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的評價應該全面客觀,既要考慮到幼兒的學習情況,也要關注他們的綜合素質發展。小編為大家選擇了一些精選的大班教案案例,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指導。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一
1.聽故事,了解中秋節的起源、日期及月餅的來歷。
2.理解故事內容,可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中秋節的起源等相關問題。
3.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4.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1.節日故事《中秋節的起源》。
2.日歷。
1.講述故事《中秋節的起源》:
我們的祖先以種田為生。他們每天清早很早就要到田里工作,有時翻松泥土,有時灌溉農作物,有時要除蟲、施肥,真的很辛苦啊!一直忙到太陽下山,他們才能回家。
他們每年在春天播下種子,到了秋天便是收獲的好日子,大家都高興極了。一家大小分工合作,有的人到田里收割稻谷,有的人到果園摘水果,小孩子也會幫忙,把一束束的稻子搬回家,或者在樹下收拾大人摘下來的果子。
到了農歷八月十五,已是秋天了,秋高氣爽,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圓,家家戶戶會在一起慶祝豐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晚飯,飯后就在屋前擺放大桌子,上面放滿水果,聚在一起談天賞月,品嘗美食。后來,農歷八月十五日成為了中國人的重要節日,相傳這就是中秋節的起源。
至于吃月餅的習俗,傳說和蒙古人當了中國皇帝有關。那時蒙古人非常野蠻和殘暴,常常欺負老百姓,有時會強搶人們在路邊擺攤要賣的東西,不肯付錢,又隨便打人,老百姓的生活很苦!
于是,老百姓計劃在中秋節那天趕走蒙古人。為了要通知其他人一起行動,他們想出用餅來傳遞消息這個好方法。他們先在紙條上寫上“中秋節晚上趕走蒙古人”,然后把紙條放在餅里,送到家家戶戶去。結果,大家在吃餅時都發現了紙條,于是便在中秋節這天合力趕走了蒙古人。從此以后,人們互相贈送月餅,便成為中秋節的習俗。
2.與幼兒討論:
農作物到什么季節才會成熟呢?那時人們又忙碌些什么呢?(秋天。收割稻谷和摘水果。)。
豐收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怎樣呢?會怎樣慶祝呢?(高興。全家人一起吃飯。)。
人們選定了哪個日子慶祝豐收呢?這個習俗成為了什么節日?(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你認為在月餅里藏字條的方法有什么好處和壞處呢?(自由回答。)。
3.出示一個日歷,請幼兒說出中秋節的日期,并請一位幼兒在日歷上指出農歷八月十五。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二
1、知道月亮是會變化的,中秋節的月亮是圓的。
2、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學習圍繞主題“月亮”進行談話。
3、喜歡與同伴交談,并安靜地傾聽同伴說話。
1、不同造型月亮的圖片(彎月、圓月)。
2、有關中秋賞月的1幅圖畫。
3、幼兒用書、教學掛圖、磁帶、cd、練習冊。
一、談話導入。
1、孩子們昨天在家里有沒有吃月餅呀!月餅是什么樣子的呢?昨天為什么要吃月餅呀?(請幾個孩子來回答)。
2、因為昨天是8月15中秋佳節,每個人的家里都有圓圓的月餅吃,圓圓的月餅又香又甜真好吃。
二、幼兒欣賞中秋節的圖畫。
1、教師:你們見過月亮嗎?圖畫里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你見到過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請幾個小朋友回答)。
2、幼兒分組討論,教師參與指導,提醒幼兒安靜地傾聽同伴說話。
教師:一個小朋友在說話的`時候,其他小朋友要安靜地聽他說,等他說完以后再補充。
3、教師邊出示月亮的圖片邊請幼兒回答:月亮有時候是圓圓的,有的時候是彎彎的。
4、教師完整地朗誦一遍兒歌。
教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首關于月亮的兒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提醒小朋友仔細傾聽)。
三、幼兒學習兒歌。
1、教師:兒歌里說月亮是什么樣子的?什么時候變成圓圓的呢?(請幾個小朋友來回答,老師給幼兒提示及補充)。
2、兒歌里面說中秋到,月兒圓圓慶國慶,那是因為我們國家的國慶節馬上就要到了。
3、教師:我們一起來念一念這首兒歌。根據幼兒對兒歌的熟悉度,可重復幾次。
4、幼兒集體念一遍兒歌。
小朋友們真棒!我們知道了中秋節的時候,月亮是圓圓的,圓圓的月亮就像我們的小圓臉。
四、幼兒畫一畫月亮。
教師:請小朋友們在練習冊上畫一個你喜歡的月亮。
2、幼兒傳書(老師繼續教孩子學習傳書)。
活動結束。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三
1.聽故事,了解中秋節的`起源、日期及月餅的來歷。
2.理解故事內容,可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中秋節的起源等相關問題。
3.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4.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1.節日故事《中秋節的起源》。
2.日歷。
1.講述故事《中秋節的起源》:
我們的祖先以種田為生。他們每天清早很早就要到田里工作,有時翻松泥土,有時灌溉農作物,有時要除蟲、施肥,真的很辛苦??!一直忙到太陽下山,他們才能回家。
他們每年在春天播下種子,到了秋天便是收獲的好日子,大家都高興極了。一家大小分工合作,有的人到田里收割稻谷,有的人到果園摘水果,小孩子也會幫忙,把一束束的稻子搬回家,或者在樹下收拾大人摘下來的果子。
到了農歷八月十五,已是秋天了,秋高氣爽,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圓,家家戶戶會在一起慶祝豐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晚飯,飯后就在屋前擺放大桌子,上面放滿水果,聚在一起談天賞月,品嘗美食。后來,農歷八月十五日成為了中國人的重要節日,相傳這就是中秋節的起源。
至于吃月餅的習俗,傳說和蒙古人當了中國皇帝有關。那時蒙古人非常野蠻和殘暴,常常欺負老百姓,有時會強搶人們在路邊擺攤要賣的東西,不肯付錢,又隨便打人,老百姓的生活很苦!
