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一
很早就知道,他崇拜杜甫。也知道,他不會輕易屈服。
或許他永遠不及我的灑脫,我的漂泊,他有著太多的牽絆和無法冷漠。
許下了他奮斗終點。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幾十個年頭后,我們之間似乎隔著太平洋,唯一忘不掉他無可奈何的脊梁。
多年前,他終于如他的偶像,放棄了政治理想,寄身于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劇團,經營的是現在紅的發紫的二人轉。是有些大材小用了,那時卻是他生活的全部寄托。
然而即使放棄了這么多,他的前途依然迷茫,道路的荊棘也仍舊旺盛。
不知他是得罪了誰,劇團的執照被滯留了。整個劇團十幾口人眼巴巴的無所事事,心也渙散的不行。最急的是他,飯菜亦索然無味。
有人遞給他“金點子”。
“文化局長的兒子今天結婚,你給上點貢,保證能行。”
“上貢?”
那人以為他在裝,可他真的涉世未深。
“就是送禮,錢?!”
“這樣不好吧,我們本就是清白的,送禮豈不是玷污了自己?”
他似乎點點頭,若有所思,該不該就這樣沉淪,甚至碩說是“墮落”?他驚異著強笑著告訴我:“你看得到,我也明白,我已經離我的理想背道而馳了。可是,我真的盡力了。”他臉上抑郁而生的紋落已證明了一切。
最終,他把紅包投進了捐款箱。
之后呢,也許他是放棄了事業。但永不會放棄理想。五斗米,不值得他去折腰,他的氣概,他的胸懷。
一千多年前,他的名字叫“子美”。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二
觀杜甫。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詩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詩史”,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常客,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讀杜甫。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三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題記
紅日高垂,云卷云舒,春日草木郁郁蔥蔥。長安書齋中,攤平宣紙上,一片濃墨連篇,執筆落下的,是杜甫對摯友李白的殷切思念。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人們總喜歡對比,尤其是生在同一時代的名人。若說李白與杜甫在同一時代卻又有點不妥,因為前者在盛唐肆意,而后者的人生卻在晚唐才緩緩展開。可是雖說時代不甚相同,但天才間的惺惺相惜卻也讓他們成為了摯友。而他們的對比,也由此開始。
李白生于盛唐,他寫的詩,浪漫奔放,受到當時的游俠和求仙風氣的強烈影響,游俠和求仙不僅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他詩歌的一個鮮明特色。
可杜甫卻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的一生中,極少有這種生活,唯一涉及到的,還是他與李白攜同云游的日子里,他寫的詩,大都沉郁頓挫,帶有深深的悲慨色彩。
若是李白的人生讓人嘖嘖稱奇,而對杜甫的人生則只有一聲長長的嘆息。
杜甫的人生可以說是悲慘的,落第,被貶,流亡,戰亂,家散,國破……最終也逃離不過一個貧困潦倒,郁郁病終的結局。
744年,杜甫初遇李白。“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這不僅是杜甫對商賈勾心斗角生活的厭煩,還是接觸李白時油然而生的感觸。天才們的相遇總讓人覺得相見恨晚,李白大杜甫十一歲,兩人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卻能一同游歷,談笑風生。
最后二人分手后,卻再也沒有相見了,“石門上的金樽也沒有‘再開’”。李白在分別后又陸陸續續結識了許多好友,他的詩中也再沒有他了,而杜甫卻愈加思念對方從而留下許多名句,直至李白離世。從這,也可以看出兩人的不同。
李白像是雄鷹,向往無際的藍天,不會為了某事或某人牽絆太多,他喜愛漫游,喜愛新事物,所以他是浪漫的,極具個人主義色彩;而杜甫卻在這方面顯得更一往情深些,他喜歡懷念美好的往日,因此也對現實認識得愈加透徹,所以對黑暗十分敏感,顯得更為憂時憂民,悲天憫人。
這樣的杜甫也不由得讓人感嘆社會的巨大影響,在這樣一個戰火飄零的年代,它既毀滅了杜甫,可又成就了杜甫。它毀滅了杜甫沉穩安定的生活,毀滅了杜甫溫馨美好的家庭,可古人有云“國家不幸詩家幸”,正是這樣流離漂泊的生活才讓杜甫留下了無數佳作。
杜甫和李白的人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比起李白,杜甫的一生就像是繁華落盡,枯葉化蝶的凄涼。與李白的會合,對于他來說,是段不可多得的友情,對于我們來說,卻是寶貴的財富。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四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題記
