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孝道篇一
“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這句話是孝中精華,它說的很對。對老人、對老師、對所有長輩的孝,都不是說說的,關鍵在于行動。有些人平時對老人畢恭畢敬,等到了老人遇到了困難,他們討盡好處拿了錢就“消失”了,就跟什么都沒發生一樣。
我媽媽單位似乎是“孝”人所在之地。先拿一位老奶奶來說說吧。
這是一位高高瘦瘦的奶奶,她的名字叫“王成”。她的媽媽在世時已有99歲高齡,王成奶奶對她可以說是照顧的無微不至。在她媽媽六十多歲時她就把媽媽接過來一起住,住了快整整40年。她媽媽的頭腦非常清晰,一點兒也不糊涂,每天都要看報、喝茶。王成奶奶每天都要早早起來,給媽媽做好早飯再去上班,她給媽媽做的早飯是越軟越好。一有空還給媽媽烤軟蛋糕,每天三餐都要事先準備好,做的都是入口即化的那種菜。一下班第一件事就是陪媽媽聊聊天。雖然說累了點,但我知道王成奶奶的心還是很快樂的。這種盡心盡力的孝,是真的孝!
還有一位60歲的爺爺,大家都叫他“虞(愚公)工”。別看他叫虞工,他可一點兒也不“愚”,不但業務能力強,而且照顧起爸媽來也絲毫不馬虎。因為他爸媽年級都大了,所以他都不怎么出遠門。有一回他生了病,住了兩個多月的醫院,這期間他不想告訴爸媽自己生病了,讓爸媽為自己擔心,每天打電話時就說:“爸、媽,我出遠差啦!現在到某某地方了。”出院后回去對爸媽說:“對不起,這次出遠差,沒能好好陪陪你們。”這種不顧自己的孝,是真的孝!
還有一位伯伯,他叫“韓軼才”,因為岳母去世多年,他便想給岳父更多的愛。如果岳父想去近一點的地方,他會事先查好路線:哪里上車,哪里下車,坐幾站……如果岳父想去遠一點兒的地方,他就在周末帶上一家老小,去岳父想去的地方。過年了,如果他們都在杭州就和老岳父一起過;如果他回老家過年,他也不強求岳父去自己老家過年,而是他自己和孩子回去,分兩邊過。想想看,過年一家不能團圓,還有什么比這個更糟心的嗎?這種為他人著想的孝,是真的孝!
孝,不需要轟轟烈烈,只要質實、純樸就好。
孝道篇二
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孝”字的國家,是一個很注重孝道的民族。古代的圣賢——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人,沒有一個不教導人要孝順父母,尊敬父母。沒有一個不是自己努力去實踐孝道。中國古代各種古典文學,也常有贊頌孝行和表達對父母的思念和愛戴的文字。讓我們承接他們的偉大思想和行動,做一個懂“孝”的人,孝敬父母。
《孝經》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讓我想起被曹操射瞎左眼的夏侯惇,他在被射中時,本想把箭拔下來,卻把左眼珠也拔下來了,他大喝一聲:“父精母血,不可棄也!”便把眼珠吃了,可見他是多么得孝父母。
“孝”最初來源于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世界上的孝有很多,甚至有成千上萬種,但只有父母對兒女的愛才是最無私的,無悔付出的,偉大的。這,我們無法還清,能做的,只有孝敬父母,為父母分憂解難,減少他們的痛苦,是掛在他們臉上多的是笑容,而不是永遠的淚光閃閃。
一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大,就本能的想去回報父母,其實,這就是“感恩”。對父母的感激,本能的擴大到視自己孩子,辛苦教育我們的老師,為我們提供糧食的農民。我們一切的一切,自己并沒有創造多少,幾乎都是別人給予的,不求回報給予的。因此,就產生了愛心,懂得了回報。
但是,隨著人類科技文明發展的快速步伐,有些人卻和父母疏遠了疏遠了。那些父母們就像被人扔在角落里的舊衣服,被忘了曾經的為他得付出和幫助,和為他減少的傷害,眼睜睜的看著他去穿一些表面華麗,而對他有不合身的衣服。而我們卻習以為常,不看在眼里,而認為那是理所當然,仍舊不在意。