于是,老百姓計劃在中秋節那天趕走蒙古人。為了要通知其他人一起行動,他們想出用餅來傳遞消息這個好方法。他們先在紙條上寫上“中秋節晚上趕走蒙古人”,然后把紙條放在餅里,送到家家戶戶去。結果,大家在吃餅時都發現了紙條,于是便在中秋節這天合力趕走了蒙古人。從此以后,人們互相贈送月餅,便成為中秋節的習俗。
2.與幼兒討論:
農作物到什么季節才會成熟呢?那時人們又忙碌些什么呢?(秋天。收割稻谷和摘水果。)。
豐收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怎樣呢?會怎樣慶祝呢?(高興。全家人一起吃飯。)。
人們選定了哪個日子慶祝豐收呢?這個習俗成為了什么節日?(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你認為在月餅里藏字條的方法有什么好處和壞處呢?(自由回答。)。
3.出示一個日歷,請幼兒說出中秋節的日期,并請一位幼兒在日歷上指出農歷八月十五。
能較長時間專心聽故事。
能說出傳說中月餅的來歷。
活動后可以和幼兒一起制作月餅,分享月餅。
幼兒在體驗中加深對中秋節的認識,了解一些有關中秋節的基本知識,幼兒對此活動較感興趣,在活動中,發現我為幼兒提問的資源不夠豐富。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四
1、知道月亮是會變化的,中秋節的月亮是圓的。
2、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學習圍繞主題“月亮”進行談話。
3、喜歡與同伴交談,并安靜地傾聽同伴說話。
1、不同造型月亮的圖片(彎月、圓月)。
2、有關中秋賞月的1幅圖畫。
3、幼兒用書、教學掛圖、磁帶、cd、練習冊。
一、談話導入。
1、孩子們昨天在家里有沒有吃月餅呀!月餅是什么樣子的呢?昨天為什么要吃月餅呀?(請幾個孩子來回答)。
2、因為昨天是8月15中秋佳節,每個人的家里都有圓圓的月餅吃,圓圓的月餅又香又甜真好吃。
二、幼兒欣賞中秋節的圖畫。
1、教師:你們見過月亮嗎?圖畫里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你見到過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請幾個小朋友回答)。
2、幼兒分組討論,教師參與指導,提醒幼兒安靜地傾聽同伴說話。
教師:一個小朋友在說話的時候,其他小朋友要安靜地聽他說,等他說完以后再補充。
3、教師邊出示月亮的圖片邊請幼兒回答:月亮有時候是圓圓的,有的時候是彎彎的。
4、教師完整地朗誦一遍兒歌。
教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首關于月亮的兒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提醒小朋友仔細傾聽)。
三、幼兒學習兒歌。
1、教師:兒歌里說月亮是什么樣子的?什么時候變成圓圓的呢?(請幾個小朋友來回答,老師給幼兒提示及補充)。
2、兒歌里面說中秋到,月兒圓圓慶國慶,那是因為我們國家的國慶節馬上就要到了。
3、教師:我們一起來念一念這首兒歌。根據幼兒對兒歌的熟悉度,可重復幾次。
4、幼兒集體念一遍兒歌。
小朋友們真棒!我們知道了中秋節的時候,月亮是圓圓的,圓圓的月亮就像我們的小圓臉。
四、幼兒畫一畫月亮。
教師:請小朋友們在練習冊上畫一個你喜歡的月亮。
2、幼兒傳書(老師繼續教孩子學習傳書)。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五
中秋節前,超市中各式各樣的月餅琳瑯滿目,街上月餅加工點,濃郁的香味很遠就能聞到,節日的氣氛漸濃。但在孩子們眼里,這些傳統節日只是放幾天假,吃一些傳統食品而已。幼兒對我國的傳統節日了解甚少,尤其是節日中各種民俗民風形成的豐富的節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引導學生探究我國的傳統節日,并借此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1、能仔細傾聽錄音《嫦娥奔月》的故事。
3、感受傳統節日的風俗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鄉情。
4、引導幼兒在故事中學習,感悟生活。
5、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樂意參加布置環境的活動。
重點:目標1和2。
難點:目標3。
歌曲《八月十五月兒圓》。
《嫦娥奔月》的錄音故事。
1、導入:用歌曲《八月十五月兒圓》導入活動主題。
2、傾聽《嫦娥奔月》的錄音故事。
3、引導幼兒說說中秋節的習俗,大人,小孩怎樣過中秋節。
4、說說課本里的小動物怎樣過中秋節?并著重認識“中秋節、團圓”這兩個詞。
5、老師講解中秋節的象征意義:中秋節是一個美好、團圓的節曰。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6、結束:老師,幼兒一起唱歌曲《八月十五月兒圓》。
1、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選擇這一主題活動正符合幼兒對傳統節日認知的需要,幼兒所熟悉、感興趣的,又是具有教育價值的。
2、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是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所選的歌曲和錄音故事作為學習的主體始終貫穿于活動的整個過程,歌曲和故事熟悉、有趣,所以幼兒的比較喜歡,參與性強。
3、幼兒能簡單、流暢講述中秋節的習俗,很好的培養了幼兒的語言能力。
1、知道月亮是會變化的,中秋節的月亮是圓的。
2、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學習圍繞主題“月亮”進行談話。
3、喜歡與同伴交談,并安靜地傾聽同伴說話。
1、不同造型月亮的圖片(彎月、圓月)。
2、有關中秋賞月的1幅圖畫。
3、幼兒用書、教學掛圖、磁帶、cd、練習冊。
1、孩子們昨天在家里有沒有吃月餅呀!月餅是什么樣子的呢?昨天為什么要吃月餅呀?(請幾個孩子來回答)。
