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海外華僑愛國事跡介紹海外僑胞的愛國事跡篇一
艾愛國,男,漢族,1950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焊接顧問。
精通技藝,是焊接領域的“大國工匠”。他在焊工崗位上工作50多年,攻克焊接技術難關400多個,改進工藝100多項,多次參與我國重大項目焊接技術攻關和特種鋼材焊接性能試驗。指導實施參與某試驗型導彈焊接工藝,將中碳調質鋼彈殼與發射座焊接相連,x射線檢驗100%達到一級標準。海軍某在研先進艦艇的推進動力裝置,要在僅0.2平方米的紫銅導板上密集施焊,制造方歷時半年也沒能拿下來。艾愛國受邀前往,采用熔化極氬弧焊接工藝重新制定焊接方案,并現場指導,成功解決了產品一直焊縫滲漏、質量不合格的技術難題。
傳承技術,是響當當的“大師傅”。他主持的湘鋼板材焊接實驗室,被湖南省列為焊接工藝技術重點實驗室,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多年來,他帶過的徒弟有600多名,湘鋼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以上級別的焊工,80%都跟艾愛國學過藝。他的徒弟中,有的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有的成為湖南省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十佳青年”等。艾愛國還無償向200多名下崗工人和農村青年傳授焊接技術,其中有100多人進入南方電力機車集團、三一重工集團等大型企業,憑借過硬的技術基礎和自身的努力逐漸成為企業骨干。
堅定本色,是扎根一線的“老黃牛”。艾愛國在湘鋼工作一輩子,最高職務就是焊接班的班長,領導曾經多次想提拔他,艾愛國都婉言謝絕了。退休之后,女兒想把他接過去安享晚年,但艾愛國選擇了留在湘鋼。如今,70多歲的艾愛國,早上7點半前上班,下午6點半后下班,幾十年不變地騎著他那輛破舊自行車,繼續奮戰在焊接工藝研究和操作技術開發第一線。
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十大杰出工人”等稱號。
海外華僑愛國事跡介紹海外僑胞的愛國事跡篇二
“嘀——”每天清晨,一位身穿藍灰色工裝的老人都會俯身刷卡走進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科研大樓(以下簡稱“湘鋼”)大樓。
他是艾愛國,這家企業的焊接顧問,我國焊接領域的“領軍人”,也是一位73歲的全國勞動模范。他每天來到辦公室,協助焊接實驗室技術參謀指導,為企業和社會上的焊接技術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作為我國焊接領域“領軍人”,艾愛國在過去的54年中為湘鋼和兄弟公司培養了超過600名優秀焊工,幫助多家企業攻克了超過400個焊接技術難關,改進焊接工藝超過120項。
海外華僑愛國事跡介紹海外僑胞的愛國事跡篇三
王兆松先生幼年貧苦,無奈下南洋謀生,經艱辛奮斗,成為馬來西亞著名僑領、企業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于文昌清瀾鎮義門村一個貧困漁民家庭,他的父親是老漁民,成天泡在海水里,家貧如洗。為了尋找一條活路,年僅13歲時王兆松揮淚辭別父母兄長,在鄉鄰的攜領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馬來西亞以撈蝦為業,后又當過冰塊推銷員,他根據不同漁船的需求,主動用舢板把冰塊運到漁船上,用自己的勤勞和誠實換取了珍貴的信譽。稍有積累,便及時買了輛汽車,在推銷冰塊之外,又經營起冰魚運銷業,由于推銷成績突出,被英國商人的一個公司委任為總代理。在此基礎上,王兆松逐步開拓涉足其他項目,除了投資經營房產、種植橡膠、開采錫礦外,還投資經營酒店、戲院等服務行業。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為瓊籍華僑中的知名企業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為人,深得鄉親以及當地上層人士的信賴和敬重,被推舉為吉隆坡瓊州會館等職,1930年,他被馬來西亞雪蘭峨州政府委任為華人參事局員和太平局紳,是年王兆松55歲。
對于故鄉的公益事業,王兆松一直非常熱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發起成立瓊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旨在開發瓊崖墾殖、礦業、漁、鹽等業。他帶領眾鄉鄰在萬寧置地8000畝,種橡膠400多畝。抗日戰爭期間,王兆松率瓊崖華僑積極捐資,支持瓊崖抗日戰爭。時任瓊崖自衛獨立隊總隊長的馮白駒曾親筆給王兆松致函兩封,贊揚愛國華僑“熱誠義舉,無任感佩”。
