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回族節日風俗篇一
;摘 要: 回族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是在漢儒文化占絕對優勢的華夏大地上發生的,從唐宋元明清至今,各地回族都能夠順利地生活和延續下來,并與當地民族和諧共生,是因為這個民族不斷汲取吸收容入他們所處的時代和環境的各種文化因素,因此回族成長中極具包容吸納的特點。這在散居在漢民族中的沈陽回族的風俗習慣表現尤甚。
關鍵詞: 沈陽回族 風俗習慣 變遷
沈陽回族主要集聚在沈陽市沈河區、新城子區、蘇家屯區、新民縣、遼中縣等。沈河區是市內回族主要聚居的地方,就是人人皆知的“回回營”。附近的新城子區、蘇家屯區和遼中、新民兩縣的街鎮,都有回族聚居地。這些地方的回族都處于周圍人口密集的漢族社區的包圍中,受漢族文化影響很大。
一、從回族的婚姻習俗看
畢竟回族的祖先是阿拉伯民族,因此他們的婚姻禮儀與與其信奉的伊斯蘭教婚姻規范還是有各種各樣的聯系。但是回族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是在漢儒文化占絕對優勢的華夏大地上發生的,故回族的婚姻禮儀風俗又帶有漢民族的婚姻痕跡。大多數人還是恪守著“天下回回是一家,親不親、穆斯林”的觀念,還是愿意回回通婚。然而隨著社會大背景的開放,年輕的回族青年男女婚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他們熱衷于自由戀愛,過去穆斯林的婚姻程序現今幾乎都沒有了,只有阿訇的“依扎布”(結婚證明)的習慣。也有回漢通婚的例子,老人們不像過去那樣傾力干涉。也有結婚儀式,也到酒店宴請親朋好友,大家舉杯同慶,除了沒有以豬做原料的飲食外,跟漢族的婚宴相同。
二、從回族葬禮變遷看
回族的葬禮是嚴肅莊重的。大致的儀勢是嚴格按照伊斯蘭教葬禮進行的。人去世后要在清真寺停放3天,由阿訇和宗教人士念經祈禱,親朋好友同事要來瞻仰遺容,之后到沈陽固定的回族墓地實行土葬。雖說沈陽回族的葬禮習俗和各地回族一樣變化不大,但還是發生了與時代、周邊環境相適應的新的習俗的變化。如現在一些農村封建迷信活動抬頭,為亡人做葬禮是講究排場、講究風水、墓前樹碑,這本來是漢族的葬禮風俗,卻在沈陽某些回族也出現了。近幾年,人們非常重視對去世的亡人的紀念活動,也有大操大辦的現象,這在伊斯蘭教是決不允許出現的現象,這也是受到周圍漢族的鋪張浪費習慣的影響。
三、從生活習俗變遷看
穆斯林飲食傳統是不吃死的動物、不吃豬肉、不吃動物的血液、不吃不是穆斯林持刀屠宰的動物家禽,他們認為這些食物是不潔骯臟的。雖說現今沈陽回族的飲食習慣是其各種文化變遷中保留原有習俗最多的一項內容,但也有所松動。他們除依然堅持不吃豬肉、不吃動物的血液外,除了回民市場的牛羊肉是專門的穆斯林持刀屠宰的動物家禽,而城鄉各種集市場商鋪超市的動物家禽是冰鮮的,散居在漢族群體中的回族還是大量購買的。也就是說,不吃豬肉、不吃動物的血液這種飲食習俗是回族堅守的。所以,當回族與周圍的漢族好友同事聚會時,漢族同志一定注意如此事項,尊重回族的文化習慣,以免發生不必要的麻煩。與回族結為夫妻的漢族同志,在飲食習慣上還是皈依回族的飲食禁忌。
伊斯蘭教是嚴禁抽煙喝酒和賭博的,認為這些生活方式是萬惡之源,然而現在卻成了在沈陽周邊的回族的正常的生活方式。雖說清真寺的阿訇在禮拜時對教徒民進行教育勸誡,不要抽煙喝酒和賭博,但實際生活中人們的生活禁忌越來越少,在家庭親朋好友的聚會中抽煙喝酒是必須進行的交往內容。也有賭博現象,并被看做是普通的娛樂活動。
四、節日等習俗的變遷
按照回族的傳統,穆斯林的節日有開齋節、宰牲節和圣記節,但在沈陽回族社區,家里有老人的還有過傳統節日的習慣,只是象征的、節日氛圍很淡。在年輕人中,傳統節日幾乎都忘卻或不了解或模糊,反而越來越重視漢族的節日:比如春節、正月十五、端午節、八月十五等節日,過節習俗跟漢族相同。孩子出生也跟漢族一樣,都想起個響亮的引人注目的名字,過百天、周歲抓周,親朋好友到飯店喝酒慶祝,大家要隨禮,等等,跟漢族慶祝的禮儀相同。
在沈陽的回族社區,人們在沈河區修建清真寺,這是他們的活動中心。回族圍繞清真寺建立社區,建筑也是樓房,除了建筑物的大門上方有藍色的經文讓人意識到這是回族社區外,別無其他回族標志。
五、文化活動的變遷
農村回族社區文化不算豐富,以前只有宗教節日活動、每周的聚禮,近十幾年來則賭博成風,例如在白塔堡,“搓麻將”成了回族冬季期間的主要娛樂活動。像周圍漢族村莊一樣,春節期間組織地方戲演出活動和高蹺、“車子會”等當地漢族傳統娛樂活動。