紅日高垂,云卷云舒,春日草木郁郁蔥蔥。長安書齋中,攤平宣紙上,一片濃墨連篇,執筆落下的,是杜甫對摯友李白的殷切思念。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人們總喜歡對比,尤其是生在同一時代的名人。若說李白與杜甫在同一時代卻又有點不妥,因為前者在盛唐肆意,而后者的人生卻在晚唐才緩緩展開。可是雖說時代不甚相同,但天才間的惺惺相惜卻也讓他們成為了摯友。而他們的對比,也由此開始。
李白生于盛唐,他寫的詩,浪漫奔放,受到當時的游俠和求仙風氣的強烈影響,游俠和求仙不僅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他詩歌的一個鮮明特色。
可杜甫卻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的一生中,極少有這種生活,唯一涉及到的,還是他與李白攜同云游的日子里,他寫的詩,大都沉郁頓挫,帶有深深的悲慨色彩。
若是李白的人生讓人嘖嘖稱奇,而對杜甫的.人生則只有一聲長長的嘆息。
杜甫的人生可以說是悲慘的,落第,被貶,流亡,戰亂,家散,國破……最終也逃離不過一個貧困潦倒,郁郁病終的結局。
744年,杜甫初遇李白。“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這不僅是杜甫對商賈勾心斗角生活的厭煩,還是接觸李白時油然而生的感觸。天才們的相遇總讓人覺得相見恨晚,李白大杜甫十一歲,兩人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卻能一同游歷,談笑風生。
最后二人分手后,卻再也沒有相見了,“石門上的金樽也沒有‘再開’”。李白在分別后又陸陸續續結識了許多好友,他的詩中也再沒有他了,而杜甫卻愈加思念對方從而留下許多名句,直至李白離世。從這,也可以看出兩人的不同。
李白像是雄鷹,向往無際的藍天,不會為了某事或某人牽絆太多,他喜愛漫游,喜愛新事物,所以他是浪漫的,極具個人主義色彩;而杜甫卻在這方面顯得更一往情深些,他喜歡懷念美好的往日,因此也對現實認識得愈加透徹,所以對黑暗十分敏感,顯得更為憂時憂民,悲天憫人。
這樣的杜甫也不由得讓人感嘆社會的巨大影響,在這樣一個戰火飄零的年代,它既毀滅了杜甫,可又成就了杜甫。它毀滅了杜甫沉穩安定的生活,毀滅了杜甫溫馨美好的家庭,可古人有云“國家不幸詩家幸”,正是這樣流離漂泊的生活才讓杜甫留下了無數佳作。
杜甫和李白的人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比起李白,杜甫的一生就像是繁華落盡,枯葉化蝶的凄涼。與李白的會合,對于他來說,是段不可多得的友情,對于我們來說,卻是寶貴的財富。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五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場秋涼。他伴著開元盛世誕生,正是因為經歷過繁華,才會在落寞時嘆息。在人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的夙愿,從來不是獨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賑濟蒼生。為此,他苦苦尋覓,卻無奈落得蕭索。只是,長大后才發現,原來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穩。
如果說,李白的詩是以夢為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筆為刀。越是到后來,他看得越清晰,社會的動蕩,時局的動蕩,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筆下出現。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輕,下筆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個時代的暗淡。
就像,孤燈一盞,照不亮萬張乾坤。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詩中之詞再犀利,也阻擋不了奸佞小人在廟堂之中翻云覆日。那份赤誠之心,終究沒能被那個王朝真誠安放。為了走入廟堂,他投詩干謁,卻只落得個“野無遺賢”。奸佞之詞,還真是諷刺。
長安,繁華是別人的,喧嚷是別人的,歡顏是別人的,他像個局外人,望著宮闕樓臺,默然嘆息。那段日子,杜甫在命運的輪盤上,彷徨無措。長安月冷,一紙涼薄。后來,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在逃亡過程中不幸與家人走散,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忘為國效力。只可惜,統治者從盛世的夢中驚醒時,卻至萬千蒼生于不顧。車轅亂撞,那是他們逃跑時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正是那年,杜甫走進了宦海,可是,身為官員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學不會虛與委蛇。他沒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這是杜甫很難在這個刀光劍影,尸橫遍野的地方立足。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貶官。正是應了那句話——亂世之中,人如秋草。杜甫歷盡了蕭瑟飄零,卻依舊不知何處落腳。