2、因為昨天是8月15中秋佳節,每個人的家里都有圓圓的月餅吃,圓圓的月餅又香又甜真好吃。
1、教師:你們見過月亮嗎?圖畫里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你見到過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請幾個小朋友回答)。
2、幼兒分組討論,教師參與指導,提醒幼兒安靜地傾聽同伴說話。
教師:一個小朋友在說話的時候,其他小朋友要安靜地聽他說,等他說完以后再補充。
3、教師邊出示月亮的圖片邊請幼兒回答:月亮有時候是圓圓的,有的時候是彎彎的。
4、教師完整地朗誦一遍兒歌。
教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首關于月亮的兒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提醒小朋友仔細傾聽)。
1、教師:兒歌里說月亮是什么樣子的?什么時候變成圓圓的呢?(請幾個小朋友來回答,老師給幼兒提示及補充)。
2、兒歌里面說中秋到,月兒圓圓慶國慶,那是因為我們國家的國慶節馬上就要到了。
3、教師:我們一起來念一念這首兒歌。根據幼兒對兒歌的熟悉度,可重復幾次。
4、幼兒集體念一遍兒歌。
小朋友們真棒!我們知道了中秋節的時候,月亮是圓圓的,圓圓的月亮就像我們的小圓臉。
教師:請小朋友們在練習冊上畫一個你喜歡的月亮。
2、幼兒傳書(老師繼續教孩子學習傳書)。
活動結束。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六
“服務成長:民間故事進幼兒園教育活動研究”是我們幼兒園xx的課題,而《老鼠嫁女》這個活動就來自于我們民間故事選集中的一個民間故事,它有很多個版本,我們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選取了這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的版本。故事主要講述老鼠夫妻幫女兒找世界上最有本事的人,以及尋找過程中出現一物的本領勝過一物的情節,但最后老鼠夫婦還是把女兒嫁給了自己的同類——老鼠。它寓意很強,有不菲的教育價值。通過本故事,主要讓幼兒知道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從而讓幼兒懂得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1、理解故事內容,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講述故事的主要情節。
2、知道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懂得要正確面對。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內容。
活動難點: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講述故事的主要情節。
1、教室內墻上、窗戶上貼有大紅喜字,屋頂掛有拉花和大紅燈籠。
2、《老鼠嫁女》動畫片,頭飾和圖片(太陽、烏云、大風、圍墻、老鼠爸爸、老鼠女兒)。
4、和家長一起搜集關于太陽、烏云、大風、圍墻、老鼠各有什么厲害的`本領的一些資料。
一、導入環節,以談話形式引出故事:
教師:今天,有一位搭腔朋友要和我們小朋友一起來上課,我們一起來把她叫出來,好嗎?哎,搭腔,快來,我們的“民間故事劇場”就要開演了。
搭腔:哦,來力來力。哎呀,你里嗯搭難為有喜字難為有燈籠,腳牙頭難為龍到哦喜氣啥?
教師:是啊,搭腔,你猜猜看呢?
搭腔:有喜字就是結婚活,肯定腳牙頭只故事搭結婚有關個。
教師:搭腔你真聰明,是的。
搭腔:啥人結婚啥?
教師:別急嘛,搭腔你先坐好了,和我們的小朋友一起來慢慢聽、慢慢看這個故事就知道了。
二、分三段觀看動畫片《老鼠嫁女》,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情節,理解故事內容。
1、觀看第一段故事,然后提問:
(1)這個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老鼠嫁女,要求幼兒用完整的語言回答)小朋友一起用完整的話來說一遍。
(2)有一天,老鼠爸爸和老鼠媽媽一起坐在桌子旁邊,他們在商量什么事情呢?
(3)老鼠女兒是怎么說的呢?(幼兒回答:老鼠女兒說“爸爸媽媽,我要嫁給最最有本事的人?!保┱婧?,一起來學一學這一句話。
教師:老鼠爸爸和老鼠媽媽同意了,然后就幫她出去找。我們來看看他們會找到誰呢?
2、觀看第二段故事,然后提問:
(1)老鼠爸爸和老鼠媽媽幫女兒找到誰了?(太陽)。
(2)小朋友你們來說說太陽有什么本事呢?(太陽能發光;能把衣服曬干;能讓小草、小花和大樹長高、太陽照在身上暖暖的,很舒服)。
(3)太陽的本事那么大,老鼠爸爸和老鼠媽媽把女兒嫁給太陽了嗎?為什么?故事里老鼠爸爸是怎么說的?(因為烏云把太陽遮住了。老鼠爸爸對老鼠媽媽說:不對,太陽先生不是本事最大的人,你看,云一下子就把它擋住了,云才是最有本事的人啊。)你來說;你也來學一學老鼠爸爸說的話;你也來學一學;小朋友,我們一起來學一學老鼠爸爸說的話。
搭腔:哦則看來,雖然太陽有佛的料個本事,但是有個地方也會不及不人加個。
教師:搭腔你說的真對,接下來老鼠爸爸和老鼠媽媽又會去幫女兒找到哪些有本事的人呢?老鼠女兒嫁給他們了嗎?為什么?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七
活動目標:
1、欣賞漂亮的月餅盒,體驗中秋節的快樂。
2、玩月餅盒,有發現探索的欲望。
3、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4、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活動準備:各種各樣的月餅盒。
活動過程:
1、展示月餅盒。
(1)請幼兒說一說,我的月餅盒是怎么樣的?是哪兒來的?
(2)說一說我的月餅盒和別人的有什么不同?
2、講述月餅盒。
(1)我的月餅盒象什么?
(2)我要讓我的月餅盒變成什么樣的?
(3)我和誰一起玩月餅盒,我和誰的月餅盒做朋友?變成了什么?
