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我家鄉的端午節我家鄉的端午節篇一
以臨近端午節前夕,孩子們聽到要過節都高興的發出了歡快的笑聲,幼小的孩子們都等著大人們包粽子,講故事。而我們也將人世塵俗拋擲腦后,投入到節日的歡樂中。
如今已是端午之節,我很想念屈原前輩。屈原是誰你們可能不明白,我來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
楚王時期有一個人叫屈原,那時他懷著才高八斗的智慧,向楚王自薦,可卻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絕和抹殺,最終,楚王因不耐煩將他逐到邊疆,之后,屈原覺得自我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自我一心鐘愛國家可沒人明白,一怒之下投入了汨羅江。那個地方的人覺得他很偉大,為了紀念他,他們不想讓屈原的尸體被江里的魚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魚吃粽子別吃屈原的尸體,之后稱這一天為端午節。這一天便有了吃粽子的習俗,你們聽了故事必須很感動吧!其實我也感動的一塌糊涂呢!
可是聽了這個故事,我雖然敬佩他,但我覺得,他不應當就這么結束自我,是個人就會有不足之點,他肯定也會有不足之點,他應當繼續學習和改正他的不足之點,從而改變的更好,而不應當因為一點挫折就當懦夫。如果屈原能明白這點而不去投江的話,他將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說道端午,不得不把故事放到一邊了,還是講講我家鄉的習俗吧!
我家鄉的習俗你可能還不明白,每當端午過節,我們家鄉就要蕩秋千,我也不例外。今日,我也蕩了秋千,其實他的寓意是蕩掉所有的怨恨和煩惱。
最終還是要給大家說一聲“祝大家節日歡樂!”
我家鄉的端午節我家鄉的端午節篇二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從中國農歷節氣上說,是太陽將要到正頂了(最北的北回歸線)。
1.門上插桃條枝、苦艾、蘇茅
初五的大清早,家家戶戶都要起的早,婦女們到野外折了桃條枝(桃樹的)、蘇茅草(白茅草)、苦艾草拿回家。扎成一小束一小束,分插到本家房子的每一間的門楣上或門框上邊,說是辟邪的用的,將晦氣全部避在門外,祈求平安!(聽說這是唐朝黃巢之亂時,黃巢到處抓人或殺人,為躲避戰亂的中原地區的人們人遷徙到福建,又從福建向廣東遷移。在廣東的南嶺時,遇到了黃巢,看到一個寡婦帶著兩個小孩在逃命,黃巢就告訴她:在自家門前插上桃條枝、蘇茅草和苦艾草就沒事!可是這婦女將這些東西插在村子的巷口,整條巷都沒有被殺,當時村子的姓氏很雜,因此后來的廣東韶關南雄珠璣巷百家姓祠就這樣出現了。)
2小孩佩戴紅蛋
3.包粽子
歡迎你來青塘嘗一嘗青塘粽子、青塘艾糍、青塘雞爪粉、青塘米粉……挺有特色的哦!
我家鄉的端午節我家鄉的端午節篇三
節分端午為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題記
端午節也不過才過去十天,又想起粽子,每年端午節,奶奶都會包上一鍋粽子,其中還要在這煮粽子的鍋里放上腌好的咸鴨蛋一起煮。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作家汪曾祺在《端午的鴨蛋》中寫了約摸十二種端午節的風俗,不過,那是南方,在我們北方,至少在我的家鄉,就沒有那么多風俗了。
我們家鄉端午節的風俗也有幾種,例如系五絲,插艾草,包粽子,煮咸鴨蛋,吃大餐等。
單說的是系五絲,就是將五種顏色的線搓成繩子狀,在天蒙蒙亮,還沒出太陽的時候,孩子還在睡覺的情況下,家長將它系在孩子的手腕上,等孩子醒來后發現彩色的絲線象手鐲一樣纏繞在自己的手腕上,感到很美,同時家長再教導孩子等下大雨的時候,記得講這五絲拆下來,壓在石頭地下,將來它就會變成彩色的蛇,保護著屈原和自己不受毒害。
插艾草呢,就是在五月初一的那天早晨,每家的爺爺們,家里沒有爺爺的,就得相當于爺爺的長輩,早早的起來,趁著太陽還沒有升起來的時候,到野外去菜艾草,將才回來的艾草插在自己的大門口門楣頂上,沒有大門的就干脆插在房門的房檐上,因為艾草是“愛”和“礙”的諧音,這表示家人最家的愛,表示家人對傷及家的阻礙。
端午節的重頭戲是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了。我想寫的人就很多了,它所寄托的傳統文化當然是為敬仰屈原了。
隨著時間的變化,家鄉的端午節的風俗也在跟著變化,由原來的祭祀屈原,變成了家人團圓的一個由頭,于是吃大餐也成了我們這里的一個風俗了,不過這個大餐卻有點特別呢!