生活這盤棋,并非我們落子。五十九年的歲月,杜甫過得足夠厚重,雖不艷麗,卻足以驚艷世人。他是杜甫,記掛蒼生,已被蒼生記掛。他是杜甫,千年歲月,他的名字與故事不曾被磨滅。大唐盛世,那個跳出來冷眼旁觀的人,叫做杜甫。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六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江漢》中這兩句詩是對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寫照:獨立于茫茫宇宙之間,詩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獨和無力,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出詩圣杜甫博大的胸懷以及對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這樣一個現實主義詩人,讓我們銘記于心的緣由何在?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不能引發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后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而觸怒了肅宗,被貶于四川。后來,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里,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后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
杜甫并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于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于發現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發生黑絲”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無愧于獨立天地之間的詩圣之稱。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七
《刺客列傳》描寫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高漸離六個人的事跡,始于曹沫,終于高漸離,他們的悲劇性也在逐步加強,只有曹沫一人全身而退。這六個人之中,知名度最高的無疑是荊軻,荊軻的事跡被千百代文人墨客傳唱,可其余五個人被淹沒在歷史的風塵之中,不為大部分人所知曉。其實,他們六個人的事跡都是令人扼腕嘆息,蕩氣回腸。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句話被豫讓提出來,就成了刺客的信條,他們不顧家人,不計生死,就是為了“知己”這兩個字。前面已經說過,荊軻的知名度最高,可是現在看荊軻與太子丹的交往,其中摻雜了太多的利益,并算不得是知己。唐朝司馬貞《史記索隱》轉引來注解《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荊軻與太子丹游覽東宮,荊軻拾瓦投蛙,太子丹捧著金丸給荊軻。他們又一起乘千里馬,荊軻說千里馬的肝好吃,太子丹就殺了千里馬把肝給荊軻吃。荊軻在宴席之上說歌女的手美,太子丹就把歌女的手剁下來放在玉盤里送給荊軻。太子丹的所作所為,實在是有諂媚之嫌。荊軻雖然為人深沉好書,與賢豪長者相結,但是也是郁郁不得志的,每天和狗屠、高漸離在市集之上相樂相泣,旁若無人。太子丹對荊軻也算是有“知遇之恩”了,但是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說君子之間的交往不摻雜利益,可太子丹與荊軻并沒有做到這一點,連荊軻也說“太子遇軻甚厚”。所以太子丹為荊軻準備好要去咸陽時,荊軻準備等自己的同伴,但是太子丹并不信任荊軻,以為荊軻要反悔,試探地說“丹請先遣秦舞陽”,他們連朋友之間最起碼的信任都沒有,更談不上是知己。太子丹對荊軻不薄,荊軻去刺殺秦王,就有了“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意味。
但是,古往今來似乎沒有人去注意這些,荊軻成了千古刺客的偶像,這和太史公偏愛荊軻有關,《刺客列傳》里,荊軻所占文墨最多,其故事性也最完整,還有他身邊諸如田光先生、高漸離等一批朋友所渲染出來了強烈的悲劇氛圍。文人墨客也寫詩作賦詠嘆荊軻,例如陶淵明《詠荊軻》中說:“其人雖己沒,千載有余情。”這其中自然也有荊軻他一諾千金,視死如歸的緣故,但是《刺客列傳》其他五人并不缺乏這一特點,所以,這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與其他五人相比,荊軻的敵人是秦始皇。
秦始皇他“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雖然他并不是完美的,他譽滿天下同樣也謗滿天下,可這并不能抹殺他奠定中國封建王朝基礎的功勛。而一個人所能達到的高度,通常是由他的對手來決定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在歷史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竟然敢刺殺他的荊軻當然也在歷史上揚名。尼采說過,慎重地選擇你的朋友,更慎重地選擇你的敵人,朋友可能影響你的成就,敵人會決定你所能達到的高度。所以,遇到一些人做出一些事,不要隨便去和他理論生氣,不是所有人都配當你的敵人。
