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學時,提高教學時間的利用效率。教案模板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來規劃和指導教學的一種工具,它能夠幫助教師有條理地組織課堂教學內容。如何編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模板是每一位教師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通過學習和借鑒教案模板范文,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表達能力。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一
本單元教育目標是: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結合自己的經驗,感知1千克和1克的質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稱量物體質量的方法,會選擇適當的單位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培養估計的意識。
3.在測量、比較物品質量的過程中進行簡單地、有條理地思考,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對身邊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有趣的比較活動,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課教學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經歷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過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2掌握用秤稱物品質量的方法,會選擇適當的單位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測量和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質量單位與生活的密切關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一、認識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調查了哪些物品的質量?(指名回答)。
2、老師也調查了一些。(展示)。
3、指導:我們調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質量單位。國際上用g來表示克,用kg來表示千克。
(二)認識秤。
1、說一說:拿出西瓜和梨?誰輕誰重?(學生根據生活經驗)。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們用什么來稱它們的質量?你們在哪見過什么樣的秤。(指名回答)。
3、認識各種秤(課件展示)。
(二)稱西瓜和蘋果。
2、放在天平中稱出西瓜和蘋果質量。(重點指導怎樣看臺秤)。
西瓜有多重?你們同意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蘋果有多重?你們同意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秤食鹽(認識1千克等于1000克)。
1、拿出一包500克的食鹽,先看看上面的標示的質量,然后稱一稱。(在克單位的秤上)。
2、拿出兩包來,先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再稱一稱。(在克單位的秤上)。
3、再放到千克單位的秤上,這兩個數有什么關系?使學生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三、稱土豆(或西紅柿)。
1、每人拿出一個2分硬幣,掂一-掂,告訴學生大約有一克,(或稱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學生輪流掂)。
3、估計有多重?拿一袋食鹽(硬幣)比較一下,估計有多重?(在教學時學生估計有500克時我的處理粗,應拿1袋食鹽讓學生比一比)。
4、稱一稱1個土豆。體驗形成。
5、教師稱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數一數。(體驗1千克大概是幾個土豆?)。
7、學生稱出一千克的土豆(學生小組秤)。
8、讓學生先估計一下有多少個?你是怎樣想的?
9、實際數一數?
10、放在結實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計——感受土豆幾克)——體驗1千克大概是幾個土豆?——體驗千克)。
四、稱水果糖。
1、學生拿出水果糖,估計有多少克?(疑問:還有必要嗎?)。
2、稱出1千克的水果糖(學生小組秤)。
3、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估計有多少塊?
5、數一數。
五:小結:在剛才的活動中,我們有什么收獲?
六:考考大家:
練習1:認秤。
練習2:選擇合適的單位(說說填的理由)。
六、生活中的數學。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二
說課稿方便老師更好說課,下面是小學數學《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范文,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1、教學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課標版第四冊第六單元“克和千克的認識”。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這節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根據目標和教學內容,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律,本節課主要采用實驗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知識,而且質量單位不象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基于這一現狀,我在課前布置學生調查并準備一些學習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從中學生積累了有關質量的生活體驗,然后再學習新課。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平時合作意識較強,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
在設計本節課的過程中,我側重于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給學生建立初步的質量觀念,使學生知道比較東西的輕重不能單靠眼睛觀察,必須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稱一稱。數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課開始我便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體有輕有重,引出質量單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進行估測和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反過來,學生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活動中,也能進一步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的觀念。為了達到這種相互促進的效果,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我采取了這樣一些措施。
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測量一枚二分硬幣和兩袋500克的鹽,讓學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讓學生說出生活中大約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如:說明“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來稱”,介紹一些常用的秤,讓學生認識測量的工具。
3、培養估測意識。如,在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后,讓學生說出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或1千克,給他們提供了先估測再實測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所得結果的差別,從而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三
一、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可與千克,初步建立1克與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估量物品質量的意識。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說一說、稱一稱的活動,自主體驗和交流合作感悟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會與他人交流合作,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因此,本節課要突破的重點及難點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理解1千克=1000克。
二、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掂一掂、稱一稱,初步認識克、千克。教學難點:建立一克、一千克的重量觀念。
三、說教具準備:
天平、臺秤、硬幣、蘋果、字典、花生米等。
四、說教法、學法。
1、聯系生活實際與經驗,幫助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課前的情境創設及反饋調查活動,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教學中讓學生掂一掂、找一找、估一估、說一說、比一比的動手操作活動中充分具體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種,把抽象的1克和1千克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聯系起來,從而把不直觀、不具體的數學知識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表象,使學生有效的建立了質量觀念。
2、學習材料的選擇和提供提高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性。教學中,用貼標簽的方法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提高了活動的有效性。在認識可與千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估量意識上,我想了很多辦法,如果讓學生實際去稱,會耗費大量的時間,也不見得能達到培養學生估量意識的目的,因此,我想到了用貼標簽的方法,節約了時間,激發了學生估量的興趣,比較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估量意識。