3、玩月餅盒。
引導幼兒用各種各樣月餅盒進行搭建。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正值這一佳節來臨之際,我們在幼兒園內開展有關中秋節主題活動,豐富幼兒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生活體驗,了解中秋節的古老傳說和各地不同的習俗活動。依據不同級部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制定以下方案:
一、活動時間。
20__年9月28日周四半日活動。
二、活動主題。
1.小班注重感官體驗——吃喝玩樂過中秋。
2.中班注重自我挑戰——我最愛的月餅。
三、活動準備。
1.小班:大板紙一個班級兩張大板紙。
2.中班:一樓門廳兩側各4張桌子。
3.大班:作品展示臺。
每天小喇叭播送有關中秋節、國慶節的故事。
四、活動安排。
依據級部活動方案開展以下活動:
小班——吃喝玩樂過中秋。
1.甜甜蜜蜜嘗月餅。
秋的月兒圓又圓、中秋的月餅甜又甜……秋高氣爽,月桂飄香,又到中秋月圓時。為了讓孩子們最直接的了解我國中秋節的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快樂,同時也結合小班的年齡特點,中秋節第一個活動是“中秋月餅品嘗會”。
每位小朋友從家中帶來一些美味月餅,要求種類豐富,口味各異?;顒又?,老師先簡單的介紹中秋節,然后進行品嘗活動。通過品嘗,讓孩子們體驗到中秋月餅的香甜,中秋節日的甜蜜。
2.齊心合力拼“月餅”
為了讓小班的幼兒體會到中秋節團圓的含義,讓幼兒用身體拼擺“月餅”。一個一個的小圓圈圍起來,組成一個大大的“月餅”,這也代表我們小班的每個班級團團圓圓一家親。
3.快快樂樂印“月餅”
小班地幼兒都喜歡以游戲地形式開展活動,因此在此次活動中,我們也加入了游戲地成分,讓孩子們在快樂自由中度過這個節日。小班每個班級準備一塊大畫布,在畫布上畫一個大大地圓,代表“月餅”。寶貝們在這個大大地圓中自由地用小手、小腳印畫,體驗繪畫游戲地快樂,同時也充分和班級每位幼兒交往,孩子們體驗著有朋友地快樂,最后,每個班級大大地“月餅”做成,進行展示。這也代表我們小班每個班級地團結友愛。
4.學說一句祝福語。
根據小班幼兒語言發展特點,學說依據簡單的中秋節祝福語,并將祝福送給自己的老師、同伴和親人,培養幼兒敢于表達的能力,提升幼兒樂于表達的情感。
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班級老師也要進行拍照留念,最后將每個環節的照片、作品在中廳進行展示。
中班——我最愛的月餅。
1.認識月餅。
教師向幼兒展示不同的月餅,知道月餅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和幼兒一起觀察討論月餅的外皮以及餡料的不同。
2.品嘗月餅。
教師幫助幼兒將月餅切成小塊,同伴之間互相分享品嘗,感受月餅的不同口味。教師帶領幼兒到小班大班送月餅,讓幼兒向小班大班的老師小朋友推薦自己的月餅,比一比誰最會推薦自己的月餅。
3.介紹月餅。
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喜歡的月餅,說說自己月餅的口感味道以及喜歡這種月餅的原因。
4.歌唱月餅。
學唱一首和月餅有關的兒歌《爺爺為我打月餅》,在歌唱中體會中秋節中月餅的含義。
5.創意月餅。
教師啟發鼓勵幼兒設計一個獨特的月餅,并畫出來圖上漂亮的顏色。為幼兒的創意月餅畫照一張“月餅團圓照”,將作品懸掛在走廊上共大家欣賞。
離園時,中班每個班級選出10名幼兒,在電動門口草坪上向過往的家長推薦自己的月餅,送上中秋節最溫暖的祝福,并請家長對小朋友的推薦進行評價,畫一張甜美的笑臉。
1.中秋文化傳承。
說一說:幼兒中秋節的印象和節日習俗。
聊一聊:祖國各地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講一講:中秋傳說《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樹》。
2.月餅創意diy。
觀察和了解不同材料和口味的月餅,結合中秋古老的傳說,請幼兒用彩泥設計制作不同種類和造型的富有創意的月餅。
3.佳節古詩朗誦。
學會吟誦古詩《靜夜思》,與家人分享古詩的意境美,感受團圓之美。
4.作品欣賞度佳節。
每班挑選20個優秀作品,于一樓中廳進行展覽。
五、注意事項:
1.活動前各位老師認真按照活動方案進行精心準備,確保材料配備。
2.活動組織過程要有序進行,注重孩子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能力的提升。
3.活動結束后,在班級內評選最有創意的月餅設計作品,在全園內展示;各班級上交活動總結以及2張活動照片。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八
活動目標:
1、認識傳統節日秋節,知道中秋的來歷及有關習俗。
2、體驗分享、合作的快樂。
3、能信地在同伴面前大膽講述、表現。
活動準備:有關月亮的圖片、傳說故事、頭飾、音樂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2、出示圖片:講講月亮的變化。(小朋友知道一個月中,哪一天月亮最圓、最亮嗎?——15日。小朋友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嗎?——引出中秋)。
二、中秋的由來和傳說。
1、講解傳說故事。
2、理解中秋的由來和傳說(復述故事與提問)。
3、知道中秋的習俗(吃月餅)。
4、拓寬了解:傳統中吃月餅表示“團圓”。
三、我們過中秋。
1、請小朋友說說你明天準備怎樣過中秋?(和誰一起過?準備了什么食物?有月餅嗎?)。
2、游戲過中秋(劃船游戲——月亮船)。
3、我們一起過中秋——分嘗月餅(音樂:爺爺為我打月餅)。
四、延伸。
記錄中秋時吃的月餅或者是你最想吃的月餅——繪畫。
五、活動結束。
活動背景。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節日前品種多樣,色澤鮮亮味美可口的月餅閃亮登場,幼兒見得多也品嘗得多。幼兒在已有的經驗中對中秋節有初步的認識,知道市上有月餅,中秋節快到了。有一次有位朋友問:“老師,中秋節為什么吃月餅?”我就簡單的把《嫦娥奔月》的故事講給他們聽,幼兒很感興趣。為了讓幼兒加深對中秋節的認識,有必要開展一“中秋節”為主題的活動。
活動目標。
1.了解中秋節的習俗,體會過節的氣氛。知道中秋節是我過傳統的民間節日。
2.初步了解月亮陰晴圓缺的規律。
3.激發幼兒探索月球的欲望。
4.了解節日中應注意的安全和衛生,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5.體驗與同伴集體過節日的快樂。
重點難點。
月亮為什么有圓缺。
活動準備。
