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不僅是教師的工作計劃,也是對學生學習進程的指導和調整。教學工作計劃的范文還包含了針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和差異化教學的策略和措施,對教師的教學提供啟示和思考。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一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與文章的脈絡。
2.學習作者如何講責任與未盡的苦處與樂處,讓學生理解人生的最苦與最樂,鼓勵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學習待人處世的正確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文章提到的責任的觀點,理清文章結構與脈絡。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說苦樂。
1、談話導入新課。
2、讀課題看看標題的組成有什么特點?
二、自讀自悟。
1、介紹略讀方法。
2、給出自讀提示,學生自讀學習。
自讀提示內容:用換標題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與樂》――結合課文內容找觀點。
3、學生自讀學習。
三、互動質疑。
1、既然講的是苦樂,為何標題不是《苦與樂》?
2、《最苦與最樂》能表現作者思想,為何標題不是《最苦與最樂》?
教師圍繞自讀提示,引導學生交流探討,明確課文內容與結構。
四、點撥反饋(結合實踐,談苦樂)。
1、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解讀文本。
2、圍繞“你還覺得苦嗎?”談苦樂。
五、感悟分享(補充資料,自主展示,說責任)。
1、根據課后閱讀提示明確“責任”。
2、給出梁啟超的資料,感知“責任”。
六、總結拓展(學生自主總結,教師引導拓展)。
談收獲,明責任。
1、微作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2、作者是如何把責任與苦樂這么大的話題說的入情入理、讓我們感同身受?再讀課文,找一找你最喜歡的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試從寫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從修辭手法、論證方法、語言特點等方面入手)。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二
1、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
能力目標。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
情感目標。
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教學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F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二、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于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受學于廣州萬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等,主張“變法”“育人才”“開學?!薄白兛婆e”等。18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參與戊戌變法,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后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剩榻B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三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
3.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1.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2.苦樂觀的深刻內涵。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F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教師可結合課文注釋,明確有關要點。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練。著作:《飲冰室合集》。
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
(一)先由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然后填寫以下空格,填寫后互相交流訂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責任?它的范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5.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系的?結論是什么?
明確:
第1題:最大的痛苦是應盡的責任未盡。
第2題:最大的快樂是完成了責任。
第3題:作者通過與貧窮、失意、意志、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無處可逃,從而說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責任未了。
第4題: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沒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于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兩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第5題:作者認為: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則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卸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人間趣味。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1.指名學生讀第1~2段。
2.為什么說“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最苦呢?
(先引導學生找出論說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責備,而且無處逃躲。)
3.責任有多種,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哪幾種責任嗎?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4.精讀第4段,領會“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這句話的含義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這句話是對上文中“最苦”與“最樂”的深層的分析,點明了三者的關系:苦中有樂,苦樂循環。同時又是下文中“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這一論斷的前提和基礎。)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名言:孔子——無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1.就下面幾個問題的情境,體驗“最苦”與“最樂”的感受,寫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學科的學習任務。
(2)完成長輩托付的某項任務。
(3)完成班集體或學校布置的某項工作。
2.完成學生用書練習題。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四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18參與“戊戌變法”。著有《飲冰室》,代表作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思考話題。對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論述,平常百姓也有許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啟超以他的遠見卓識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站在儒家的進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對痛苦和快樂的理解。
三、理解詞義。
1.失意:不得志。
2.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3.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后的輕松愉快。
4.海闊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廣闊,也形容想象或說話毫無拘束,漫無邊際。
5.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無入而不自得: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語出《禮記·中庸》。
7.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語出《論語·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一直走到死的時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遠了嗎?語出《論語·泰伯》。
9.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
四、問題歸納。
1.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關種.種責任的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3.這兩段文字論述的內容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人生當勇于負責,而不能逃避責任。
4.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話有何作用?
