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的回憶字篇一
游子的心中有一個最溫暖的地方,那便是家鄉。我雖然不是游子,但一年只能回2次家鄉的我應該也可算半個游子了吧。
我的家鄉在那洞庭水的邊上,每次回鄉都要經過泥濘的小路,經過高低的小丘,經過那彎彎小河。才能到達那個美麗的地方。家鄉記憶最深的是春天的雨,夏天的綠,秋的金色稻香,冬的片片飛雪,這些如同一首美妙的樂曲讓人難以忘記。
家鄉春天的到來總是伴著那朦朧小雨。沙沙的聲音,慢慢的喚醒那沉睡的綠。路邊的小草開始探出頭來,光禿禿的樹枝開始編織新衣。彎彎小河也在沙沙的聲響中開始重新流淌,遠飛的燕開始歸來。朦朧的霧氣開始在陽光下揭開面紗。小溪開始奏出輕快的旋律,雨聲沙沙,小鳥也和著輕聲歌唱。睡眼朦朧的人們開始醒來,家鄉的春天伴隨著沙沙雨聲也就來了。
當陽光變得熾熱,當綠樹變得高大,當蟬開始用生命歌唱。夏天也就開始來到,夏天的旋律是火熱的,她席卷家鄉的每一個角落。讓安靜的鄉村煥發出她應有的活力。陽光照耀下,樹綠到了極限,田間的稻一到了第一次收獲的時刻,家門前的果樹開始結下綠的小果。梔子花開始發出清香,中午太陽正高的時候還有無數的蜻蜓在到處飛舞,一切都是那么的熱烈,就算是晚上也還有無數的青蛙在歌唱,家鄉的夏天熱烈的舞動,夏天的旋律告訴家鄉的人們她的活力。
在那狂歡的旋律過后,一切開始變得平靜。樹木的衣裳開始金黃,田間開始散發一陣陣稻香,果樹上的果子也以成熟。冷風劃過金色的葉開始和樹枝告別,在空中跳起迷人的舞蹈,陣陣果香撲鼻而來,稻田開始翻起一陣陣金色的浪花,山丘開始變得安靜,只留下光禿禿的樹干和金色的地毯,人們開始收獲自己的果實,鄉村家鄉的秋天是醉人的。會讓人沉醉于那金色的海洋。
當那醉人的稻香在收割中消散,當一陣冷風讓人清醒過來,當旋律變得清脆叮當,當那一片片白雪飄下,當小路變成白色,當河流冰封,當樹木穿上銀色大衣,當大地沉睡。冬也就來到了家鄉,打開門寒風如刀劃得人生疼,地上那半尺的白雪踩上去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雪花飛舞,歡快的咯吱聲讓人忘記了寒風,只留下對雪的喜愛。此時家鄉的旋律仿佛開始結束有仿佛是新的開始。
我的家鄉在那洞庭水的邊上,我喜歡那春天的雨,夏天的綠,秋的金色稻香,冬的片片飛雪,喜歡那只屬于她的旋律。當冬天旋律即將結束的時候是否有聽到那沙沙雨聲。我愛我的家鄉。
高中的回憶字篇二
在一個陽光明媚、空氣清新的早上,爸爸開著嶄新的小汽車,在寬闊的馬路上飛馳著。我邊聽著優美動聽的音樂,邊欣賞著窗外美麗的風景線,心里非常高興,因為從現在起,回宜興看爺爺奶奶,再也不用去擠車了!