月餅(若干份)、圖畫紙、彩色水筆、范畫:月之中、月中、月末時的月亮。
活動過程。
一、出示:月餅。談話導入課題。
1.引導幼兒互相交流,說說月餅的形狀和味道。
2.向幼兒介紹有關中秋節的習俗,幫助幼兒初步理解中秋節團圓的含義。
二、了解月亮的變化規律。
1.欣賞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教師節講述故事,幼兒傾聽。
3.教師小結:月亮的大小每天都在變化。月初時,月亮細細的彎彎的,像小姑娘的眉毛,慢慢的月亮越變越大,像鐮刀了,像小船了......。到每個月的農歷十五十六的時候,月亮最圓,像個大圓盤。接著,月亮又開始慢慢的變小,變呀變呀,到月末時又變得細細彎彎的了。
三、畫一畫:會變的月亮。
教師出示范畫,向幼兒介紹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讓幼兒了解月亮變化的規律。
幼兒操作:繪畫《會變的月亮》。畫出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
活動目標:
1、知道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2、積極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現自己在活動中的感受和體驗。
活動說明:
九月的教師節剛過,孩子們便告訴我:“老師馬上要過中秋節了”。孩子們積極的議論讓我們敏感的意識到幼兒對中秋節的興趣和關注。中秋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一個盛大的傳統節日,為了提高幼兒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興趣,加深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和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熱愛之情,就此,開展了“快樂的中秋”主題活動。
學習活動:
中秋夜。
活動目標:
1、認識傳統節日中秋節,知道其來歷及有關習俗。
2、自信地在同伴面前大膽講述和表現,體驗分享、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有關月亮的圖片、動畫、故事傳說。
2、活動前與幼兒一起布置活動室,懸掛月亮變化圖。
3、幼兒與老師一起準備:月餅、水果、賀卡等。
活動過程:
出示圖:月球講講月亮的變化。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古時人們將一年分四個季節,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個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叫中秋節。這天晚上,月亮最圓最亮,人們吃果實賞月,也希望生活像月亮一樣圓圓滿滿。
師:中秋節還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和故事,請小朋友講一講。欣賞《嫦娥奔月》的故事。
看看講講《月亮燈籠》。
3、人們怎樣過中秋。
(1)請小朋友說說你們在家里是怎樣和爸爸媽媽一起過中秋節的?
(2)那你們還知道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4、吃月餅,共同分享快樂。
(1)師:你們知道人們用什么方式慶祝中秋節?我還知道,小朋友最愛吃月餅,今天大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月餅,那就請你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月餅吧。
(2)教師簡單小結,月餅的分類。
(3)幼兒欣賞童謠“中秋夜”,體驗與同伴、老師一起過節的快樂。
活動目標:。
1、鍛煉手部動作的靈活性,鼓勵幼兒大膽制作,培養想象力、創造力。
2、了解做月餅的過程‘練習團、壓、捏、刻、印等技能。
3、感受中秋節的歡樂氣氛,體驗自我的勞動成果。
活動準備:實物月餅、音樂(爺爺為我打月餅)請食堂師傅準備好作月餅的面團、餡泥等材料,各種形狀的月餅卡片。
活動流程:
歌唱(爺爺為我打月餅的歌曲),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1、師生談話:剛才我們唱了(爺爺為我打月餅)的歌曲,小朋友們你們吃過月餅嗎?(吃過)哪你們吃的月餅是什么形狀的?什么味道的?里面都有些什么?(冰糖、紅綠絲、花生米)等。
2、出示不一樣造型月餅讓幼兒觀擦,問:小朋友們你們愿意做一個香甜的月餅送給你最喜歡的人嗎?(愿意)此刻教師就來教你們做月餅。
3、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月餅的做法:
〈1〉、先將面揉好,用手團、壓、然后包餡,一手托皮,一手沿皮的邊緣包上、捏緊。
〈2〉、將包好的面團放入模型,摁一下,然后磕出來。
〈3〉、將做好的月餅放入廚房內的蒸籠里蒸熟。
4、幼兒自我制作教師巡回指導,教幼兒團、壓、捏、刻、印等技能,引導幼兒做出各種各樣的不一樣形狀、不一樣花紋的月餅來。
5、帶領幼兒邊唱:打月餅的歌曲邊把自我制作的月餅放入廚房的蒸籠里。
6、師生一齊做著游戲等著欣賞自我的作品,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師講解:今班教師給你們帶來了很多月餅卡片,你們想明白這些卡片是什么形狀?什么顏色的嗎?(發給幼兒每人一份,先讓幼兒觀察并大膽發言講一講什么形狀、什么顏色的)。
7、做游戲:(利用圖片進行二次分類)教師拿兩個紙盒做汽車,請幼兒先把大小不一樣的圓形月餅裝到一輛車上,再把大小不一樣的正方形月餅裝到另一輛車上,再請幼兒把大小不一樣的圓形月餅分別分給兩種小動物(小貓、小兔),再把大小不一樣的正方形月餅分給(小熊、小鴨)。
8、幼兒做練習:快把小豬商店的月餅裝上車,教師向幼兒交代清楚:月餅的形狀要與車身上的標志相同,再把月餅分別送到小動物的家里。
9、將自我做的月餅帶回家。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中秋賞月/吃月餅的習俗。
2、能畫出不同顏色花紋的月餅。
3、感受到中秋節的快樂。
4、知道中秋節是幾月幾號。
【活動準備】。
1、《中秋月兒圓》教學資源;。
2、不同款式的月餅圖片;。
3、彩筆、油畫棒(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小朋友想想你記憶中月亮是什么樣子的?(圓圓的半圓形彎彎的)。
二、播放《中秋月兒圓》教學資源,了解月亮變化。
三、介紹中秋節的由來及相關習俗。
出示月餅圖片,引導幼兒討論月餅的外形、顏色、味道,說說為什么中秋節要吃月餅?
