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寫三國演義的讀后感篇一
有這樣一本書,屹立在文學的巔峰,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名字是—《三國演義》。它講述了一個有大量英雄的多事之秋的故事。各行各業的英雄們放棄了他們的生命,忘記了他們的死亡,為他們的國家和雄心而戰。“東漢末年,三國被分成三個國家,戰爭連綿不斷……”聽著這首歌,看著《三國演義》,我似乎在書中進入了一個飽受戰爭創傷、才華橫溢的時代。
諸葛亮的智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有八英尺高,看起來像一頂玉冠,戴著一條黑色的絲綢圍巾,穿著一件鶴形斗篷,英俊而優雅。他感覺像個仙女。他足智多謀,運籌帷幄,在千里之外獲勝。他在河東的時候,從草船和東風里借了箭,放火燒曹操的營寨。所有這些都不是上帝寫的,這可以被視為一個詳盡的策略。他不遺余力地幫助漢朝。他死了。《出師表》顯示了他的勇敢。他七次離開祁山,與吳會師攻打魏,最后病死。這是可悲的。
我不為曹操的懷疑感到羞恥。在這次的《憤怒的殺死呂伯奢》中,我徹底地表現了他的懷疑。呂伯奢一家本來是要招待曹操殺豬的。曹操一邊磨刀一邊看見了他們。曹操認為他要殺了他,所以他殺了所有的呂伯奢家族。他還說,“寧教我打敗世界,不教世界打敗我”,這顯示了曹操的性格。然而,他自己也是一個當之無愧的霸主。他很有天賦和策略。小時候和劉備一起燒酒時,他說“天下英雄,只有天下領袖和曹兒”。讀到這里,曹操的勇猛自然躍然紙上。
《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受益匪淺的好書。走近它,品嘗它。它會讓你愛不釋手,深深陶醉在這個激動人心的世界里。
寫三國演義的讀后感篇二
每天閱讀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知不覺,看了3遍《三國演義》,記得有人說,兒童不適合看《三國演義》,太暴力,太血腥。我想,這要看讀者,我看到的就不是這些。
三國演義是歷史上第一部章回體小說。描寫了公元三世紀以劉備曹操,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戰爭。書中描寫了很多有名的戰役,比如赤壁之戰,官渡之戰……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講的是曹操統一北方后,決定南下,一舉統一。劉備派諸葛亮舌戰群儒,周瑜魯肅支持下,孫權決定抵抗。周瑜利用北軍多不慣水戰及發生疾病等弱點,定下火攻策略,并實施苦肉計,派黃蓋詐降。曹操輕信,登上用鐵索連在一起的戰船,諸葛亮借來東風,黃蓋順風直撲曹軍水寨,曹操大敗北還。從這次戰役中我明白了,敵人不一定是絕對的敵人,也可以變成朋友。就像我們平常學習,小組之間的成員雖然存在著競爭,但我們可以互相合作,取長補短,以達到最好的狀態,打造最強小組團隊,一起合作打敗其他小組成為優勝小組。
書中人物眾多,但各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我印象深刻的有“智絕”——諸葛亮,“奸絕”——曹操,“義絕”——關羽。我最佩服的是諸葛亮。諸葛亮機智勇敢,臨危不亂,神機妙算……優點多得數不清。
在《空城計》中,司馬懿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諸葛亮就讓士兵大開城門,命令二十個士兵裝作百姓在城門口低頭灑掃。諸葛亮呢,坐在城樓上悠閑地彈琴,司馬懿以為有伏兵便退兵了。讀到這里我明白了:做事情只有自知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司馬懿就是吃過諸葛亮的一次虧,他心虛,懷疑諸葛亮使用大計,就不聽兒子的勸告害怕地推退兵了。諸葛亮就是算準司馬懿的這點,才敢大唱空城計。還讓我明白了:遇到困難,不要慌張,要靜心思考,才能想出萬全之策。
讀《三國演義》,他還激發我對歷史的濃厚興趣,促使我不斷深入了解各方面的知識,鞭策我不斷努力學習。
寫三國演義的讀后感篇三
《三國演義》這本書一開始看到它時,我就對它“情有獨鐘”。從青少年版到珍藏版都有百讀不厭。《三國演義》的每一個故事對于我來說都是一次奇妙的夢幻之旅。這就是我喜歡讀《三國演義》的原因吧!
