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想變成校園里的一棵樹篇一
一天晚上,我看著夜空中的星星,許了一個愿望:我要變成一棵樹。等我睜開眼睛,發(fā)現(xiàn)我的身體變成筆直的樹干,雙手變成了粗壯的枝干,頭發(fā)變成一片片綠油油的樹葉。
早晨,我拖著晶瑩的露珠,搖晃著樹干,向人們投去清晨的第一句問候;中午,我投下片片樹蔭,為人們遮擋烈日;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回到家中,我用沙沙的歌聲掃去了人們一整天的勞累;夜晚,我送走最后一批夜班工人,望著東邊即將升起的太陽,再次準備好了清晨的工作。
我此時此刻,作為一棵樹,一棵參天大樹,我非常的慶幸:我粗壯的枝干,可以成為鳥兒藍天之夢的起點;我綠油油的樹葉,可以成為螞蟻的雨傘;我高大的身軀,可以成為城市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
忽然,一陣響亮的聲音把我從美夢中叫醒,我睜開眼一看,是媽媽叫我起床呢!哎!要是這個夢是真的該有多好??!
我想變成校園里的一棵樹篇二
我是一顆普普通通的樹。生長在甘肅舟曲的一片林子里,過得十分快活,但有件刻骨銘心的事,令我難以忘懷。
從前,這里的人們對我們很友好,還呼吁“植樹造林”。我也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動。我和我的伙伴們在我們的這片棲息之地過的非常愉快,笑呵呵的。還有一些小鳥在我頭上安家,生子。也時常和他們玩鬧。
就這樣,過了許久。一天清晨,我們林子里來了一群人,我本想他們是來看我的,沒想到,那是一群見益忘義的小人。我看見他們拿著許多斧頭,鋸子。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銀光。他們的樣子很兇惡,我害怕極了,不是發(fā)顫。心里只想著:不要砍我不要砍我……幸好他們沒有鋸到我。但我聽到了伙伴們被鋸子拉扯的呻吟聲。他用貪婪的目光玩著我們,我哆嗦著。眼睜睜的看著我的伙伴被抬走。只聽見他們說:“唉,老三,你不就是蓋個房子嗎?不要太多木材吧?”另一個人又說“我這次要蓋個四合大院,要用很多樹,反正政府又不罰款,多砍幾根也沒關(guān)系。今天是看不了那么多了,明天再來吧?!闭f完他們就走了。我提心吊膽地等這件可怕的事情過去。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他們又來了,而且來的人更多了,自然砍得也就多了,幸好我個子小,不然我也要拉去做房子了。
他們走后,這片林子的樹就更少了,在這片禿裸的山坡上,只有一些小樹立在上面,顯得很孤單。現(xiàn)在時不時地就刮起風(fēng)沙。幸好我還擋得住。
一天,我頭上的小鳥家竟連聲招呼都不打,就急忙飛走了。下午,一位叫泥石流的家伙氣勢洶洶的從山頂上猛沖下來。左沖右撞,一路上撞倒了花花草草。我和伙伴們吃力的擋著,可終不是他的對手。我的伙伴們都連根拔起,我也身負重傷。
婪的人為了自己的欲望,竟違背自己的諾言!
我想變成校園里的一棵樹篇三
假如我會變,我要變成一棵參天大樹,因為書可以給人類帶來許多益處。
不知為什么,突然冒出了這個念頭:我想成為一顆樹。而這個念頭一出現(xiàn),便縈于心,藏于懷,揮之不去。
童年是在林區(qū)度過的。也許是生于斯,長于斯,愛于斯的緣故吧,小時候便對樹有一種深深的感情。故鄉(xiāng)在長白山的腳下,無論你站在何處,極目四望,都是樹的海洋。那高大、挺拔、直聳云霄的樹,便站成了我兒時的形象。
長大后,我見過北方牡丹江的地下森林,也見過南國西雙版納的熱帶原始叢林,它們或歷經(jīng)千年而仍屹立不倒,或雖萬藤纏繞而爭高直指。樹,就是樹。它不像花朵一樣那么鮮艷奪目,卻堅實可靠,擁護著那片土壤,照看著那片陰涼。
我想成為一顆樹,一半在土里安詳,一半在風(fēng)里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我想成為一棵樹。走累了你可以靠著我休息;天熱了,你可以依著我乘涼;下雨了,我就是為你擋雨的一把傘。而一旦雨過天晴,你又有了精神,就可繼續(xù)你的路程,不必在乎我的感覺。因為我只是一顆樹,我不會失望,不會抱怨,更沒有仇恨。我能做的,只是默默的付出,無悔的奉獻。
我想成為一棵樹。就那么靜靜的生長著,默默的扎根于一個地方,時間的年輪一圈又一圈,或許深刻,或許永恒,追逐陽光的高度,雨露的富足。
我想成為一棵樹。沒有思想思維,沒有憂慮煩惱、沒有欲望仇恨,有的只是愛的一顆樹。
我多想成為一顆樹,站在你一生必經(jīng)的路旁!
我想變成校園里的一棵樹篇四
我是一棵樹。但我不是一棵普通的樹,而是人們心中的一棵樹。我和普通的樹一樣都會經(jīng)歷生長、繁殖、死亡三個生命過程。
我之于人,猶翅膀之于鳥,我是飛翔的翅膀。
“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是xxx心中的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金還復(fù)來”是李白心中的樹;“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是王昌齡心中的樹;“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杜甫心中的樹;“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是李賀心中的樹。
正是由于這心中的樹,多少人材成其偉業(yè),才不至于輕生。貝多芬自幼不幸,遭受父親冷酷的待遇。在他長成少年時,他又失去了他心中認為唯一的親戚——慈愛的母親,過度的悲痛使他接二連三地得了幾次大病,尤其是一次毀了他的容貌。后來他又發(fā)展到耳朵失聰明能干,但他仍相信“誰也無法戰(zhàn)勝我,我要死死握住命運的咽喉”。他一次又一次從死亡的邊緣逃脫出來。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世界不曾給他歡樂,他卻創(chuàng)造了歡樂給予世界!
中國革命先行者——xxx先生四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地為中國的獨立富強耗費了畢生精力,但他自己別去家鄉(xiāng),僅有書籍,一所華僑捐獻給他的小住宅。他是如何堅持下來呢?正是他心中有“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這棵樹。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小說《最后一片葉子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年輕的女畫家瓊西因患肺炎,危在旦夕,用醫(yī)生的話說:“他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復(fù)希望,這一分希望就是他想活下去的念頭。已是深秋的時分了,瓊西開始數(shù)窗外一棵老極了的長青藤上的葉片。她確信,當(dāng)最后一片葉子脫落的時候,自己就該去了。可是,藤條上剩下的一片葉子卻任憑風(fēng)吹雨打,總也不肯脫落。瓊西因此受到了鼓舞,病勢一天天好起來,最后,她終于感到“想死是有罪過的”,在醫(yī)生的治療下,身體奇跡般地痊愈了。她也憑借著心中的樹驅(qū)趕走了死神。
拿破倫因有心中的樹而戰(zhàn)勝了攻法聯(lián)軍;勾踐因有心中的樹而滅了吳國;哥白尼因有心中的樹而提出了日心說。
這心中的樹即信念。信念使人重新樹立生活下去的信心,信念使人更堅強、更樂觀。
蘇軾曾說:“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松下幸之助也曾說:“在荊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開辟出康莊大道。
愿每個人心中的那棵樹永遠不倒,而是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