在沈陽市區,回族社區組織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街道根據本地區少數民族居民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先后組建了回族龍獅舞隊、回族秧歌隊;每年舉辦一次回族家庭藝術節,集中展示具有濃郁回族特點的民俗文化;定期組織社區居民參與體現民族特色的文化廣場、書法繪畫比賽和展覽等群眾自娛自樂活動。通過開展經常性的社區文化活動,促進各民族群眾彼此間的了解和情感交流,增進相互間的友誼,也極大地提高居民的道德文化修養,陶冶其健康文明的思想道德情操。正因如此,沈陽回族社區沒有發生過一例分裂中華民族、破壞祖國統一的動亂,沒有發生一起危害社會、群眾的大事件,他們勤勞有序、遵紀守法,與社會和諧相處,是和諧沈陽的建設者和維護者。
正因為回族在形成過程中受到父輩伊斯蘭教文化和母輩的漢儒思想的雙重熏陶和滋潤,所以經過回族一代代的繼承和融會貫通,使得回族文化兼得伊斯蘭教文化和漢儒文化的精華,形成了與華夏民族緊密結合、牢不可破的民族情感和凝聚力,與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團結局面,并且他們能順應環境的變遷、時代的發展,不斷融入當地的社會環境中,為社會的和諧努力作出貢獻。
本文是2014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散居回族社區文化變遷中的“三力”優勢研究——以沈陽為例”,編號l14bmz004研究成果之一。
相關熱詞搜索:;回族節日風俗篇二
回族也過春節,不過那不是他們最重要的節日。你知道回族的春節風俗習慣嗎?今天本站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回族的春節風俗習慣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開齋節
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其他民族稱其為“回民過年”。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內院外、巷道廁所,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成年回族個個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個個把臉洗得干干凈凈,頭發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前該維修的維修,節日里也都打掃得干干凈凈,有的地方還專門布置一番,懸掛“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標語和彩燈。
早晨八點以后,回族群眾腋下夾一個小毯子或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匯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參加會禮的回民達萬人之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就另選擇一個地勢平坦、寬敞干凈的場地。當阿訇宣布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
這一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備有白米、白面、羊肉、油茶、白糖、茶葉等有營養的食品。
對回族來說最重要的節日是開齋節,但春節仍然是回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非常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回民依然保留了很多屬于自己的春節習俗。
掃塵
“掃塵”也在這個時候拉開序幕。掃塵就是打掃家里的塵土。選個晴好的天氣,把家里的每個角落都要打掃一遍。每到這個時候,就要起個大早,把家具該搬得搬出來,該遮的遮上。把炕上的被褥都拿出來。讓屋里空徒四壁,好拿著大掃帚在墻上,屋頂揮來揮去,把一年的塵土都打掃干凈。
吃餃子
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掃,叫“踩碎(歲)”。
請阿訇
回民大年三十不貼春聯,除夕夜也不放鞭炮,請阿訇則是大多數家庭必做的事情,由于一個村里一般只有一所清真寺一個阿訇,很多人也會選擇把請阿訇的事情放到年后。(阿訇,意為“教師”、“學者”,回族穆斯林對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務人員的稱呼,是全面執掌清真寺教務工作的穆斯林,重大節日有的回民會請阿訇到家里誦經祈禱,回民家中紅白喜事常邀請阿訇來主持料理,也負責屠宰回族各家反芻動物等。)
初一到十五,很多地方都有猜燈謎活動。搭臺猜謎,至今還記得那鑼鼓聲。