它是粽子的大聚會,兄弟姊妹們將各自包的粽子,帶到母親家中展示,從形狀來就有很多種;大姑包的是長方形的,兩半粽子合在一起的,成為夫妻棕,二娘包的是三角棕,只有大姑的六分之一大小,媽媽包的是四角的;小姑包的做好看了,既小巧玲瓏,又長方適中。從內容上來看和煮的火候上來分析,口感最好的是奶奶的二米相摻的黃白相間的原始棕了,這次我才明白的原始的食物該有多美了。
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自己包粽子,就這油黃黃的咸鴨蛋,大人們喝著家鄉的密州春,拉呱著家中的變化,想想著家人的將來,真是其樂融融,幸福滿滿。
家鄉的端午節,有聲有色,有吃有喝,有喜有樂,有思念,有陪伴,我敬你,直到永遠。
我家鄉的端午節我家鄉的端午節篇四
夏季最期待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看著那三角形狀的粽子,就直饞人;聞著艾草淡淡的香味,卻也沁人心脾,劃龍舟,趕鴨子,都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娛樂。雄黃酒的傳奇故事,熏蒼術的祝福,無不透露著節日的喜慶。
端午節吃粽子是從古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習俗。包粽子主要是用荷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都統稱為粽葉。粽子的傳統形狀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們都會根據粽餡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摻合小豆的叫豆棕;摻棗子的是棗棕。在很久以前的考試當中,家長大多都會給孩子包幾個棗棕帶上,因為棗棕又叫“早中”。剝開那層墨綠的外衣,露出里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將我的饞蟲勾起來了。甜糯的粽子,這是端午節味道。
端午節在門上掛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艾葉、蒿草、白芷都是屬于中藥的。先煮兩個雞蛋,等雞蛋煮好以后,從中間剝開蛋白,取出蛋黃,在原本蛋黃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銀飾品,合上雞蛋,用紗布包住,塞到嘴里,可以驅寒、治咳嗽。艾葉,蒿草的清香是端午節的味道。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河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船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在我的家鄉每年都會舉行賽龍舟比賽,還會在江面放置許多鴨子,幾個龍舟隊伍相互競爭,那個隊伍抓到的鴨子多,那個隊伍就獲勝。每年,我都會站在江邊,看著江面上龍舟隊伍的奮勇激進,看著他們的比賽。龍舟對屈原的紀念,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傳授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咸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于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后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薰蒼術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就是民間傳統用蒼術消毒空氣;將天然的蒼術捆綁在一起,燃燒后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雄黃的傳奇,薰蒼術的祝福,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千年的傳統延續至今,每一樣習俗都被傳承,端午節的味道也被記憶。甜糯的粽子;奮勇激進的賽龍舟;清香的艾草;傳奇的雄黃;神奇的薰蒼術。這都是我記憶中端午節的味道。
陽光如同天的爐火,燃燒起五月的天地,空氣中彌漫著紅棗、豆沙、蛋黃和竹葉的清香。哦!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臨了。
夏日的上海,充滿著浪漫的色彩。端午之夜,河邊兩岸星光點點,我們漫步在岸堤旁,享受著著美好的一切。媽媽建議去放河燈。端午之夜正是放河燈的最好時刻,大家都雙手贊成。
夜幕降臨,河畔人聲鼎沸。那天,這條小河顯得格外美麗,我們瞬間就被這里的夜色迷住了。兩岸柔柔的燈光倒映在河面上,像一條綢帶在水面上搖曳閃動,寬闊的河面在夜色下銀波蕩漾,醉意綿綿。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早已有許多河燈被放飛,那那星星點點的河燈,一閃一閃,真有種說不清的韻味。聽老人說,放河燈是一種民間很古老的傳遞思念的方式,而在端午節放河燈則是為了來紀念屈原。
看著這河里的河燈,整個世界似乎都被它們照亮了……
梅子熟透以后,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她從花明柳暗細雨如絲的江南走來,從綠陰如蓋柳樹含煙的夢中走來,從我深深地凝眸中走來了。”這是當代詞作家豐樺對端午節的.贊美。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粽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為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于自家包的,對于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為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劃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劃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眾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群眾頂著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為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后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家鄉也要泡端午酒。再下過春天的第一場雨后,家家戶戶就已經將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發酵。里面放6樣東西,那就是:北棗,荔枝,枸杞,橄欖,桂圓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謂“泉香而酒洌。”端午酒還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呢!