《刺客列傳》里,最成功的刺客要算曹沫了,曹沫挾持齊桓公,既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逼齊桓公交出了侵占魯國的土地,自己又全身而退。專諸雖然達到了自己目的,以魚腸劍殺了吳王僚,可自己也丟了性命。接下來的豫讓、聶政、荊軻、高漸離,不僅沒有完成任務,自己也丟了性命。而且秦王因為被荊軻行刺大怒,發兵攻燕,逼迫燕王喜殺了太子丹,為燕帶來了禍患,但他們都是義薄云天、視死如歸的死士,其悲劇結局可歌可泣,讀來蕩氣回腸。我認為這其中最令人扼腕嘆息的一位,是高漸離。
畔送別荊軻時,流傳千古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就是高漸離為荊軻踐行之作。似乎在這個時候,高漸離就已預見到荊軻悲劇的結局,并決定自己也踏上這個沒有回頭路的征途。這是何其悲壯的畫面!他與荊軻的友情可見一斑!當秦始皇通緝太子丹和荊軻的門客時,門客們都潛逃了。高漸離更名改姓給人家當酒保,伺機接近秦始皇。秦始皇因為愛惜他的才能,熏瞎了他的雙眼,令他擊筑,高漸離便把鉛放進筑中,再進宮擊筑靠近時,舉筑撞擊秦始皇,當然沒有成功,被殺。但是這個時候,秦始皇已吞并燕國,這時再刺殺他,已沒有什么意義。更何況,高漸離不會武功,他成功的幾率微乎其微,然而高漸離這個擊筑國手卻義無反顧,這似乎有些尋死的意味。或者,他只是想已一死來告慰荊軻這個朋友,這個這才是真正的“士為知己者死”!他只是為義而死,其中不摻雜任何的金錢、收買、報恩、等等齷齪,死得轟轟烈烈。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的詩句描寫了一個冷酷無情卻又俠肝義膽的刺客。刺客,或者說殺手,這個職業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古老傳統卻又有著奇特的旺盛生命力。但是,春秋戰國那個君子之間爭霸的時代過去,“士為知己者死”的刺客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是陰冷的暗殺、丑惡的血腥,這怎么不令人懷念那些舍生忘死、舍生取義的刺客豪俠!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八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不能引發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
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后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
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 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 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里,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后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 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 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
杜甫并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于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于發現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發生黑絲”的吧!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無愧于獨立天地之間的詩圣之稱。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九
杜甫是大家都知道的大詩人,都說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那同樣杜甫也是一個特別傳奇的人物。
其實對于歷史上的帝王,都有正史記載,而文學家記載的相當少,但是他們留下的作品已經足以證明他們在歷史上的成就。我今天看了馮至的《杜甫傳》通過部作品我重新認識了杜甫。
杜甫是我國歷史上有數的幾個偉大詩人里面的一個,由于他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寫出了許多反映與批判現實的、不朽的詩篇。在過去無論多么黑暗的通知下,那些詩都不曾停止放射它們的光芒;杜甫出生在一個屬于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家庭里。他是晉代名將杜預的第十三代孫。
