作)。
三、閱讀下段介紹荔枝的文字,思考分析其與課文寫法風格的區別。
荔枝,無患子科。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偶數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全緣,革質,側脈不明顯?!ㄐ。瑹o花瓣,呈綠白或淡黃色,有芳香,圓錐花序。果實心臟形或圓形;果皮具多數鱗斑狀突起,呈鮮紅、紫紅、青綠或青白色。果肉(假種皮)新鮮時半透明凝脂狀,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辭?!?。
四、課文主要采用那些說明方法來增添文學情趣的?請找出你最喜歡的語段,誦讀誦讀,并舉例分析。
五、請利用下面的資料,運用本文最具特色的說明方法,起個好題目,寫一段富有文學情趣的介紹石榴的說明文字。然后讀一讀,同學間交流評價。
1、燃燈疑夜火,轄珠勝早梅。
——梁元帝《詠石榴》。
2、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天。
——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繽紛磊落,垂光耀質,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遙而望之,煥若隋珠耀重淵;詳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間。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饑療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賦》。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點,皮中如蜂窠,有黃膜隔之,子形如人齒,淡紅色,亦有潔白如雪者。
——《事類合聚》。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十一
當天其實上了兩個班:高一(16)班和高一(18)班。兩個班的課,我都是用數碼錄音機錄下來的。比較之后,只錄用了高一(18)班學生的活動情況。高一(16)班情況差不多,沒有顯著差異。
整理記錄之后,觀照課堂實錄和教案,發現兩者出入其實很多。以前是喜歡按著教案上課,往往會出現學生要發散,而我死命的想將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節課熱熱鬧鬧(因為有背景的補充和介紹),而后半節課就顯得枯燥無趣。而此次課堂上的突發情況卻讓我清醒認識到,一個教師,光是備課是不夠的,需要教學機智!如原本在我的設想中,由荔枝誘人的圖片激發學生興趣,帶出我的問題,即學生是否曾品嘗過荔枝,由此讓學生來介紹比較,然后引出所要學習的課文,讓學生自發的去尋找作者以及相關的文章特點??梢宰寣W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認知性學習和體驗性學習結合起來。但學生的回答卻是截然相反的。他們抱著一種玩笑的心態,全班集體說“沒有吃過!”幸好當是手中準備了荔枝干,急中生智。由此逆轉情勢??僧斘乙胛闹兄畷r,童杰舉手要發表意見。心急口快的他在舉手的同時,人已經站起來。于是,課堂通過評價丁銘銘的描寫而直接轉入了關于說明方式和引用作用的小組討論。而把作者介紹、字詞正音給直接跳過了。同時因為看到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就補充了一個小組討論,代替了原來的教師幻燈片展示。
同時,荔枝干這一小道具的運用也激活了課堂氣氛。雖然和原來的預計有所差別,但總算物盡其用。
應該說,本次課堂教學,與我所準備的教案還是有較大出入的。但通過教學反思,我卻發現有一種歪打正著的感覺。雖然在我的教學設想中,希望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但在實際的教案編寫過程中還是限于條條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紹、字詞正音。其實現在看來,既然已經布置了學生預習,課堂上并沒有非講不可的理由。從此堂課,學生的自我見解和對說明文論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見其是花了精力和時間去預習的。因此,通過觀察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檢查學生的預習,包括字詞,這是一個值得一試的方法,也是我這堂課所得之一。
的確,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預設的教學流程只能參考,不能死守,應該根據課堂情況機智處理。
比較可惜的是,由于時間的問題,最后學生的一句結束語未能行成。作業布置時也未讓學生寫一句感想,這樣會更直觀。至少我可以明了學生對這堂課的感受。覺得很遺憾。但學生對縮寫的.認真完成至少讓我感覺到了一點:學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這方面可以放手讓學生練,也可以嘗試讓學生自我評價。但從丁銘銘的口頭表達來看,是需要著重培養的。他屬于班里語文中等水品。應該可以反應一部分同學的水平。以前曾經嘗試過課前演講,但后來因為學生的反應冷淡而中止?,F在看來,這還是很有必要的??梢栽趦蓚€班中進行調查,選擇一種學生比較喜歡的口頭訓練方式。
讓每人準備一張白紙作備用的辦法很好,有利于以寫促思,細化、深化學生的閱讀,我覺得以后在一些情感性比較強的課文中尤其可以嘗試。這同時也可以帶動學生的書面表達。這次教學實錄中的相關補記其實也得益于學生的紙上記錄。但也發覺有些學生在寫的時候并不是很認真,草稿紙上如同畫符。需要引導。
讓學生以情去理解說明文等使用類文章是不是容易背學生接受?很難說。抽空需要作個調查。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十二
1、知識目標:
把握說明對象的基本特征及其相關知識。
掌握以引用古詩文為主的說明方法。
整體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
篩選信息,把握基本特征。
選擇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品味生動、精確的語言。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作者敢于質疑,不斷探究的科學精神。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達力。
形成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
1、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的技法。
2、引用古詩文的作用。
3、合理、嚴謹的說明順序。
引導,點撥,歸納。
把握特征,梳理文脈。
篩選信息,質疑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研討。
學生對荔枝知之甚少,缺乏直觀感性認識,更談不上深層次的體悟。以本為本乃是破解難題的根本途徑。
(一)導入新課。
賈祖璋。
(二)出示目標。
1、掌握荔枝的形態及內部特征。
2、分析引用古詩文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4、品味縝密準確的語言。
投影顯示上述目標,學生齊讀目標。
(三)出示學法。
篩選信息,抓住特征;
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拓展提升。
(四)研討目標。
第一、解決第一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荔枝的基本特征?