1.作文《我家鄉的端午節》
我家鄉的端午節我家鄉的端午節篇五
我一年里最喜歡過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等,是農歷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一早,我剛睜開眼,就看到媽媽在門外忙著什么。過去一看,原來媽媽在插艾草,餐桌上還擺著用艾草煮成的雞蛋和幾個香噴噴的粽子。這時,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看著煮的綠綠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留下來,幾分鐘,兩個雞蛋和一個粽子就沒了影。
吃完飯,我們全家一起到大明湖去看龍舟。來到大明湖,發現有許多人在湖邊等著看龍舟比賽呢。我們找了一塊“絕佳”的觀看場地,來觀看龍舟賽。只見參賽的龍舟一字排開,龍舟大約10米長,半米寬。龍舟上的人,有的在商量戰術配合,有的在做熱身。岸上的觀眾都為哪條龍舟能奪冠猜測著。我看中了一條綠色的龍舟,這條龍舟上的人都很健壯,熱身做的也很充分。正想著,比賽就要開始了。
站在船上的發令員一聲槍響,幾十條龍舟像蛟龍一樣,在水中穿行著。那條綠色的龍舟處于第五名,船上的擊鼓手奮力地吶喊著,激勵船員們奮力前行。我也吶喊著,用全部的熱情我支持的龍舟加油。觀眾們也都緊握雙手,期望自己支持的龍舟奪冠。我吶喊著,為那條綠色龍舟加油。船員們仿佛聽到了我的加油,更加奮力地劃著。只見綠色龍舟超越了另外兩支龍舟成為了第三,這時,他們又超越了一條龍舟。我更加賣力的吶喊,希望他們能奪冠。綠色的龍舟已經于第一名齊頭并進了,這時距離終點還有50米,船員們奮力地劃,終于取得了第一名,這時綠色龍舟已經沖過了重點。“14號龍舟是冠軍”隨著裁判員的宣布,全岸觀眾沸騰了。我也為綠色龍舟的好表現歡呼。頓時,大明湖成了歡樂的海洋。
我戀戀不舍的離開了大明湖,端午節雖然過去了,但它留給了我許多美好的記憶。
如今不是看到滿街的棕子,商場中的打折,電視中的慶祝,我已經感覺不到它——端午的存在,每次念到端午這兩個字時不由的讓我想起那個在外婆家過的端午節。
時光倒回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南方的一個小鎮。
一盞昏黃的豆油燈,一張脫了朱漆的梳妝臺,一方古舊的鏡子。一個老人在鏡前動作遲緩但一絲不茍的梳頭,我被一些細碎的聲音驚醒,睡眼朦朧的看著她,我的太姥姥(即姥爺的母親)。不一會她就梳了,一個盤髻。這時她不知從哪里拿出的一朵絹花,粉紅的,端詳了很久她輕輕的插在頭上。
我被吸引住了,她那花白中帶些黃的頭發上,一朵粉花格外顯眼。像在茫茫白雪里的一株雪蓮,溫暖而驚艷。以至于今天我忘記的太姥姥的容貌還記得這一幕,那朵花。想必那時的她也如同今天的我在回憶多少年前如花的自己,和某個端午的早晨。可最終,她挑了一根最普通的銀簪戴在頭上。
一切收拾好了,她走到床前做了個動作示意我睡覺。我閉上的眼睛,但能感覺到燈滅了,和吱的一聲關門。之后就是一片安靜,我知道在艾草還沒有插上門楣時家里誰都不可以說話,要不然不吉利,我也絕對不可以出聲,這是大人們交待過很多次的。靜,真靜!