杜甫年輕時和很多年輕人一樣自高自大,夸張甚于實質。當時就流傳著很多關于他的傲慢的言行。他自己常說,他的文章超過屈原、宋玉、他的書法勝過王羲之。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堯舜,在文學上把屈原賈誼、曹植、劉禎都不看在眼里。從這里我能看出來一個放蕩不羈,心高氣傲的年輕人的張狂。這一點和李白也非常像,李白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而杜甫也有“會當云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
杜甫早年成長在唐朝發達的“開元盛世”。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母親在他幾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杜甫小時候經常生病,由于身體不好活下來也算是一個奇跡。杜甫七歲開始學詩,九歲開始學書法,他不斷地作詩、寫字、學習。杜甫出生的地方在洛陽附近,杜甫身受洛陽文化的熏陶,在他常常上樹折取梨棗的年齡,已經由于他的詩文在洛陽顯露頭腳了。
年輕的杜甫喜歡出門遠行,他喜歡結交好友,欣賞祖國的好山好水。杜甫漫游了十年,經歷了不少秀麗和雄偉的山川,認識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后來“安史之亂”他看到民不聊生,官吏欺負百姓。這一段時間他改變了自己的風格,他開始關心平民百姓。于是他寫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別。
杜甫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他的詩句豪邁灑脫。盡管他一生經歷了很多的磨難,他慢慢變得成熟。他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不得不說杜甫是一個傳奇的人物。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得來不易,我們要做一個內心豁達的人。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十
杜甫少年時代可謂是十分肆意,家族中出過名將也出過能臣富貴,自是不用說的。他追求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歷覽山河家國,心中滿腔抱負。鮮衣怒馬的少年郎還曾寫過“詩是吾家事”“吾祖詩冠古”這類狂放的詩句。在詩中,杜甫豪情萬丈,充滿自信,狂放傲氣。杜甫恰逢青春年少,意氣風發之時,站在高高的泰山頂上,傲視天地,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嘆。這也說明,在杜甫的體內曾流著狂放和熱血。
二十三歲的杜甫赴洛陽應試,遙想著未來在朝堂上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為國家效力。只不過,世事總是不如人愿。應試不第,失敗并沒有將他打敗,他仍然抱著為國效力的真心。然而,再一次的應試中,仍然落榜。想要在朝堂上一展才華的愿望落空。此時已經三十好幾的杜甫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一無是處,是否真的毫無才華。但他仍舊充滿熱枕,不忍放棄。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嘗試了許多他年少時曾不齒的辦法,最終當上了一個小官。只不過官職太小,職權太低,他為國家、為人民的抱負無處施展,官場不得志。這個時候的杜甫,又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恰逢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而后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這個時候的杜甫,一定在痛苦著,掙扎著,不甘心就這樣郁郁一生。他的世界是苦難深重的。
家國沉淪,他的生活條件也從原本的富貴安逸淪落到窮困潦倒。要名氣沒名氣,要地位沒地位,要金錢沒金錢。似乎他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過,曾經擁有的也已失去。人間所有苦痛,他都嘗了一遍,一般人可能就此沉寂無聲,自生自滅了,可是,在黑暗中他無數次昂起頭,強撐病體,寫了1400首詩,3天一更,頻率驚人,直到他離開人世,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談及杜甫,人們永遠忘不了他的憂國憂民,忘不了他滿頭白發依然心懷國家。“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種“艱難苦恨”也許就是人生的艱難和抱負無成的苦恨,“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恐怕是他生平最大的愿望了。
如果說,李白的詩里是狂浪不羈、直沖云霄的奔放。那杜甫的詩里就是在歷遍世事的磨難后,依然隱忍著,對家國抱有希望。他是曾年少熱血的杜甫,是田園牧歌的杜甫,是以衣換酒的杜甫。雖然朝堂上沒有他的位置,但是,唐詩的巔峰一定有他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