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一種藝術,它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打動人心。如果你正在苦惱于寫作,不妨看看這些優秀作文范文,或許能給你一些幫助和啟示。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一
中秋節是我國一個古老、傳統的節日。每當此時,合家團聚,其樂融融。關于中秋節的來歷,其說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拜月說:根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
嫦娥說: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嫦娥便返回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后世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驅除韃虜說:有人認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于無從傳遞消息。后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里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于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2.借助網絡媒體和報刊,查找一下關于中秋的來歷還有哪些說法?請寫出一個在下面。
答案:
1.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對和平安康合家團聚的向往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2.示例:拜土地說: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閱讀理解材料內容的能力。學生閱讀材料時要注意每段材料的內容,然后概括三段材料的共點:無論是“拜月說”“嫦娥說”還是“驅除韃虜說”都說明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對和平安康合家團聚的向往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2.本題考查學生由課內到課外知識的遷移能力。學生只要舉例正確,敘述有道理就行。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二
祭月早在秦漢以前就有了,當時主要在宮廷內進行。后來歷代的帝王都沿襲這個儀式,每逢中秋節,必舉行隆重的祭月儀式,現存北京的月壇,便是專門用于皇帝祭月的場所。八月十五相傳是太陰娘娘月神的誕辰。在當天晚上,都會在屋外庭院擺設香案,案上放置香爐、燭臺,燃燭焚香,用柚子、西瓜、月餅來敬奉月神,并且由婦女兒童負責祭拜(由于月亮屬陰,所以一般來說,拜月只是婦女和兒童的活動,男子是不拜月的)。拜月時,全家成員齊集,以取團圓的意思。主祭的人是女家長,她先向神位上香,三叩首;然后其他女性按尊卑長幼行三叩首禮。
拜結束后,一家人圍坐賞月一起喝“團圓酒”,吃“賞月飯”,嘗“團圓餅”(即月餅)及爪果;從前,由于交通不便,故北方人拜月的水果多是各種梨子、蘋果、石榴、葡萄、棗子、桃子、果藕、西瓜等。而南方盛產拜月的蔬果則有香蕉、柚子、楊桃、柿子、菱角、椰子、枇杷、佛手、菠蘿、蜜桔、橙子、花生、芋頭等。老人會指著月光,給兒童講“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砍桂樹”的故事。
而這天回娘家探親的婦女,必須返回婆家團圓,民間有“寧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的俗諺,就反映了這個習俗。
祭月的習俗之所以在唐代以后迅速流行于民間,與唐明皇游月宮的傳說有很密切的關系。《唐逸史》記載:鄂州人羅公遠,俟候唐明皇在中秋夜賞月。看著玄宗目不轉睛的一直望著明月,便邀請玄宗去游月宮。他取出一根拐子向著空中擲去,突然化為一條銀色的大橋,他請玄宗一同上了大橋,差不多走了數十里遠,覺得精光奪目,寒氣逼人,才發現到達一座大宮殿前。羅公遠說:這就是月宮了!玄宗見到有數百個仙女穿著素練寬衣,在廣大的宮廷中跳舞,歌聲嘹亮,音韻非常優美,便問說:“這是什么曲子?”羅公遠回答說:“就叫霓裳羽衣曲”。玄宗牢牢記住那曲子的聲調,回到宮中,立即命人依照他所記的聲調,編成了一首《霓裳羽衣曲》。這就是《霓裳羽衣曲》的由來。此曲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法曲,內容描寫了唐玄宗上述到月宮見仙女的神話;所以中唐詩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間看見當時宮廷里表演此曲時,舞者“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纓累累佩珊珊”,儼然是一副天宮仙女的打扮。其舞姿也是“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抑無力,斜曳裙時云欲生”,“煙蛾?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看來其意境與月宮的神話極為吻合。