那是一條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路,是爺爺家通向鄉鎮的唯一道路。聽爸爸說,就是這條路,濃縮了整整一個時代。在他小時候的那條路,是坑坑洼洼的泥濘小道。下雨天,每每經過時,總是深一腳,淺一腳,濺得滿身滿臉都是泥。爸爸每次回家總是被奶奶說就像是剛從泥里拔出來的蘿卜。
在爸爸上初中時,那條路鋪上了水泥。雖然只有60公分寬,可那時的水泥路著實讓村民談論了好一陣,也興奮了好一陣子。出門時也不用光靠雙腳走路了,爺爺花了100多元買回了一輛嶄新的自行車,那是咱家的第一輛自行車,可比現在的小轎車珍貴著呢!自行車清脆的鈴聲曾自豪地灑滿這60公分的水泥路。
不知什么時候起,這60公分的水泥路已經跟不上這時代的步伐了,于是又加寬到了120公分。那時,爺爺家已經有2輛自行車了。爸爸也有了自己的鳳凰牌自行車,上學放學,往上一跨,一路歡笑著往遠方駛去。
時代變遷,寬大的馬路終于取代了這120公分的水泥路,路兩旁栽滿了水杉。“公路修到家門口了,汽車可以駛進你家了。”那是村民議論最多的話題。雖那時還沒有汽車開進來,可憧憬卻變得如此美好。那時,已經工作的爸爸回家后就喜歡獨自走在這鋪滿瓜米石的鄉村公路上,聆聽公路與樹木的對話,獨享那份靜謐與美好。
不多時,富裕的一部分村民家里已經開始換第二代車——摩托車。爺爺家也添了2輛摩托車。偶爾駛過一輛,一路揚起的灰塵似乎在高唱“農民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歲月如歌,公路上的石子多了起來,加進了鋼筋水泥的混合,瓜米石公路又變成了水泥的大馬路。這段路也終于完成了它的整個變遷,由二車道變成了六車道。路上更加熱鬧了,從早到晚車來人往,好不風光。自行車的叮呤聲,摩托車的突突聲,小汽車的嘟嘟聲,交織成一首和諧自然的交響樂。這交響樂在告訴人們,改革開放的的春風吹得好啊,人們的生活多美好哇!
高中的回憶字篇三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故事,每一個人從出生后,就不斷的在成長,身體逐漸的由小變大,行為也由幼稚無知,變為成熟懂事,在一連串的蛻變過程中,有冒險,也有驚喜,彷佛青蘋果的味道,酸中帶甜,甜中帶酸,這種成長的滋味,格外讓人難忘。其實成長代表著一連串的改變,過程雖然苦澀,但結果卻是甜美的。
記得放暑假期間,我無意中打開以前的相簿,竟然發現有一張自己剛出生模樣的照片,小小的手,瞇瞇的眼睛,看起來像個小傻蛋,媽媽告訴我:那時的我,什麼都不會,只會吃喝拉撒睡。慢慢的,我開始翻,坐,爬,并且長出牙齒,吃著美味的食物。不久,在搖搖擺擺中,我跨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步,從此世界變得更加遼闊,可以自由自在的到處游走。
后來,我開始牙牙學語,知道喊餓餓就會有東西吃,要車車就會有玩具玩,不想洗澡就說:不要!懂得用語言和人溝通,世界變得更不一樣了,這種成長的喜悅,是筆墨所難以形容的。
而現在的我,不只是會走,還會跑,會跳:不僅會說,還會寫,會畫,會交朋友,頭腦里的知識更是愈來愈豐富,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包;待人處事也愈來愈成熟,知道待人要誠心誠意,做事要勇敢負責。
在不久的將來,我會進入青春期,外表上,聲音會變粗,會長喉結,會長青春痘;心理上,會變得更為成熟,更加穩重,而經過這一連串的改變后,我就會像毛毛蟲破繭而出,成為美麗的蝴蝶,迎向新的未來。
成長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只要以平常心面對,將會發現過程雖然有點驚心動魄,但也處處充滿驚喜,成長是美好的!
