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單位中,每個人都應該盡職盡責,為單位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匯總的一些單位總結示例,各個單位都有其獨特之處,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
體積單位的教學設計(優質13篇)篇一
1、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了解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間的進率。
一、引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幾個體積單位,誰知道是那幾個嗎?
3、那么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4、你們想不想知道體積單位他們之間的進率呢??
二、研究探討。
4、好,大家想了一會了,誰來上黑板把你自己的想法用算式書寫出來。
5、表揚學生,并且書寫正確的推導算式:1平方米=1米×1米×1米=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現在請同學們根據我書寫的關系式推導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關系。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6、練習。
20立方米=。
立方分米。
1.2立方米=。
立方分米。
2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00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7、我們剛才知道了相鄰的2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那么不相鄰的立方米和立方厘米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呢?我們先想下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對,等于10000平方厘米,同樣用推導關系可以推導出來。那么現在大家自己動手推導出立方米和立方厘米之間的進率。(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幫助指導)。
8、集體反饋結果。得到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9、練習。
0.2立方米=。
立方厘米。
20000000立方厘米=。
立方米。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課后練習2、3題。
2、我們還學習了容積單位,下去同學們把他們之間的關系做出來,再根據體積和容積之間的關系,求出他們之間的進率。
四、總結。
1、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2、單位換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體積單位的教學設計(優質13篇)篇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38----40頁。
教學目標:
1、聯系實際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
2、通過觀察、探索、操作、思考、判斷、辨析、想象、概括等數學活動,經歷理解體積意義和認識體積單位的過程,培養和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3、培養仔細觀察、認真操作、勇于猜想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具準備。
杯子、正方體、米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悟空間。
1、聯系生活,引出空間。
2、感悟空間,引入新課。
師:想一想,哪個地方的空間比教室大?
是啊,飛船艙內空間很小,但飛船遨游的太空是一個浩瀚無垠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物體,那么物體和空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我們今天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揭示概念。
1、實驗觀察理解體積的意義。
取出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里,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里。
猜想:會出現什么情況?
實驗驗證。
交流分析原因。
師小結:石頭占了一部分空間,所以裝不下了。
問:在生活中還有什么占有空間?
我和一同學誰占的空間大?我和姚明比呢/。
看來物體不光占有空間,并且所占的空間還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反饋。
出示電視機、影碟機、手機。
問:電視機所占的空間大小叫什么?
影碟機的體積指什么?
這三個物體誰的體積最大?誰的體積最小?
2、體積單位的建立和應用。
(1)、情境設疑,回顧思考。
出示兩個盒子你能一眼看出誰的體積大嗎?
師:從大家的眼神來看,遇到困難了。一個有智慧的人在遇到困難時會經常記得回頭看,以前在數學學習中是否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也許會對我們有所啟發和幫助。
我們在研究面積單位是知道: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立方厘米。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立方分米。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立方米。
有了這些面積單位,我們就可以測量各種平面的面積了。那么,測量立體圖形的體積呢?是不是也應該有一個統一的測量標準。
想一想標準應該是什么形狀的。
(2)、師:大家和科學家想的一樣,為了方便,我們規定用正方體來計量體積。那么正方體的大小又是怎樣規定的呢?我們通過自學來了解吧!請大家自學課本39頁內容,把你認為的重點用筆畫出來。
(3)、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
學生匯報。
問:體積單位的大小是怎樣規定的?
什么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鉆一鉆:教師讓學生鉆到這個棱架中,看大約能容納幾人?
三、動手實踐,計量體積。
1、擺一擺用6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體積有多大?
2、說一說課本40頁2題。
3、想一想擺一個體積是9立方分米的長方體,你需要用幾個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
四、綜合應用。
1、填一填書1、2題。
2、辨一辨。
3、書44頁3題。
五、總結反思。
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問題。
六、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的教學設計(優質13篇)篇三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二、探究新知.。
我們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面積和面積單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概念:體積和體積單位.(板書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
(一)實驗觀察,建立體積概念.。
1.教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出示有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第三步: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思考: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
個現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
石塊大占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塊小占據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方法:
第一步:拿出裝滿細沙的杯子,把細沙倒在一邊.。
第二步:把一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細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觀察思考:出現了什么結果?這說明了什么?
匯報歸納: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
這說明木塊也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木塊大占據空間大,木塊小占據空間小.。
3.總結兩次實驗結果.。
教師提問:以上的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歸納:物體都占據空間,物體大占據空間大,物體小占據空間小.。
教師明確: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4.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
實物比較:字典和大詞典桌子和椅子水桶和茶葉桶課本和練習本。
(教師出示一組體積接近的物體)提問:這兩個物體誰的體積大?