3、體驗方式的多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教學中通過學生掂、找、估、比、稱等活動,把體驗的方法悄悄的滲透給學生,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五、說教學過程。
活動一:感知輕重,導入新課。
通過出示情境圖,使學生初步感知事物有輕重,激起學生學習表示物品輕重單位需要的熱情。接著,讓學生匯報調查物品質量的結果,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發現物品確實是有輕重的,同時發現表示物品的輕重,要用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倍感親切,深刻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活動二:感知1克和幾克。
讓學生體驗1克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而用一系列活動體會1克有多重,建立初步的、正確的1克的觀念。教學中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再說一說感覺,接著告訴學生這個2分硬幣的質量大約是1克,這是讓學生初步感知1克有多重。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驗1克有多重,讓學生閉眼再掂,進一步感知1克有多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掂一掂其他物品,找出大約重1克的物品,從而使學生對1克的認識化抽象為具象,強化了對1克的認識。
教學中,不限于只對1克的感知。新教材重視對學生估量意識的培養,所以在接下來的活動中通過“估一估”游戲和自選喜歡的物品估計活動,既讓學生感知了幾克、幾十克等質量,又通過估計活動,進一步對比感知1克有多重,從而使學生對克的感知更趨完善,又比較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估量意識。
活動三:感知1千克。
學生已建立了1克的觀念,所以認識千克時,先讓學生掂1千克的大米,這樣與1克在感覺上形成明顯的反差,在腦海中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再讓估,取標簽看等活動,對1千克留下深刻的感受,并組織再次閉眼體會和再掂1千克的鹽,強化對1千克的體驗,最終建立1千克的觀念。
活動四:認識克與千克的關系。
教學中先讓學生找出合起來重1000克的物品,并與1千克的鹽進行對比掂,學生出現不同的感受與猜想,隨之通過小組合作稱的活動驗證了學生的猜想,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在體驗中發現,在探究中得出1千克=1000克。學生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獲得的.認識是極富有意義的。
活動五:聯系實際,加以運用。
學生認識了克和千克,及時組織學生聯系實際說說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作單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單位,從而使學生對質量單位克與千克的認識更具體: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品用克作單位。實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思想。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四
教材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等實踐活動,以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質量觀念;又通過計算、稱同一物體而得出的兩種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學生的猜想得到驗證,很具體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在整個新知識的教學中,學生始終懷著飽滿的熱情,積極地去探索、去體驗,主動地建構知識。
教學實錄: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生1:我媽媽買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買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腸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體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葉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師:同學們說了那么多,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1:有的后面帶“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較輕的都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克和千克”。
師:要知道我們購買物品的輕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稱。
師,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幾種常用的秤(多媒體課件展示)。
師;你們在什么地方見過這些秤?
生1:在超市買東西用過電子秤。
生2;我跟媽媽買菜時,見過桿秤、盤子秤。
生3:我舅舅賣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爺賣藥材用的是天平。
師:同學們見識真廣!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天平”(介紹天平的組成及用法)。
(二)在活動中體驗感悟。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齊聲說:一只小蝸牛。
師: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學生臉上洋溢著喜悅,齊聲說想)。
師:那么我們選什么秤來稱呢?
生:天平。
(教師示范操作,學生紛紛下位圍觀)。
師:瞧!游碼的左端停在刻度幾?
生:l。
師:對!這只蝸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請你們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幣有多重?(學生興趣很高,紛紛掂量、猜測)。
生1:1克。
生2:2克。
師:到底是幾克呢?請各小組稱一稱,看看誰估量的最準。
學生操作活動,稍后,就有同學“耶!我們猜對了!重1克”。
師: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我們一起來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質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好輕喲!
生l:一小塊橡皮。
生2:2粒黃豆。
生3:1個扣子。
生4:1個小發卡。
生5:兩塊石子。
生6馬上站起來補充說:必須是小石子,大石子1個就夠了。
師:同學們真棒!舉了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請同學們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稱一稱。(如果多一點或少一點,請你取整數)(學們紛紛稱方便面、數學書、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師: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一袋鹽,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質量標注:500克。
師:一袋鹽重500克,那兩袋呢?
生:1000克。(板書)。
師:請同學們再來掂一掂1000克重的鹽。(學生掂量)。
師:如果我們再來稱一稱這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合適嗎?
生:不行!重了。
師:今天我們還帶來了彈簧秤,誰知道彈簧秤的用法?
(學生介紹)。
師:來!放進方便袋里稱一稱,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書)。
師:還是這兩袋鹽,計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稱是1千克,你發現了什么?
同學們紛紛站起來,異口同聲地說:1000克等于1千克。
師:對!也就是說1000個1克就是1千克。
師:你能從你的材料袋里稱出1千克重的物品嗎?請各小組同學互相合作。(有的稱,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換物品)師:大家真棒!請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組稱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別的重1千克的物品。(學生相互傳遞,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師:掂過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點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時間長了胳膊有點酸。
生3:他們大小不一樣,都是一樣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師:為什么呀?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五
3.激發學生關注周圍物體質量的興趣。
【教學重點】。
感受“1千克”、“1克”質量的物體有多重。
【教學難點】。
理解并掌握質量單位“千克”、“克”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揭示課題。
大家好!我是皮皮,我是余老師,這節課我們倆要和小朋友一起繼續學習“千克與克的認識”
2.直觀感受相同物體的重量與質量間的關系。
天氣真熱,我們先喝杯橙汁吧。(倒入一多一少)。
皮皮:你要哪杯?
電視機前的小朋友,你認為兩個杯中的橙汁一樣重嗎?你是怎樣想的?
小結:(同時掂)橙汁多――感覺比較重――它的質量就多;
橙汁少――感覺比較輕――它的質量就少。
3.引進質量單位的意義。
要想知道這杯橙汁(多)比這杯的質量“多多少?”或這杯橙汁(少)比這杯的質量“少多少?”靠“掂”的辦法就不行了,怎么辦呢?需要有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有了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借助秤來稱一稱,小朋友們就知道物體的質量是多少了。
二、整理。
(一)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都是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千克”(也可以用這個符號――“kg”表示,它是英文單詞kilogram的縮寫;“克”也可以用這個符號――“g”表示,它是英文單詞gram的縮寫。
1.了解物體質量的基本方法。
(1)出示1袋鹽和2分硬幣。
1袋鹽的質量是多少?1枚2分硬幣的質量約是多少?
方法1:觀察物體包裝上的標注。
設問:凈含量1kg表示誰的質量呢?