而佛教于中秋賞月之夜,禮拜的是“月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梵語candra_prabha,漢譯有月光菩薩、月凈菩薩、月光遍照菩薩等名。為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佛之右脅侍。“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靜定,映現明澈清輝,容攝大千蕓蕓眾生,使免于受貪、_、癡、三毒逼惱。月光菩薩身呈白色,乘于鵝座,手持月輪。與左脅侍日光菩薩并為藥師如來的兩大輔佐。在藥師佛的無量菩薩眷屬里,他與日光菩薩是位居上首的最重要菩薩。兩人都位居補處,秉持著藥師如來的正法寶藏。
關于月光菩薩的本生事跡,也與日光菩薩相同,都與藥師佛有密切的關系。在久遠的過去世,當電光如來住世時,有一梵士養育兩子,一名日照,一名月照。梵士發心利樂有情、拯救濁世眾生,其二子也隨喜而發愿供養。梵士成佛之后,即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二子中之月照,就是月光菩薩。如同日光菩薩一樣,月光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也有密切的關系。凡是至心持誦《大悲咒》的修行者,月光菩隆也會與無量神人來增益其持咒效驗。修行者在持誦《大悲咒》過后,如果能再加誦《月光菩薩陀羅尼》(收在《大正藏》第20冊660頁),則月光菩薩當會來加庇護佑,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難與病痛,并成就一切善法、遠離各種怖畏。
因此為佛弟子者,際此中秋良心,應一心持咒、念并禮拜月光菩薩,自然能獲佛菩薩加持垂護,凈除煩惱及一切障礙,福慧增長,身心康泰,所求順遂,事事吉祥!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三
節日起源: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四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一、“食”與花卉。
中秋節家人團聚,少不了要舉辦家宴。如今人們對飲食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對食品安全也日益重視,如果能觀賞著嬌艷欲滴的鮮花,品嘗著健康無污染的食物,相信這個中秋團圓飯一定會讓你看得賞心,吃得舒心。
推薦1、中秋桌花。
推薦理由:中秋佳節時全家老少要圍坐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而此時在餐桌上擺放一個精美的花藝作品肯定能烘托出喜慶的節日氣氛。
推薦花卉:可選擇蝴蝶蘭、紅掌等高檔切花,彰顯高貴大氣;也可選擇八仙花、金魚草、洋桔梗等時令草切花,顯得親切而溫馨。
二、“住”與花卉。
推薦1、家居布置。
要想讓中秋更有節日的氣氛,那么用鮮花布置家居是個不錯的選擇。無論是布置于房間中的盆花,還是栽培在庭院中的草花苗木,都可為中秋增添一份喜慶色彩。
推薦理由:中秋佳節在家中擺放鮮花植物,不但可以美化環境,還能對家中的空氣起到一定凈化作用。
推薦花卉:中秋是個舉家團圓的節日,因而很適合在家中擺放顏色鮮艷、花朵誘人的盆花,蝴蝶蘭、紅掌、鳳梨都是不錯的選擇,您也可以選擇價格平易近人的小盆花,麗格海棠、鳳仙花擺放在家中也非常好看。
推薦2、庭院布置。
如果您的院子足夠大,那么一定要在院中栽種上一株桂花樹,在中秋時節,恰逢桂花盛開,滿院飄香一定會讓你陶醉。此外,荷花、睡蓮也是此季節不錯的觀賞植物。
推薦理由:八月十五月兒明,夜晚跟家人坐在自家院落品月餅、賞明月是個很好的選擇,而若庭院中有著花草的點綴,伴著花香賞月則更有一番情調。
推薦花卉:各種綠植、時令草花都是不錯的選擇。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五
對于每一個游子來說,在中秋時節,能夠回家和家人坐著一起賞月,是最開心、最幸福的事了。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將來臨.中秋節為什么要吃月餅?回答這個問題,得從月餅的來歷說起。
唐朝初期一個秋天,一隊吐番(古代西藏)商人來到長安,將帶來的許多禮品(精制的圓餅)進貢唐高祖李淵。中秋夜晚,唐高祖請群臣一起賞月,分吃吐番商人所獻圓餅,皇帝和臣子邊賞月邊吃餅,并將圓餅改名為月餅,這就是最早的月餅。
公元1333年,元順帝荒淫穢殘暴,老百姓生活痛苦。江蘇泰州有個販鹽的張士誠,發動貧苦鹽民起義反元,他利用贈麥餅的機會,在餅中夾了紙條,約定鹽民在中秋夜起義,起義軍攻下高郵城,以后又攻下蘇州,張士誠定都都蘇州,稱吳王.從此,每年中秋節,家家吃月餅慶祝勝利,并在蘇式月餅下墊張白紙,象征當年傳遞消息.到了明朝,這一風俗傳遍全國,吃月餅的意義,演變成全家團圓。故中秋節亦稱團圓節。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七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中秋節的禁忌、中秋節要注意什么。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雖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個節日,關于這個節日的禁忌卻比春節少很多。