(二)認識體積單位.。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憑感覺是無法判斷出誰大誰小的,這就要我們。
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1.認識1立方厘米(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
2.認識1立方分米.(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
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
3.認識1立方米.。
思考: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板書: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體積單位的教學設計(優質13篇)篇四
1、通過實驗,使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等活動,知道什么是體積,了解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常用的體積單位。初步估算物體的體積。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判斷和概括能力及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經歷探究、類推、驗證等學習活動過程,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理解體積的含義,幫助學生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表象。
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的物體的體積。
師:同學們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嗎?誰能簡單的給大家說說這個故事的經過?
(指名學生講故事)。
師:為什么往瓶內放入一些石子以后,水面會上升呢?
(生:石子占了一部分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
師:是這樣嗎?下面我們來做個實驗。
1、實驗探究。
師:老師這兒有三個一樣的杯子,里面裝了同樣多的水。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我把手中的這個小玩具放在2號杯子里。(操作)。
師:你有什么發現?這說明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水面上升了,因為小玩具占了一部分空間。)。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我把手中的這個墨水瓶放進3號杯子里,和2號杯子相比,又會有什么變化呢?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仔細觀察。(演示操作)。
師:你有什么發現?這又說明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和2號杯子相比,3號杯中的水面升的更高,這說明墨水瓶比小玩具占的空間更大。)。
師:從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出,任何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占有的空間還有大有小,我們就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體積)。
2、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
師:小玩具占的空間小,我們就說小玩具的體積小。墨水瓶占的空間大,我們就說墨水瓶的體積大。
問:你能像這樣舉例說出兩個體積大小不同的物體嗎?(指名生舉例)。
師:剛才大家舉的例子都很好,下面請看屏幕上的這兩組物體,誰的體積大呢?
(屏幕出示p26t1圖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是根據什么判斷的)。
師:剛才通過數圓木和小木塊的個數,我們比較出了兩組物體體積的大小。老師這兒還有兩個物體:其中一個由2個正方體組成,另一個是由27個正方體組成的。同學們猜猜誰的體積大?說說你的理由。(指名說、課件驗證猜想)。
問:為什么由2個正方體組成的長方體卻比由27個正方體組成的物體還要大呢?
師:看來要想準確地表示出物體的大小,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就產生了體積單位。(板書:體積單位)。
問:你在生活中聽說過哪些體積單位嗎?(有選擇的板書常用的三個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師:我們首先來認識立方厘米,現在我手里拿的這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有時為了書寫簡便,立方厘米也可以寫成cm3。
師: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1立方厘米的大小。
問:同學們我們的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
師:請同學們估一估我手中這個優盤的體積大約是多少?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立方厘米,下面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指名說一說)。
問:在我們的身邊又有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分米呢?
師:同學們想一想,計量哪些物體的體積時要用到立方分米這個單位?
師:認識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大家想一想什么樣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指名說一說)同學們說的很對!棱長為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立方米,用字母表示為m3。
師:1立方米占有的空間有多大呢?下面老師借助兩個邊長為一米的正方形框架給大家展示一下。(師展示講解)由此可見,立方米是用來計量比較大的物體的體積單位。
問:生活中又有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米呢?
師:同學們再想一想,計量哪些物體的體積時要用到立方米這個單位?
屏幕出示。
1、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指名學生回答、師及時評價。
2、你能說出下列物體的體積是多少嗎?
指名答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師總結: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時,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體積單位。
把12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擺成的長方體的體積各是多少?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獲?