高中的回憶字篇四
印象中家里沒有一個人愛寫作,所以家里的筆與紙都很少。雖然他們不愛寫,但卻總逼著我,讓我寫。我至今還記得奶奶拿出一本很厚的黃頁紙的本子,不大,就差不及與手掌一般大小。紙很糙,但卻并不影響書寫。從此這個小本就伴了我很長的一段時間。奶奶讓我把這本子隨身帶著,我本是不大樂意的,雖說這本子不大,但帶在身上還是有些麻煩的,但最終磨不過奶奶,便帶在身上了。那時鄉下圓珠筆很少,孩子們都用的是黃鉛筆。鉛筆一家也不多,我家只有三根,我一根,表哥一根,還有一根被閑置了。
我那時小,還不懂怎樣寫作,只會寫單個的字和我的名字。名字是從小練的,所以這仨字寫的極為的大,好似在炫耀著什么。有時奶奶會用我的小本子記一些家常事,如:老李家借了什么東西,明天早上要買什么菜,今天又交了多錢的電費之類的,一些日常的瑣事。所以,這個小本子是奶奶用的比較勤,而我有時就把小本子推脫給奶奶讓他保管了。
言,我當時的內心很是震動。就如打開了一扇窗,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我留下了這本雜志。我去摘抄里面讓我魂牽夢繞的句子,一個字一個字寫得很慢,但卻不是原來那樣的涂鴉了。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開始學著去記錄生活,記錄身邊的伙伴,記錄今天的煩惱。那本子上的字一天天多了起來,字體也不似原來那樣稚拙,而漸漸變得成熟起來。
直至如今,雖然那個黃色小本已不在我身旁,但每當我回想起那個本子,它總是能勾起我的回憶,讓我想起閱讀帶給我那時快樂。
高中的回憶字篇五
;摘 要:《五猖會》所敘之事非常簡單:在出發參加一次期待已久的賽會之際,魯迅被父親要求背誦《鑒略》,原本興致勃勃的一樁趣事由此而變得索然無味。不少論者認為這是魯迅對封建制度提出反抗的呼喊,這種解釋也成為了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五猖會》的主流釋義。筆者認為,魯迅在文章前半部分對賽會的描寫并非閑筆,重新解讀這部分內容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五猖會》;禮教;民俗;啟蒙
作者簡介:蘇美華,暨南大學中文系2015級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一、“回憶”的意義
《五猖會》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六年六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后收錄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朝花夕拾》的創作從1926年2月開始,到11月結束。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并添寫《小引》和《后記》,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1],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后,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經先后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收于集中的《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三篇散文便是在此時所作。
《朝花夕拾·小引》中記錄了作者寫作這本散文集時的心境。“目前是那么離奇,心里是那么蕪雜”,“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這是1927年5月的魯迅,這時候的魯迅剛剛編訂完《野草》,而這《一覺》正是《野草》的最后一篇。《一覺》寫于1926年4月10日,文章中,魯迅有這樣一段話:“青年的魂靈屹立在我眼前,他們已經粗暴了,或者將要粗暴了。然而我愛這些流血和隱痛的魂靈,因為他使我覺得是在人間,是在人間活著。在編校中夕陽居然西下,燈火給我接續的光,各樣的青春在眼前一一馳出了。身外但有昏黃環繞。我疲勞著,捏著紙煙,在無名的思緒中靜靜地合了眼睛。