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篇一
愛國故事:魯迅三改志愿
你可知道,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為了拯救中華民族,曾有一段三改志愿的故事嗎?他最初的志愿是當個好海軍,把外國侵略者從海上趕出去。為此,他考進了南京水師學堂。
一改志愿學礦務。他認為要使中國富強起來,最要緊的任務應先發展礦業、工業。于是,他轉入南京礦務學堂學習。
二改志愿學醫學。他認為面對中國的現實,首要任務是把中國人改良成強種人。于是,他去日本仙臺醫學??茖W校學醫。
三改志愿學文藝。他認為我們的第一要著,是改變國民的愚昧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文藝。于是他提倡文藝運動。
從此以后,魯迅先生寫出了大量的小說、散文、雜文,以此來揭露敵人的反動_,歌頌先進的事物,為解救中華民族而吶喊。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篇二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五千年的歷史潮流。1898年3月5日,一代的開國元勛應運而生,周恩來正傳承了這歷史的發展,以讀書愛國,愛國讀書為宗旨。當12歲的周恩來斬釘截鐵地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時,周恩來與書香、與愛國便開始了不解情緣。
1910年春天,十二歲的周恩來進銀岡書院讀書。那天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么讀書?”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薄盀槊骼矶x書”還有個同學說:“為了幫助父母記帳。”原來他的父親是個商人。魏校長問周恩來:“你呢,為什么讀書?”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將定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啊!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到帝國主義的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振興中華為目標。
在東關模范學校的3年,周恩來用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苦學精神激勵自己。每天,他完成作業后,就博覽群書。他一邊讀,一邊摘錄名言警句,還寫讀書心得。他常常讀到深夜,大地沉沉地入睡了,他還在書海里遨游。少年周恩來就胸懷中華,放眼世界。他的作文經常聯系國家和國際大事。有一次,他看了白人資本家販賣黑人孩子的《湯姆和瓊斯的故事》,為黑人孩子的悲慘遭遇而流下熱淚,同時對資本家的罪行而義憤填膺。于是,他帶領同學寫了兩封信,一封寫給黑人孩子。傾吐了發自肺腑的憐憫和同情;一封寫給白人資本家,表示了無比的憤慨與_。在政治生涯中,他也嚴格要求自己,適應時代的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站在時代的前列。讀書,就要以緊跟時代為要求。
1913年進天津南開中學學習,周恩來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學到了很多知識。他上課專心聽講,遵守紀律,課后認真按時完成作業,進步很快,各門功課成績都不錯,特別是作文、書法和英文,每學期他都名列第一。周恩來先后閱讀了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和鄒容的《革命軍》等著作。他還在課外讀了《離騷》、《史記》、《漢書》等歷史文學者作,他特別贊賞《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但周恩來認為如果只是東一點,西一點,這叫作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算不得學問。周恩來提出:“讀書寧精勿雜,寧專勿多”。讀書,就要以“求精不求多”為原則。
1919年留學回國。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后來,在“_”極端復雜的特殊環境下,周恩來同志忍辱負重,苦撐危局,作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全力維護黨和國家正常工作的運轉,全力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盡一切可能減少損失。這些正是那些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在為他日后投身愛國運動、吸收進步思想打下可基奠!讀書,就要以貢獻祖國為動力。
新中國成立后,周總理日理萬機,但周恩來一直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發揚“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的刻苦讀書精神,“要做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并用于實踐。在他生命的最后587天,談話227次,會見外賓56次,開會32次,而他幾乎天天看書,依舊如___所說“周總理是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工作的人。”讀書,就要以“為人民服務”為履踐。
周恩來總理一生酷愛讀書,無論是在條件艱苦的戰爭年代,還是日理萬機的和平建設時期,他用一生實踐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讓我們也像周總理一樣,發出“為中華之昌盛而讀書”的青春誓言,開啟別樣的書香緣與愛國情!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篇三
愛國故事:楊靖宇臨危不懼
1940年2月,在風雪彌漫、攝氏零下40多度的大森林里,東北抗聯楊靖宇同志遭到敵人圍追堵截。兩個警衛員一個英勇犧牲了,一個身負重傷隱蔽在樹洞里。他只身一人,邊打邊走。
他剛到黑龍江濛江縣保安屯附近,就被敵人的坐探發現了。不一會兒,一大群敵人撲了過去。楊靖宇選擇了一棵大樹作掩護,拔出兩支短槍,左右手同時向敵人射擊,獨身一人和幾百個敵人打了一個多小時。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被他打回去了,一批批的敵人倒在了他的面前。
楊靖宇身負重傷,槍里也只剩最后一顆子彈了。他堅強挺起高大身軀,深情注視祖國壯麗河山,用熱血和生命,高喊“_日本帝國主義!”隨后壯烈犧牲。