明確:凈含量1kg表示包裝袋里鹽的質量是1kg。
方法2:用秤稱一稱。
還有的小朋友說:可以用秤稱一稱。
2.指導使用稱量物體質量的常用工具。
(1)指導使用盤秤。
這是盤秤,使用時先要觀察:
第一:這臺秤的質量單位是什么?
第二:這臺秤最多能稱量質量是多少的物體?
觀察:這臺秤的質量單位――千克。
當指針指向1時,表示1千克;指針指向2時,表示2千克……(10)千克就是這臺秤所能稱量的最多質量。
稱鹽――驗證質量。
(2)指導使用天平。
這是天平,小朋友們在使用時要注意兩點:
第一:左托盤中放被稱量的物體,右托盤用鑷子加減砝碼;
第二:天平平衡,表明兩邊物體的質量相等,我們根據砝碼來確定物體的'質量,因為砝碼的質量是1克,所以1枚2分硬幣的質量約是1克。
稱硬幣――驗證質量。
(3)對比感受1千克和1克質量的物體有多重。
這是玲玲,她把鹽和硬幣同時放在手中掂一掂,你們猜猜,她有什么感覺?
小結:1千克質量的鹽比較重,1克質量的硬幣比較輕。
(二)認識質量單位之間的關系。
1.再次感受1千克、1克質量的物體有多重。
(1)玲玲又稱出1克云豆,1千克云豆。
(2)請小朋友們也像玲玲這樣,把1克和1千克的物體同時放在手中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覺?快和小朋友們一起交流。
感覺:1克質量的大米比較輕,1千克質量的大米比較重。
2.提出問題。
“千克”與“克”都是質量單位,它們之間有沒有關系呢?
小朋友都知道:1千克=1000克。
3.檢驗關系。
(1)怎樣驗證這個關系呢?
備選物體:500克淀粉,250克火腿腸,200克鯪魚,100克方便面。
方法1:用2個500克湊出1000克,放在盤秤上稱,質量為1千克。
方法2:將兩袋淀粉放在盤秤中,再將其放入電子秤中,找到相等關系;
方法3:不同的湊出1000克的方案;
通過檢驗,證實了:1千克=1000克(或寫成)1kg=1000g。
兩個式子可以合寫在一起,有:1千克(kg)=1000克(g)。
(三)引導學生關注物體質量的本質屬性。
1.體會1千克同種物體的質量與數量間的關系。
菜站的貨架上擺著三種大小不同的西紅柿。
每個小動物買西紅柿的個數是這樣的。
蘭兔寶寶。
紅兔寶寶。
粉兔寶寶。
西紅柿(個)。
5
8
138。
想一想:哪個兔寶寶買的西紅柿質量最多?你是怎樣想的?
細心的小朋友都知道,每個兔寶寶都買回1千克西紅柿,所以質量是相等的。
為什么質量都是1千克的西紅柿個數不同?
感受:都是西紅柿,個大的,每個西紅柿的質量多,1千克質量的個數就少;
個小的,每個西紅柿的質量少,1千克質量的個數就多;
2.引導學生關注物體質量的本質屬性。
(1)下面我們一起來稱一稱小朋友們常用的、喜歡的質量是1千克、1克的物體。
(2)比較物體的質量。
請小朋友們比一比:
第一層:比較不同質量單位的物體。
1克郵票比1千克畫報質量少,1千克畫報比1克郵票質量多;
1千克螺母比1克云豆質量多,1克云豆比1千克螺母質量少;
引導概括:通過比較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小結:1千克比1克質量多,1克比1千克質量少。
第二層:比較相同質量單位的物體。
比較兩個體積有較大差別的物體:
1千克螺母和1千克面包哪個質量多?
提示:用處不同,顏色不同,螺母一小堆,占地方小;面包占地方大;可它們的質量相看來:要知道一個物體的質量,不能僅從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觀察,而要實際稱一稱。
(3)拓展思考。
小朋友:你也有同樣的問題嗎?建議小朋友們去問爸爸、媽媽,去問老師,去查一查書上是怎樣說的。
(四)引導學生學會估計實際物品的質量。
1.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報亭旁看到晨報――報紙特寫,泡:多重?
小區門口看到一學生的卡通水壺――水壺的特寫,泡:多重?
上語文課查小學生字典――字典特寫――泡:多重?
程序:(1)選擇質量單位;(2)實物聯想;(3)估測質量;(3)實際質量。
小結:小朋友們要鍛煉自己的估測能力,它在學習和生活中是很有用的一項能力。當估測物體質量時,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質量是1千克、1克的實際物體作參考,幫助你進行估測。
2.描述物體的質量。
(1)整體呈現上述物體的質量。
這是玲玲感興趣的物體的質量。
(2)請你把這些質量分類;
(3)描述物體的質量。
方法:以某種1千克(或1克)質量的物體為依據描述物體的質量。
怎樣解釋500克質量是多少呢?如:水壺相當于500個2分硬幣的質量。
(五)鞏固練習。
1.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1)2克()2千克。
(2)1909克()克。
(3)3千克()3000克。
2.在()里填上適當的質量單位。
(1)雪餅1()(2)橡皮13()(3)方便面100()。
(4)白糖500()(5)火腿腸250()(6)大米5。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六
1、教學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人教版第八單元第一板塊“克的認識”。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這節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二、說教學目標。
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觀念。
2、使學生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知道用天平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目標和教學內容,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觀念。“使學生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四、說教法和學法。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律,本節課主要采用實驗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五、說設計理念:
認識質量單位“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知識,而且質量單位不象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基于這一現狀,我在課前布置學生調查并準備一些學習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從中學生積累了有關質量的生活體驗,然后再學習新課。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平時合作意識較強,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在設計本節課的過程中,我側重于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給學生建立初步的質量觀念,使學生知道比較東西的輕重不能單靠眼睛觀察,必須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稱一稱。數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課開始我便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體有輕有重,引出質量單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的觀念。
克是基本的質量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可以正確運用它進行估測和實測,也容易掌握克的基本概念。反過來,學生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活動中,也能進一步加深和鞏固這個質量單位的觀念。為了達到這種相互促進的效果,我采取了這樣一些措施。
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的表象。如:借助測量一枚二分硬幣,讓學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有多重;再讓學生說出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幫助學生建立1克的表象。
2、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如:說明“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來稱”,介紹一些常用的秤,讓學生認識測量的工具。
3、培養估測意識。如,在學生建立1克的觀念后,讓學生說出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給他們提供了先估測再實測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所得結果的差別,從而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文檔為doc格式。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七
1.結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2.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提高估測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多媒體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雞婆婆的生日,公雞兄弟倆給外婆準備了兩盒禮物,一盒大的,一盒小的。哥哥拎著小盒的禮物,弟弟拎著大盒的禮物,走在路上,弟弟走得很輕松,而哥哥卻越走越吃力。
提問: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你能猜一猜兩盒禮物哪一盒重嗎?
