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阿q正傳讀后感篇一
一口氣讀完了魯迅的《阿q正傳》,因為中篇小說,并不長,所以騰出一點點課余時間就可以把它看完了。
初讀《阿q正傳》往往會覺得很惡心的,其中的阿q簡直就是一個丑角,一個人怎么可以這樣子受屈辱卻不反抗的。魯迅先生塑造這樣一個丑角,是用心良苦的,我不知道魯迅先生是懷著怎樣一種悲痛的心情寫下這些文字的,看到國人病態的心理,雖然在走用文章來喚醒國人的道路,但從魯迅的作品中總是透出光明未來還很遙遠的悲涼。
看完全文,恐怕大家都會對阿q印象深刻。阿q是未莊的一個貧苦的小人物,他的地位是如此卑微,連姓名都沒有,只能叫阿q。阿q沒有家,只能在土榖祠住著,生活來源是靠幫大家做短工,他很勤勞,無論讓他干什么都行。因為阿q處在社會最底層,所以他必須忍受著有錢人的欺負和村里人的戲弄、侮辱。說到這里就提到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幾乎每次挨打,他都會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以求得精神上的勝利,而當比他弱的人出現時,阿q又常常用“恃強凌弱”來證明自己的力量。后來革命黨要進城了,阿q本以為革命黨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過不去,于是對此深惡痛絕,但后來發現革命黨是造舉人老爺的反,他以為革命后就能要什么有什么了,所以就去革命了,他的革命行動卻是去靜修庵里胡鬧。阿q自始至終都處于一種野蠻的壓迫剝削之下,自己也是愚昧麻木的,直到阿q被送上刑場,他都不能真正覺悟。每當讀到關于阿q的情節的時候我都很惱火,真是愚昧麻木之至。
其實,不止是阿q,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也是作者的諷刺的對象。先說趙太爺父子吧,趙太爺一向瞧不起阿q,連阿q姓趙的權利都給剝奪了,趙太爺三妻四妾,但阿q向吳媽示好時趙秀才就要用大竹杠打他,不僅這樣,后來地保還來壓榨了阿q酒錢以及定了5個慘無人道的條件,把阿q的身家剝奪得所剩無幾。趙太爺還制造流言,使阿q斷了生計。聽說阿q那兒有便宜貨,平時一向吝嗇的他不惜打破不點燈的傳統并且讓秀才的妻子去找阿q,聽說阿q沒貨了,他又換成原來的面孔。聽說阿q革命了,趙太爺居然也肯叫阿q為“老q”。當革命已成定局,趙秀才也把辮子盤起來,并且花了四塊大洋買了個“銀桃子”使自己成為革命黨人。趙太爺父子驕橫無理、狡詐、吝嗇、投機,十足個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
王胡平時一再欺負阿q,但當阿q“中興”歸來時,還在舉人老爺家幫過忙時,王胡肅然,當阿q用王胡的脖子做講殺革命黨故事的道具時,王胡立刻害怕且再也不敢走近阿q了。不止他們,幾乎未莊的所有人見到阿q“中興”歸來時都一改平日嘲笑他的習氣,都對阿q肅然起敬了。
假洋鬼子也是個典型的形象,他去上過洋學堂、還去了東洋,于是把辮子剪了,穿著西裝,自以為很了不起,而當回國后發現沒有辮子不利于自己做官時,又去弄了個假辮子來。他還是未莊第一個加入革命黨的人,“已經留到一尺多長的辮子都拆開了披在肩背上”,他就這樣成為了一個封建與資本主義的扭曲結合體。
全文都是各色各樣的丑角色,這也是我常常不忍心讀魯迅的作品的原因,我最近還看了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的電影《阿q正傳》,活生生的阿q讓人覺得越發惡心。
阿q正傳讀后感篇二
提到阿q,人們自然就想到魯迅筆下那個無名無姓、先前比別人闊多了、頭上長著癩瘡疤、一不小心就被人“兒子打老子”的阿q形象,可憐可悲,又可笑可嘆。他高舉的精神勝利法的旗幟也隨著自身的不朽穿越了時空。
之所以再想到阿q ,是因為近日給學生上課,講到《阿q正傳(節選)》,無意中有了些許感觸,遂覺得在當今的社會中,阿q的精神依舊存在著普遍的現實意義。
在《阿q正傳》的第三章里頭,說到阿q的出名完全是拜未莊的趙太爺打的嘴巴所賜,才有幸聲名遠播,得意了好幾年。請問趙太爺何許人也?未莊的地主權貴,未莊的土皇帝,換個說法就是趙太爺是未莊的名人,一言一行,自然就成為未莊看客們關注的焦點。
名人就是出了名的人,出了名就是他的名字和事跡被大眾知曉了。今天趙太爺打人了,人們趨之若騖,談論紛紛,那被打的人就自然成為關注的對象。阿q被關注,出名也就順理成章了。好像有的人被別人臭罵了一通,不僅沒聲名敗壞,反而聲名鵲起,事業蒸蒸日上。難怪人們常說到的,臉皮厚的人容易出名。他們就像一群跳蚤,在充斥著媒體的空間里上竄下跳,來打通一條通往名人的康莊大道。