“小乖乖,起床了,太陽都曬屁股了。”我在姥姥那熟悉的叫喊聲中坐起來。姥姥拿來了前兩天才為我縫制的新衣,大紅的鑲著黑邊的衣衫,還用一根紅繩給我扎了一個沖天炮的發型。
“穿上鞋,去給太姥姥請安。”姥姥便給我穿上了那個紅的繡著仙桃的布鞋,出了臥室門,太姥姥坐在堂屋里。“太姥姥好。”說完我便跪了下去磕了三個響頭。
“乖,拿著納福籃一邊玩去。”她笑吟吟的拿起身邊的那個八邊形的布藍,在每一片布上都繡著不一樣的花,每一片布的邊與邊的交接處都要再用布札一個鳳凰頭,每一個鳳頭上都叼著七色的彩線穗子。
“姥姥好。”我拿著小籃轉身就向身邊的姥姥作了一輯。
早飯,一個棕子,一個鴨蛋,一碗粥,匆匆吃過。吃完后姥爺便用雄黃在我頭上畫了一個“王”字,據說這樣那些鬼蟻蛇蟲都不會傷害我。
“張奶奶好。”“李奶奶好!”吃完飯不能閑著,拿著小籃便挨家挨戶的串門,老人們都紛紛拿些零食往我小籃里放。不知何時小籃滿了,我便回到姥姥家。
“哪來的小老虎。”姐姐坐在堂屋里看我進來了笑的合不攏嘴。
“爸爸,媽媽,姐姐,你們什么時候來的。”我一邊說一邊撲到媽媽懷里,到姥姥家已經幾個月了真是很想她們。
“瞧瞧,又長壯了。”媽媽抱著我高興的說。
“我是給姐姐帶路的。”說完便站在姐姐身后,姐姐便上前給那她請安。
從李奶奶家出來又到張奶奶家,就這樣小籃又滿了。也中午了。
“快洗手吃飯,”媽媽已經在門口等我們了,滿桌子的飯菜都上了,雄黃酒也端上了。父親和太姥姥都坐在上席(在老家姑爺是客,應該坐上席),姥爺坐在父親身邊,別人吧都可以亂坐。
“走啰,看龍舟去。”一家人其樂融融,歡歡笑笑的吃完了,姥爺便抱著我拉著姐姐向河邊走,父親跟隨著。母親則留在家中陪姥姥,一路上姥爺問了父親一些春耕的事情。
“快點,快點,都開始了。”我看見河邊好多人便大叫,對于大人的談話我是不感興趣的。他們便加快了腳步,我騎在姥爺脊背上,姐姐騎在父親的背上,河中的場景我看見了。
兩條龍頭的彩繪木舟,兩條木舟上的人都一樣多,不同的是一條木舟上的人系的是紅頭巾,另一條木舟上的人系的是藍頭巾。他向水中拋了些棕子,說了一些我沒聽懂也沒有記住的話。過了一會岸邊的鑼都敲了起來,那些龍舟上的人都坐的很整齊,等大鼓一響船像箭一般沖了出去,不一會兒就超出了我的視線。
“追龍舟呀。”旁邊的人都一邊叫一邊跑,姥爺和父親背著我們也在跑,可到了終可都賽完了,聽旁邊的人說是紅隊獲了勝。
在那里也沒有多留,因為姐姐明天還要上學,她們今天得回家。臨走時媽媽囑咐我她買給姥姥吃的東西我不要吃,要叮囑她們吃。我當時堅定的點點頭,事實證明這些東西還是被我給吃了。
我一聽松開手就往李奶奶家跑,當然沒什么小鳥,倒是有很多的小孩在玩過家家,我便加入其中,一直到吃晚飯。
月,輕輕的爬上了那棵老槐樹上。姥姥搬了涼床在院子里,我躺在床上姥姥搖著蒲扇給我扇風趕蚊,講著那古老的牛郎織女。太姥姥在屋中紡線,吱吱呀呀,就這樣我迷迷糊糊的睡著了。依稀中還聽到吱吱呀呀的聲音。
我家鄉的端午節我家鄉的端午節篇六
我的家鄉在蘇州,這里最特別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
在我們蘇州,端午節要吃粽子、戴香囊、賽龍舟等。