每當我看《三國演義》時腦子里不禁浮現出這些人物,比如:狡詐多疑的曹操,禮賢下士的劉備,機智聰明的諸葛亮,多才多藝的周瑜,膽小怕事的劉禪……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賢相的典范,又是道德智慧的化身。大家一定都看過《七擒孟獲》這個故事吧!他不禁讓我聯想了“擒賊先擒王”這句話,諸葛亮討伐孟獲,雖然孟獲是邊區叛亂族的首領,但還是被諸葛亮多次捉住,最后孟獲還是心服口服,歸順了蜀國。諸葛亮最后一次擒住孟獲時真的是擒住了孟獲嗎?不,不是,是擒住了孟獲的心。雖然他在話里面也是個有謀略的人,可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碰到了諸葛亮,可是諸葛亮為什么不殺了孟獲一了百了呢?是因為諸葛亮是一個心胸寬廣,以德服人的君子,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的擒住孟獲,說明諸葛亮在攻孟獲的心。天地間最廣闊的不是大海,不是天空,不是大漠,而是人的胸襟——諸葛亮三翻五次擒住孟獲,又放走孟獲而沒有趕盡殺絕是讓孟獲心服口服于他。
由此我便想到了我們的茅老師,每當我們犯了錯誤,茅老師總是將我們叫到辦公室,對我們敦敦教導。茅老師的這種“通過講道理而不是用蠻力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正是像故事中的諸葛亮嗎?我慶幸遇到一位明理的好老師。
通過這篇文章,我明白了解決問題還是該動動腦子,不能靠武力解決,只有以智取勝,以德服人,才能更好地解決矛盾,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都一樣。希望通過努力學習,都能成為像諸葛亮一樣有智慧,有謀略,有胸襟的人!
寫三國演義的讀后感篇四
寒假時,爸爸推薦我看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我當時不太愿意,覺得這有什么好看的,還不如看電視呢,但是當我看了幾頁后發現羅貫中這本書寫的真好。
我印象最深的情節是關羽被孫權殺害后張飛、劉備、曹操都悲痛欲絕,因此張飛天天借酒消愁,還有馬鞭抽打士兵,士兵想報復就殺了張飛。劉備聽聞就向孫權開戰,可是他太大意軍隊被火燒光了,劉備生了大病不久就去世了。
關羽在孫權的逼迫依然一字不說,就讓我想到在抗日時有一些戰士被俘后依然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非常有骨氣。
讀了這個故事后,我認為關羽非常勇敢,在死前依然想著劉備,劉備也特別重情重義,一心只想著給他報仇,雖然因為大意打了敗仗,但我還是被他們濃濃的兄弟情給感動了,張飛也很夠意思,關羽此后失魂落魄,但他抽打下人就不對了,我覺得遇到事情最好不要用蠻力,要慢慢來。
一本好書影響了我一生,這本書讓我知道世間兄弟情無處不在,要珍惜自己的朋友。
寫三國演義的讀后感篇五
讀三國,做一個像關羽一樣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讀三國,做一個像夏候惇一樣的熱血真英雄。
讀三國,做一個具有超級陽剛之氣的人。
……
《紅樓夢》中有一回襲人說寶玉的話:“每日又不習文,又不學武,又怕見人,只愛在丫頭群兒里鬧。再者,也沒個剛氣兒。”這句話其實是襲人不客氣地批評寶玉太女人化了。男孩子就要有點陽剛氣,一個男人若有“脂粉氣”,說話娘娘腔,做事優柔寡斷,沒有擔當,缺乏主見,婆婆媽媽,膽小怕事……其實是特別不好的。
自古以來,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要有點剛氣兒。汪老師認為,通過閱讀《三國演義》可以較好的讓小孩子明白什么是男子漢,什么是熱血男兒,什么是英雄本色。
就在前些天,我在給學生講名著《三國演義》時,汪老師重點講到了曹操手下的一員猛將——夏候惇。他是曹操的老鄉,是其最早的將領之一,特別勇猛善戰。
汪老師重點和同學們精講了第十八回《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故事,他把自己受傷的眼睛塞進嘴巴吃了,同學們在課堂中都聽得異常興奮,簡直不敢相信有這事。
卻說夏侯惇引軍前進,正與高順軍相遇,便挺槍出馬搦戰。高順迎敵。兩馬相交,戰有四五十合,高順抵敵不住,敗下陣來。惇縱馬追趕,順繞陣而走。惇不舍,亦繞陣追之。陣上曹性看見,暗地拈弓搭箭,覷得親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于口內啖之。
細讀以上文字,羅貫中用極簡,生動、細膩的幾筆就勾勒出一個讓人驚心動魄的熱血漢子,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汪老師不得不對羅貫中的文筆服氣。
此處,以寫夏侯惇為主,沒有華麗的鋪陳,沒有多余的描寫,從動作,語言上一氣呵成!