本題運用道理論證作用分析法。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話告訴大家,那些圣賢、豪杰是極有責任感的人,正因為他們喜歡把什么都攬在身上,所以會終身都背負重擔,但他們卻能以此為樂,從而使論證更有說服力和性。
5.引用“有人說”的話擺出了與自己觀點不同的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作者預設出可能存在的反對說法,并將其提出來討論,一來能增強自己文章的說服力,使論證更加嚴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廣度。
6.本文以“最苦與最樂”為題,而不以“苦與樂”為題,為什么?
本文是從“最苦”和“最樂”兩個側面來談“人要盡責任”的道理,“苦與樂”與本文的主要內容“談責任”關系不大,所以,不以“苦與樂”為題。
7.本文的語言風格凝重卻并不呆滯,而是輕捷自如,有一股靈動之氣,表現在哪些方面?
語言的靈動表現為句式、表達方式和論證方法的靈活運用。如文中排比句的大量運用,讀起來就非常流暢自然。另外,文章還引用了古語、俗語、名人名言等,而且每次引用的表述都不一樣。如:“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表述非常自然。又如:“曾子還說哩:‘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一個“哩”字,輕靈之氣何其足也!
作者給“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這個分論點提供的論據是“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原來作者所談的快樂是與痛苦分不開的,或者說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礎上的。正因為這樣,在談快樂的時候便必須聯系到痛苦,也正因為這樣,既然第一部分已經用了不少筆墨談痛苦,那么第二部分來談快樂就無須再多用筆墨,而只要說清快樂與痛苦的關系就行了。
五、課文主題。
本文論述了人在面對責任時是逃避還是承擔的問題,告訴我們背負應盡而未盡的責任是人生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多讀。
就是反復讀。據說,豐子愷先生的讀書法稱為“二十二遍讀書法”,他對一篇好文章,前后讀22遍之多,并深有體會地說,把文章讀熟后,就會漸漸地從唇間背誦出來,多讀成誦,應當就是記憶之本。
強記。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進行記憶。有些課程基本概念不記不行,如語文中的音形義、外語中的單詞等。理解了的要背誦,暫時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記憶,并在使用中重新鞏固記憶。
古詩文,背誦后更易理解,理解后還會記得更牢固——當然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腦信息存儲得越多,而且會養成樂于記憶的好習慣。當然,強記和死記并非同一概念。
勤寫。
不只是寫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記、聽課筆記、讀書中的圈點評注、整理摘抄都屬于這個范疇。
寫本身就是較高層次的記憶,我們有這樣的體會:寫作文,先打腹稿,再寫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謄寫時,不看初稿就能寫完。原因是,動筆綜合調動了各種器官,并進入記憶的高級階段,“好記性不如賴筆頭”不無道理。
欣賞法。
有些課文的段落薈萃了許多好詞好句,我們常常為之陶醉。欣賞法則是在熟讀課文后在字里行間尋覓優美詞句,說出理由,感情朗讀,相互交流,自賞共賞。如《愛蓮說》、《春》、《聽潮》等,分別圈畫出有關好詞佳句,通過聽錄音或看錄像,及多次有聲有色的朗讀,形成記憶。
圖畫法。
就是背誦課文時,憑借圖畫使課文的語言文字頭腦回憶出來,邊回憶作者怎樣寫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有些詩詞沒有插圖,我們都可以根據詩詞內容與意境,自己動手畫圖配詩。如《望天門山》《江南春》《敕勒歌》《錢塘湖春行》等,我們都可以繪畫出多幅圖畫,根據圖回憶,圖文結合,快速有趣地借圖成誦。
比較法。
即比較句式的特點進行記憶背誦。如背誦《白楊禮贊》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揚,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個排比反問句的句式特點。抑:沒有……沒有……也許……(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設);揚:但是……更……它是……(先轉折,又遞進,然后肯定)。
當你……難道……難道……難道……難道……(第一句是肯定反問,后三句是否定反問,四個反問構成一組排比句群)。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則要比較對話雙方的語氣:智叟的話句句是嘲諷,愚公則先斥后駁。這樣,從比較中折抓住了特點,背得快,記得牢,有效果。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五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
3.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1.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2.苦樂觀的深刻內涵。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F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二、作者簡介。
教師可結合課文注釋,明確有關要點。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練。著作:《飲冰室》。
三、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再分段落讀。
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
四、師生討論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整體把握。
(一)先由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然后填寫以下空格,填寫后互相交流訂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責任?它的范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5.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系的?結論是什么?