一個人有了孝,就有了仁愛之心,他自然就會對社會上的丑惡現象疾惡如仇,由此而產生正義的情感;有了感恩之心,才能由衷地產生恭敬之心,用恭敬之心待人接物是表現為有禮而不輕漫;有了感恩之心,做事自然會用心,只有用心,才能開啟智慧;有了感恩之心,與人交往自然就會誠信無欺。現在商業上的'信用危機,思想的根源在于經營者不承認自己的“成功”是靠別人的“成全”,對社會、對他人不存有感恩之心。所謂五德:仁、義、禮、智、信,人的優良品德都是由這種感恩之心而來的。他教我們做一個懂“孝道,孝德,感恩”的人。
所以,作為一個在社會生活的“人”不得不需要對父母盡孝,需要對愛的正確認識,需要心存感恩,這樣人活著才能對這個社會有所作用,自己有作為,不枉費活在世上的歲月,不浪費父母和他人對自己的所付出的愛。努力,奮進!
孝道篇三
我們知道,從古至今,“孝”字占據著幾乎全部人的思想意識。不論年長、年幼,都遵循著“孝”。古時候的“孝”便為“順”,孝順永遠連在一起,最后終于成為專有詞。一家之中,父親為一家之主,兒女必須言聽計從,不論對錯,一律服從,這也是孝的一種體現。
而今,“孝”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改變,從一味順從,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異,從精神、物質兩方面來盡孝。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每當周末,一些老人的家里總是兒女滿堂,聚在一起,對老人問寒問暖,給老人買補品,陪老人談天,孫子們也向老人匯報好成績,逗老人開心,這是新時代孝的體現。
社會在一天天地進步,從古時的一味順從發展到今天的物質、精神兩方面盡孝,無一不體現出中國人對“孝”的重視。
而國外與我們不同,他們那里子女與老人之間的關系只是金錢關系,家長只負責把兒女撫養成人,其余則撒手不管,全無關系了。而家長到了晚年,縱使兒女成群,也不會出現兒孫滿堂,歡聚一堂的情景,他們是冷漠的金錢關系。我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位老人孤身一人住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幢小房子里。有一天當郵差來送養老金清單時,發現這個老人已死去多時了。是由于突發心臟病而亡。據了解,她有九個兒女,個個生活得都不錯,還有一個是大資本家。可她在這九個兒女成人之后,就再也沒有見過她們,頂多在圣誕節時收到幾份小禮物。而在她死后,她的兒女也未曾表示過什么。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至少是在“孝道”方面的差異。無怪乎有人這么評析: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是兒童的天堂,成人的戰場和老人的地獄。
可見,講“孝道”是中國人的美德之一。
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親。有一次在他回家看望母親的時候,他的母親由于行動不便,年老多病,把褲子拉臟了。當她看見陳毅進來,忙把臟褲子藏到褥子底下。當陳毅發現褥子下的臟褲子之后,埋怨母親為什么把褲子藏起來,自己的兒子有什么顧忌的。她母親說:“這粗活還是讓別人去干吧。”陳毅卻說:“我是您的兒子呀?別人怎能代替呢!”說罷,三下五除二就把褲子洗好了。
可見,上至領袖,下到百姓,無一不在遵循著“孝道”,孝道是我們中國人最突出的美德。
我們青少年理應繼承這一美德,決不能像那幅漫畫所畫的那樣做,而是進一步把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發揚光大!