日本強盜把他的遺體運到醫院解剖,發現胃里沒有一粒糧食,只有野草、樹皮和棉絮。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楊靖宇就是靠吃這些東西,堅持戰斗的。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篇四
梁啟超
1915年9月,作為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權力雖已達到了頂峰,但他并不滿足,又開始覬覦皇帝寶座。他唆使幕僚美國人古德諾拋出了《共和與君主論》,污蔑共和體制是政治亂局的根源,鼓吹只有君主制才能救中國,胡謅什么中國人需要一個皇帝。
梁啟超早就看出了袁世凱的野心,他直截了當地指出:“如果復辟,就是叛國”。為了駁斥袁世凱的復辟圖謀,梁啟超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文章《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袁世凱的復辟野心。袁世凱獲知消息,十分恐慌,急忙派人以給梁的父親做壽禮名義送給梁啟超二十萬大洋,懇請梁啟超高抬貴手,不要在報上發表這篇文章。結果,梁啟超嚴詞拒絕了這一請求。
袁世凱見拉攏不成,就采取恐嚇的伎倆,逼其就范。他派人告訴梁啟超:“你流亡國外十幾年,那種艱苦的滋味想必早已嘗夠了,現在好不容易過上好日子,何必自找苦吃呢?”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袁世凱亮出了底牌。面對威脅,梁啟超毫不畏懼,從容笑答:“我已經是流亡的經驗家了,再流亡一次簡直輕車熟路?!绷簡⒊敛涣羟槊?,他把《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這篇文章發表在《大中華》月刊上,其余各報迅速轉載,讀者爭相購買,一時間洛陽紙貴。
1916年1月1日,袁世凱不顧國人的反對,恢復帝制,上演復辟鬧劇。梁啟超聯合蔡鍔將軍,發起了討袁護國戰爭,其余各省迅速響應,紛紛宣布獨立,反對帝制。袁世凱僅做了83天皇帝,就被迫宣布“退位”,不久一命嗚呼。
對袁世凱來說,梁啟超是有點不夠哥們“義氣”;對國家來講,梁啟超敢于不講情面,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這是值得尊敬和贊揚的。梁啟超一生只忠于真理,不為君王唱贊歌,只為蒼生鼓與呼,這種民族大義之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足以成為后世的楷模。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篇五
鐵人王進喜
新中國成立后,廣大工人成了國家的主人,勞動熱情倍增。振興中華,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成了人民群眾共同的愿望和行動。被稱為“鐵人”的王進喜就是胸懷祖國、發憤圖強的一代工人的典型。
王進喜本來是玉門石油礦普通工人,可他一心為國分憂。有一次在北京街頭上,他看到汽車沒油燒,在車頂上放著大大的煤氣包,靠燒煤氣行駛。他難過得吃不好睡不著,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現在國家缺油,我有責任啊!”不久,他被調到大慶,參加開發新油田的會戰,他興奮得像有使不完的勁,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沒有住房,他和大家住在干打壘的簡易棚子里,吃冷飯,睡地鋪。鉆井機到了,可沒有吊車下不了火車,他一聲吶喊,帶著工人用繩子拉,肩膀頂,終于把機器卸下來運到工地。第一座井架豎起來了,沒有水灌井,他和工人們用臉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來,爭分奪秒地開了鉆。發生井噴事故時,沒有攪拌機,他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他為什么要這樣做:為的是盡快打出石油,改變祖國石油工業落后的面貌。
因為常年勞累,飲食沒規律,王進喜得了嚴重的胃病,經常疼得不能入睡??伤f:“為了拿下大油田,我寧可少活20年!”正是這種鐵人精神,正是這種為國忘我的勞動,使得大慶油田很快建成了,使我國摘掉了石油工業落后的帽子。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篇六
60年代,我國的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使全國人民為之振奮,使敵視中國的人震驚,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為研制兩彈立下不朽功勛的科學家鄧稼先是一位為國舍己的人。
1958年,國家下達了研制原子彈的命令。這是一項絕對保密的工作。年輕的鄧稼先被選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責任重大,說:“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死了也值得?!?/p>
從此,他開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們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頭露面的事都沒有他參加,連他的妻子和親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對親人的感情埋在心里,過著長期的獨身生活。和他同時代的同學,有許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氣的科學家、活動家,他的名字卻沒多少人知道。
后來,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們仍然不知道鄧稼先就是兩彈的元勛。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回國探親,點名要見他。兩個人會面后,楊振寧問他在哪里工作,又問起爆炸原子彈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單位工作,絲毫沒講自己正是造原子彈的。
長期艱苦工作損害了鄧稼先的身體。1986年,他患癌癥病逝。一直到報上發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國人民才知道鄧稼先這個名字。他不圖個人的名和利,舍棄了個人的幸福,幾十年默默無聞地為國家大業奮斗,卻從不后悔。臨終前,他欣慰地說:“我可以瞑目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