汪老師再來分析情節,夏候惇被曹性射中左眼,在戰場上直接拔箭吃掉受傷的眼睛,這真是鐵血真漢子啊!
至于他吃眼珠的理由是“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這樣寫也反映出夏侯惇自己的道德觀、倫理觀是符合中國傳統思想的。
據汪老師所知,古人遵從《孝經》里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古代的人無論男女成年后一般就不再剃發,也都是源于這個傳統。自己的生命,都是來自于父母,為了表示對父母的孝,是不能隨便毀傷的。例如:古人有言:“身體發膚,不敢毀傷,圣人之訓也。”
當了解到這些中國文化背景后,我們才能明白夏候惇為什么當時要把自己受傷的眼睛吃掉。他這樣做并不是粗野的表現!而是緣于以上原因,所以他啖睛時,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在當時封建社會里,這恰恰是一個人重孝之表現。
另外,從小說的情節來講,當時夏候惇能忍受左眼被曹性射中的劇痛,直接用手拔箭,連眼珠也一起拔出,這絕非平常人能忍受的痛苦。并且他在負傷后,殺掉了曹性,報了一箭之仇。可見夏侯惇的戰斗力還是很高的。大多數人一只眼睛傷到這樣之后,恐怕直接用手捂住眼睛,然后另一只眼睛也睜不開了,直接后退跑人完事。但是,夏候惇一次重大的負傷,沒有讓他放棄職守,繼續戰斗,兩邊軍士見者,無不駭然。
關羽刮骨療毒后,大家都稱贊關羽了不起,夏候惇眼睛受傷瞎掉了,忍著劇痛繼續戰斗殺敵,可以說也是真正的英雄本色,亦著實了不起。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男孩子就要有膽色,有剛氣,有豪邁的一面。
一部《三國演義》汪老師讀出了英雄本色,讀出了男兒當自強的霸氣……頗讓人蕩氣回腸!
寫三國演義的讀后感篇六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天我來推薦一本好書,沒錯,正是四大名著之一、中國最早的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不過,今天我推薦的并不是平常人手一本的白話文版《三國演義》,而是岳麓書社的文言文版的《三國演義》。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朝廷腐敗,于是出現了許多的割據勢力,其中實力最強的分別是北魏、東吳、西蜀,進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最后,隨著一次次的戰爭,一次次的實力消長,三國合為一統的故事。
這本書讓我百看不厭,首先是因為這本書里的人物個性十分鮮明:在官渡之戰中,你可以看見斗志昂揚的曹操和高傲自大的袁紹;在赤壁之戰中,你可以看見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和心胸狹隘的周瑜;在長坂坡之戰中,你可以看見英勇殺敵的趙云和氣勢洶洶的張飛;在濮陽之戰中,你可以看見匆忙逃竄的呂布和英勇作戰的六將;在夷陵之戰中,你可以看見懊悔無比的劉備和有勇有謀的陸遜……這些人物無不各極其態,即使拋開書,這些人物仍讓我牽腸掛肚,難以忘懷。
如果只有人物個性十分鮮明,那還不足以讓我如此之喜愛,它的語言也很優美生動,光是描寫人物外貌就有一大串:劉備是“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如涂脂”;曹操是“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孫權是“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諸葛亮是“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司馬懿是“鷹視狼步,目能自顧其背”;周瑜是“資質風流,儀態秀麗”;關羽是“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如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陸遜是“身長八尺,面如美玉,體似凝酥”;張遼是“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呂布是“身高七尺開外,細腰扎背膀,雙肩抱攏,面似傅粉,寶劍眉合入天蒼插額入鬟,一雙俊目皂白分明,鼻如玉柱,口似丹朱,大耳朝懷”……這些文言文詞句,言簡而意味深長,讓人浮想聯翩,書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模樣,各有各的特點。讀過之后,仿佛他們就出現在你的面前,活靈活現。
最后,它的情節也非常精彩。連環計、苦肉計、美人計、詐降計、空城計以及三氣周瑜、七擒孟獲……這些故事都婦幼皆知,十分經典。
那么,聽我介紹完,你是不是已經蠢蠢欲動了?快和我一起拿起《三國演義》,去暢讀經典吧!