明確:
第1題:最大的痛苦是應盡的責任未盡。
第2題:最大的快樂是完成了責任。
第3題:作者通過與貧窮、失意、意志、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無處可逃,從而說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責任未了。
第4題: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沒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于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兩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第5題:作者認為: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則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卸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人間趣味。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五、研讀課文。
1.指名學生讀第1~2段。
2.為什么說“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最苦呢?
(先引導學生找出論說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責備,而且無處逃躲。)。
3.責任有多種,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哪幾種責任嗎?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4.精讀第4段,領會“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這句話的含義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這句話是對上文中“最苦”與“最樂”的深層的分析,點明了三者的關系:苦中有樂,苦樂循環。同時又是下文中“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這一論斷的前提和基礎。)。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名言:孔子――無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六、布置作業。
1.就下面幾個問題的情境,體驗“最苦”與“最樂”的感受,寫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學科的學習任務。
(2)完成長輩托付的某項任務。
(3)完成班集體或學校布置的某項工作。
2.完成學生用書練習題。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六
教學目標:
?學習本篇課文應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脈。
?學習文章流暢凝練的語言。
?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及語言表達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涵,樹立對他人社會及自己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難點:苦樂觀的深刻內涵。
三、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交流。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在,我告訴你們:放假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生活中什么最苦?讓大家一起分擔。生活中什么最樂?讓大家一起分享。
二、導入課文。
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七
1、培養思維的嚴密性,分析作者是怎樣闡明論點的。
2、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3、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1、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2、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1、培養思維的嚴密性,分析作者是怎樣闡明論點的。
2、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3、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一課時。
一、導入:
初中課本有梁啟超寫的一篇議論文,名為少年中國說,文章中作者極力贊頌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勵人們發憤圖強,肩負起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表現作者熱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愿望和積極進取精神,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與此世界作別之日不遠矣,而我少年乃新來而與世界為緣。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將遷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處,將遷居者,不愛護其窗櫳,不潔治其庭廡,俗人恒情,亦何足怪。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顧茫茫,中國而為牛、為馬、為奴、為隸,則烹臠鞭箠之慘酷,惟我少年當之;中國如稱霸宇內、主盟地球,則指揮顧盼之尊榮,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氣息奄奄、與鬼為鄰者何與焉?彼而漠然置之,猶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
今天,我們也來學習梁啟超的另一篇議論文最苦與最樂,再次領悟作者對國對民的責任感和他那流暢,凝練的語句,語勢。
二、正課:
1,整體感知課文,將課文發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4~5)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而不能逃避責任"。
2、討論明確、
(1)人生什么事最苦?(用原文回答)。
答: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2)第一段中,作者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
(3)"翻過來看"在文段中起什么作用?
答:起過渡作用,由第一部分論"苦"過渡到第二部分論"樂"。
(4)作者是怎樣具體闡述苦與樂的呢?
答:作者認為:"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這就是說快樂與責任是分不開的,快樂是建立在責任之上的。
3、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對最苦與最樂的看法。
(略)。
4、小結:
本文思想深刻,格調高雅,語言凝重,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作為近代中國頗有影響的大學者,思想家,他的遠見卓識,思想文化的深厚修養,他的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熱烈情懷,在文中洋溢出來。
5、板書:
梁啟超。
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論點1)。
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分論點2)。
(中心論點)。
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結論)。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八
梁啟超,我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散文家。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師從康有為,與他一起成為我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并一起領導了著名的“戊戌變法”。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共計149卷,1000余萬字,被譽為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巨人。
2.主題解說。
本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論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我們,必須要對國家、社會、家庭乃至自己勇于擔負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3.重點突破。
(1)課文為什么在第1自然段不直接提出觀點,而先否定其他答案?