看見很長的夢,忽而驚覺,身外也還是環繞著昏黃。”對于這段話的理解,許多人用“夢醒之后還有路”來解釋,試圖對魯迅的啟蒙戰斗精神加以強調。事實上,雖然魯迅在文中明確地贊賞了青年人的反抗精神,然而,魯迅對于這種反抗行為本身卻是有著隱隱擔憂的,“身外但有昏黃環繞”,黃昏之后呢?那便是無盡的長夜了。雖然有燈火接續著夕陽的光亮,但這微弱的光恐怕不足以抵擋無處不在的黑暗。但是魯迅說自己向來是不主張把自己的絕望帶給青年的,這一絲光亮是他留給青年也是留給他自己的一點信念。然而到了《朝花夕拾》,魯迅卻說“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如果說,一年以前的魯迅仍對青年的戰斗抱有一絲希望的話,這時的魯迅則是對這種“戰斗”和“啟蒙”生出了十分的疑惑。如果說之前的“一覺”還能給他一點“是在人間活著的感受”,那么如今無聊的生活卻讓魯迅生出“雖生之日,尤死之年”的感慨。
童年記憶便是在這些百無聊賴的時刻偶然閃爍。“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唯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魯迅曾坦言《朝花夕拾》的創作目的是“欲從紛擾中尋出寧靜”“因為不愿想到目前,于是記憶便在心中出土了。”[2]可見,“記憶”是“目前”最有效的遮蔽物。通過回憶往事重新尋找生命的發源與意義,這種精神的“返鄉”具有深刻內涵。
海德格爾說道:“詩人的天職是還鄉,惟通過還鄉,故鄉才作為達乎本源的切近國度而得到準備。”他還強調惟有離開家鄉而歷盡滄桑后重返故鄉的詩人才能真正領悟故鄉的意義。魯迅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由“聽將令”發文到重新審視這場“啟蒙運動”的意義,在這時候,魯迅選擇重拾童年記憶,這種“精神”的還鄉絕不僅僅只是單純的逃避紛繁現實回到童年無憂的氛圍之中,而是帶著一種審視的目光重新發現隱含在自己文化生命血脈之中的淵源。
二、《五猖會》——對民俗文化的再審視
《五猖會》是魯迅在“流離中所作,地點是醫院和木匠房”,與接下來的一篇《無常》情況大體相近,內容也具有連貫性,可將兩篇作為一個整體對照分析。迎神賽會是魯迅兒時家鄉的民俗活動,“五猖會”是其中一大盛會。據魯迅在后記所言,迎神賽會和做目連戲兼有禱祈和娛樂的功能。雖然這賽會在魯迅看來已經大不如明人所記的繁盛,然而我們在《五猖會》和《無常》兩篇中仍然可以一窺其時的鄉民對于賽會的重視。我們細看文章,可以發現魯迅對于民俗的深入思考,而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批判。
迎神賽會的活動已經流傳許久。根據魯迅所記,明人張岱的《陶庵夢憶》中所描述的賽會“真是豪奢極了”,幼時的魯迅也常常懷著希望,能看到比前次更繁盛些的賽會,然而結果卻總是一個“差不多”。對于孩子們來說,比起背《鑒略》,賽會自然是有趣得多的。人到中年的魯迅又是如何看待這存留在兒時記憶中的民俗的呢?魯迅提到看《陶庵夢憶》所記載的賽會盛況,當時的人們不僅用十分隆重的辦法祈禱,且還要扮《水滸》人物和故事,魯迅問道:“這樣的白描的活古人,誰能不動一看的雅興呢?”言語中流露出對于這種盛舉消滅的惋惜之情。與明人記載的盛大賽會相比,魯迅幼時的賽會已有衰落之像,婦孺不許看,士子不屑于看,只有游手好閑的“閑人”才會去看熱鬧,而“我”關于賽會的知識也多半是從這些人的敘述中得來。相比明朝時期令人“雅興”大作的賽會,這時候的賽會作為一種舊俗已經失去了它被“士子”重視的地位,只有下層民眾仍將其當做一種精神寄托。
士子們對于民俗的態度何以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五猖會》記載,當時縣里有兩座特別的廟,一是“梅姑廟”,一是“五猖廟”,其中所供奉之神像都與“禮教”相悖。
《聊齋志異》在卷十四《金姑父》中也記載了會稽梅姑祠。相傳廟中所供奉梅姑原型為一馬姓女子,自小便許配了婆家,但未及出嫁對方便暴斃身亡,這馬姓女子堅決不再嫁,守節至三十歲亡故。族人及當地官府將其作為恪守封建禮教的典范上報并為其立祠塑像,以供世人效仿。不想,成神的梅姑卻一反在世時的忠貞。一趕考書生路過梅姑廟,為梅姑的美貌所打動,于是為其作詩一首以示愛慕。當晚,書生于旅店暴斃身亡,與此同時馬氏族人得到梅姑托夢,稱其已將書生招為夫婿,并要求信眾為書生立一塑像于梅姑像旁。馬氏族長為保族人名聲百般阻擾,結果族長與其家人相繼得病,求醫無果之下只得去梅姑廟立誓,以病愈換書生塑像。許愿不久,得病的馬氏族人紛紛痊愈,于是方圓百里鄉人紛紛出資翻修梅姑廟,從此信眾日多,香火繁盛。