談話:今天老師把這兩盒禮物帶來了,我們也來掂一掂。
提問:怎樣才能知道兩盒禮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稱)。
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都見過秤吧?誰來說一說你見過哪些秤?(學生自由說)。
多媒體出示各種秤的圖片。
談話:今天我們先來研究盤秤(多媒體演示),上面的盤子叫做托盤,把要稱的物體都放在托盤里,下面的圓盤叫做刻度盤,上面的刻度用來表示物體的重量是多少。仔細觀察刻度盤,你看到了什么?(有10個數,一根指針,字母kg)。
講解:稱物品的質量,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也可用字母kg表示。(板書:千克kg)稱物品的時候,指針指到1就是1千克(多媒體演示),指到幾就是幾千克。
多媒體出示用盤秤稱西瓜、白菜的圖片,要求學生分別說出它們的質量。
談話:剛才我們用秤稱出了兩袋鹽和一袋花生仁一樣重,都是1千克。1千克的物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覺呢?在小組里試一試。
小組輪流掂一掂兩袋鹽和一袋花生仁。
指名分別掂三個盒子,找出其中1千克的盒子。
多媒體播放情境:公雞兄弟給外婆過生日,小白兔也想給外婆過生日,它想準備蘋果、黃瓜、土豆各1千克,你能幫助小白兔稱出這些物品嗎?(把課前準備好的蘋果、土豆、黃瓜分發給各個小組)。
反饋時,各小組匯報,師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啟發: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各小組稱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小結:1千克的同一種物品,由于它們大小不一樣,數量也可能不一樣。
提問:(拿出雞蛋)能估一估多少個這么大的雞蛋大約重1千克嗎?
驗證:1千克雞蛋到底有多少個呢?怎么辦?(稱一稱、數一數)。
談話:(拿出1個鵪鶉蛋)掂一掂,比較一下1個鵪鶉蛋和1個雞蛋哪個重。
提問:1千克鵪鶉蛋的個數和1千克雞蛋的個數哪一個多?1千克鵪鶉蛋大約有多少個?
談話:誰愿意來稱稱自己的體重?(稱兩個學生的體重并告訴學生)。
提問:(指一個體重約在前兩個學生之間的學生)你能根據前兩個學生的`體重,估一估這位同學的體重嗎?(利用輕一些重一些等語言來引導學生估計,并稱出第三個學生的體重進行驗證)。
提問:你能根據剛才幾個同學的體重,估一估自己同桌的體重嗎?
請一個學生來驗證同桌的估計。
要求:知道自己體重的同學,直接告訴你的同桌他估對了沒有;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體重,課后可以用秤稱一稱。
多媒體播放情境:公雞兄弟倆去了外婆家,那里有很多動物,他們來到一座小橋邊,發現一個牌子(限重300千克),看橋的小松鼠攔住了他們:要想過橋,你們必須去稱體重!于是他們一起去稱體重了。
提問:限重300kg是什么意思?
出示:
老虎2kg。
大象70kg。
公雞40kg。
小狗200kg。
小鹿900kg。
學生對數據和信息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斷。
提問:你能和大家說說你的收獲嗎?(完成板書:認識千克)。
談話:我們要想真正結識千克這個朋友,還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觀察、多體驗。
多媒體播放生活中的千克錄像片斷。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八
本單元教育目標是: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結合自己的經驗,感知1千克和1克的質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稱量物體質量的方法,會選擇適當的單位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培養估計的意識。
3.在測量、比較物品質量的過程中進行簡單地、有條理地思考,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對身邊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有趣的比較活動,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課教學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經歷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過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2掌握用秤稱物品質量的方法,會選擇適當的單位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測量和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質量單位與生活的密切關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一、認識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調查了哪些物品的質量?(指名回答)。
2、老師也調查了一些。(展示)。
3、指導:我們調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質量單位。國際上用g來表示克,用kg來表示千克。
(二)認識秤。
1、說一說:拿出西瓜和梨?誰輕誰重?(學生根據生活經驗)。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們用什么來稱它們的質量?你們在哪見過什么樣的秤。(指名回答)。
3、認識各種秤(課件展示)。
(二)稱西瓜和蘋果。
2、放在天平中稱出西瓜和蘋果質量。(重點指導怎樣看臺秤)。
西瓜有多重?你們同意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蘋果有多重?你們同意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秤食鹽(認識1千克等于1000克)。
1、拿出一包500克的食鹽,先看看上面的標示的質量,然后稱一稱。(在克單位的秤上)。
2、拿出兩包來,先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再稱一稱。(在克單位的秤上)。
3、再放到千克單位的秤上,這兩個數有什么關系?使學生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三、稱土豆(或西紅柿)。
1、每人拿出一個2分硬幣,掂一-掂,告訴學生大約有一克,(或稱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學生輪流掂)。
3、估計有多重?拿一袋食鹽(硬幣)比較一下,估計有多重?(在教學時學生估計有500克時我的處理粗,應拿1袋食鹽讓學生比一比)。
4、稱一稱1個土豆。體驗形成。
5、教師稱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數一數。(體驗1千克大概是幾個土豆?)。
7、學生稱出一千克的土豆(學生小組秤)。
8、讓學生先估計一下有多少個?你是怎樣想的?