海南很多醫院、學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獻。1920-年籌建海口海南醫院時,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為名譽董事;還3次為瓊海中學(海南中學的前身)捐款,獨資為文昌中學捐建圖書館,即兆松樓;文昌清瀾南島小學、會文冠南小學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學樓。這些教學樓目前都保持著原來的騎樓風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記窮人,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體現出來。1956年王兆松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銘刻在僑鄉人民的心中,他的愛國情懷,在他的子孫中代代相傳。
從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從國外匯款為文昌家鄉修路,還在通往家鄉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橋。后來因為匯款麻煩,王兆松在文昌買下3間鋪面房,以房租支付維修費。又在海口買下2棟樓房(今新華北路“長安旅店”和得勝沙51號),托人代理,租金全數用于公路維修和解決鄉親困難,不足部分再從國外匯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終年80歲。
海外華僑愛國事跡介紹海外僑胞的愛國事跡篇四
黑色的皮鞋,藍灰的工作服,再配上一把焊接槍,72歲的艾愛國在焊工車間一線一干就是53年,攻克技術難關400多個,是我國焊接領域的領軍人才。
“我的愿望就是湘鋼能研發出更多的新產品,可以用在越來越多的超級工程上,為國爭光。”樸實的話語道出了艾愛國的初心。
勤于鉆研
什么是好工人?初入工廠的艾愛國很快找到了榜樣。剛進廠時,艾愛國的崗位是管道工。某次施工時,北京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派來焊工支援湘鋼,他們身背氧氣瓶、手拿焊槍、頭戴面罩,如同裁縫一般將鋼管裂縫“縫合”起來,手被四濺的火星燙出血泡也不在乎。
水平高、肯吃苦,值得學習!艾愛國從此對焊接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跟著北京師傅學習焊接技術。
上班時,北京師傅教他幾招;下班后,艾愛國借來工具,反復琢磨。半年后,艾愛國成功轉崗成為一名焊工。
焊接是個技術活。為了摸到竅門,艾愛國無數次拿起焊槍,對著接縫反復琢磨。他沒有面罩,便拿一塊黑玻璃代替,縱使皮膚被灼燒蛻皮,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焊接槍。焊接材料上萬種,焊接方法不下百種,不能光憑蠻勁。他捧起了專業技術書籍,除了學習《焊接工藝學》《焊接技術》等,就連焊條說明書他都會收起來研究。翻開艾愛國當年的工作日志,扉頁寫下的“刻苦學習鉆研,攻克難關,攀登技術高峰”令人印象深刻。憑借著努力和積累,艾愛國在1982年以優異成績考取了氣焊合格證、電焊合格證,成為當時湘潭市唯一持有雙證的焊接工人。
勇于拼搏
1983年,原冶金工業部組織全國多家鋼鐵企業聯合研制新型貫流式高爐風口。如何將風口的鍛造紫銅與鑄造紫銅牢固地焊接在一起,是項目最為棘手的問題。當時還是普通焊工的艾愛國主動請纓,并提出采用當時國內尚未普及的氬弧焊工藝。他大膽創新,把交流氬弧焊機改造成直流焊機。寒冬臘月,他用濕棉被擋住身體,用石棉繩韁包住焊槍,在7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材料旁持續奮戰,經過艱苦試驗,終于獲得成功。該技術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當一名好工人,成為一名好工匠,就要善于從實踐中提煉經驗,從理論上搞清楚門道,我的制勝法寶就是不瞎干。”艾愛國說,試驗成功后,他總結經驗撰寫論文《鎢極手工氬弧紫銅風口的焊接工藝》,又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紫銅氬弧焊接操作法》。2002年,艾愛國再次改進風口焊接工藝,用自動熔化極氬弧焊取代手工氬弧焊,焊接質量更有保障,大大提高工效的同時,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2021年3月,湘鋼工程技術公司在焦化廠的化產改造工程中,蒸氨塔鈦合金管道安裝遇到鈦合金焊接難題,這是湘鋼建廠以來從未遇到過的情況。艾愛國廣泛搜集國內外有關鈦合金的焊接案例,撰寫焊接工藝方案,又參考自己曾經修復焊接鈦合金管的經驗,焊接當天,艾愛國連續工作至深夜,直到焊接任務順利完成,焊縫外觀達到一級標準,焊縫探傷檢驗全部合格。該技術填補了湘鋼在鈦合金材料焊接領域的空白。
今年,艾愛國和團隊成員經過4輪焊接試驗,共同攻關了中海油流花油田項目中新一代深水導管架用420兆帕級別輕量化高強海工鋼的焊接問題,制定出符合要求的焊接工藝。可沒想到,項目現場環境復雜,對鋼板的焊接提出了新要求。得知這一情況后,艾愛國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在距離地面1米多高的鋼板加工平臺上,一待就是一下午,成功解決導管架用420兆帕級別輕量化高強海工鋼的焊接問題,并在現場幫助施工方解決了其他焊接問題。“‘艾勞模’只要聽說有焊接難題需要解決,他就干勁十足,忘了年齡、忘了時間。”湘鋼技術質量部海洋工程用鋼研發工程師脫臣德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感慨道。
無私奉獻