但與阿q不同的是,阿q不是跳蚤,他不會主動去騷擾趙太爺,而他們作為跳蚤,就希望在名人身上咬上一口,這樣名人一疼,一巴掌拍去,人們就知道了名人在拍打他這只跳蚤,于是就出名了,和阿q殊途同歸。想來在魯迅的時代早就有人做過,否則就只能是魯迅的先見之明,他在小說中說:“未莊通例,倘若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張三,向來本不算一件事,必須與一位名人如趙太爺者相關,這才載上他們的口碑。
一上口碑,則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這便是他們的心理,他們走向理想的途徑,從事著在雞蛋里挑骨頭的事業,乘機發動毫無意義的論爭,只是為了告訴人們他們是存在的。可惜真正有涵養有學識者,比他們更懂更了解阿q,緘口不談,一笑了之。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善意的有意義有價值的批評,而不是無理取鬧的指責和抨擊,甚至包括有損人格的中傷。
余秋雨無疑是這幾年最忙碌的人之一。從他的《借我一生》起,到他的《文化苦旅》,都出乎意料地給他帶來了煩惱和困惑。而值得慶幸的是,在經歷了風雨后,他依然堅定不移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依然致力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余秋雨最為大家所認識的,莫過于他的散文,無論是《山居筆記》還是《文化苦旅》,都可稱得上是當代中國散文的瑰寶和奇葩,有的學者稱其為學者散文,文化散文,大散文。但無論是瑰寶和奇葩,都難免存在或多或少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文如其人之說,人無完人,何況文章乎?即便是人家有過什么過錯,難道就可以老揪住人家的辮子不放么?若是這樣,巴金的《隨想錄》就沒有意義了,因為他的人格也有問題;郭沫若的詩歌也沒有價值了,因為他的人格也有問題。
對學術的評論要用學術的觀點。潛伏的跳蚤們在有學者指出了不同看法后,或自己發現了什么他人的隱私,就紛紛的活躍起來,用心良苦,口誅筆伐,文壇似乎好不熱鬧,欣欣向榮,百家爭鳴。其實他們并不能擊中問題的要害,嚷嚷一通,見沒有回應,有的像阿q一樣心滿意足的得勝,繼續努力,有的就偃旗息鼓,遛之大吉,有的變本加厲,造謠來侮辱誹謗他人。只要有人回應,那就大大的中計了。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善意的有意義有價值的批評,需要的是對中國的文學文化事業有積極意義的批評,需要的是人們面對面的交流,相互的理解和鼓勵,而不是文人相輕的職責和鄙視或嘩眾取寵。余秋雨在“秋雨時分”的欄目里曾將到中國后來的知識分子缺乏酒神精神,他以自己為例,說有人批評他的散文就是缺乏酒神精神,真是一針見血,他非常的贊同。
當然,在這里我并不是說非要得到被批評者認同的批評才有意義有價值,我只是想說,無論是批評者還是被批評者,都應該先屏棄時代的浮華,靜下心來潛讀和思考,少一些追名逐利,多一些心平氣和,少一些妒忌,多一些寬容,少一些劍拔弩張,多一些心靈溝通,這樣,對中國的文化文學事業的發展才是有利的。個人主義的名和利,都終將為他人嗤之以鼻。
阿q正傳讀后感篇三
剛開始讀阿q正傳時,還認為這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個高明的自我安慰法,心里暗自佩服。可越到后來便越覺得不對了。
阿q是個挺懂自我安慰的人,別人打他,他也就只當不孝的兒子打老子。可是別人會怎么想呢?別出心裁人一定會覺得阿q是個膽小鬼,是個怯懦的人。誰了不會希望自己是個膽小、懦弱的人。
這篇文章是寫給當時的人看的。魯迅先生以辛辣的文字諷刺了舊社會中國人的懦弱、麻木、無知、自大、的性格,阿q是其中的代表。
阿q精神在現在不是好精神,也不是壞精神,是介于好精神和壞精神之間的不好不壞的精神。 阿q精神是好的,但只有合理地運用它,它才會真正的好。
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有阿q精神呢?一件事情無論如何沒有辦法做到時,才可以用阿q的這種精神。但如果可以做到,就應該居理力爭,再困難也不可以放棄。
有一點阿q精神可以,但不能成為阿q第二。
這就是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