1、忌男子拜月。
在中秋節這一天拜祭月亮時,男子最多在一旁看看,不得參與拜月活動,有的地方甚至要求男子回避,因為月亮是陰象之物,所以拜月純屬婦女之事。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禁忌,男子不得拜祭陰性之月,正如女子不能拜祭陽性之灶。
2、忌果餅不圓。
當中秋的月亮掛上時,人們設壇燃香,陳列月餅瓜果等拜祭月亮。每家會向有月光之處,在月出之時供拜。拜祭完畢之后,焚燒月光紙,擺下供月食品,然后分給家人。中秋節全家應聚在一起吃月餅,月餅又稱為團圓餅,吃了能使全家不離散。為了團員,祭月的果餅必須是圓的,即使把瓜果月餅切開來也必須是月牙瓣的蓮花狀。
3、忌吃亂月餅。
在有些地方有這么一句俗語:“吃亂了月餅死公公。”就是說新媳婦如果婚后第一年在婆家過中秋節的話,就要一連幾年都在婆家過中秋節;如果婚后第一年是在娘家過中秋節的話,那就一連幾年在娘家過中秋節。這樣避免在過中秋節的時候吃亂了月餅,如果吃亂了月餅的話,她的公公會有不測。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八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許多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獨特的中秋習俗。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蜜汁糯米藕。
材料:蓮藕兩節、糯米半碗、紅糖四湯匙、冰糖三湯匙、紅棗八個、牙簽。
做法:糯米泡三小時。蓮藕洗凈去皮,從一頭切下2厘米以上。不要切很短,很短孔小不方便灌米。小勺舀一勺放在藕口,用筷子撥進孔里,并插一下,防止空洞不實在,要全部灌滿。然后把切下來的藕原封接合,用牙簽固定。插進去的時候要用點力,固定結實不容易脫落。紅糖,冰糖,紅棗,灌好的藕,兌水淹沒蓮藕。鍋底擦一下,放入壓力鍋,蒸30分鐘即可。煮好的糯米藕拿出來切塊擺盤。最后把煮糯米藕的水盛出來勾芡澆在上面即成。
孔雀開屏魚。
材料:草魚一條、豌豆、玉米、胡蘿卜適量。
做法:草魚洗凈刮去肚子里的黑膜,用剪刀剪出花刀或用刀切出花刀。魚用紹酒、胡椒粉腌漬。魚放在蒸盤里。將剁椒、鹽、白糖、香蔥末、蒜末、青豆、姜末拌成醬汁。再將拌好的醬汁均勻的涂抹在魚身上。放入蒸鍋,注意蒸鍋里的水一定是要開鍋的熱水,要不涼水蒸出的魚是腥的,蓋上蓋大火上汽蒸。上汽后改中小火蒸8分鐘即可。
中秋博餅游戲具體規則。
獎品(也就是會餅):可以是生活用品,或者是家里用的各種家電,亦或者其他類型的獎品。注意:以前的會餅都是月餅組成的。
博餅工具:骰子一副(6個),大碗一個。
現在閩臺地區流行的博餅名目與中國古代的科舉科名基本一致,反映的是明清時期科舉的情況。按照各級科舉制度的頭銜,設有狀元1個,對堂(榜眼、探花)2個,三紅(會魁)4個,四進(進士)8個,二舉(舉人)16個,一秀(秀才)32個。
一秀:六個骰子中有一個點數是“4”
二舉:六個骰子中有兩個點數是“4”
三紅:六個色子里面有三個點數是“4”
榜眼(對堂):六個骰子的點數剛好是順子“123456”
六個骰子全部的點數都是一樣的,稱作遍地錦,可被追繳;
六個骰子中有五個點數是“4”,稱作五紅,可被追繳;
六個骰子中有五個點數是一樣的,除點數是“4”,稱作五子登科,可被追繳;
六個骰子中有四個點數是“4”,稱作“四點紅”,可被追繳。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九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有許多關于月餅由來的故事,但所有的故事中,月餅是用來慶祝勝利的食品。
相傳,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在八月十五征討匈奴得勝,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從此后,月餅的制作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月餅成為我國月餅中的五大種類。海南近年來興起的水果月餅,更是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閑秦再思《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到新科進士的曲江設開喜宴,便命御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于月餅的記載。
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后粘貼在餅面上,后業干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