9、實際數一數?
10、放在結實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計——感受土豆幾克)——體驗1千克大概是幾個土豆?——體驗千克)。
四、稱水果糖。
1、學生拿出水果糖,估計有多少克?(疑問:還有必要嗎?)。
2、稱出1千克的水果糖(學生小組秤)。
3、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估計有多少塊?
5、數一數。
五:小結:在剛才的活動中,我們有什么收獲?
六:考考大家:
練習1:認秤。
練習2:選擇合適的單位(說說填的理由)。
六、生活中的數學。
文檔為doc格式。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九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具準備:課件、臺秤、天平、稱的物品(鹽兩包、蜜棗一包、五個共約重一千克的蘋果、李子一個、學生奶五瓶、一角硬幣一個、一瓶500ml的水、鉛筆一枝、《新華字典》一本、花生米約50顆,雞蛋一個)。
101010100520010001010005。
同學們,老師手里拿著一包蜜棗和一包鹽,哪一樣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讓學生初步感受物體的質量有輕有重)。
那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兩個物體到底有多重呢?
明確:可以用秤來稱,也可以看物體包裝袋上的凈重量。
同學們說一說,你曾經見過哪些秤?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先讓學生說,再投影。(臺秤、電子秤、天平、磅秤、彈簧秤、桿秤等)。
明確:在生活中,稱一般的物體有多重,我們常用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作單位。(板書課題:千克和克)。
1、掂一掂兩包鹽。
2、你知道有多重嗎?我們來稱一稱。(放在臺秤上)。
你會看嗎?指針指著數字1表示什么?單位呢?(表盤上標著:kg)。
明確:兩包鹽約重1千克,千克國際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兩包鹽,感受1千克,邊掂邊說兩包鹽重1千克。
1、你估計1千克有幾個蘋果?
2、掂一掂,比較這一袋蘋果(5個)和剛才的兩包鹽,誰重?
先猜再稱。明確:通常這么大的蘋果,5個大約1千克。
3、如果是李子呢?一個李子比一個蘋果重還是比蘋果輕?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個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測,即要有根據)。
明確:一個李子比一蘋果輕,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數量比5個蘋果多。
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體?
例如:兩包鹽、五個蘋果、五瓶學生奶、兩瓶水等等。
5、思考題: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明確:質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樣重。
1、那老師現在稱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幣(放在臺秤上)。咦,怎么沒臺秤反應?(太輕了)。
用什么秤?明確:天平。
看天平的方法:當指針指著中間紅色的刻度,就說明兩邊平衡了。
2、那我把硬幣放在左邊,右邊放砝碼,因為怕砝碼被氧化,我們要求用小鑷子夾(說明用天平的方法)。
那我們挑砝碼時該挑大的`還是小的?(小的)。
根據一角硬幣的重量,選擇適當的砝碼。(教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選擇)。
3、放最小的10g砝碼也太重了,怎么辦?用游標。(指導如何看游標)。
明確:約重1克。
4、表示比1千克輕得多的物體,我們常用克作單位,國際上用g表示。
1千克的物體和1克的物體質量差距甚大。
5、認識千克和克的關系:
那千克和克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回頭看兩包鹽重多少?(1千克)那我們再來看看一包鹽的凈重量500g,那也就是說:
500+500=1000(g)1000g=1kg。
剛才我們稱了大約5個蘋果1000克,那一個蘋果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確:1kg=1000g,10005=200(g)。
同理,一瓶學生奶也約重200g。
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計,再稱一稱。(填表格)強調:填好單位!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十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編寫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掌握1克和1千克的關系,能正確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正確進行簡單的計算。
同學們,剛才你們進教室的時候,有沒有發現教室里與平時有什么不同呢?
你們想不想仔細的看一看并了解一下這些秤呢?
那好,就請你們下地去看看,哪些是你見過的,哪些沒見過,你能說出秤的名字嗎?
誰能到前面來指著說說,你認識的那種秤的名字呀?
1、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感受重量。
2、用用手掂的方法感受物體的重量。
3、用用秤稱的辦法準確的知道物體的重量。
4、學習字母表示的方法。
5、體會1克有多重。在稱量物品的時候要選擇適合的稱來稱。
5、感受10克有多重,50克、1000克有多重。并學會如何認識稱。
6、引出千克這個重量單位。
那你們想想千克這個重量單位多用在稱量什么樣的物體呢?
生:比較大的,重的物體上
師:在生活中稱量什么可以用千克做單位呢?
生:體重,大米......
師:你們都是善于觀察生活的孩子,說得真好,通過以上研究,我們認識了克和千克這兩個重量單位。并和他們交上了好朋友,他們邀請我們去開心游樂園玩,你們高興嗎?好,讓我們學得開心玩的快樂!
第一個游戲:猜猜單位名稱
請你像老師這樣說題,讓你的好朋友猜出它的單位名稱,大家快速的判斷對錯,然后請你繼續出題找其他同學回答,要貼近我們的實際生活。
(師生互動)
第二個游戲
猜猜小組同學的體重,你可以抱一抱或背一背,估計一下你的好朋友多重,再填報告單,
(師生互動)
師:說說你同桌是多重,(生答)實際測量一下吧!生到前面(找兩組)
總結:同學們的估算能力是逐步從生活經驗中培養,提高和積累來的,多用心你會估得越來越準確。
生:……
我們共同度過了豐富而又有意義的40分鐘,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能更好地運用所學的知識,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十一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舉了許多生活中大約重1克,1千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與千克的印象,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為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本節課中,由于大量的活動,課堂秩序不夠井然。由于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興趣很高,常常在老師還沒有說完活動規則時就急不可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讓學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訓練中應該更扎實一點。讓學生分組稱一稱。再交流說一說。讓學生自己驗證得出1000克=1千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十二
1、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會用“千克”表示物體的重量。
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1、多媒體課件演示:兩個小卡通人物,一個舉著一包紅棗,另一個舉著一包膨化食品。兩人爭論不休,都說自己的東西重。
提出問題:用什么方法來比一比,哪個物品重些?