小結:中秋節也就是農歷八月十五,是月亮最圓的時候,古人又稱團圓節,是歡慶豐收/家人團聚/賞月、品月餅的傳統節日,月餅圓圓就像月亮一樣人們都要吃月餅來歡慶中秋節。月餅也象征團圓,一般人們把一個月餅分開來全家吃,就好像全家人永不分開。
四、引導幼兒說說自己想做什么樣的“月餅”,從月餅的顏色,形狀,圖案等方面進行引導。
五、鼓勵幼兒大膽的繪畫月餅。
在指導過程中,提醒幼兒用不同顏色來表示不同口味的月餅,如紅色——草莓味、黃色——橙子味、綠色——青草味等等讓幼兒纏身作畫的熱情。
六、作品欣賞并展示。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九
為了更好地培養中班幼兒的禮貌行為,重點培養幼兒良好的禮貌行為:見到教師、小朋友會主動地問好、問早,離園會和教師小朋友再見,會使用簡單的禮貌用語,如:你好、多謝、再見、請、對不起、沒關系等,并針對這一常規要求,要求家長配合在早晨入園和離園時提醒孩子和教師小朋友問早、再見,在家培養孩子使用禮貌用語,在幼兒園由教師引導教育孩子做個有禮貌的好寶寶。培養了幼兒良好禮貌行為。所以我選擇了這么一節關于品德教育的語言活動,我覺得向幼兒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要。
根據幼兒園指導綱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所以,從小重視規范他們的行為,對他們構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禮貌行中的正確禮貌行為具有特殊意義。
1、經過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禮貌行為。
2、懂得生活中的正確禮貌行為。
3、培養幼兒的動手本事。重點難點重點:經過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禮貌行為。
難點:懂得生活中的正確禮貌行為。
小兔頭飾,正確的禮貌行為圖片,禮貌歌,關于有禮貌的動畫故事。畫好的娃娃圖片,油畫棒,棒棒膠,線。動物飾。
一、導入部分。
1、手指游戲。問:游戲里的小兔有沒有禮貌。
2、今日教師請來了一位客人,小朋友想看嗎。
(2)小木偶要走了:“小朋友,再見”。小朋友們主動和小木偶再見。
教師小結:與人見面要主動問好,分手的時候要主動說再見,這樣才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二、進行部分:
1、師:小朋友,小兔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故事,我們一齊來欣賞。
幼兒觀看動畫片。
教師提問:
(1)誰最有禮貌。
(2)豬小弟是怎樣做的。
教師小結:
1、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2、小朋友給小兔表演一個節目好嗎歌表演:《對不起、沒關系》。
3、想想我們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禮貌的行為。(輕輕地走路,小聲說話,請小朋友先洗手,喝水,在車上給老奶奶讓座,到別人家做客不亂定主人的東西……)。
5、觀看圖片。(正確的禮貌行為)。
三、結束部分:
小朋友做一個禮貌寶寶,有禮貌的送給你身邊的教師或好朋友。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十
1、聽故事,了解中秋節的起源、日期及月餅的來歷。
2、理解故事內容,可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中秋節的起源等相關問題。
節日故事《中秋節的起源》;日歷。
一、講述故事《中秋節的起源》:
我們的祖先以種田為生。他們每天清早很早就要到田里工作,有時翻松泥土,有時灌溉農作物,有時要除蟲、施肥,真的很辛苦??!一直忙到太陽下山,他們才能回家。
他們每年在春天播下種子,到了秋天便是收獲的好日子,大家都高興極了。一家大小分工合作,有的人到田里收割稻谷,有的人到果園摘水果,小孩子也會幫忙,把一束束的稻子搬回家,或者在樹下收拾大人摘下來的果子。
到了農歷八月十五,已是秋天了,秋高氣爽,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圓,家家戶戶會在一起慶祝豐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晚飯,飯后就在屋前擺放大桌子,上面放滿水果,聚在一起談天賞月,品嘗美食。后來,農歷八月十五日成為了中國人的重要節日,相傳這就是中秋節的起源。
至于吃月餅的習俗,傳說和蒙古人當了中國皇帝有關。那時蒙古人非常野蠻和殘暴,常常欺負老百姓,有時會強搶人們在路邊擺攤要賣的東西,不肯付錢,又隨便打人,老百姓的生活很苦!
于是,老百姓計劃在中秋節那天趕走蒙古人。為了要通知其他人一起行動,他們想出用餅來傳遞消息這個好方法。他們先在紙條上寫上“中秋節晚上趕走蒙古人”,然后把紙條放在餅里,送到家家戶戶去。結果,大家在吃餅時都發現了紙條,于是便在中秋節這天合力趕走了蒙古人。從此以后,人們互相贈送月餅,便成為中秋節的習俗。
二、與幼兒討論:
1、農作物到什么季節才會成熟呢?那時人們又忙碌些什么呢?(秋天。收割稻谷和摘水果)。
2、豐收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怎樣呢?會怎樣慶祝呢?(高興。全家人一起吃飯)。
3、人們選定了哪個日子慶祝豐收呢?這個習俗成為了什么節日?(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4、你認為在月餅里藏字條的方法有什么好處和壞處呢?(自由回答)。
三、出示一個日歷,請幼兒說出中秋節的日期,并請一位幼兒在日歷上指出農歷八月十五。
四、評價。
1、能較長時間專心聽故事。
2、能說出中秋節的起源。
3、能說出中秋節的日期。
4、能說出傳說中月餅的來歷。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一
1.知道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體驗民族節日的快樂。
2.喜歡民族節日,了解簡單的節日風俗和有關的民間傳說。
3.知道吃月餅的意義,體會分享的愉快,了解簡單的節日風俗和有關的民間傳說。
知道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活動準備:
1.月餅圖片。
2.民間故事《嫦娥奔月》
一、開始部分
播放月餅圖片,激發幼兒興趣
二、基本部分
1.通過討論月亮的變化,讓孩子們知道農歷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們國家的民間節日。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讓孩子們知道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3.了解人們在中秋節的活動。問:你是怎么過中秋節的?你喜歡過中秋節嗎?為什么?