他欣賞有干勁的年輕人,愿意為他們盡可能地創造學習條件,“不僅把技術毫無保留傳授給徒弟,還要把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1996年3月6日是歐勇進入湘鋼的第一天,當時的艾愛國已經是湘鋼的一張“名片”。“那天,大家走在屋檐下,師傅迎面走來,朝我們揮手說,‘歡迎你們,好好干!’”20多年來,歐勇眼里的艾師傅一直是這般親切。
近些年,艾愛國積極培養下崗工人和農村青年,為個體戶和民辦企業的焊工免費上課,他還開啟“在線答疑”模式。“艾師傅好像從來沒有累的時候。”歐勇說。2008年,艾愛國大師工作室成立,承擔湘鋼板材的焊接試驗研究工作,為湘鋼板材新產品開發提供可靠技術支撐。
退休以后,艾愛國被湘鋼返聘為焊接顧問。隨著湘鋼高端產品占比的提升,艾愛國大師工作室的工作任務與日俱增。“井水取不盡,力氣用不完,焊接是我熱愛的工作,我要把這門手藝繼續往下傳。”如今,艾愛國每天仍舊忙碌在攻關克難一線。他表示,將做好傳幫帶,為建設制造強國添磚加瓦。
海外華僑愛國事跡介紹海外僑胞的愛國事跡篇五
在艾愛國看來,技術是不斷發展的。特別是制造行業發展速度非常快,如若沒有及時拓展知識面,即便是大國工匠也可能會被淘汰。以焊接為例,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已經有100多種焊接方法和10000多種焊接材料,其中不乏一些罕見的金屬材料,如果不能不斷去學習,不了解這些材料的特性,施焊時就難以處理。
要“志于學更要善于學”,這是他一直秉持的學習態度,并要求自己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艾愛國還提醒手藝人,一旦成為大國工匠,除了不斷追求新的技能和知識,還要將理論知識與多年的實踐經驗相結合,創新焊接技術和工藝,將其推廣引用到產品中去,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焊接手藝人的‘黃金年代’甚至不到50歲,過了這個年紀,體力、眼力等很多方面都比不過年輕人,能發揮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艾愛國說。因此,他表示手藝人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從單一型手藝人才向全方位人才發展。
艾愛國對工藝的研究要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他不僅認真完成本職工作,且利用業余時間編寫教材,舉辦焊工學習班,擔任兼課老師,研究各種工藝,并在2008年被湘鋼公司安排到技術中心材料研究所進行鋼板焊接研究。
“我十分感謝黨和公司提供的這個平臺。”艾愛國表示,研究所里有更好的研究環境,有機會與許多博士和研究生進行互動學習,同時也能夠享受到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學習資源。
艾愛國深感遺憾的是,許多工人沒有獲得這樣的發展平臺,基本還是在生產一線,也因此很難系統化去學習。他呼吁,可以有更多的企業為工人提供更好的學習和發展機會。
海外華僑愛國事跡介紹海外僑胞的愛國事跡篇六
對于中國焊接領域而言,自主創新的關鍵技術是極其重要的。
艾愛國介紹,近兩年來中國的鋼鐵市場處于虧損狀態,湘鋼卻能夠實現盈利,這要歸功于新技術帶來的好紅利,使得湘鋼在中國以及世界都有一席之地,在產生效益的附加值產品和鋼板方面表現尤為突出。
艾愛國對年輕人有一句話:要靜得下心來熱愛本職工作,養成終身學習的態度;要樹立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精神。
海外華僑愛國事跡介紹海外僑胞的愛國事跡篇七
陳嘉庚先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杰出的華僑領袖、的實業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陳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即現廈門市集美鎮)。十七歲往新加坡從父經商,后獨立經營菠蘿罐頭廠、米店和橡膠園等。1916年后,以橡膠和膠制品業為主,鼎盛時期其銷售網遍及全球,謂新馬樹膠王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成為馳名海內外的大實業家。
陳嘉庚身居異邦,心懷鄉國,經營實業不謀私利,立志競爭義務報效祖國,故傾資興辦教育公益事業,以盡國民天職。早于1913年在家鄉創辦集美小學,后又增辦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業等校,統稱為“集美學校”。1921年,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自選擇校址,校長,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請師資等,設文科,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個系,為海內外培養高等人才。在僑居地新加坡亦倡辦和贊助許多學校,形成陳嘉庚廣泛的開放型教育體系。盡管迂世界經濟危機,企業經營未能轉機,他仍多方籌措校費,百折不撓維持辦學。1932年,當外國財團答應以停止支持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為條件保護其企業經營,即遭他斷然拒絕。直至1937年春無力支持,遂無條件地將廈門大學獻給政府。廈門大學改為“國立”后,他極為關注其發展。1940年回國慰問期間,還特地到遷往內地長汀的學校視察;1949年歸國亦來校訪問;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繼續募資、籌劃擴建學校規模。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深遠。