提示:因為把貧、失意、老、死當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許多人的想法。如果否定了這些答案,讀者就會尋找新的答案。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觀點,就不會顯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以設問開頭,還能引發讀者思索,激起讀者的共鳴。
(2)在作者筆下,“最苦”與“最樂”之間是什么關系?依據是什么?
提示:兩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未盡責等于痛苦,盡責等于快樂,相輔相成。依據是“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4.難點攻克。
提示:只要看一看“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個分論點的論據就不難明白,第二部分中的痛苦是作者針對“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個分論點提出的。
論據是“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原來,作者所談的快樂是與痛苦分不開的,或者說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礎之上的。正因為這樣,在談快樂的時候就必須聯系到痛苦。也正因為這樣,在談痛苦的時候就必須聯系到快樂。第一部分已經用不少筆墨談痛苦。那么,第二部分來談快樂就無須再多用筆墨,而只要說清快樂與痛苦的關系就可以了。
5.結構圖解。
6.學法點津。
如何找準文章的中心論點。
把握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是閱讀議論文的關鍵,也是中考議論文的必考題型之一。
【典型例題】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參考答案】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
【技法點睛】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有的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有的文章開頭就提出中心論點,有些文章的中心論點則在文末,有些文章則是在論述的過程中提出中心論點,也有些文章的中心論點不是一目了然,是要通過歸納概括才能得出來的。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九
1、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
能力目標。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
情感目標。
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教學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F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二、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于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受學于廣州萬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等,主張“變法”“育人才”“開學?!薄白兛婆e”等。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后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剩榻B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十
《最苦與最樂》這一篇課文放在八年級很結合實際。首先是選在八年級上冊,八年級的學生,對學校已經很熟悉了,學習任務也不是很重,總想做點什么事證明自己長大,證明自己比七年級剛進校園的學弟學妹們能干,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這時候出現這樣的一篇課文,正好可以指引八年級的學生,讓他們有責任,敢擔當。
我上這一課,就是本著教育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學生這樣的目的來上的。上課前,我們班有幾個女同學因為頭發不合標準,被批評了,正在教室里大叫,學校就像是地獄、監牢,一點自由都沒有。我進到教室沒有一開始就訓話,我就是按照正常程序來上課,只是在拓展時,我出示這樣一個問題:“讀罷此文,作為當代中學生,你認為自己目前應擔負的責任是什么?你準備怎樣去完成”?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談自己的感受之后,我就開始講了,學生不是說,學校是地獄,是監牢嗎,那么我說你們為什么會有這樣不愉快的感覺,就是因為你們沒有做到自己的責任。你們不快樂,你覺得是學校限定了你的自由,但是一個學校一點規矩都沒有的話,行不行呢?今天你想干嘛就干嘛,明天他想干嘛就干嘛,學校還是學校嗎?學生也都說,沒錯,規矩是要要的。那有規矩,學生為什么會有不愉快的感覺呢,梁啟超就告訴了我們,盡責任樂,未盡責任苦。你覺得苦,不正是因為你們沒有盡到一個學生的責任嘛。
這一節課我最成功的.地方就在這里,在結合課文內容做思想教育,做的很自然,沒有刻意而為的痕跡,學生就不會很反感。所以我覺得在處理導和學的關系時,也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多想想學生是怎么思考問題的。我常常會回想起當年我自己讀初中時的一些想法,這些學生們的反感那時我們也有,理解一下學生,在以我們的經驗來告訴學生,有些彎路是可以少走的,甚至是不必要走的。什么是最苦的?什么是最樂的?問問老師們,其實我們也是盡責任教育好了學生最樂,教育不成功,甚至教出了“廢品”,那就是最苦的事了。最喜歡上這一課的感覺。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十一
