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道德字篇一
道德是什么?道德是衡量一個人的社會準則,更是一個人在社會立足的基本品德。
何曾幾時。我不知厭倦的跟著母親,總是問:“媽媽,為什么那個叔叔要去幫老奶奶過馬路呢?”而媽媽總是會欣慰的一笑,似乎被我的傻逗笑了,接著回答道:“因為那老奶奶老了,需要人們關愛,那叔叔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哦。”我又接著問個不停:“是什么是道德啊?”但迎來的總是母親的笑而不語,我隨即便是又一陣的糾纏。
現在,道德已被宣傳為一種時尚,電視里總會跳出宣傳道德的廣告,這些大家早就習以為常,在物質化社會里,道德從未被忽視,反倒成為一種時尚,一種引領時尚先驅的精神,注定成為日后社會中的基本要求。
現在,道德已被發揚為一種生活,道德早已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道德在這個社會不斷散發著它獨特的光芒,成為人們的助力,如陽光相互溫暖著人們心間。當道德傳遞到他人那時,即是傳遞一份溫暖,意大利詩人但丁:“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于用知識去彌補。”或許道德有時是一份微笑,一次舉手之勞,一次不經意間的提示。
未來,道德必定成為社會競爭的要求準則之一,成為社會的一部分,加速社會的發展。
現在,我已不再纏著母親,因為已懂了道德的含義。
人在做,天在看。
道德字篇二
從前,有一個和尚叫佛印。和朋友出去玩,路過海邊時,與朋友說話不投機,被朋友甩了一巴掌,佛印氣憤地在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人打”。當他們走過森林時,佛印不幸遇險,被朋友救,于是他在巖石上刻上“某年某月某日被某人救”。他的朋友很奇怪地問:“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寫下字?”佛印說:“巴掌之痛如海水沖沙灘的字,很快消漸。相助之恩卻似刻在石頭的字,天長地久,永遠銘記。
在學校,道德就是讓我們做個好學生。遇到老師,尊敬的道一聲“老師好”;遭到擁擠,默默地退出人群,靜靜等待;看到廢紙,彎下腰把它撿起來扔到垃圾箱里;同學沒有筆,慷慨的借出一只給他/她;灰塵滿滿的桌子沒人擦,拿出抹布擦干凈;同學學習困難了,為他/她解答疑難問題。買上好東西,不與同學盲目攀比。
在家庭,道德就是讓我們做個好兒女。父母累了,為他們捶捶背;父母渴了;為他們遞上一杯熱茶;父母餓了,操起家伙為他們做飯;父母病了,為他們請醫生看病;家里亂了,父母累了,拿起工具幫他們整理;父母生日到了,為他們精心準備一份貼心的禮物。
在社會,道德就是讓我們做一個好公民。他人的東西掉了,立刻歸還;老、幼、病、殘、孕的人在公交車上沒有位置坐了,起身讓座;人們大排長龍買東西,安安靜靜的等待;小樹苗被風吹歪了,把它扶正;看到捐款活動,毅然決然地拿出身上的錢捐款;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人行橫道前,一個老奶奶向前走幾步,又往后退幾步,看到后去幫助她過馬路。
道德字篇三
一邊護著菜盤,一邊擠在打菜的人群中,卻找不到空余的勺子打菜,我失望極了。看著從我面前傳遞來傳遞去的勺子,卻怎么也傳不到我手中,我打算換個地方打菜了。正當我準備擠出人群,余光瞥見角落里竟有個沒人用的勺子,眼疾手快的我,立即又重獲希望,費力低伸出手去夠它。
差一點兒!就差一點了!