寫三國演義的讀后感篇七
我最喜愛的書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小說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到司馬炎建立晉朝期間的事情。
小說里,我認為最有趣的故事是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火燒赤壁和天下歸一。其中,我最佩服的人是武功超群的關羽,早年在家鄉仗義出手殺惡霸,逃命到涿縣和劉備、張飛結為兄弟,又在黃巾起義中立了大功。在溫酒斬華雄中,董卓的上將華雄一路殺了十八路諸侯中的一些將領。這種情況一直到了關羽上陣才破滅。曹操燒好酒后,還有人看不起關羽,但關羽殺華雄時,聲音如山崩地裂,關羽提人頭回來喝酒時,酒還是溫熱的。
在大意失荊州中,一向在打戰這方面所向披靡的關羽被殺了。但是擒住的關羽是孫權部下,關羽沒有投降,。東吳為了奪回荊州,派了年輕的陸遜用計讓關羽大意,支出大量的兵士攻打曹操的樊城。陸遜乘機占領了荊州。傅士仁和糜方因為跟關羽有仇怨,便向東吳投降了。最后關羽敗走麥城,只剩下三百將士,試圖沖出重圍,抵不過東吳大量兵力,被東吳擒住了。
關羽父子被殺,坐騎赤兔馬以絕食而死,和舊主關羽多年情義深重。
從中,我們感悟到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大意,不然就會像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
寫三國演義的讀后感篇八
提到三國,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三國演義》里一個個大名鼎鼎的英雄:智慧過人的諸葛亮,英俊瀟灑的周瑜,詭計多端的曹操……這個暑假,爸爸向我推薦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一書,給我以茅塞頓開的感覺。
在《三國演義》里,我們印象最深的是諸葛亮的計謀;五虎上將的勇猛;桃園三兄弟的情義……蜀國群英既然那么偉大,他們的王朝為何又是最早被滅亡的呢?《品三國》一書悄然為我解開了迷題。
眾所周知,蜀國的發展壯大離不開26歲就出山的天才軍師——諸葛亮。他巧借東風、草船借箭、唱空城計……能量幾乎可以與上天入地、大鬧天宮的齊天大圣相提并論。《品三國》卻一一指出了真相:借東風在氣象學上是說不過去的,如果借過也是周瑜借的,跟諸葛亮沒有任何關系。草船借箭也只是民間傳說而已,主角不是諸葛亮。實際情況是孫權曾乘舟前往曹操大營叫罵,狠罵曹操奸詐,于是曹操下令放箭,孫權的船一邊超重了,便下令讓船調轉方向。后人便有了草船借箭的神奇演義,從中反映的其實是孫權的智勇雙全,難怪曹操都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由此可見,《三國演義》小說講述的故事中,還是有許多值得懷疑的地方,等著我們去探索,等著我們去鉆研。
除了為我揭開“蜀國為何最先滅亡”這個謎題,《品三國》還讓我明白許多原本不太關注的歷史:曹操是怎樣“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隆中對》有哪幾個版本?關羽究竟是怎么死的?擁有百萬兵力的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為什么不敵區區幾萬兵力的曹操……一個個答案漸漸浮出水面,讓我加深對三國的了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群英令人尊敬,三國秘密無窮無盡。我愿意一次次走進這奇妙的時代,傾聽最真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