體積單位的教學設計(優質13篇)篇五
假期前,我們學了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孩子們知道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今天,我們利用這樣的進率去進一步解決實際問題。
第5題,通過計算兩個容器所能容納的木塊的立方厘米數,推算出它們所能容納的水的毫升數。通過這樣的.練習,我覺得能加深孩子們對容積的認識,也進一步讓孩子們體會了毫升與立方厘米的關系。在實際解決問題時,我發現孩子們都注意到了將立方厘米化成了毫升,說明孩子們是有所體會的,尤其是問題中提到能盛水多少?我們理所當然地會想到用“毫升”作單位。
第6題,是典型的體積單位換算練習,正確率尚可。
第7、8題都是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算是對比練習。從練習反饋看出,孩子們對于表面積和體積是可以區分清楚的,只是計算的失誤很多,這也是最近以來第二單元的通病,因為計算相對繁瑣,有些孩子稍不留神就前功盡棄了,孩子們惋惜的同時,更多的是沮喪。為了振奮士氣,我鼓勵孩子們要細心計算每一步,并幫助他們板書驗算,希望能給他們一些計算的經驗。
第9、10題也是解決實際問題,涉及底面積、容積、側面積、體積的計算。對于這些概念,孩子們是熟悉的,所以解決實際問題也是熟練的,單位也是統一的,所以不存在互化,關鍵還是在于計算是否正確。
練習課,重在練習。考慮孩子們剛學完體積單位間的互化,還并不熟練。專項練習也是必要的,于是,增加了一些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互化對比題,讓孩子們進一步深化體積單位的進率。
體積單位的教學設計(優質13篇)篇六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感悟體積的空間觀念,建立體積概念,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的意義;學會用體積單位來描述物體的大小;能合理估計物體的體積的大小。
2、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經歷物體體積概念的形成過程,體驗和感悟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建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形成體積概念。
教學準備:
兩人一份學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三把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抓住體積概念本質,就地取材,創設生活情境。
師:“同學們,現在你們觀察一下自己的抽屜,說一說你們抽屜里有些什么?”
師:“估計一下,你們現在的抽屜還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
師:“為什么你們的抽屜還能放東西,說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話說一說嗎?”
師:“抽屜沒塞滿說明抽屜還有空間,如果東西放滿了,也就沒有空間。從有空地兒到沒有空間說明什么?”
師:“書包可以把抽屜的空間占了,幾十本書也能把抽屜的空間占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樣也可以把抽屜的'空間占了。說明什么?”
物體都會占空間,大家舉例說一說物體占空間的現象。
師:“物體都會占空間,是不是物體所占空間都一樣呢?”
師:“物體所占的空間大小不一樣,有的物體占空間大些,有的物體占空間小些,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教師板書: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二、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創設精準的問題情境,探索學習常用體積單位,深化理解物體的體積概念。
師:“物體占空間多,那個物體的體積就大,物體占空間少,那個物體的體積就小。”
師:“拿出你們的書包或新華字典,摸一摸它們的大小,感覺一下自己書包或新華字典體積的大小。”
師:“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劃著告訴你的同桌,你的書包或字典有多大嗎?試一試。”
學生活動后,點同學分別到講臺上比劃著告訴大家自己的書包或字典的大小。
師:“你們知道他們的書包有多大了嗎?”
師:“誰能用打電話的形式告訴我,他們的書包有多大?”
師:“想出辦法來了嗎?其實我們不是沒有辦法,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39面,看一看書,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議一議,找到方法了就告訴老師一聲。”
設計意圖:其一、問題情境是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保證,從學生的知識起點創設出學生的問題情境能較好的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的動力。學生在認識了體積概念后,用直觀形式來描述物體體積應該說是不成問題的,用手勢比劃一個物體的大小,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經驗是非常豐富的,而用電話的形式來告訴老師物體的體積,對沒有學習體積單位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描述物體的體積需要個標準,而這個標準便是體積單位,因為學生沒有這個標準,所以學生完不成用電話的形式告訴別人物體的體積,也因為需要,學生的探究欲也越強,此時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本會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其二、學生的學習目的不僅是從教師那得到解決問題的結果,他們需要的是形成學習的動力和學習的方法,指導閱讀教材,學會自主學習也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對學生學習的興趣的鼓動性和對學習方法的指導性。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要用到體積單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它們都是描述物體大小的體積單位。書上是怎樣規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找出來,并說一說。”
觀察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然后再用手勢比劃一下它們的大小。同一小組的同學可以互相進行學習。
學生自由活動,探索和體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
全班交流自己探索學習的情況。
師:“1立方厘米是怎樣規定的?用手勢比劃一下,說一說什么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師:“1立方分米是怎樣規定的?用手勢比劃一下,說一說什么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
師:“1立方米是怎樣規定的?用手勢比劃一下,說一說什么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
師:“1立方米,大家比劃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可以一起來做。我這兒有三把米尺,我讓幾個同學和我一起,用這幾把尺借助教室的一個墻角共同來做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
師:“1立方米的空間到底有多大,老師想讓幾個同學站到我們做的這個1立方米的空間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學?”
師:“大家不站不知道,現在我們的同學進去了,發現沒有,1立方米的空間還真不小,整整一個小組的人都能擠進去,大家明白1立方米了嗎?現在大家再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間可放多少物品?”