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這無疑是漢民族的一種民族心理的反映。
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里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著紙,紙上寫著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溫州一帶稱這種月餅“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
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傳統的中秋節為團圓節,所以古詩有“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詩句,也就是到了中秋節,大家更盼望團圓。如果家中有人在海外或外地能來家團聚,就增加思念之情,這是中國以家庭為社會組成單位所具有的特點,而中秋節也就是這一特點的集中表現。
中國歷代以農立國,中秋節正當春華秋實,農業收成的季節,所以農村有以“芋魁”供奉之俗,即所謂中秋吃蕃薯、芋頭,這兩種根塊作物,其形碩大而圓,象征豐收與完滿之意。而親友之間饋贈月餅,同樣也是象征完滿、團圓之意。
中秋之夜,合家圍坐,皓月當空、或對月飲酒,或品茶吃月餅以助談興,亦人生之一樂事。所以無中秋可以吃月餅,而無月餅則不成中秋,因此中秋與月餅是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而此俗之由來,也有多種說法。
有謂唐高祖武德年間,邊寇犯境.李靖帥師出征,大獲全勝,于中秋節凱旋,長安內外通宵歡慶,時有吐蕃人獻餅祝捷,高祖取出圓餅手指明月笑曰:“應將胡餅邀蟾蜍。”嗣后分賜群臣共啖,于是遂形成中秋吃月餅之俗。二謂北宋時中秋節以爬山登樓先睹明月為快,然后舉行拜月儀式,供品有圓餅,據《燕京歲時記·月餅》云:“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蜍之形,有祭畢而食者”。這就是宋代中秋食月餅之俗。
或謂元代末年,統治者實行“三家養一元,五家一菜萬”的殘暴統治壓迫,劉伯溫組織農民起義,特制大圓餅,內中暗藏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起義,結果起義成功,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以后中秋食月餅之俗更為流行。
總之,中秋團圓,賞月及吃月餅之俗,由來已久,歷代而后,不斷加進新的內容,以豐富這個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盛行不衰。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十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后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并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月餅是漢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節日特色食品,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征著團圓和睦,在中秋節這一天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于唐朝開始。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時至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于唐朝開始。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后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戀。
漢族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飲食習俗。據說起源于唐代。《洛中見聞》曾記載: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經過元明兩代,中秋節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日盛,且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征義。經清代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品種上都有新發展。原料、調制方法、形狀等的不同,使月餅更為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現在,月餅不僅是別具風味的節日食品,而且成為四季常備的精美糕點,頗受人們歡迎。