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勾畫與荔枝特征有關的語詞。討論,小組展示:
1、外部:外殼(粗糙);顏色(深紅或紫色);形狀(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大?。ㄖ睆饺剿睦迕祝恢亓浚ㄊ嗫说蕉嗫耍?/p>
2、內部:膜(白、輕、薄、艷);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核(長圓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無核)。
3、生長: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產地(我國);古籍記載;習性(喜溫暖)。
生小結:從外部到內部,再到生長情況等方面介紹荔枝,具體、生動、準確。
第二,解決第二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
1、本文運用哪些方法進行說明?
2、最突出、最典型的說明方法是什么?分析其作用。
回顧舊知:初中學過幾種說明方法?
明確:舉例子、舉數字、打比方(比喻)列圖表、分類別、引用、下定義、作詮釋等。
要求:瀏覽課文,就第一個小問題進行討論。小組交流意見,形成本組結論:
展示:
舉例子:20世紀60年代,廣東調查所得,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
舉數字: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荔枝大小通常直徑三到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打比方:心臟形,有細長如指形的“龍牙”,有圓小如珠的“珍珠”。
接下來就第二個小問題進行研討:
掃讀文本,自主學習,思考。將用得最多或者比較普遍的一種方法找出來。
明確:引用古詩文。
要求:學生將文中引用的古詩文勾畫出來,小組推薦代表有感情地朗讀。
小組討論:引用這些古詩文有什么作用?
展示:
“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雪,漿液甘酸如醴酪”——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結構特點。
“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成片荔枝樹林的景色。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膜的輕、薄、艷。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耐貯藏、運輸。
要求:再讀文本,分析引用古詩文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提醒:注意標題,開頭,中間,結尾。
組內爭議,組間交流。
展示:
以詩句為題概括文章的基本內容,引起閱讀興趣。
開頭引用白居易的文章,概括介紹以前對荔枝的總體印象,引發質疑。
中間部分針對荔枝的幾個特征(外殼、顏色、膜、不耐貯藏、習性)引用詩文進行具體生動形象的說明。
結尾引用蘇東坡的詩句點出荔枝的發展前景。
第三、解決第三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作者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
要求:瀏覽課文,回顧第一個大問題,討論。
明確:先說果實,后說花期、產地、古籍記載、習性,是先主后次。就果實來說先外部后內部,是從外到內,由表及里。
師小結:抓住荔枝的基本特征,整體上從主到次。具體到果實上,從外到內,由表及里。盡管材料多卻組織得井然有序,詳略得當,脈絡清晰,一目了然。
第四、解決第四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品味精確的語言。
學生瀏覽課文,找出用詞精確的語句加以解釋。
展示:
大多數是深紅或紫色……也有淡紅色的,又有黃荔,淡紅色而略帶淡紅。
荔枝大小通常直徑三到四厘米。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
師小結:語言的精確性體現了科學小品的科學性、嚴謹性。準確地介紹了荔枝的'基本特征。
(五)自主互動。
再讀課文,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自主交流解決。
問題組:本文還有那些說明方法?舉例說明。
互動展示:作詮釋,引用史料。
(六)探究拓展。
投影顯示:請同學們寫一段有關荔枝的文字,把文中引用的古詩文連綴起來。比一比,看誰寫的又快又好!
(七)課堂總結。
投影顯示: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特別是引用古詩文按照從主到次,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順序,準確、生動地介紹了荔枝的基本特征。體現了科學性與文藝性相結合的文體特點。讓我們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了荔枝的科學知識,受益匪淺!