先說說吃棕子吧。我們家的粽子大多數都是奶奶包的。其中最難弄到的就是粽葉了。奶奶曾去過旺山、花山等地方采粽葉。為了采粽葉,奶奶就像雷達一樣,一聽說哪里有粽葉,立刻定位準確地飛奔而去。奶奶包的粽子大部分是白米粽,吃起來雖然沒有別的味道,但是有一股濃濃的糯米香。看著奶奶三下兩下就包出一只漂亮的粽子,我也躍躍欲試。可是粽葉到了我的手里,就像條軟趴趴的海帶,怎么也包不出立體的三角形——唉,看來我是包不了了,只能負責吃了。
這個節日對我來說太重要了,因為這個節日里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我們的愛。我喜歡這個節日。
我家鄉的端午節我家鄉的端午節篇七
我的家鄉在安鋪鎮,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家鄉的人們都舉行賽龍舟和吃粽子的活動。
有一年的端午節,爸爸媽媽和我到九洲江邊觀看人們賽龍舟。到那里觀看賽龍舟的人很多,一路上到處都是人,真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呀!江上大橋上的人也有很多,但一座舊橋上的人卻很少,而且有警察守著。這是因為舊橋比較小,而且有些欄桿也不見了,還有些橋墩也斷了。因為人比較多,我和爸爸媽媽花了很長時間才擠到前面去。
賽龍舟開始了,有黃隊和藍隊還有紅隊,龍舟是長長的,可以坐很多人。隨著一聲哨響,運動員一起劃槳,隆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向終點飛去。這時,兩岸的觀眾大叫起來“加油!加油”。這時鼓聲越來越大,運動員越劃越起勁,各支隊伍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互相追趕。在人們的歡呼聲中比賽終于結束了,結果是紅隊第一,藍隊第二,黃隊第三。
我們隨著人流離開了江邊。這時街燈已亮了,我越想越覺得龍舟比賽很好看。
校長給許桂源同學評一評作文:這篇文章寫的是真人真事,所以讀起來挺親切,讓校長也想起小時候到江邊看龍舟賽的情景。不足的地方就是:如果把賽龍舟時的某一個激動人心的鏡頭再進行一番細致的描寫,文章就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了。例如,某一條龍舟上擂鼓的或者吶喊的,又或者揮動船槳的,找一個給自己印象最深的寫下來,那讀者肯定也會被感染了。繼續努力吧,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相信你會取得進步的!
我家鄉的端午節我家鄉的端午節篇八
一個又一個節日像一位位美麗的仙女,從天宮中出來,飛下云層,來到平凡的人間。
五月初五,粽子仙女用她的魔法搬來了龍舟,取來了粽葉,端來了雄黃酒,捧來了香囊。我忘記說了,還帶來了人們的快樂。
吃完粽子,我們來到了河邊,看起了賽龍舟。在龍舟上的人分為兩種:一種劃龍舟,另一種敲鑼打鼓。一艘艘龍舟向前駛去,二號龍舟馬上就要贏了,吃瓜群眾高喊著,歡呼著,最后贏的果然是二號龍舟。
掛香囊可不能忘,不然,會有妖魔鬼怪來的,嚇嚇你們,只是傳說而已。
小孩子可還要點雄黃酒,不讓五毒靠近。
端午節還有許許多多的習俗,剩下的就讓你們自己去發現吧!拜拜,端午節,我愛你,我愛你,我會想念你的,明年見。
我在心里想:明年的五月初五,你快來吧!