4.觀察月餅,通過分享月餅體驗節日的快樂。
a.月餅有很多種,誰來介紹一下自己見到的月餅?――引導孩子們從形狀、顏色、味道來介紹。
b、月餅為什么是圓的呢?
c、老師小結。
d、分享月餅。
5.聽故事《嫦娥奔月》。
三、結束部分
品嘗月餅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十二
1、知道月亮是會變化的,中秋節的月亮是圓的。
2、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學習圍繞主題“月亮”進行談話。
3、喜歡與同伴交談,并安靜地傾聽同伴說話。
1、不同造型月亮的圖片(彎月、圓月)。
2、有關中秋賞月的1幅圖畫。
3、幼兒用書、教學掛圖、磁帶、cd、練習冊。
一、談話導入。
1、孩子們昨天在家里有沒有吃月餅呀!月餅是什么樣子的呢?昨天為什么要吃月餅呀?(請幾個孩子來回答)。
2、因為昨天是8月15中秋佳節,每個人的家里都有圓圓的月餅吃,圓圓的.月餅又香又甜真好吃。
二、幼兒欣賞中秋節的圖畫。
1、教師:你們見過月亮嗎?圖畫里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你見到過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請幾個小朋友回答)。
2、幼兒分組討論,教師參與指導,提醒幼兒安靜地傾聽同伴說話。
教師:一個小朋友在說話的時候,其他小朋友要安靜地聽他說,等他說完以后再補充。
3、教師邊出示月亮的圖片邊請幼兒回答:月亮有時候是圓圓的,有的時候是彎彎的。
4、教師完整地朗誦一遍兒歌。
教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首關于月亮的兒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提醒小朋友仔細傾聽)。
三、幼兒學習兒歌。
1、教師:兒歌里說月亮是什么樣子的?什么時候變成圓圓的呢?(請幾個小朋友來回答,老師給幼兒提示及補充)。
2、兒歌里面說中秋到,月兒圓圓慶國慶,那是因為我們國家的國慶節馬上就要到了。
3、教師:我們一起來念一念這首兒歌。根據幼兒對兒歌的熟悉度,可重復幾次。
4、幼兒集體念一遍兒歌。
四、幼兒畫一畫月亮。
教師:請小朋友們在練習冊上畫一個你喜歡的月亮。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三
1、聽故事,了解中秋節的起源、日期及月餅的來歷。
2、理解故事內容,可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中秋節的起源等相關問題。
1、節日故事《中秋節的起源》。
2、日歷。
學習領域:
形式:集體。
1.講述故事《中秋節的起源》:
我們的祖先以種田為生。他們每天清早很早就要到田里工作,有時翻松泥土,有時灌溉農作物,有時要除蟲、施肥,真的很辛苦啊!一直忙到太陽下山,他們才能回家。
他們每年在春天播下種子,到了秋天便是收獲的好日子,大家都高興極了。一家大小分工合作,有的人到田里收割稻谷,有的人到果園摘水果,小孩子也會幫忙,把一束束的稻子搬回家,或者在樹下收拾大人摘下來的果子。
到了農歷八月十五,已是秋天了,秋高氣爽,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圓,家家戶戶會在一起慶祝豐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晚飯,飯后就在屋前擺放大桌子,上面放滿水果,聚在一起談天賞月,品嘗美食。后來,農歷八月十五日成為了中國人的重要節日,相傳這就是中秋節的.起源。
至于吃月餅的習俗,傳說和蒙古人當了中國皇帝有關。那時蒙古人非常野蠻和殘暴,常常欺負老百姓,有時會強搶人們在路邊擺攤要賣的東西,不肯付錢,又隨便打人,老百姓的生活很苦!
于是,老百姓計劃在中秋節那天趕走蒙古人。為了要通知其他人一起行動,他們想出用餅來傳遞消息這個好方法。他們先在紙條上寫上“中秋節晚上趕走蒙古人”,然后把紙條放在餅里,送到家家戶戶去。結果,大家在吃餅時都發現了紙條,于是便在中秋節這天合力趕走了蒙古人。從此以后,人們互相贈送月餅,便成為中秋節的習俗。
2.與幼兒討論:
農作物到什么季節才會成熟呢?那時人們又忙碌些什么呢?(秋天。收割稻谷和摘水果。)。
豐收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怎樣呢?會怎樣慶祝呢?(高興。全家人一起吃飯。)。
人們選定了哪個日子慶祝豐收呢?這個習俗成為了什么節日?(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你認為在月餅里藏字條的方法有什么好處和壞處呢?(自由回答。)。
3.出示一個日歷,請幼兒說出中秋節的日期,并請一位幼兒在日歷上指出農歷八月十五。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感受與教師、家長、同伴共同慶祝佳節的快樂,萌發愛老師、父母、同伴的情感。
2、樂于交往與分享,能積極、主動、大膽地表達與表現。
3、體驗節日的快樂氛圍。
4、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教學準備:
1、知識準備:請家長幫助幼兒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共同收集有關資料。開展觀察月亮變化的記錄教學。
2、物質準備:與幼兒共同制定慶祝中秋節親子教學的計劃、確定布置方案后,共同準備布置教學會場所需要的材料,月餅及分享食物等。教學前幼兒通過張貼海報、制作邀請函的形式,邀請父母來園參加慶祝教學。
教學過程:
1、慶典教學(幼兒主持教學):
(1)、幼兒交流觀察月亮邊哈的情況,進一步感知月亮變化的奧秘。
(2)、請家長介紹中秋節的來歷。
(3)、開展親子教學:師、幼、家長共同表演自己編排的節目。
2、團團圓圓過中秋,賞月、分享教學。
3、結束:舉辦化裝舞會。(扮演自己喜歡的形象并跳邀請舞)。
教學反思:
在課后我覺得我們學到的知識還是在社會領域的內容比較多,整體感覺幼兒對故事的內容并不是很感興趣,但還是算接近目標了吧。
小百科: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十五
1.激發幼兒對完美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在給詩配畫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資料,學會整首吟誦。
3.采用字圖搭配的方法理解動詞“鳴”、“上”、“含”、“泊”的含義。
課件、掛圖、畫有古詩資料的小圖片、字卡:鳴、上、含、泊。
一、導入。
1.師幼自由交流認識的飛禽引入課題。
2.教師利用課件引導幼兒簡單了解黃鸝和白鷺:黃鸝:羽毛的顏色十分好看,經常站在樹枝上展示它動聽的歌喉。白鷺:是一種水鳥,會用嘴捉魚,當它們成群的飛上天空的時候,經常是排成一行。
3.師幼一齊或請個別幼兒朗誦這首關于黃鸝和白鷺的古詩《絕句》。
二、展開。
1.前兩句采用幼兒給詩配畫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資料。
教師朗誦“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請幼兒根據自我對詩句的理解和想象畫出這兩句的意思,并請幼兒解釋其含義。(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叫,白鷺排成一行飛上晴朗的藍色的天空。)。
2.后兩句采用看大掛圖的形式,理解其詩句的資料。
(1)“窗含西嶺千秋雪”。西嶺:是一個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幾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從窗戶里向外望去,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幼兒用手勢當作“小窗戶”,看一看西嶺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戶”里了。
(2)“門泊東吳萬里船”。東吳:是一個地方的名字,離那里有幾萬里路,
這些船有將要駛向東吳的,也有從東吳來的,都停在那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個字“泊”;門外停著將要駛向幾萬里外東吳的船和從萬里東吳駛來的船。
3.教師示范朗誦并演示操作活動教具,請幼兒完整欣賞古詩。
4.教師采用字圖搭配的方法,幫忙幼兒理解古詩中的動詞。
鳴:鳥的叫聲;上:飛上;含:向外望去,西嶺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泊:停泊、???。
5.知識拓展:古詩是描述人物的還是描述景色的?哪個季節的景色?你是。
從哪里明白的?作者是誰?他為什么要寫這首古詩?