孝道篇四
當我給爸爸媽媽端茶倒水、垂腿梳頭的時候,爸爸媽媽是那么的高興,心里的喜悅都從臉上寫了出來。盡管他們知道這是學校留的我必做的作業,仍然感到很欣慰。回想起來,我為父母做的太少了,而父母卻無私的為我奉獻著他們的一切。頓時,我感到十分的慚愧。
和爸爸媽媽的親情談話時,爸爸媽媽給了我很多鼓勵,是啊,我應該努力奮斗,考上我理想的大學,完成我做一個著名導演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希望在哪幾部電視連續劇上能看到我的名字,讓爸爸媽媽高興。長大之后,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將來就算工作再忙,也要三天兩次的多陪陪爸爸媽媽聊聊天,因為我知道這是天下間的父母等到自己的兒女成功之后最想要的,也是最渴望的。總之我一定要讓爸爸媽媽快樂,讓他們為我自豪。
今天,我翻開日歷一看,馬上就要開學了,記得放假前老師還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讓我們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還沒完成呢!做什么事呢?我不禁沉思起來。忽然一個念頭在我的腦子里一閃而過,對了,就幫父母洗腳吧!
我盼啊盼,終于盼到了晚上,快到媽媽下班的時間了,趕緊準備一盆熱水,
這時媽媽推門進來,我趕忙讓她坐到沙發上,并端起事先準備好的一盆熱水。“干什么?”媽媽疑惑的問道。“給您洗腳啊。”我興高采烈地回答到。說完,便幫媽媽把鞋襪脫掉,把腳放進水盆里去。誰知,媽媽的腳尖剛一觸到水便“嗖”的一下子縮了回去。怎么回事?我滿腹疑問。便用手指試了試水。啊,真燙!這水的溫度我怎么沒想到呢?哎呀,我真糊涂,怎么給媽媽洗腳前不試試水的溫度呢?于是,我對媽媽說:“對不起,媽,我再去給您添點兒涼水。”媽媽點了點頭。于是我便端起盆子來到水龍頭上接了點涼水。這回我可長記性了,用手試了試水。嗯,水溫正好。于是我把水給媽媽端去,并把媽媽的腳重新放到水盆里,給媽媽洗起腳來。我的手摸著媽媽的腳,媽媽的腳很粗糙。媽媽背靠在沙發上,瞇著眼,享受著。
洗完了,我剛要把水盆端走。媽媽說了句:“兒子長大了。”聽了這句話,一種酸澀的感覺涌上我的心頭:爸爸媽媽成天外出工作掙錢養家,十分辛苦。還無微不至的關心我們,為我們操勞,我們不但不體諒他們,有時還跟他們鬧別扭,耍脾氣。還把關愛他們當成了一項負擔。回想起來,我真是羞愧萬分,臉紅紅的。正當我想著,媽媽叫我的聲音把我從沉思中拉了回來,我為了彌補過去的過失,到廚房用心的泡了一杯熱茶遞給媽媽。
孝道篇五
方圓
是誰,讓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是誰,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是父母。
現在大多數的孩子都嬌生慣養,象一個個小公主、小王子似的,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平常對父母呼來喚去,自己的事情都等著父母來做,父母跟仆人沒什么兩樣了。
你應該很小就聽過《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吧,它反映了母愛的可貴,有媽的孩子象塊寶,有父母的孩子最幸福。在你傷心的時候,有人替你擦眼淚;在你高興的時候,有人比你還高興;在你不順心的時候,有人鼓勵你要堅強;在你不痛快的時候,有人承受著你的發泄;在你生病的時候,有人半夜起來為你喂藥……然而,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這么多,我們又做過什么呢?好好反思一下吧!現在有一些孩子,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漸漸學會了抽煙、喝酒,甚至打架、偷竊,父母常常礙著面子給別人道歉。電視上也經常看到兒女成家后就把父母趕出家門的例子。其實,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兒女能健康、幸福、快樂。
父母的生育之恩和養育之情是我們一生都無法償還的。因此,借此書信文化活動,我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兒女。
老師點評:
選材欠妥,詳略不當,表達不準確
孝道篇六