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并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于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明代起有大量關于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后,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十一
“每逢佳節倍思親”,更何況是自古便承載著“人月兩團圓”美好愿望的中秋佳節,雖然離中秋節還有一段時間,作為寄托情思的月餅,已成了名副其實的明星。越來越多的月餅已經提前上柜,報紙、電視上登載的月餅廣告也越來越多了。商場超市里開辟了專門的“月餅一條街”,各大酒店、餐館也在大堂醒目的位置擺上了月餅展臺。月餅再次成為商家和消費者共同關注的熱點。但是這“八月來了九月走”的月餅經濟,究竟前程如何,我們對這一市場進行了調查。
月亮的餅偷偷地在改變。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資料。
細心的人們可能注意到了,今年的月餅又出了新花樣。記者最近走訪了幾家超市賓館,發現今年的月餅市場有幾大特點。
名字好聽月餅取名大都與“月”字和“秋”字有關,充滿了詩情畫意。諸如“荷塘月色”,令人聯想起朱自清寫的那篇散文,碧綠的荷花,皎潔的月光,簡直如臨仙境。吃這樣的月餅,仿佛咀嚼一首詩,感覺自然妙不可言。有叫“花好月圓”的、有叫“錦繡明月”的,還有“盛世之秋”、“金秋濃情”、“群芳爭艷”等各種好聽的名字。這也符合了消費者的心理,中秋節嘛,一個喜慶的日子,取個好聽的名字,吉利!
包裝好看現在的月餅生產商,越來越重視外在的包裝。走近月餅柜臺,一眼望去,五顏六色,令人目不暇接。既有體現喜慶氣息的大紅色,也有賞心悅目的淡綠色,還有溫馨典雅的淺紫色,或小家壁玉,或王者風范,真讓人感設計者的獨具匠心。打開盒蓋,里面大都襯著柔軟的絲質材料。禮品盒裝的月餅,外面還配有禮品袋,花色各異,顯得非常時尚。提籃是古色古香的那種,感覺非常典雅含蓄,富有詩意。
口味多樣早在幾年前,月餅的餡料只有少數幾種,現在可是多樣化了。舊有的口味在商場里也能找到,如什錦月餅、火腿月餅、豆沙月餅,除此之外,還可以買到蘋果香蕉葡萄等水果口味、椰蓉蛋黃口味等月餅。一些精明的廠家看準了年輕人追求新奇和時尚的消費心理,今年推出了冰淇淋和巧克力月餅。
小小月餅成了經濟蛋糕。
每年的中秋來臨之際,都是月餅廠家厲兵秣馬之時。
據了解,國內目前注冊經營月餅業務的食品廠家有5000多家,與此同時,所謂“酒家不做餅、茶樓不接宴”的行規也早已蕩然無存,許多星級飯店、酒樓、點心廠、糖果廠一到中秋就紛紛參戰,甚至和“餅”字根本不沾邊的一些企業,比如巧克力店、冰淇淋店、咖啡店甚至于造幣廠等也不甘寂寞,金帝、德芙推出了“巧克力月餅”,哈根達斯推出了“冰淇淋月餅”,迎合年輕人求新求異的口味。
從蕭山近期媒體上眾多的月餅廣告,到各賓館酒店接二連三上門的促銷人員,可見月餅大戰硝煙味之濃。不同的企業參加到月餅大戰中來,憑借的是不同的優勢,瞄準的是不同的市場,采取的也是不同的營銷方式。專業餅店,拼的是“廣告+專賣店+商場超市”的營銷模式,最大限度地搶占中秋月餅市場。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十二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由來1】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由來2】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十三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中秋習俗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中秋已與年節齊名,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里,《周禮·春官》中說,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
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并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十四
關于中秋節的由來,有很多的傳說,那么,你了解的有多少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秋節由來。
作文。
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他除了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后羿找不到嫦娥,悲痛欲絕,夜晚跪地痛哭,卻意外發現今晚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月中的人影也酷似嫦娥,無奈,就擺上香案跪拜月亮,希望嫦娥可以重新回到他的身邊。這一天正好是農歷的八月十五,從此以后,為了紀念這對善良的夫妻,每年的今天人們都紛紛拜月,吃一種又甜又圓的點心,預示著后羿嫦娥團圓甜蜜,這種點心就是今天的月餅。
中秋節有許多習俗,比如吃月餅,但是你知道中秋節的由來嗎?