《最苦與最樂》是一篇論證嚴密的議論文,作者從責任之未盡與盡,談人生的最苦與最樂,鼓勵人們勇于負責,學習待人處事的正確態度。文章在結構上論證嚴密,語言流暢而又凝練,同時給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對國對民的責任感。
因此,學習本科應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李青文章脈絡,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涵,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由于學生剛寄出議論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觀點和基本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有三個亮點:
1、在新課導入方面,我采用學生身邊發生的容易理解的話題展開討論,一上課就調動了學生上課的.情緒,讓學生集中注意力上課。
2、語言積累及訓練,本文的語言流暢而又凝練,指導學生積累及訓練十分重要,本課教學設計通過句子的仿寫等形式,鍛煉學生的思維及表達能力。
3、人文教育:責任的話題是嚴肅的,要讓學生在人生苦與樂的討論中,培養讓人對社會最自己的責任感。
本課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由于我經驗不足,對時間把握不夠好,沒把握好速度,整堂課顯得很趕,再加上上課時語速較快,學生跟上我的步伐顯得很吃力。教師應注意課堂調控,這樣才能教學節奏分明,學生思維活躍,興味盎然。課堂調控,就課堂結構而言,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雙邊活動調控時間有長有短,節奏有松有緊。
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注定了我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完成的不是很好,找出了原因,我又信心倍增的投入到下面的課堂教學中。
文檔為doc格式。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十二
1、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
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于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受學于廣州萬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等,主張“變法”“育人才”“開學?!薄白兛婆e”等。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后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介紹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十三
1、理清本文的結構,感受文章嚴密的論證。
2、明確作者的觀點,理清文章的脈絡。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從論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理解責任的含義。引導學生樹立對家庭、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1、學習文章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2、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教學難點:
苦樂觀的深刻內涵,理解責任的含義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為了誰》引出“責任”這一話題。
二、檢查字音(課件出示)
三、出示學習目標(課件)
1.明確作者的觀點,把握文章的脈絡.
2.理解文章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3.理解責任的含義,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一)我是課堂小主人
學習方式:學生根據所學課文的情況質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1、對字、詞、句的理解方面。
2、從議論文的三要素考慮。
3、從文章內容與結構思考。
(二)師生合作探究,解決課文的重、難點
思考:
1.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2.作者是如何來論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
3.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作者為證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語、俗語?
4.人生應該怎樣對待責任?
(學生分析討論后,讓學生分組競賽回答)
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顦?/p>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羁?/p>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顦?/p>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一)我說你說明責任
作為我們中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責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請照仿例句說話。
例句:責任是一絲不茍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責任是“
(二)品嘗人生苦與樂
討論:給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還是先嘗酸的?