(八)布置作業。
投影顯示:介紹一種你最喜愛的水果,突出引用的說明方法。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十三
2、把握本文說明順序。(重點)?。
3、理解、運用本文獨特的說明方法。(難點)?。
預習作業:?。
1、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認識荔枝。?。
2、劃出本文重要詞語,正音、辨形、釋義。?。
3、熟讀下面這首詩,挖掘所蘊涵的一條重要信息。?。
惠州一絕?。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課堂研習:?。
三、閱讀下段介紹荔枝的文字,思考分析其與課文寫法風格的區別。?。
——摘自《辭?!?。
1、燃燈疑夜火,轄珠勝早梅。?。
——梁元帝《詠石榴》?。
2、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天。?。
——白居易《山石榴》?。
——潘岳《安石榴賦》?。
——《事類合聚》。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十四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2.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練習概括要點,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科技說明文的能力。
2.理清說明順序,探究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不紊地說明事物。
3.體會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文學性。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2.品讀賞析本文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文學性。
理解文中引用的詩詞典故,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
1.合作探究法。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2.點撥法。針對課文的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3.競賽激勵法。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延伸拓展法。
多媒體、投影儀、文字材料。
2課時。
[教學要點]。
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各段信息要點,概括大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荔枝特寫鏡頭。
同學們,這是我國南方非常有名的一種水果,它叫——(學生齊答:荔枝),請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也可虛擬情境,向從未見過荔枝的人介紹荔枝,或向從未品嘗過荔枝的人推薦荔枝。
今天,我們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紹荔枝的。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多媒體顯示: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寧縣人。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有《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爛多彩的生物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翱茖W小品”,則是介紹有關科學常識的文藝性的說明文,它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學情趣。這種,知識性強,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既寄托著作者的深情,又充滿著濃郁的時代氣息。
三、速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通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
2.學生速讀課文,篩選各段關鍵信息,概括段意。
學生分頭讀課文,用課文中的原句或自己組織語言概括。請最先完成任務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后,教師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其余同學評議。最后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佳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學生展示閱讀成果(實物投影顯示):
四、劃分段落層次,理清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
明確:全文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1~10),主要說明荔枝的形態和果實特點。
第1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引出說明對象。第2段到第5段,主要寫荔枝的外部形態。第6段到第10段,寫荔枝的果實。從殼膜寫起,寫了果肉、貯運、核、花。
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情況。先寫荔枝的產地分布,次寫有關荔枝的專著,再寫荔枝的移植,最后寫大力發展荔枝生產的'建議。
2.理清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他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見解。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態特征,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殼——膜——肉——核。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說清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教師根據學生發言板書:
教師總結,科技說明文通常采用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的觀察順序,由表及里、由外到內的說明順序屬于空間順序,從主要到次要的說明順序屬于邏輯順序。合理的說明順序可以使科技說明文條理分明,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精讀課文,深層探究。
1.學生精讀課文,自由質疑,探究局部說明順序。
2.教師整理學生的提問,為探究定向。
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有:
(1)開頭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僅僅為了引出說明對象嗎?
(2)為什么要寫荔枝不耐貯藏這一點?能否從課文中刪去?
(3)有關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刪除?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自由發言。
明確:(1)我認為開頭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不僅僅為了引出說明對象,而且總挈全文。課文從荔枝的外殼說起,照應了“殼如紅繒”句;寫果實,從殼膜寫起,照應了“膜如紫綃”句;寫果肉,照應了“瑩白如冰雪”。所以,引《荔枝圖序》既引出說明對象,又總領全文。
(2)貯運固然不屬于果實本身,但與果肉關系密切,理應介紹。
(3)由荔枝果實想到花,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帶介紹花,給人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業。
1.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分別找出來加以說明。
2.篩選課文中引用的詩詞典故,并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
3.向同學推薦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要求順序合理,條理分明。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十五
學會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
明確學習要求。
合作探究,采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態度。
培養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理清文章的思路,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把握說明順序,鑒賞表達技巧。
品讀賞析文本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
教學方法:提問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多媒體展示“荔枝”的特寫鏡頭,請學生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
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而用文中之標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個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長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話作為標題,能激發人豐富的聯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詩人陳輝《荔枝》中的一句詩,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同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標題要好。