師:“你們能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等常用的體積單位來描述物體的大小嗎?試一試估計一下身邊物體的大小。”
學生交流嘗試用體積單位描述身邊物體的大小。
三、引導學生反思整理,形成體積概念。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你覺得很重要?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你還想知道有關體積的哪些知識?在今天的學習中,你最感興趣的學習活動是什么?”
四、啟發課后觀察操作,深化鞏固課堂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師:“今天大家的學習很投入,也學了不少有關物體體積的知識,我也很高興。其實學習不單是在課堂上學習,也可以在課外學。比如今天學習后,大家就可以去觀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間,想一想怎樣用今天所學的體積單位來描述它,如一枝鋼筆大約有20立方厘米等。”
師:“課后,同學們也可以做一個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和一個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比較一下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相信同學們的課外學習會比課堂上更認真,更投入,會有很多發現和收獲。”
設計意圖:
將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引到課外,由他主學習轉到自主學習應該是教師教學的一種境界,是教師終身追求的目標。有效的教學需要我們在設計中去預設,在實踐中去嘗試。
體積單位的教學設計(優質13篇)篇七
這部分內容教學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讓學生根據進率進行相鄰體積單位的換算。例11讓學生通過計算,探索發現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材首先出示了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一個棱長標注為1分米,另一個棱長標注為10厘米。先讓學生依據圖中給出的數據判斷它們的體積是否相等,再讓學生分別算一算它們的體積。由此發現: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對于另一組相鄰體積單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進率,教材則放手讓學生根據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經驗自主進行推算。“練一練”讓學生初步嘗試應用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不同體積單位的換算。
3.會正確應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的變換,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以及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掛圖。
一、復習導入。
1、教師提問: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板書:米分米厘米。
(3)我們認識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板書: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提問:你能猜出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引出課題: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自主探索驗證猜測。
1、教學例11。
(1)掛圖出示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和一個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
(2)提問:這兩個正方體的體積是否相等?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根據兩個正方體棱長的關系作出判斷,即:1分米=10厘米,兩個正方體的棱長相等,體積就相等。)。
(3)用圖中給出的數據分別計算它們的體積。
學生分別算一算,然后在班內交流:
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1立方分米)。
棱長是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000立方厘米。(板書:1000立方厘米)。
(4)根據它們的體積相等,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書:=)。
(5)誰來說一說,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問:用同樣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嗎?
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板書: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引導學生把棱長1米的正方體和棱長10分米的正方體進行比較,并通過計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三、鞏固深化。
1、出示書第30頁的“練一練”。
學生先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小結: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把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要乘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把體積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要除以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
2、出示練習七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表格。
班內交流:說說長度、面積和體積單位有什么聯系?
而它們的進率是不同的,你能說說它們每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分別說多少呢?
3、出示練習七的`第2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指出:面積單位換算與體積單位換算的區別,它們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不同。
4、出示練習七的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結合前兩題說說怎樣把高級單位的數量換算成低級單位的數量,再結合后兩題說說怎樣把低級單位的數量換算成高級單位的數量。
5、出示練習七的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體積單位的教學設計(優質13篇)篇八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二冊p32頁。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公式,能運用公式正確迅速地計算圓錐的體積。
2、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
3、進一步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和服務于生活的能力。
靈活運用圓柱圓錐的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同教學難點。
練習的過程是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升華的過程,練習過程中既有基礎知識的合理鋪墊,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練習的內容有明顯的階梯性。力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收獲。
一、復習鋪墊、內化知識。1.圓錐體的體積公式是什么?我們是如何推導的?
2.圓柱和圓錐體積相互關系填空,加深對圓柱和圓錐相互關系的理解。
(1)一個圓柱體積是18立方厘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2)一個圓錐的體積是18立方厘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3)一個圓柱與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和是144立方厘米。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厘米,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3.求下列圓錐體的體積。
(1)底面半徑4厘米,高6厘米。
(2)底面直徑6分米,高8厘米。
(3)底面周長31.4厘米.高12厘米。
4、教師根據學生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集體評講。同座位的同學先說一說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學生獨立練習,互相批改,指出問題。
學生交流一下這幾題在解題時要注意什么?
二、豐富拓展、延伸練習。1.拓展練習:
2.完成31頁第5題。討論下列問題:
(1)圓柱和圓錐體積相等、底面積也相等,圓柱的高和圓錐的高有什么關系?