1、積累:
請摘抄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2、寫作:
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選擇其中一種責任寫一寫你感受到的苦與樂
十、板書設計
最苦未盡責任與最樂盡責任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十四
每日,我們為學習、為工作、為生活不斷奔波,成千上萬的事情向我們涌來,讓我們應接不暇。雖然如此的艱辛,但是我們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完成眼前的任務。因為有一個沉重的鎖鏈無情的套在我們的身上――責任。
英國王子查爾斯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這就是責任?!?/p>
當我們從兩三歲的小孩長成的時候,責任便成為一副沉重的擔子,不知不覺地卸落在我們的肩上。這擔子無法推卸,只有將它解除了,我們才會得到解脫,感到輕松。
既然我們無法逃避責任,不如盡到每一份責任。在盡責任之后,我們會感到如釋重負,這個時候那種輕松,那種快樂的感覺難以言表。正如梁啟超所說:“到責任完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p>
反之,若是我們逃避了我們自己的責任,而思想卻依舊凝固在自己未完成的事情上,責任也沒有因此而減少,也得不到真正的解脫。
我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一位美國意大利移民弗蘭克,經過艱苦的積蓄開辦了一家小銀行。但一次銀行遭搶劫導致了他不平凡的經歷。他破了產,儲戶失去了存款。當他帶著一個妻子和四個兒女從頭開始的時候,他決定償還那筆天文數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勸他:“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件事你是沒有責任的?!钡卮穑骸笆堑?,在法律上也許我沒有責任,但在道義上,我有責任,我應該還錢?!?/p>
責任是誠信的表現。盡管它有苦有甜,但是,該承擔的我們都必須承擔。讓我們承擔起肩上的責任,做一個堅強的勇者。
文檔為doc格式。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十五
《最苦與最樂》這一篇課文放在八年級很結合實際。首先是選在八年級上冊,八年級的學生,對學校已經很熟悉了,學習任務也不是很重,總想做點什么事證明自己長大,證明自己比七年級剛進校園的學弟學妹們能干,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這時候出現這樣的一篇課文,正好可以指引八年級的學生,讓他們有責任,敢擔當。
我上這一課,就是本著教育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學生這樣的目的來上的。上課前,我們班有幾個女同學因為頭發不合標準,被批評了,正在教室里大叫,學校就像是地獄、監牢,一點自由都沒有。我進到教室沒有一開始就訓話,我就是按照正常程序來上課,只是在拓展時,我出示這樣一個問題:“讀罷此文,作為當代中學生,你認為自己目前應擔負的責任是什么?你準備怎樣去完成”?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談自己的感受之后,我就開始講了,學生不是說,學校是地獄,是監牢嗎,那么我說你們為什么會有這樣不愉快的感覺,就是因為你們沒有做到自己的責任。你們不快樂,你覺得是學校限定了你的自由,但是一個學校一點規矩都沒有的話,行不行呢?今天你想干嘛就干嘛,明天他想干嘛就干嘛,學校還是學校嗎?學生也都說,沒錯,規矩是要要的。那有規矩,學生為什么會有不愉快的感覺呢,梁啟超就告訴了我們,盡責任樂,未盡責任苦。你覺得苦,不正是因為你們沒有盡到一個學生的責任嘛。
這一節課我最成功的地方就在這里,在結合課文內容做思想教育,做的很自然,沒有刻意而為的痕跡,學生就不會很反感。所以我覺得在處理導和學的關系時,也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多想想學生是怎么思考問題的。我常常會回想起當年我自己讀初中時的一些想法,這些學生們的反感那時我們也有,理解一下學生,在以我們的經驗來告訴學生,有些彎路是可以少走的,甚至是不必要走的。什么是最苦的?什么是最樂的?問問老師們,其實我們也是盡責任教育好了學生最樂,教育不成功,甚至教出了“廢品”,那就是最苦的事了。最喜歡上這一課的感覺。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十六
:對文章關鍵句進行揣摩、理解、體會寫作風格。
:理解文章的宗旨。
1、作者先肯定讀書當然要下苦功夫。
2、但否定那種為世俗功利而讀書的態度。
作者舉陶淵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輕嘲當世的弊病。這是楊絳語言的特點,諷刺點到即止,絕不批判到淋漓盡致。分辨“下苦功夫”和“苦讀”的區別。對下苦功夫,作者是贊同的,認為讀書就要用功,而對苦讀,作者是不贊同的。
因為苦讀不符合作者對讀書的認識,作者認為應是樂讀書,而不是苦讀書。作者的讀書之樂有哪些?樂在其中:是身心的自由投入。樂在可以自由地拜見、請教古今中外的師長和學者。書籍包羅萬象,讀書可以去除幾分愚昧,多長幾個心眼。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备ダ饰魉埂づ喔倪@句名言被很多人當作讀書的動力。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十七
1、理清本文的結構,感受文章嚴密的論證。
2、明確作者的觀點,理清文章的脈絡。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從論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責任的含義。引導學生樹立對家庭、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1、學習文章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2、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苦樂觀的深刻內涵,理解責任的含義。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體。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為了誰》引出“責任”這一話題。
二、檢查字音(課件出示)。
三、出示學習目標(課件)。
1.明確作者的觀點,把握文章的脈絡.