他不但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學生要在德育、智育、體育諸方面全面發展,倡辦職業技術教育,高度重視師范教育,以及重視校長、教師在辦學中的決定作用等等。他還推行社會教育,親建集美鰲園“博物大觀”和倡建廈門華僑博物院等。
陳嘉庚赤誠愛國,振興中華。1909年結識孫中山,翌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閩省光復后,被選為新加坡福建保安會會長,募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后,組織“南洋各屬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并被選為主席,領導支援祖國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衛叛國投敵,他嚴電聲討。1940年3月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視察各戰區和重慶、延安等地,不畏強暴,堅持真理,明辨是非,將救國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國共產黨身上,反對蔣介石_,堅持團結抗戰。1941年12月日本帝國主義進攻馬來亞,他領導“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1942年3月新加坡淪陷避居印尼爪哇,賦詩表明舍生取義的決心。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會慶祝,眾望所歸。
1949年應毛澤東主席電邀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于1952年2月回國定居。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先后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直接參議國事.他已逾古稀之年,仍不辭勞苦到祖國各地視察,致力于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并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積極作用,臨終仍念念不忘祖國統一大業。
陳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終年八十七歲,國家給予以國葬的哀榮,靈柩運回集美,安葬于“鰲園”中。自強不息,止于至善。
海外華僑愛國事跡介紹海外僑胞的愛國事跡篇八
陳嘉庚先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杰出的華僑領袖、的實業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陳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即現廈門市集美鎮)。十七歲往新加坡從父經商,后獨立經營菠蘿罐頭廠、米店和橡膠園等。1916年后,以橡膠和膠制品業為主,鼎盛時期其銷售網遍及全球,謂新馬樹膠王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成為馳名海內外的大實業家。
陳嘉庚身居異邦,心懷鄉國,經營實業不謀私利,立志競爭義務報效祖國,故傾資興辦教育公益事業,以盡國民天職。早于1913年在家鄉創辦集美小學,后又增辦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業等校,統稱為“集美學校”。1921年,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自選擇校址,校長,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請師資等,設文科,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個系,為海內外培養高等人才。在僑居地新加坡亦倡辦和贊助許多學校,形成陳嘉庚廣泛的開放型教育體系。盡管迂世界經濟危機,企業經營未能轉機,他仍多方籌措校費,百折不撓維持辦學。1932年,當外國財團答應以停止支持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為條件保護其企業經營,即遭他斷然拒絕。直至1937年春無力支持,遂無條件地將廈門大學獻給政府。廈門大學改為“國立”后,他極為關注其發展。1940年回國慰問期間,還特地到遷往內地長汀的學校視察;1949年歸國亦來校訪問;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繼續募資、籌劃擴建學校規模。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深遠。