(2)圓柱和圓錐體積相等、高也相等,圓柱的底面積和圓錐的底面積有什么關系?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參與其中,以有疑問的方式參與討論。
三、充分提高,全面升華。
1.展示一個圓錐形的沙堆,小組討論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測量出它的體積。
2.教師給每一組一小袋米。讓學生在桌子上堆成一個近似的圓錐體,通過合作測量的形式求出它的體積。
3.討論練習八蒙古包所占空間的大小的方法。
(1)蒙古包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
(2)上部的圓錐和下部的圓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同學們能獨立地求出蒙古包所占的空間的大小嗎?請試一試。
4.交流一下本節課的收獲。
學生分組討論后動手實踐并計算。
學生先交流。
四、全課總結,內化知識。
1.提問:。
(1)同學們掌握了圓錐體的哪些知識?
(2)你用圓錐體的體積的有關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2.學有余力的同學思考38頁思考題。
3.作業:練習八6、7、8。
學生獨立練習。
體積單位的教學設計(優質13篇)篇九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實際意義,發展空間觀念。
三、教學重點。
四、教學難點。
五、教學具準備。
剪刀、透明膠、米尺、橡皮泥。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選單位填空:小明身高150()教室的面積為40()。
富民到昆明的距離是24()。
游泳池水深2()占地面積250()。
這是以前我們所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二)、教學實施。
1、認識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
(2)分組觀察﹑探究交流,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引導學生: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體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為一厘米正方體體積為1立方厘米。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有多大。
做一做:橡皮泥做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舉一舉:生活中哪些物體體積約為1立方厘米(如蠶豆﹑玻珠、手指末節等)。
2、認識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
(2)分組觀察、探究、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小)量(長短)說(概念)想(有多大)做(正方體)拼(體積)。
舉一舉:柚子、菠蘿等。
3、認識1立方米。
(1)學生分組探究。
根據以上的體積單位推測,什么樣的體積是1立方米(板書)。
(2)四個同學圍成1立方米空間,用米尺在墻角搭一搭。
(3)哪些物體體積約為1立方米?(電視箱子、太陽能水塔)。
(4)課外延伸。
你們知道一噸水的體積是多少?一噸水的體積就是1立方米,教師教育水資源有限,節約用水。
4、互相討論: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都是正方體、棱長不同)。
5、比較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不同。
(距離大小)(表面大小)(空間大小)。
6、練一練:p45第一題。
7、練一練:p45第二題。
獨立完成,小組討論,集體訂正。
(三)、頭腦風暴。
10002=100×100×10010000-0=10000(打兩個成語)。
(四)、課堂作業。
1、想一想,填一填。
(2)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
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
棱長為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
2、選擇適當的單位名稱填在括號里。
(1)一塊巧克力的體積約是6()。
(2)一個成人鞋盒體積約是6()。
(3)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4)一載重汽車車廂體積約是8()。
(5)一把椅子高90()。
(6)一張單人床的面積約是2()。
3、連線。
學校主席臺的體積24立方厘米。
書包的體積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體積24立方分米。
4、說說身邊物體的體積。
(五)課堂小結。
請同學們想一想,相互交流,共同分享: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體積單位的教學設計(優質13篇)篇十
(2)學生發言:(把它放進盛水的量杯里,看水面升高多少……)。
(3)教師評價:這種方法可行,你利用上升的這部分水的體積就是鉛錘的體積,間接地求出了鉛錘的體積。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
(4)提出疑問:是不是每一個圓錐體都可以這樣測量呢?(學生思考后發言)。
(5)引入:如果每個圓錐都這樣測,太麻煩了!類似圓錐的麥堆也能這樣測嗎?(學生發表看法),那我們今天就來共同探究解決這類問題的普遍方法。(老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情景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了自己想探索的需求,情緒高漲地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一)、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1、大膽猜測:
(1)圓錐的體積該怎樣求呢?能不能通過我們已學過的圖形來求呢?(指出: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
(2)圓錐和我們認識的哪種立體圖形有共同點?(學生答:圓柱)為什么?(圓柱的底面是圓,圓錐的底面也是圓……)。
(3)請你猜猜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有沒有關系呢?有什么關系?(學生大膽猜測后,課件出示一個圓錐與3個底、高都不同的圓柱,其中一個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請同學們猜一猜,哪一個圓錐的體積與這個圓柱的體積關系最密切?(學生答:等底等高的)。
(4)老師拿教具演示等底等高。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通過演示,使學生發現“這個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的。”
(5)學生用上面的方法驗證自己做的圓錐與圓柱是否等底等高。(把等底等高的放在桌上備用。)。
2、試驗探究圓錐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
我們通過試驗來研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的關系。
(1)課件出示試驗記錄單:
a、提問:我們做幾次實驗?選擇一個圓柱和圓錐我們比較什么?
b、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分組用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試驗,做好記錄。教師在組間巡回指導。
(3)匯報交流:
你們的試驗結果都一樣嗎?這個試驗說明了什么?