眼看著我就要成功,眼前卻突然出現一只大手,憑借著胳膊長的優勢,硬生生從我眼皮底下拿走了勺子。我氣憤,又不甘心地抬起頭,盯著他,原來是一個其他班的高個男生。
他倒也毫不客氣,揮舞著勺子將眼前的一個菜連菜帶湯勺了一大勺,裝進盤中。菜湯順勢沿著菜盆滴落下來。我厭惡地看著他。卻也不得不等他放下勺子。在蜂擁忙碌的人群中,他顯得格外“從容”。看著他終于打完菜,我迫不及待伸手去接他勺子,誰知他竟頭也不回的,將勺子隨手一拋,勺子勾出一道小小的弧線,一頭栽進了菜盆中,濺起不小的菜湯,最終安安靜靜的躺了下來。我看著眼前一幕,震驚得不知所措,對他又多了幾分厭惡。旁邊幾位想打那菜的女生見了也瞪了他一眼,只能沮喪地走了。
他卻毫不在意似的,甩甩頭,仰首就邁開大步。剛走兩步,就被路過的食堂阿姨喊住:“你勺子怎么放的啊?不知道要輕拿輕放嗎?你這樣后面的同學都吃不了了!把它拿出來!“他顯然被突然響起的嗓門一震,扭頭看著菜盆里的歪七扭八的勺子,羞愧地低下了頭,一聲不吭地又折返回來——他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勾住勺子的邊,將它輕輕地拎出來,靠在菜盆邊,紅了臉,低頭呢喃著:“對不起……”邁著沉重的步子走了。
看著他羞愧的樣子,我對他的不滿,減了幾分。
道德字篇四
康德說:“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讓我們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莊嚴而圣潔,值得我們一生堅守。
某雜志刊登了一份關于青少年價值觀的報告,其中的一些數據顯示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在公共汽車上不讓座,過馬路闖紅燈,競爭可以不擇手段,誠實意味著吃虧等明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表示“難以評價”。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這正是我們當中一部分同齡人對社會道德和個人品德的認識模糊甚至錯誤所致,正說明他們沒能堅守住心中的道德觀。
要知道,一個人的真正價值并非取決于其容貌、衣著、金錢、地位等外在的東西,而是取決于他的頭腦、觀念、精神、品格、愛心、氣度等綜合素質和內在修養,取決于他是否堅守住了心中的道德觀。
一九七九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德蘭修女說:“人們不講道理,思想荒謬,以自我為中心;不管怎么樣,總是愛他們。如果你做善事,人們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不管怎么樣,總要做善事。你耗費數年建造的可能毀于一旦;不管怎樣,總是要建設。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會被遺忘;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將你所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奉獻給世界,哪怕你會被踢掉牙齒。”德蘭修女用自己的一生將愛心灑向世界,用善良普渡眾生,用微笑撫平人們身心的傷痛。她的善行,她的義舉,使她被譽為“窮人的圣母”、“善良的天使”。這都是因為她始終堅守著自己心中的道德觀!
無論是黃昏還是晨曦初露,茉莉花,總是潔白的……
道德字篇五
有人曾經說過:有些東西沒有人看得見它,所以假裝不存在。我想我并不完全認同。快樂看不見,悲傷看不見,幸福看不見,道德也看不見,可是它們卻都是真真實實存在于這個世界上,并且不是可有可無的。
在我們和他人相處的時候,面對自己的內心,道德同樣存在。助人為樂是一種美好的道德,它使我們從中感到快樂,也使我們的內心得到升華。
我一向是不喜歡坐公交車的。每次都從最擁擠處上車,與陌生的面孔交織著復雜的眼神,鋼筋混凝土穿插的世俗之景卻無法抵達至心。不過有一次,我卻對公車有了不一樣的看法。那次,人很多。上車了,原本嘈雜的聲音更加嘈雜,像煮開了一鍋鍋沸騰的水。座位都滿了,車像一個小小的沙丁魚罐頭,裝著這些在生活的大海中尋求溫暖的沙丁魚們。沙丁魚們擠來擠去,售票員估計是也懶得穿梭,直接大叫著讓我們遞錢過去。然后我就看到了一條我所謂的道德蔓延的流動通道。
一位老人將ic卡遞給旁邊的一個頭發黃色的青年人,示意他幫忙遞一下。我想完了完了怎么能讓這人遞呢。事實證明我的以貌取人是錯誤的。青年人微笑著將卡遞給旁邊的抱著孩子的婦女,婦女接過卡,刷卡機吐出了“老年卡”三個字。我又看著卡照原來的路回了去,不知道為什么覺得心里舒服了不少。環顧四周,我又發現了好多這樣的通道。一雙雙手拿著錢和卡遞給一雙雙手,我想他們傳遞的不僅僅是錢和卡,更是助人為樂的愛心,是對他人的信任,是道德的暖流。
信任,愛心,多么美好的詞匯。但是又無法用確切的語言來闡述這種感覺。以前總在嘴邊掛著道德的長篇大論,對老師家長口中的道德不以為然。而那個明媚到白光溢出的夏日,我就這樣體會到了道德的本質,深深的。道德。詞不達意,但是卻把我觸動了。
它看不見,卻真真實實存在,足以抵達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