魯迅稱此梅姑廟“特別”,是因為這梅姑神靈與“封建禮教”的格格不入。按照“禮教”的傳統,女子遵從三從四德,貞烈守節才是符合道德規范的,也只有這樣的女子才能在死后享受世人供奉和敬仰。梅姑在生前贏得了貞潔的美名,這美名的得來是由于封建世俗的強大壓力抑或是出自梅姑本心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死后的梅姑終于有了為自己的感情做主的客觀自由。據傳,到這梅姑廟里祈禱的信眾多為青年男女,梅姑勇于為自己的愛情斗爭的精神無疑感動了這些信眾,神廟香火的鼎盛也來源于民眾對于現世高壓的封建禮教下的追求自由愛情的向往。在這種意義之下,梅姑廟自然是“礙于禮教”的,而“士子”的不屑也事出有因。
再看五猖廟。關于五猖廟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但大致都認可人們修筑五猖廟的動機是為了祈求一方太平。據載,東關五猖廟始建于雍正年間,每年農歷四月十五五猖廟會以及其他時節,為了祈求太平村民們循例在此演戲敬神娛神。所演之戲便是《無常》一篇所載的目連戲,無常便是戲中最令人關注的角色。廟中的五個神像及其太太并未按照“禮教”約束,謹遵“男女之大防”,按“士子”們的看法,這鄉俗于“禮”不合,但其既長期流傳,他們只得將其“另作別論”加以搪塞。這兩座遭到“士子”鄙夷的廟卻是鄉民們的精神寄托,每年的賽會好比鄉民們的短期狂歡,這種情形引起了魯迅的思考。在《無常》中,這種思考更見清晰。無常是民間傳說中的形象,他的可愛可親在于理而情、鬼而人。無常的出場一掃之前劇情的陰霾,并使臺下的觀眾“突然高興而且緊張起來”:無常在臺上的夸張滑稽的表演使他拉近了與臺下觀眾的時空距離,他的七情六欲說明他不過是個普通人,同時他的剛正不阿的品格又滿足了觀眾懲奸除惡的民間理想,使觀眾暫時超離了處身的黑暗痛苦的現實世界。
將《五猖會》與《無常》兩篇看作一個整體加以觀照,我們可以發現,魯迅對所謂的“禮教”中不能兼顧人情的“公理”產生了懷疑,這種懷疑帶來的不是全面的“反禮教”。一方面,魯迅反對“禮教”中壓抑人性的夫權與父權,但是另一方面,魯迅對于這種包含著底層民眾的心愿與精神寄托的民俗形式表示了理解,并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禮教”二字成為一個可疑的對象,魯迅在文章中著意提到梅姑廟與五猖廟的“于禮不合”,然而,這在“士子”“君子”眼中的“禮”站在了“蒙昧”的鄉民們的對立面,鄉民們無權也無力表達自己精神的需求,這些“沉默的大多數”只能依靠廟里的塑像、賽會的狂歡來寄予內心對于公平正義的世界的期盼。當現實世界的話語空間遭到無限擠壓,這種精神的向往只能延伸到死后的世界,這是民眾對于強大的“禮教”僅能做到的反抗。魯迅作為新舊兩個陣營的“中間物”,他不同于一般“君子”們一味鼓吹西化與啟蒙,強烈的批判精神又使他能用銳利的眼光洞察被話語蒙蔽的真相。回到歷史現場,許多已被認可的觀念會被顛倒過來理解,從而使看似“不言自明”的地方反而成了重新思考的出發地。從舊經驗中獲取新認知,他比同時代的啟蒙者看得更遠更深刻。在“君子”們一味反對的“舊俗”之中,他發現了其中飽含了底層百姓無限的精神寄托,同時也蘊含著無限的民間智慧,現代化啟蒙話語的滲透使得這些古老的傳統被邊緣化,被誤解,“士子”們不再是傳統價值的守護者,他們試圖斬斷舊筋脈,以西方的血液來“重塑”民族的靈魂。魯迅發現了這其中的矛盾所在,他甚至花費了極大的心力去對“舊俗”進行了一番考究,并且用他自己的考究來對這些“士子”的無知嘲笑了一番。
“故鄉的風景,對于寂寞時代的魯迅,給予了豐富的糧食,給予了忍耐和超脫混迷的現狀的力量。”[3]魯迅在《五猖會》中所傳達的正是這種對于故鄉逝去的淳樸民俗的追溯與懷念,是對于底層民眾的深沉凝視與理解,是對于虛偽現實之下被壓抑的人性與正義的呼喊,也是對于高潮之中的“啟蒙”運動的一個頗有深意的追問。
注釋:
[1]《三閑集·〈自選集〉自序》.
參考文獻: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