(4)老師用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裝紅色水演示。
(教師讓學生注意記錄幾次,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5)學生拿小組內不等底等高的圓錐,換圓錐做這個試驗幾次,看看有沒有這樣的關系?(學生匯報,有的說我用自己的圓錐裝了5次,才把圓柱裝滿;有的說,我裝了2次半……)。
(6)試驗小結:上面的試驗說明了什么?(學生小組內討論后交流)。
(這說明圓柱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圓錐體積的3倍.也可以說成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
3、公式推導。
(1)你能把上面的試驗結果用式子表示嗎?(學生嘗試)。
(2)老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
圓錐的體積公式及字母公式:
(3)在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過程中,你認為哪個條件最重要?(等底等高)。
進一步強調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才存在這種關系。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在實踐中真正去體驗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
(二)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應用。
1、已知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求圓錐的體積。
(1)出示例2:現在你能求出老師手中的鉛錘的體積嗎?(已知鉛錘底面積24平方厘米,高8厘米)學生嘗試解決。
(2)提問:已知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應該怎樣計算?
(3)引導學生對照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代入數據,然后讓學生自己進行計算。
2、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和高,求圓錐的體積。
(1)出示例題:
底面半徑是3平方厘米,高12厘米的圓錐的體積。
(2)學生嘗試解答。
(3)提問: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1/3兀r2h來求圓錐的體積。
3、已知圓錐的底面直徑和高,求圓錐的體積。
(1)出示例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來近似于一個圓錐,這堆沙子大約多少立方米?(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2)要求沙堆的體積需要已知哪些條件?(由于這堆沙堆近似圓錐形,所以可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來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積和高)。
(3)題目的條件中不知道圓錐的底面積,應該怎么辦?(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徑,再利用圓的面積公式算出麥堆的底面積,然后根據圓錐的體積公式求出沙堆的體積)。
(4)分析完后,指定兩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將計算步驟寫在教科書第26頁上.做完后集體訂正。(注意學生最后得數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確)。
(5)提問。
4、已知圓錐的底面直徑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1/3兀(d/2)2h來求圓錐的體積。
設計意圖:公式的延伸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做到靈活應用,培養了學生活學活用的本領。
體積單位的教學設計(優質13篇)篇十一
李老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能力,通過合作、交流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理解知識。如: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物體的體積。什么是空間?解釋起來似乎很抽象,教學時李老師設計了用沙子和球做實驗,通過動手操作,直觀形象的的演示,點燃學生的空間感覺,讓學生心領神會的體會到空間的概念,感覺到物體是占有一定空間的。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理解了體積的概念。這樣使教學難點不攻自破,真正體現了“做中學”的教學原則。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學生學習方式的自主度,小組合作的有效度等老師都把握得很適度,本節課確實做到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
這節課學習氛圍很好。教學中,李教師始終做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語言送給每一位學生,把和藹的微笑撒向全體學生,創造出了一種寬松和諧,相互尊重的教學氛圍。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心態,輕松愉快的接受知識。李教師在課堂中積極為學生創造表現自我的`機會,并想方設法的幫助各類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對于課堂上學生的回答,李教師都給予了積極的評價。鼓勵學生針對問題積極思維,暢所欲言,不論學生回答的準確與否都投以鼓勵與信任的目光,學生在這種目光的注視下心理一直很放松,很平靜,能大膽的想象與陳述,在輕松愉快中學習知識。和諧和的師生關系、民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能力得到了培養。
李老師的課堂所體現出來的優點遠不止這些。扎實的教學基本功,輕松駕馭課堂的能力,對課堂調控的自如,對教材的深層次把握,都使我學有所得,也讓我深思。
體積單位的教學設計(優質13篇)篇十二
一:總體說明:
《體積和體積單位》這節課是在同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主要采取了小組活動的形式,來教學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師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協助同學建立起體積的概念,使同學理解體積的含義,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再讓同學通過觀察與感知,建立常用的體積單位觀念,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單位體積大小的概念。最后讓同學從教學活動中知道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二:說教材。