1、閱讀課文,概括每段段意。
2、劃分層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說明對象。
外形:外殼—顏色—形狀—大小。
荔枝果。
果實:殼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態。
荔枝花。
二、荔枝的生產:產地—樹譜—移植—產銷。
3、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根據層次,試說說文章的說明順序。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特征,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說明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結合課文內容,試分析下列句子對課文理解的正確與否。
1、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的。
2、我們吃的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4、古代記載荔枝的書有十三種。
5、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長的。
6、能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生產。
7、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廣東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
教師總結:高考科技說明文的閱讀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其中主要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理解重要語句的能力,其中篩選信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學生:1、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個別詞語。如上面第3句原文應是“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透明”,所以這個表述是不準確的;2、在原文的基礎上,替換個別詞語。如上面第6句原文應是“盛產荔枝的地區”,把“盛”替換為“能”,表意大不相同;3、在原文的基礎上,顛倒個別詞語的順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應是“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廣東”與“福建”的位置調換;傳遞的信息不相同。4、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刪減附加條件。如上面第1、4、5句與原文相比,分別少了“成熟的荔枝”、“現在知道的”、“現代科學技術發達”條件,所以這三個表述是不準確的;5、根據文章,邏輯推理。如第2句,根據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應是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所以這個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并選出代表發言。
1、打比方: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更易理解。
2、列數字,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
如介紹荔枝大小時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
3、舉例子,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
如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如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
4、引用,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二十多處。
a.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b.徐勃《詠荔枝膜》,說明荔枝味美。
c.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色香味盡去矣”,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d.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方面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另一方面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e.蘇軾的詩歌“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一方面為大力發展荔枝生產展現了一幅藍圖,另一方面說明荔枝的味美。
1、科學性。
“現代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
語言的準確還表現在確數、約數的運算上,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約重60克”、“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達四五十克”等等。
2、文學性。
本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上。從標題開始,相繼引用了陳輝、郭明章、鄧蕭、徐勃、杜牧、蘇軾等詩人的詩句,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此外,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文采。
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1、你從本文的學習中悟到了什么?
2、選取你身邊的一種地方特產,運用你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向人們介紹。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的特點,又有清新怡人的詩意,知識與思想并重,詩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學小品。把握說明順序,理解說明方法,探究說明技巧,感受語言魅力是學習科學小品的四大要素。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是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導向。
完成講義練習。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優質16篇)篇十六
彩的自然界為描述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
著高度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他的科學小品,立意新穎,構思精巧,內容。
充實,語言簡練,別具一格。
課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很能體現賈祖璋作品的這些風格和特點?!澳现?。
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暉《荔枝》詩中的句子。原詩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萬。
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
大官。烏府日長霜暑靜,幾株斜覆石闌干?!?/p>
課文簡析。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說明文,作者廣征博引,使文章內容豐富充實,文字生動。
活潑,很能引起讀者的新聞記者興味。文章從作者幼年時讀白居易的《荔枝圖序》。
所產生的疑慮,自然引出要說明的對象。在指出白居易的比喻有“不足之處”后,
就下面地從外到內、由表及里地對荔枝加以說明。首先一般介紹荔枝質地粗糙的。
外殼,深紅或紫的顏色。對果實說明時,先介紹殼,再介紹膜,再介紹肉(假種。
皮),最后介紹最里面的核(種子),按照由外到內的順序把果實結構的各個部。
分作了有形有色的介紹。介紹中,作者連續引用白居易、徐渤和杜牧的詩句,描。
寫了吃荔枝時扔在地上的殼和膜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的景。
狀,嘲諷了唐明皇為寵幸楊貴妃而派人從南方專程運送荔枝至長安的荒唐行徑,
這些內容的穿插,增添了作品的文學韻味。
特點提示。
高度的科學性、鮮明的思想性、生動的文藝性、語言的準確性,這四者完美。
的統一,是這篇科學小品的鮮明特點。高度的科學性表現在作者能以嚴謹求實的。
科學態度糾正前說的謬誤,還事物以真實面目。引用史實都有科學依據,對無法。
證實的問題,則不妄加結論。鮮明的思想性則表現在倡導科學求索精神。展望荔。
枝生產的前景,指出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荔枝生產,以滿足廣大人民的。
生活需要,這就更鮮明地體現了文章的思想性。本文在平實的說明中穿插許多生。
動的描寫,在精確的介紹中又大量引用古詩,相互融合,詩意盎然,情趣充溢。
而精確無誤的語言又表達了作者嚴密的思想,這一切把科學性、思想性、文藝性。
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本文鮮明的藝術特色。
問題思考。
文章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介紹說明我國荔枝種植的歷史?
解題思路:
有如下幾個目的:一是說明我國荔枝種植歷史的悠久;二是說明古代對于擴。
大荔枝種植范圍的探索和研究;三是展望如今科學發達,大力發展荔枝生產前景。
可觀。在介紹說明我國荔枝種植歷史時,作者又插入了漢武帝北移荔枝沒有成功。
卻遷怒于養護人之類的歷史傳說,既增添了文章的趣味,又從一個側面諷刺了封。
建統治者違反客觀規律的愚蠢而野蠻殘忍的行為,使人們對封建統治者的本質有。
一個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