三、結束。
幼兒自由朗誦學過的古詩。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十六
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體驗分享祥和的歡樂。
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月餅,各種水果。
1、環境創設。和幼兒一起布置中秋的大型壁畫,其中有月亮的變化、宮燈,月亮的傳說故事。
2、講有關中秋節的傳說。強調中秋節是豐收節,團圓節。
3、"團團圓圓過中秋"。擺上月餅和水果,師生一起品嘗。
4、請幼兒晚上與家人一起觀賞中秋的月亮,并講一個關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給幼兒一首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
5、談話:"我家怎樣過中秋"。把父母講的故事或詩歌告訴大家。還可開展想象性談話:"神密的月亮"等。
6、表演游戲:"到嫦娥姑姑家做客"。幼兒自愿分組,商討怎樣表演,分配角色(嫦娥、白兔、太空人、宇航員等)。制作道具,進行表演。其余幼兒當觀眾?;ハ噍啌Q。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七
1、能仔細傾聽錄音《嫦娥奔月》的故事。
2、說說中秋節的來歷、習俗。
3、感受傳統節日的風俗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鄉情。
4、引導幼兒在故事中學習,感悟生活。
5、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樂意參加布置環境的教學。
重點:目標1和2。
難點:目標3。
歌曲《八月十五月兒圓》、《嫦娥奔月》的錄音故事。
教學過程。
1、導入:用歌曲《八月十五月兒圓》導入教學主題。
2、傾聽《嫦娥奔月》的錄音故事。
3、引導幼兒說說中秋節的習俗,大人,小孩怎樣過中秋節。
4、說說課本里的小動物怎樣過中秋節?并著重認識“中秋節、團圓”這兩個詞。
5、老師講解中秋節的象征意義:中秋節是一個美好、團圓的節曰。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6、結束:老師,幼兒一起唱歌曲《八月十五月兒圓》。
1、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選擇這一主題教學正符合幼兒對傳統節日認知的需要,幼兒所熟悉、感興趣的,又是具有教育價值的。
2、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是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所選的歌曲和錄音故事作為學習的主體始終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歌曲和故事熟悉、有趣,所以幼兒的比較喜歡,參與性強。
3、幼兒能簡單、流暢講述中秋節的習俗,很好的培養了幼兒的語言能力。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十八
1、引發幼兒觀察月亮的興趣,培養細心、持久的觀察態度。
2、了解一些中秋節的習俗,以及月亮的圓缺變化。
3、積極主動的參加有關中秋節的活動。
4、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日的活動。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1、收集月餅盒,布置中秋圓月及嫦娥跳舞的情節。
2、集中展示幼兒"月亮上面有些啥"的創作畫。
3、在教室中擺放月餅、柿子等時令食品,了解中秋習俗。
4、將幼兒"月亮變化圖"的觀察本,展示在墻面上三、家教指導:
1、請家長協助幼兒做好每晚觀察月亮及三天畫一次月亮圖,并寫上觀察日期的工作。
2、請家長豐富幼兒有關中秋節的知識經驗,給幼兒講講月亮的傳說。
3、請家長幫助收集月餅盒及攜帶各式月餅,積極配合幼兒園的教學工作。
大班語言中秋教案(模板19篇)篇十九
教學目標:
1、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對民族文化初步產生興趣。
2、與同伴、老師一起慶祝中秋,分享月餅,表現自己,感受中秋節的歡樂氣氛,體驗分享、團結、祥和的歡樂。
3、愿意積極參加教學,感受節日的快樂。
教學時間:20xx.9.30。
教學地點:三樓多功能廳。
教學對象:全體大班幼兒、教師、阿姨。
教學準備:
月餅、水果、音樂磁帶、話筒、有關中秋節的來歷、月餅的來歷的動畫、街道、馬路、廣場國慶環境布置的視頻。
教學過程:
一、主持人宣布教學開始,引起興趣。
2、講講月亮的變化,由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講述。
二、介紹中秋節。
1、介紹中秋節的來歷:放“《中秋節》的來歷”的課件。
2、中秋節的習俗。
三、介紹中秋節的一些食品。
1、放“《月餅的來歷》的課件”。
2、請幼兒講一講中秋節還有哪些吃的東西,我愿意給誰吃,鼓勵幼兒愿意給特教班的同伴們吃。
四、各班表演。
1、愿意把自己快樂的心情表現出來,分班級進行表演。
2、全體幼兒共唱歌曲《大中國》。
五、分享中秋食物。
各班孩子、老師一起分享月餅和帶來的食物。
教學反思:
此次教學開展的比較順利,幼兒在教學中感受到了節日的快樂。本次教學,我們是以茶話會的形式開展的,在教學中,孩子們通過觀看中秋節來歷的動畫,了解了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的來歷,并且通過師生互動的談話形式感受到了中秋節團圓、吉祥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