1、內容:《體積和體積單位》本節課內容,是在同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教學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材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協助同學建立起體積的概念,再通過觀察與感知,建立常用的體積單位觀念,最后教材說明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2、目標:通過《體積和體積單位》本節課的教學,(1)讓同學知道體積的含義,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2)使同學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單位體積大小的概念。(3)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3.教學重點:掌握體積和體積單位的知識,培養同學的動手能力。
4.教學難點: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
5.教學準備:燒杯、石塊、體積單位、課件。
三:教學戰略:
1.采用故事導入法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2.采用實驗法和自學法發揮同學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3.采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培養同學的協作能力。
4.采用同學動手操作實驗的方法,培養同學的創新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聽《烏鴉喝水》的小故事。
2.揭題:師:你知道烏鴉是通過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嗎?這蘊涵了什么道理?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出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建立“體積”概念。
師出示實驗一,“把小石塊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你發現了什么?說明什么?”請生讀題,分組操作。
師:通過這個實驗,你發現了什么?為什么?[說明:物體占空間]{板書}。
師再出示實驗二,“把大小不同的兩個石塊分別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兩個燒杯中,你又發現了什么?說明什么?”請生讀題,分組操作。
師:通過這個實驗,
實物演示:橡皮、鉛筆盒、書包。
師:觀察這三個物體,哪個所占的空間比較大?哪個所占的空間比較小?
書包與講桌相比,誰占的空間比較大?
引導同學得出:物體占空間有“大小:{板書}。
生概括體積的定義:“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生齊讀。
師:為了更準確的比較圖中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把它們切成若干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只要數一數,每個長方體包括有幾個這樣的小正方體,就能準確地比出它們的大小。
請生數一數,告訴老師誰的體積比較大?
同學匯報(注意讓同學說出數的方法)。
師:像計量長度需要長度單位,計量面積需要面積單位,我們計量體積也需要有“體積單位”。為了更準確地計量出物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像圖中這樣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
請生讀一讀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出示自學要求,“v自學課文15頁內容。
v自學體積單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體)、量一量(它的棱長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說一說(它的定義)、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這個體積單位來計量)的方法,小組之間開展討論和交流。”
今后,我們在計量物體的體積時,就應根據實際情況來選用合適的體積單位。
請生說一說。
師(小結)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同學操作:
4.反饋。
(哪個是長度單位,哪個是面積單位,哪個是體積單位?它們有什么不同?
(課本中練一練的作業)。
(三):知識的應用。
(四)、課堂總結:
師:學習了這堂課,你有哪些收獲?
五、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的教學設計(優質13篇)篇十三
使學生通過對具體事物的觀察,了解體積的意義及體積單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了解體積的意義及體積單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一、教學體積。
1、師生互動。
感受教師占的空間大,學生占的空間小。
2、小實驗。
感受大石頭占的空間大,小石頭占的空間小。
3、觀察比較。
鞋盒占的空間大,火柴盒占的空間小。
4、舉例生活中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
二、教學體積單位。
通過教師描繪兩個物體組合的樣子,猜一猜它們體積的大小,從而引出計量體積的大小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體積單位)。
課件展示三種體積單位的規定方法:
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
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通過觀察學具、舉例子、測量實物創造以一體積單位為單位的組合體。
分別教學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讓學生感知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點、線、面、體構成了我們千變萬化的數學圖形,我們知道線有長短、面有大小,線的長短叫長度,面的大小叫面積,那體有大小嗎?體的大小叫什么?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
首先老師要和大家分享兩個生活現象,考考你的眼力,同學們,有沒有信心?
師:老師坐在同學的座位上,你有什么感覺呢?
生:地方小、擠。
師:為什么感覺擠呢?
生:老師占的空間大,同學占的空間小(板書空間)。
(2)師:這是什么。
生:石頭。
師:一大一小兩塊石頭和液面相等大小一樣的兩個水杯,現在老師要把石頭分別放入水杯中,猜想液面會怎樣?注意觀察。
師:怎樣。
生:液面都上升了。
師:為什么會上升。
生:因為石頭都占有一定的空間。
師:上升的高度一樣嗎。
生:大石頭占得空間大,液面上升的高度就大,小石頭占得空間小,液面上升的高度就小。
(3)師:認真觀察比較火柴盒、文具盒、鞋盒哪個占得空間大。
生:鞋盒。
師:在我們身邊,還有比鞋盒所占空間更大的物體嗎?