一般人認為,只要對自我的父母克盡奉養,就是孝順了。我不反對這種看法,這是孝順了,只是這個孝順只限于父母罷了。雖然這種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此刻,這種看法也許會被人否認,因為許多家長都曾對孩子說:你要真的孝順我,就拿出點成績來。雖然此刻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時代了,但知識卻是要的,事業也總是要的。許多貧困山區的父母寧可累死餓死也要送自我的孩子上學,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點成績來“,那也是可謂盡孝了。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孝順的為什么偏偏僅有父母呢。不可否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并且養育了我們,也許我們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我們需要盡孝道。但我們又能報答教師的培育之恩嗎?不能。可為什么我們不對教師也盡孝道呢。要明白,是教師給了我們知識,給了我們本事,給了我們機會,在教師的耐心指導下,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我們為什么就不對教師盡孝道呢?我們是應當的,我們需要以優秀的成績來回報教師的努力,我們需要才華來回報教師的培育,同樣需要以成就事業來證明自我。
孝道,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隨著時代的提高,也應當擴大范圍了。也許真的要我們對整個民族盡孝對一切眾生盡孝是大了點,聽起來也覺得十分困難,可是整個民族養育了你,你是應當盡孝的;是許多許多的人給了你一個愛的世界,所以你也是應當盡孝的;是一切的生靈給了你一個美麗的生存空間,所以你也應當盡孝的。
成就事業方能顯出你的價值。盡你自我的努力,去創造屬于自我的輝煌,給生你養你的父母,給辛辛苦苦培育你的教師,給養育了你的整個民族一個滿意的答案,也許這是孝的一種吧!別人給了你,你就應當懂得回報別人,中國有句老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父母的盡忠盡責克盡奉養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業,然后在自我的事業上默默地奉獻,用自我的成績與愛心來回報世界上的種種,這也是孝順了吧!
孝道篇七
古人有云;百山孝為先。羊跪乳,牛反哺,知恩知善,孝方為人。的確,作為中國歷史悠久,蘊意深厚的美德之一;‘孝’早已成為中國的代言詞。
孝道,古亦有道,今亦有孝。古有古人對孝的感知;今有今對孝的回報。孝道,千百年間,流轉回蕩在各色人物之間。停駐在每個的心里,印刻在每個人的靈魂深處。孝看似無法觸及其邊,其實似千千萬萬條小溪江匯聚而成的蓬勃不息的海洋。由身邊不起眼的小事拼湊而成的。亦如年幼時期的吳猛,為父不在受蚊蟲叮咬之苦,使身為餌,喂飽蚊子,自身卻受到數不清的蚊包傳來的疼痛。但他仍在笑,是在關為心父親做的這種行為成功而感到喜悅的吧!
孝,百善孝為先,功名利祿也無其重要。古代孝兒朱壽昌大人曾為尋找多年以前的母親而毅然放棄奮斗多年的職位,放棄誘人的高官厚祿,一人獨自踏上尋親路。也許,在他的心里任何東西都比不母親的地位吧。
‘孝’亦為‘笑’當父母不開心時,為父母分憂,使父母快樂是我們身為兒女的本份。‘老菜子’就是我們的榜樣,看到父母在大堂上郁郁寡歡的樣子,他便開始想辦法讓父母親快樂,于是便有了著名的孝事-戲彩娛親。老菜子真正做到了孝與笑混在一起的‘孝’,他不愧為孝子。
孝,古今皆有,但又各有千秋。古之孝,亦有愚孝。而今更多的是理孝。
孝,在今天更加倍受關注,也更受人們的推崇。如‘最美孝心少年’的舉辦以及其他一些活動等,活動中那些孝敬父母和長輩的少年們,他們是我們的小榜樣,他們值得我們學習。
孝親敬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傳遞正能量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需要。
孝要把握當下,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們不能等到親不待時才欲養。
談孝,讓孝住進我們心靈深處;讓孝伴在我們的生活左右;深深吸一口那藏匿在我們身邊小事中的孝,仔細品味,你會發現其中的甘甜與美味以及那暖暖的笑帶來的滋養。
談孝,讓我們盡孝。以小事匯集為浩蕩的大海,讓生活處在孝親的暖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