2、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辦法,得出結論:掂一掂、稱一稱。
3、師生共同小結:比較物體的輕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稱一稱。
4、認識秤。教師出示生活中常見的秤,讓學生進行全面的觀察和充分感知。
二、操作體驗,認識千克。
1、活動體驗,初步感知。
掂一掂1千克紅棗的重量,體驗“1千克”。
掂一掂不夠1千克的膨化食品的重量。
比一比,掂兩種實物重量的感覺。
學生實踐后交流體驗的結果。
2、觀察秤面,認識秤面上的數字刻度。
根據秤面上的數字刻度,讓學生說說從這些數據中知道什么?
小組討論、交流。
師生共同概括:如果稱某種物體重量時,秤面上的指針指著1,就表示這個物體重1千克,如果指著2,就是重2千克。
3、教學“試一試”,進一步感受和體驗1千克。
小組活動:分工合作,輪流實踐,交流體驗。
活動一:稱出1千克大米,裝進袋里,拎一拎1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好好體驗。
活動二:稱出1千克雞蛋。先估一估大約有多少個重1千克,再稱一稱,然后數一數,拎一拎。
4、介紹千克的符號:kg,板書:千克(kg)。
三、鞏固概念、拓展應用。
1、出示標有凈含量的`袋裝食品,讓學生觀察外包裝,交流從包裝袋上獲得的數據信息,然后再掂一掂,稱一稱。
比較凈含量和秤得的重量,理解“凈含量”的意義。
2、借助多媒體播放乘坐電梯的錄像實況,了解電梯和貨車的載重情況。
3、看秤面上的刻度說蔬菜、水果的重量。(想想做做第3、4題)。
4、閱讀課本32頁:“你知道嗎”的內容。
四、課內總結,課外延伸。
1、通過今天的學習,有什么收獲嗎?
2、課后實踐活動:
(1)到超市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菜,看看媽媽買了哪些菜,各重幾千克,再幫助媽媽拎一拎,看自己能拎起幾千克的物品。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十三
1、進一步理解噸、千克、克的含義,能熟練地進行簡單的換算。
2、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重量單位。
3、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能運用質量單位之間的關系解決情境問題。
情境圖、實物。
一、引導復習。
這兩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哪幾個質量單位?
一看到噸,你的.第一感覺是什么?千克呢?克呢?
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噸、千克和克。
(請學生來當一當小老師:講一講有關噸、千克、克的知識。)。
學生回答后,教師看學生的把握情況進行講解。回顧交流匯報關于克、千克、噸的有關知識。
二、情境導入。
1、學習了這么多的和質量有關的知識,讓我們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誰是超市大贏家。
2、出示情境圖,指導看圖。
多少根香蕉大約1千克?為什么?
(引導學生以黃瓜為參照物“6根黃瓜大約重1千克”)。
一棵白菜大約有多重?
(學生可結合生活實際,只要合理就正確)。
你喜歡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說一說。
一個西瓜大約重5千克,10個、20個、30個呢?多少個就是1噸了?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自由提問,集體交流解決。
小組合作交流、提出問題,并合作解疑。
1、談談你學習這一單元的收獲。
2、評價一下你的小伙伴。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十四
教材第100—102頁例1、例2以及練習二十相關內容。
1.通過調查與交流,使學生了解常用的質量單位和計量工具。
2.在估一估、稱一稱、掂一掂的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對“克”的概念。
3.培養學生對物品質量的估計能力,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重點:進一步了解克的質量單位概念,能夠用跟老師提供的秤來稱量物體質量。
難點:建立1克的概念。
教具:多媒體課件、天平、盤秤、適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幣、黃豆若干、口香糖、水果。
學具:
1.學生進行課前調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質量及秤。
2.準備天平、電子秤、2分硬幣、1克黃豆及一些較輕的物品。
一、課前口算訓練。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題,請你看卡片進行解答。
(指名學生答題)。
2.我把做過的乘法題目放在天平的左邊,把除法題目放在天平的右邊。
3.通過剛才是實驗表明,只有天平左右兩邊放一樣重的物體托盤才會保持平衡。
二、情境引入。
1.了解質量單位。
談話:上課前,你們到超市了解了哪些物品呢的重量,是愿意把了解道德信息與大家交流?
學生交流。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適時板書:500克、100克、5公斤等。
教師指出:計量物品輕重,可以用克、公斤、千克、噸作單位,都是計量單位。其中公斤、斤、兩是中國傳統的計量單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噸是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生活中常見的是克和千克,這節課我們認識計量單位——克。
在調查活動中,你發現了那些工具可以稱出物品有多重?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集中常見的秤,并作必要的補充與說明。
三、認識重量單位——克(g)。
1.教學例1,請你用手掂一掂,一包鹽和一個硬幣,放在天平上,天平會往哪邊沉?
請你再用手掂一掂,一個硬幣和一團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會往哪邊沉?
鹽比硬幣重得多,所以同學們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幣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斷了,因為它們之間的差別不是很大,對于很輕的物體,我們就用克來衡量。
板書:克的認識。
2.實驗:拿出一個5克的砝碼放在天平的`左邊,不斷往另一邊加2分的硬幣直到兩端平衡。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稱1克米、2克瓜子、5克黃豆,說說你是怎么稱的。
5.練習p101做一做。
四、認識重量單位——千克(kg)。
1.我們剛才認識了克,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詞是用來表示重量的呢?