生:書包、音響、凳子、課桌、講臺桌、教室、一排教室、教學樓、地球、宇宙…….
(4)通過比較,我們發現物體不僅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它們所占的空間有大小之分,我們就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物體所占的空間大,那它的體積就大,物體所占的空間小,那它的體積就小。
師:選擇一個你喜歡的物體,用上“體積”這個詞描述一下它的大小。(同桌pk)。
生:鞋盒的體積大,文具盒的體積小。
講臺桌的體積大,課桌的體積小。
教學樓的體積大,教室的體積小。
師:說的真好。
老師這也有兩個物體組合,想讓你們比比它們的體積大小,請同學閉上眼睛聽老師描述兩個物體的樣子,聽完后迅速作出判斷。
師:第一個物體是由4個小正方體搭成的,第二個物體是由6個小正方體搭成的。
生1:6個的大,因為用的個數多。
生2:不確定,因為它們所用的小正方體的大小不確定。
師:到底哪個大呢?看大屏幕(課件展示)。
師:6個的一定大嗎?為什么用的個數多,體積卻不大呢?
生1:因為它用的小正方體小,而它用的小正方體大。
生2:因為它們所用的小正方體不一樣大。
師:如果用數個數的方法比較它們的體積,需要有什么前提條件?
生1:所用每個小正方體的體積一樣大。
生2:選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去搭。
師:每個小正方體的體積一樣大,也就是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
計量長度的標準是長度單位。
計量面積的標準是面積單位。
計量體積的標準就是體積單位。
師:常見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每種體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我們先一起回顧面積單位的由來。
課件演示。
師:面積單位是用什么圖形來表示的?(正方形),體積單位會用什么來得到呢?(正方體)。
一、師:拿出最小的那個小正方體,量一量它的棱長(1厘米)。
a、我們規定,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課件)。
生:骰子、電視按鈕、電腦鍵盤、花生米、一節小手指……。
c、師:橡皮的體積大約是幾立方厘米?估計一下,你是怎么估計的(找一學生到前面展示方法)。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去測量。
生:粉筆、鋼筆、火柴盒、文具盒……。
e、請同學用12個小正方體任擺一個物體,你知道它的體積是多大呢?(舉起來)。
師:為什么同學拼的形狀不同,體積卻一樣大呢?
生:因為它們都用了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12個。
二、現在老師想用這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測量鞋盒的體積,合適嗎?
生:不合適,太小了。
師:拿出那個較大的正方體,量一量它的棱長。
a、我們規定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課件)。
b、用手捧住它,感受它的大小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
生:粉筆盒、小音箱、茶葉筒、雙拳握在一起……。
c、鞋盒的體積大約有幾立方分米?
師:你是怎么測量的?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立方分米作單位來測量?
生:電視機、微波爐、投影儀、電閘盒、我家的整理箱。
d:小組合作,創作一個以立方分米作單位的物體組合。
生:我用了幾個小正方體,體積是多少。
d、師:我想擺一個大正方體,至少用幾個這樣的小正方體,體積是多少?試試看。
三、用剛才認識的兩個體積單位去測量教室的體積,行嗎?
師:比立方分米更大的體積單位是立方米,誰能仿照前面的規定說出1立方米有多大。
生: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課件)。
師:雙臂微微打開長約1米。
a、4人合作,圍一圍,創作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
b、好,剛才同學們親身體驗了1立方米。
師:1立方米的空間可以容納9個人。
c、1立方米的空間可真大,生活中見過這么大體積的物體嗎?教室中有沒有?除了講臺桌,還有哪些物體的體積約是1立方米(生答完展示課件)。
d、不要小看這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倒滿500個暖水瓶。
1立方米的木材可以做50張課桌的桌面或300個桌腿。
師: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立方米作單位來測量。
總結:同學們,剛才我們認識了3種體積單位,為了方便,每種體積單位可以用字母這樣表示(板書)。
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對每種體積單位的理解呢?
生:邊演示邊敘述,立方厘米很小(只能用手指捏住)、立方分米較大(要用手捧住捧)、立方米最大(要用手臂抱住)。
師:同學們,學到這,你能告訴老師對體的大小你是怎么認識的。
生:體的大小就是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也就是物體的體積。
師:而且計量體積的大小要有統一的標準,即體積單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課題(板書:體積和體積單位)。
師:以后再去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時,首先根據這個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選擇合適的體積單位,再看這個物體包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體積單位,從而得到它體積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