我家鄉的端午節我家鄉的端午節篇九
不知不覺,離開家鄉近八年了。
又是一個傳統的節日,這讓我想起童年時在家鄉那個可與春節相比的端午節。
我的家坐落在福建一個美麗的小縣城,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早年到過那里,稱她是中國最美麗的兩個小山城之一(另一個是沈從文的老家湖南鳳凰)。
家鄉的人十分看重端午節,在節日即將來臨時,人們就上山去割艾草,也會把家里清掃一遍。五月初,這個小山城就到處彌漫著濃濃的艾草味了。
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艾草,家里的角落也都要噴上雄黃酒。每當這時,我就跟在奶奶后面,看她端著一只漂著一層雄黃的海碗,嘴里嘬滿一口,然后一下一下地噴向老屋的每個角落。
我又偷偷地跑去問媽媽,她說:“這是避邪的呀,奶奶怕‘邪’聽到,若是它聽見了,不就驅不了它了嗎?”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于是,我也偷偷地拿一小杯雄黃酒,學著奶奶的樣子,往床頭噴一噴。我想,以后我就再也不會做噩夢了。那雄黃酒的味道可真不好聞,不過一想到已經把“邪”給驅趕了,我就揚揚得意起來。
端午節一到,我從幼兒園回家,一進屋,就會看見廚房桌臺上擺著一大鍋煮好的艾草湯(其中還有許多我說不上來的草根、樹根),散發著淡淡的清香。
午飯后。媽媽就會用這艾草湯水給我洗澡,洗完后,我便可以穿上新衣服,那衣服里也透著艾草的氣息呢。接著,奶奶把布做成的“小公雞”掛在我的脖子上,“公雞”的尾巴上翹著幾根長長的染紅的雞毛,下面是用艾草織成的裝紅蛋的袋子,我便歡歡喜喜地上幼兒園去了。
這可是我揚眉吐氣的日子!平時在幼兒園,我是再普通不過的了,可這一天卻不一樣,我掛著“小公雞”把頭仰得高高地,兩只手背在后面,得意揚揚地在教室里走來走去,因為我家的“公雞”做得最好看了!
下午放學回家后,我就可以向長輩們討紅蛋了。我一邊唱著“雞公仔,啄尾巴,一路啄到婆婆家,婆婆出來看雞仔,雞仔出來拗桃花,桃花開,李花開,開到婆婆心里花花開……”,一邊向奶奶、外婆要紅蛋(紅蛋也是用艾草煮的),然后把紅蛋放到艾草袋里。
印象最深的是,外婆有兩個媽媽+一個生母,一個養母,自然我就比其他孩子多拿幾個紅蛋。掛在胸前得意地晃悠晃悠。那時候我就想:哈哈,家里親戚多,真是好啊!
我家鄉的端午節我家鄉的端午節篇十
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我的家鄉地處河南南部的中原地區,按說是過北方形式的端午節,但由于我們這里是山水相間,有北國小江南之稱,也就有了獨特的端午習俗,既吃粽子、戴香包、插艾葉、喝雄黃酒,又有北方少見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的龍舟賽。
家鄉民俗認為,五月為惡日,懸掛艾葉如旗、昌蒲似劍,可驅邪除穢。每當五月五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清晨去采帶露水“五味草”。用“五味草”和“午時水”煮雞蛋或鴨蛋,剩下的水給小孩洗澡,喝雄黃酒。
“孩子,端午節了!起床咯!去洗洗臉吧!”“哦”我應答了一聲。剛洗完臉,就來到廚房找吃的。可倒霉的是,一來到廚房就給媽媽拉著幫忙裹粽子了。吃完飯后,我換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劃龍舟。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