板書:克和千克的認識。
教學例2,我們經常見到的臺秤就是以千克為單位的。
請你往臺秤上放一些有標示重量的零食,稱出1千克來,然后統計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學生匯報,板書:1千克=1000克。
2.隨便稱1千克物品,然后去參觀別的小組。
(以上視學生的表現發給一個信封,學生不能當場打開)。
3.學生根據信封中的內容購物,采取成信購物的方式,并說說自己是怎么購物的。
4.練習p103做一做。
5.課堂作業練習二十第1—4題。
克的認識。
千克的認識。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十五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的意識 。
4、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5、結合操作過程,養成熱情參與、認真傾聽、積極思考的習慣,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在活動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質量觀念,能結合實際正確應用質量單位。
各種秤、多媒體課件、1千克的鹽等多種物品。
教材分析: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等實踐活動,以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質量觀念;又通過計算、稱同一物體而得出的兩種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學生的猜想得到驗證,很具體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在整個新知識的教學中,學生始終懷著飽滿的熱情,積極地去探索、去體驗,主動地建構知識。
學生狀況分析:
我班有學生45人,給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活動增加了難度。但由于平時學生小組活動開展很多,這就為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就質量知識而言,學生平時雖然聽得多,但普遍缺乏樣身體驗,僅限于物體間輕重的比較層面上,對具體質量沒有感覺。
教學構想:
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千克和克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大約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觀念。
導入方法一:
1、直接出示小朋友稱體重的情景:
問: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稱體重要用到體重秤,生活中你都見過哪些秤?
你知道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嗎?
2、估計學生會說多少斤、多少千克等。問:斤、千克是什么單位?(重量單位)。我們平時講的“重量”,嚴格講是“質量”,板書:“質量”。
3、你還聽說過哪些質量單位?(克、噸)
(設計意圖:每學期,學校都會為學生體檢,量體重,學生對量體重是非常熟悉的,大多數學生學生對自己的體重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我從學生熟悉的量體重入手,然后讓學生說說還見過哪些秤,再借助多媒體演示一些常見的秤,使學生對秤有了個初步的了解。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質量單位,這樣從學生的經驗入手,讓學生在暢所欲言中自然激發對知識的探究欲望。)
導入方法二: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情境導入,看一看
老師這也有幾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哪件輕一些嗎?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情景在課堂的再現,喚起學生記憶,體驗在生活中學習的樂趣。)
2、聯系實際,掂一掂。
請拿出你到超市購買的物品。如:一袋奶等。然后分小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較一下自己所買的物品和小組同學的物品比哪些重、哪些輕。讓學生選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輕的物品。
(設計意圖:商場里常見物品的輕重學生一般比較熟悉,特別是他們自己喜歡的物品,這樣設計容易激活學生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活動課是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于一體的課程,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重在學生實踐。)
師:同學們說了那么多,你有什么發現嗎?(有的后面帶“克”,有的是“千克”。比較輕的都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設計意圖:讓學生獨立探索,知道物體有輕重,物體的輕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來表示。學會從包裝袋上了解一個物體的質量,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讓學生在暢所欲言中自然激發對知識的探究欲望。)
二、在活動中體驗感悟。
師:看來物體是有輕有重的,怎樣才能知道我們購買物品的輕重呢?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
(設計意圖:巧妙地創設問題的情境,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產生猜想式探究學習心理,自然地把學生帶入到教學中。)
師;你們在什么地方見過這些秤?
師:同學們見識真廣!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幾種常用的秤(多媒體課件展示)。如臺秤(盤秤)、天平、電子秤、彈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師介紹本節課要用的臺秤和天平。(課前可讓學生收集有關秤的資料,課上做展示,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意圖:學生要想獲得關于秤方面的知識,必須查閱很多學習資料。這也是引導學生課外學習的很好方法。)
(一)建立1克的概念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
2、稱一稱:到底是幾克呢?請各小組用天平稱一稱,天平不僅能比較東西的輕重,還能稱物體的重量,稱比較輕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單位。看看誰估量的最準。
學生操作活動,教師說,學生操作:左盤放硬幣,右盤放一顆砝碼,讓學生觀察指針情況。你們發現了什么?說明2分硬幣有多重?(1克)
3、掂一掂: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我們一起來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質量,你有什么感受?(好輕)
(再次拿起來,讓學生建立1克的概念)
4、說一說:1克真的是好輕。生活中象這樣輕的物體還有很多呢,你能說出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學生舉例:如:一小塊橡皮等。
5、做一做:同學們真棒!舉了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哪些比一克輕?幾個是一克呢?請同學們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稱一稱。(如果多一點或少一點,請你取整數)
(設計意圖:讓學生實際稱一稱,感受不同的質量觀念。通過自身感知和經驗聯想,建立1克的質量觀念。)
6、生活中1克的物品不是太多,更多的是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的東西。請同學們感受10克有多重。
7、體驗100克。
(設計意圖: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加深對克的認識,充分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建立1千克的概念
(1)估一估: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一袋鹽,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有多重?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質量標注:500克。
師:一袋鹽重500克,那兩袋呢?(1000克 板書)
師:請同學們再來掂一掂1000克重的鹽。
(2)稱一稱:如果我們再來稱一稱這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合適嗎?(不行!重了。)
師:那我們可以用彈簧秤來稱。
師:誰知道彈簧秤的用法?(學生介紹)
師:來!放進方便袋里稱一稱,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書)