他不但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學生要在德育、智育、體育諸方面全面發展,倡辦職業技術教育,高度重視師范教育,以及重視校長、教師在辦學中的決定作用等等。他還推行社會教育,親建集美鰲園“博物大觀”和倡建廈門華僑博物院等。
陳嘉庚赤誠愛國,振興中華。1909年結識孫中山,翌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閩省光復后,被選為新加坡福建保安會會長,募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后,組織“南洋各屬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并被選為主席,領導支援祖國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衛叛國投敵,他嚴電聲討。1940年3月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視察各戰區和重慶、延安等地,不畏強暴,堅持真理,明辨是非,將救國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國共產黨身上,反對蔣介石_,堅持團結抗戰。1941年12月日本帝國主義進攻馬來亞,他領導“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1942年3月新加坡淪陷避居印尼爪哇,賦詩表明舍生取義的決心。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會慶祝,眾望所歸。
1949年應毛澤東主席電邀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于1952年2月回國定居。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先后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直接參議國事.他已逾古稀之年,仍不辭勞苦到祖國各地視察,致力于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并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積極作用,臨終仍念念不忘祖國統一大業。
陳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終年八十七歲,國家給予以國葬的哀榮,靈柩運回集美,安葬于“鰲園”中。自強不息,止于至善。
海外華僑愛國事跡介紹海外僑胞的愛國事跡篇九
蘇步青,是我國蜚聲海內外的杰出數學家。
在讀初中的時候,蘇步青憑著自己的天資聰明、勤學好問,成績一直非常好,但對數學還沒什么興趣,因為他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在浙江省立十中念初三時,學校來了一位教數學的老師,聽說這位老師是很出眾的,所以聽說他能來給上數學課,蘇步青也稍微地提起了一點興趣。
“……”上課鈴響了,從門外走進一個身材瘦高、穿白色西裝的年輕人,他的臉色很白,棱角很分明,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這樣年輕還穿西裝的老師真是罕見,一進門便引起班里的一片嘩然。
走上講臺,楊老師表現得很鎮靜,把課本向桌上一摔,說了聲:“同學們,我姓楊,大家今天不用擔心沒還課本而被老師罵了,因此今天我們不講課本,我們要講國家!”他講話的聲音不算大,但每個字都像晶亮的子彈射進每個人的心房。
于是下面又是一陣騷動,沒精打采的蘇步青也亮起了精神。楊老師接著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該負起應有的責任。”他旁征博引隨后又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
這一堂課使蘇步青明白了數學的真正意義和自己身上肩負的歷史責任,就是這節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數學王國。
從那以后,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并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功夫不負有心人,蘇步青在數學上漸漸地嶄露了頭角。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并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里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國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心甘情愿,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