2.理解文章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3.理解責任的含義,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四、學習課文,整體把握。
(一)我是課堂小主人。
學習方式:學生根據所學課文的情況質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1、對字、詞、句的'理解方面。
2、從議論文的三要素考慮。
3、從文章內容與結構思考。
(二)師生合作探究,解決課文的重、難點思考:
1.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2.作者是如何來論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
3.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作者為證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語、俗語?
4.人生應該怎樣對待責任?
(學生分析討論后,讓學生分組競賽回答)。
五、總結課文,梳理結構(課件出示)。
六、鞏固練習(課件出示)。
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顦?。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羁?。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顦?。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羁唷?/p>
七、思維拓展:
(一)我說你說明責任。
作為我們中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責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請照仿例句說話。
例句:責任是一絲不茍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責任是“。
(二)品嘗人生苦與樂。
討論:給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還是先嘗酸的?
八、結束語。
九、作業:
1、積累:
請摘抄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2、寫作:
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選擇其中一種責任寫一寫你感受到的苦與樂。
十、板書設計。
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篇十八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著有《飲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思考話題。對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論述,平常百姓也有許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啟超以他的遠見卓識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站在儒家的進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對痛苦和快樂的理解。
三、理解詞義。
1.失意:不得志。
2.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3.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后的輕松愉快。
4.海闊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廣闊,也形容想象或說話毫無拘束,漫無邊際。
5.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無入而不自得: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語出《禮記·中庸》。
7.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語出《論語·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一直走到死的時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遠了嗎?語出《論語·泰伯》。
9.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
四、問題歸納。
1.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關種。種責任的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3.這兩段文字論述的內容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人生當勇于負責,而不能逃避責任。
4.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話有何作用?
本題運用道理論證作用分析法。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話告訴大家,那些圣賢、豪杰是極有責任感的人,正因為他們喜歡把什么都攬在身上,所以會終身都背負重擔,但他們卻能以此為樂,從而使論證更有說服力和性。
5.引用“有人說”的話擺出了與自己觀點不同的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作者預設出可能存在的反對說法,并將其提出來討論,一來能增強自己文章的說服力,使論證更加嚴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廣度。
6.本文以“最苦與最樂”為題,而不以“苦與樂”為題,為什么?
本文是從“最苦”和“最樂”兩個側面來談“人要盡責任”的道理,“苦與樂”與本文的主要內容“談責任”關系不大,所以,不以“苦與樂”為題。
7.本文的語言風格凝重卻并不呆滯,而是輕捷自如,有一股靈動之氣,表現在哪些方面?
語言的靈動表現為句式、表達方式和論證方法的靈活運用。如文中排比句的大量運用,讀起來就非常流暢自然。另外,文章還引用了古語、俗語、名人名言等,而且每次引用的表述都不一樣。如:“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表述非常自然。又如:“曾子還說哩:‘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一個“哩”字,輕靈之氣何其足也!
作者給“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這個分論點提供的論據是“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原來作者所談的快樂是與痛苦分不開的,或者說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礎上的。正因為這樣,在談快樂的時候便必須聯系到痛苦,也正因為這樣,既然第一部分已經用了不少筆墨談痛苦,那么第二部分來談快樂就無須再多用筆墨,而只要說清快樂與痛苦的關系就行了。
五、課文主題。
本文論述了人在面對責任時是逃避還是承擔的問題,告訴我們背負應盡而未盡的責任是人生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