傳說以前后羿到山里去尋友訪道,看見西王母路過此地,就向西王母求到一包不死藥。回到家后,后羿舍不得撒下妻子嫦娥,就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保管。但這正好被徒弟蓬蒙看到了,蓬蒙就起了壞心眼。
有一次后羿帶著徒弟去打獵,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后羿一走,蓬蒙就拿著寶刀闖進房間里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沒有辦法,突然她靈機一動,把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因為嫦娥心里牽掛著丈夫,所以嫦娥飛到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來后,發現嫦娥在天上對他說:“今天晚上月亮會變圓,你晚上做一塊面團在屋子東北角,等到午夜時我們夫妻二人就團圓了。”后羿按照嫦娥說的做,到了午夜,夫妻二人終于團圓了。兩人離別時嫦娥對后羿說:“每年的8月15這天,你都要做好面團,等到午夜時分我回來了之后再走。”每年都做好面團,等著嫦娥回來。后來,這個習俗被大家繼承下來,發展成為現在的中秋節,中秋節吃月餅也就成了習俗。
我非常喜歡這個神話,也非常喜愛中秋節。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在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中秋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作文網到魏晉時,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之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被看著是團圓的大好日子,也被人們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不要忘了,讓真情賀卡給遠方的親人朋友一個問候祝福團圓之夜,明月高懸。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們的游子,更是以月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夜今白,月是故鄉明。”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春風有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現在中秋節這一天,全國人民還可以享受一天的假期,合家團圓呢!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十五
中秋節是我國比較大的節日,你知道中秋節的由來20字嗎?下面,就跟隨著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了解。
中秋源自《嫦娥奔月》這一傳說,現在的月餅,也是嫦娥思凡,而做出的。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于時,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鐘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月到中秋分外明。
從時令上說,中種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于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凈,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恰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廬山·沐月——浪漫勝地。
揚州·二十四橋明月——詩意勝地。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秋之夜,皓月升空,駐足二十四橋橋頭,仰望天上月,俯看水中月,耳畔仿佛傳來若有若無的簫聲。
桂林·三月——觀景勝地。
每到中秋之夜,皓月當空,駕小舟駛入水月洞,呈現出“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的景觀。
青島·太清水月——意境勝地。
中秋之夜,明月東升,登上青島嶗山太清宮東邊的山頂,竹林熒光浮動,舉目遠望煙波浩渺的大海,盡情抒懷,回首眺望太清宮,心靜如水。
大理·訪月——風情勝地。
大理賞月最好在洱海邊,洱海月色波光粼粼,神秘在優美,與蒼山雪景相映,人稱“銀蒼玉洱”。
宜賓·三江映雙月——異像勝地。
“三江口”位于四川省宜賓市,每到晴朗的中秋之夜,圓月冉冉升空,三江吻合處平靜無波,流沙雪白,在波光粼粼的江水中,竟可看到二輪皓月,一明一暗,美不勝收。
蘭州·冷月——幽思勝地。
“天蒼蒼、野茫茫”的情結凝聚在西南的月色里。蘭州的月色蒼涼,在這樣一個舉家團圓的日子里,更有一種天涯孤旅的愁緒在心。
杭州·水月——玩月勝地。
杭州人中秋佳節賞月有三大去處:一是湖中三島之一的三潭印月;二是位于鳳凰山坡的月巖景點;至于岸邊賞月,首推這月白風清、水天一碧的平湖秋月。
中秋的由來(模板16篇)篇十六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中秋節那天晚上我們都喜歡賞月,那么,這個賞月的習俗是怎樣來的呢?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中秋賞月的由來,歡迎閱讀。
對于每一個游子來說,在中秋時節,能夠回家和家人坐著一起賞月,是最開心、最幸福的事了。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2019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19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