(3)(想一想)師:還是這兩袋鹽,計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稱是1千克,你發現了什么?(1000克等于1千克。)
師:對!也就是說1000個1克就是1千克。
(4)估一估。請你拿一個塑料袋裝蘋果,再掂一掂,估計一下大約幾個蘋果是1千克,然后再稱一稱,并互相說說1千克大約有幾個蘋果。
(5)找一找。你能在小組內找一找哪些物體的質量也大約是1千克嗎?并稱一稱,掂一掂。
師:大家真棒!請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組稱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別的小組重1千克的物品。(學生相互傳遞,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6)猜一猜。教師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的鐵,讓學生猜一猜哪個重,然后讓學生稱一稱驗證,引導學生再度感知1千克,并感受到物體體積大不一定重。
師:掂過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7)拎一拎。教師讓學生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大米,感受2千克的質量。
(8)說一說。教師讓學生以千克為單位說說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質量。
1000枚2分的硬幣、10包餅干、2瓶礦泉水、1小串香蕉、2包鹽……
(9)試一試。教師讓學生體驗2千克、3千克物品的質量。
(設計意圖:以動手活動為主線,層層遞進。隨著課改的發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討“樂學”,提高教學效率。在本課中教師及時為學生提供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小組內同學自己動手,通過反復稱一稱、掂一掂、拎一拎的實踐活動,在親身經歷和體驗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實際重量。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樂學”問題。)
三、在實踐活動中鞏固應用
1、第20頁第1題:(1)獨立嘗試填寫;(2)反饋。(思考:這兩個臺秤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臺秤。注意第一幅圖臺秤的計量單位是g,稱的是兩個雞蛋;第二幅圖臺秤的計量單位是kg,稱的'是一個西瓜。
2、第20頁第2題:獨立完成,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3、(實物展臺)填寫合適的質量單位。(圖片)
(1)一個乒乓球重1( ); (2)一袋洗衣粉重1( );
(3)一管牙膏重100( ); (4)一個小朋友重23( );
4、實踐應用。
完成第20頁的實踐活動。
學生分組活動,先估計一下質量,填上;再稱一稱實際質量。注意: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去實踐。
四、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延伸。
請同學們課后在我們的生活中(家、商場、校園、小區等)展開尋找千克、克的活動。
五、回顧所學,歸納整理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包括:知識掌握、能力培養、品德教育等方面)
板書設計:
千克 kg
質量單位 克 g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十六
2、知道噸與克、千克之間的關系。
3、初步感受1噸有多重。
初步感受1噸有多重。
探究研討法、講解法、談話法。
一、復習。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誰記得是什么?
2、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3、小練習,看誰做的又對又快。
3千克=()克。
5000克=()千克。
()千克=8000克。
4、下面的物品可能有多重?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自主練習2)。
二、新授。
1、出示: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條藍鯨重15噸,它的腎重1噸。你知道1噸有多重嗎?(可以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關于噸的知識。)。
3、感受1噸。
4、請幾位學生抬一袋大米,感受一下,這袋大米重25千克,那么40袋大米大約重1噸。
5、什么物品一般用噸作單位?
三、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4先看圖,弄清圖意再回答。
2、自主練習5學生自己完成練習同位互相你問我答。補充類似練習,適當擴展延伸。
3、自主練習6指名說說圖意自己完成:這艘船能一次將貨物運完嗎?全班交流。
4、自主練習7出示圖畫:認識它們嗎?自己試著填一填說說為什么填寫這樣的單位說說你對這些動物的了解。
課外小調查:調查常見物品的質量。
板書設計:
認識噸(t)。
1噸=1000千克。
通過從實際生活引出質量單位,認識到質量單位與日常生活是緊密聯系的,了解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大全(17篇)篇十七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結合自己的經驗,感知1千克和1克的質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稱量物體質量的方法,會選擇適當的單位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培養估計的意識。
3.在測量、比較物品質量的過程中進行簡單地、有條理地思考,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對身邊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有趣的比較活動,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結合具體事物經歷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過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2掌握用秤稱物品質量的方法,會選擇適當的單位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測量和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質量單位與生活的密切關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一)生活了解。
1、你調查了哪些物品的質量?(指名回答)。
2、老師也調查了一些。(展示)。
3、指導:我們調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質量單位。國際上用g來表示克,用kg來表示千克。
(二)認識秤。
1、說一說:拿出西瓜和梨?誰輕誰重?(學生根據生活經驗)。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們用什么來稱它們的質量?你們在哪見過什么樣的秤。(指名回答)。
3、認識各種秤(課件展示)。
(二)稱西瓜和蘋果。
2、放在天平中稱出西瓜和蘋果質量。(重點指導怎樣看臺秤)。
西瓜有多重?你們同意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蘋果有多重?你們同意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1、拿出一包500克的食鹽,先看看上面的標示的質量,然后稱一稱。(在克單位的秤上)。
2、拿出兩包來,先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再稱一稱。(在克單位的秤上)。
3、再放到千克單位的秤上,這兩個數有什么關系?使學生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1、每人拿出一個2分硬幣,掂一-掂,告訴學生大約有一克,(或稱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學生輪流掂)。
3、估計有多重?拿一袋食鹽(硬幣)比較一下,估計有多重?(在教學時學生估計有500克時我的處理粗,應拿1袋食鹽讓學生比一比)。
4、稱一稱1個土豆。體驗形成。
5、教師稱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數一數。(體驗1千克大概是幾個土豆?)。
7、學生稱出一千克的土豆(學生小組秤)。
8、讓學生先估計一下有多少個?你是怎樣想的?
9、實際數一數?
10、放在結實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計——感受土豆幾克)——體驗1千克大概是幾個土豆?——體驗千克)。
1、學生拿出水果糖,估計有多少克?(疑問:還有必要嗎?)。
2、稱出1千克的水果糖(學生小組秤)。
3、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估計有多少塊?
5、數一數。
練習1:認秤。
練習2:選擇合適的單位(說說填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