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生杜甫傳讀后感篇一
杜甫少年時代可謂是十分肆意,家族中出過名將也出過能臣富貴,自是不用說的。他追求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歷覽山河家國,心中滿腔抱負。鮮衣怒馬的少年郎還曾寫過“詩是吾家事”“吾祖詩冠古”這類狂放的詩句。在詩中,杜甫豪情萬丈,充滿自信,狂放傲氣。杜甫恰逢青春年少,意氣風發之時,站在高高的泰山頂上,傲視天地,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嘆。這也說明,在杜甫的體內曾流著狂放和熱血。
二十三歲的杜甫赴洛陽應試,遙想著未來在朝堂上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為國家效力。只不過,世事總是不如人愿。應試不第,失敗并沒有將他打敗,他仍然抱著為國效力的真心。然而,再一次的應試中,仍然落榜。想要在朝堂上一展才華的愿望落空。此時已經三十好幾的杜甫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一無是處,是否真的毫無才華。但他仍舊充滿熱枕,不忍放棄。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嘗試了許多他年少時曾不齒的辦法,最終當上了一個小官。只不過官職太小,職權太低,他為國家、為人民的抱負無處施展,官場不得志。這個時候的杜甫,又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恰逢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而后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這個時候的杜甫,一定在痛苦著,掙扎著,不甘心就這樣郁郁一生。他的世界是苦難深重的。
家國沉淪,他的生活條件也從原本的富貴安逸淪落到窮困潦倒。要名氣沒名氣,要地位沒地位,要金錢沒金錢。似乎他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過,曾經擁有的也已失去。人間所有苦痛,他都嘗了一遍,一般人可能就此沉寂無聲,自生自滅了,可是,在黑暗中他無數次昂起頭,強撐病體,寫了1400首詩,3天一更,頻率驚人,直到他離開人世,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談及杜甫,人們永遠忘不了他的憂國憂民,忘不了他滿頭白發依然心懷國家。“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種“艱難苦恨”也許就是人生的艱難和抱負無成的苦恨,“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恐怕是他生平最大的愿望了。
如果說,李白的詩里是狂浪不羈、直沖云霄的奔放。那杜甫的詩里就是在歷遍世事的磨難后,依然隱忍著,對家國抱有希望。他是曾年少熱血的杜甫,是田園牧歌的杜甫,是以衣換酒的杜甫。雖然朝堂上沒有他的位置,但是,唐詩的巔峰一定有他的一席之地。
高中生杜甫傳讀后感篇二
觀杜甫。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詩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詩史”,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常客,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讀杜甫。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
高中生杜甫傳讀后感篇三
人們都知道,“徒以口舌為勞”這句話的本意是表現廉頗對藺相如的極其不服,但人們很少想到,這句話容易誤導許多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在看文章時也容易陷入這樣一個誤區:廉頗之所以不服,皆因他只看到藺相如的口才,沒有看到藺相如的機智與勇敢。于是,我們為了駁斥這句話,就會去強調藺相如的機智與勇敢,甚至刻意引導學生去關注這一點,反而忽略了藺相如的口才。實則,在我看來藺相如應當是集機智與勇敢于一身的,而這一點又恰恰集中體現在他的“口舌”之上。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里,我們的大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不僅僅表現了藺相如機智、勇敢、以國為先的這一形象層面上的特點,實際上還突出了藺相如非凡的口頭表達能力,即文中廉頗所說的“徒以口舌為勞”中的“口舌”之功。在此一文中司馬遷還充分肯定了其“口舌”之功所起的重大作用。
繆賢的舉薦對于藺相如的出場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從文章中繆賢對藺相如的介紹,我們能看出的這樣一點令我們思考的東西:如果藺相如沒有什么口才,即“口舌“之功,一個普通的門客又怎能令其主子繆賢言聽計從呢?而當時藺相如的建議可是足以決定繆賢生死的,算是一招險棋,而繆賢會接受這樣的建議,在我看來,不能不說是藺相如的“口舌”之功在此處已經可嶄露頭角,藺相如還沒有出場,司馬遷就通過旁人之語間接地表現其口才,為后面的描寫做了鋪墊。
結果也正因為藺相如的“口舌之勞“才救了繆賢一命,繆賢因此把他舉薦給趙王。因為在繆賢心目中,藺相如的口才,以及他在勸服自己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勇氣與智慧,在此時,國難當頭之際,藺相如應能,也只有他能擔此重任。這是藺相如在文中的”口舌“第一功,這一”口舌之勞“挽救了主子的聲譽與生命,也為自己才能的施展打下了基礎!
事實也證明,繆賢果然沒有看錯人,藺相如只用三言兩語,就打消了趙王的顧慮,其果斷的魄力無人能比。即使是“以勇氣聞名于諸侯”的廉頗,此刻也只能是相形見絀,藺相如一開場就把所有的人都比下去了。但藺相如最出色的表現還是在秦國的殿堂之上。所以司馬遷除了描寫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之外,實則更是著重刻畫了他的"口舌"力度。
根本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傲慢的秦王居然在一般的宮殿召見他,公開表明對趙國的極度蔑視。在這樣的場合,語言的選擇就更顯得至關重要了:既要準確,又必須得體;既要維護國家主權,又不可破壞兩國邦交!
語言準確、得體,在普通語境中似乎無關緊要,然而藺相如當時所處的“語境”卻極其特殊且復雜。秦趙兩國表面上看是友好國家,實際上是暗中相爭,是化敵為友還是化友為敵可能只在一念之間。此時的言辭必須精確到天衣無縫,無懈可擊。然而,現實狀況是藺相如根本沒有過多時間來反復考量,仔細斟酌,難度之大,由此可見。司馬遷正是通過這樣的語言環境來刻畫藺相如的,使他的機智、勇敢與口才在這樣一個特殊場合里融為一體,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例如,當藺相如看到秦王“無意償趙城”,立刻設法奪回璧,然后“持璧卻立”與秦王據理力爭。相如先列舉事實,用趙王送璧的虔誠反襯出秦王迎璧的無禮。語言既準確又有力量。慷慨陳詞中,還不忘插入一句“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這極大的滿足了秦王的虛榮心。使得秦王先是面對證據確鑿的事實,而后又面對藺相如刻意為之設定“大王”所應具備的行為要求,即使有怒也無法說出,甚至還得再三向相如道歉。而當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藺相如并不為其所動,反而要求秦國必須先舉行隆重的迎璧儀式、方顯誠意。明知這是緩兵之計,但秦王卻也無可奈何。因為和氏璧在相如手中,而且藺相如的要求從情理上看,乃是合情合理的;從措辭的語氣上講,也找不到任何破綻。結果秦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在朝堂之上與和氏璧失之交臂!而當秦王終于“設九賓于廷”,藺相如卻又先發制人。請注意,這里他運用了一個“自??以來??未嘗有”的判斷句式,指出秦國歷代國君從不遵守諾言的歷史事實。這種特殊句式,往往帶有強硬的、不容置疑的語氣,表達的句意往往具有嚴密性、權威性,令對方無法反駁。所以,秦王和他的大臣們均啞口無言,一時無計可施。
藺相如不僅善于運用語言,而且很有技巧,當初秦王用“十五城請易璧”之時,趙國是非常被動的,不得不派相如奉璧前去。直到相如謊稱璧有瑕,從秦王手中奪回和氏璧時,局面才有了專機;待到藺相如堅持秦王須“設九賓禮于庭”的時候,局面實則已起了根本的變化,這回是秦王不得不聽從藺相如的安排;而完璧歸趙之后,藺相如則任憑處置,坦然相對,此刻被動的反而是秦王了。
澠池會上,趙王一開始就落入秦王設下的圈套,使本來就被動的局面陷入絕境。危急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他沒有揭穿其中的陰謀,也不便阻止趙王,而是不動聲色地懇請秦王“擊缶”,理由是“以相娛樂”。好一句“以相娛樂”,妙哉!絕矣!此言一出,局面馬上改觀。進退兩難的變成是秦王自己!雖然他惱羞成怒,但結果還是老老實實地“為一擊缶”。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藺相如所說過的話,就可發現他在應對秦王時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無可取代的。這種唯一性,把藺相如的善于言辭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口舌第四功--- 化解干戈
但是面對這樣無理取鬧的廉頗,藺相如卻不急不惱,在廉頗心里徒以口舌為勞的相如此時沉默了,他沒有同廉頗這樣一個莽夫去爭辯誰是誰非。可正是因為相如的不說,才打動了這個蠻橫的武夫,這恐怕亦是藺相如“口舌"之功中的“無招勝有招”吧!
司馬遷的精彩描寫,讓我們在領略到藺相如口舌的魅力的同時,也明白到藺相如的口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化解了幾次危機,而且還扭轉了整個局勢,它甚至使趙國第一次擁有了主動權。此外,它還能完全消除廉頗的怨恨,化干戈為玉帛,令虎視眈眈的秦國“不敢加兵于趙”!
我們應當讓學生明白的是:本文不僅表現了藺相如的機智與勇敢,以及以國為先,還表現了他出色的口才。所以,我們反而可以牢牢抓住廉頗對藺相如的這句“徒以口舌為勞”的評價,去解讀司馬遷對藺相如的口才的贊賞,我相信只有引導學生去關注藺相如的“口舌”之功,才能培養學生重視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形成新時代的口才觀念,這無疑對學生的發展有著無限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