初七要吃七樣菜:芥蘭、菠菜(潮汕話:飛龍,寓意生龍活虎)、厚合(其實這個我一直不知道普通話怎么說)、芹菜、大蒜(吃蒜有錢賺)、春菜(小芹菜,因一年四季都有,寓意四季常春)、韭菜。
正月十六,有些地方是踏青,約上三五好友,出去爬爬山、燒烤。也有地方是“忌平安”,按每天十二個時辰算,十六日子時開始,大概是十五晚上23點—十六晚上23點,本村人口不許踏出村寨的大門,外面的人過來走親訪友,需在十六日子時之前離開,要不就十七日再離開。
水果篇:
年跟前兒,怎么能少的了凍柿子,凍梨,凍海棠果呢?每天晚上晚飯之后就把這些“凍美食”用水“歡”上,也就是讓冰融化。1-2個小時之后,拿幾盆放在熱乎乎的炕頭上,看著電視吃一個凍梨一個凍柿子,內種滿足感啊!!后來到南方生活之后,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
零食篇:
滿大街都是擺著紙箱子買冰淇淋的,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包裝紙包裹著甜甜冰冰的冰淇淋,還有冰糖葫蘆,小時候,每次路過都搖晃著爸爸的胳膊能讓他給我買幾個,過年那幾天可以每天晚上在暖和的屋子里面吃一個冰冰涼涼的冰淇淋實在是美得鼻涕泡都出來了。什么?凍在冰箱里?no!大東北的窗戶都是兩層的,一般情況下,中間夾層的窗戶里面都會有一層很厚的冰霜,那就是天然冰柜!里面放滿了冰糖葫蘆,冰淇淋,蔬菜肉等食物。想想都美妙!
回族節日風俗篇三
回族是以中東阿拉伯為主,以伊斯蘭為強有力核心而凝結成的一個天授的穆斯林民族。回族其實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為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那么,回族其實也有很多的民俗分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回族的民間習俗,希望大家喜歡!
服飾
回族服裝大體與漢族相近,但在頭飾上仍保留著古老的傳統,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無沿小帽,表示清潔不染;婦女頭戴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一般把頭發、耳朵、脖子都掩蓋起來。蓋頭有少女、媳婦和老年婦人之分,少女戴綠色的,媳婦戴黑色的,老年婦人戴白色的。老年婦人的蓋頭較長,少女、媳婦的較短,只披到肩上。蓋頭上有的還繡有花邊和圖案。婦女服裝為右衽大襟短上衣,著長褲。
年輕人喜歡在前襟、胸前繡花,在衣服上鑲色、滾邊。男的'頭戴回回帽,有白的和黑的兩種。上著對襟短上衣,穿白長褲、白襪子,喜歡在白襯衣外套坎肩。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須的修飾。男子一般在二十幾歲開始留胡須,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胡,有的留全臉胡。
婦女護頭面的頭巾,源于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的影響。遮住兩耳、脖子和頭發,只將面孔露出。青年婦女一般戴綠色的,蓋頭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婦女一般戴白色的,蓋頭較長,直披到腰際。
婚禮
回族青年男女舉行婚禮的前兩三天,男方要帶上蒸饃、羊肉給女方家送去,叫“催妝禮”。結婚那天,男方要去車接新娘。新娘要穿紅衣服,洗大凈。稱“離娘水”。同時,還要請全可人(即父母雙全、子女雙全、夫妻和睦的人)送親。送親宜早不宜遲。把新娘接到門口時,新郎要圍著車轉一圈,然后將新娘和送親人迎進大門。有條件的從大門到新房門,要鋪紅氈或毛毯子,如沒條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著新娘走進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
兩家客人互道過“色拉目”后,舉行念“尼卡哈”儀式。首先請阿訇選誦一段《古蘭經》,然后,阿訇當著證婚人問新郎:“你愿意娶她為妻嗎?”新郎如愿意要馬上表態。再問新娘,新娘表示同意,阿訇則宣布:“從現在起,你們二位正式結為夫妻。”并告誡二位新人要互敬互愛。儀式結束后,新娘新郎才進洞房。新郎進洞房后,揭去新娘的紅蓋頭,摘掉頭上的喜花,互相交換禮物,新郎送給新娘包著錢的紅紙包,新娘給新郎小紅布蛋蛋式“針扎子”,新郎還要用喜糖、核桃、喜棗撒向前來要喜糖的人,稱為“撒喜”。晚飯過后,大家開始鬧洞房,由一人當司儀,出點子,讓新郎、新娘表演節目。三天后,新郎陪著新娘“回門”(即回娘家)。有的當日“回門”。
喪葬
回族實行土葬。人去世后,一般晚上亡故的凌晨出葬,停亡人不得超過三天。出葬前,要洗凈全身,叫“著水”。洗后用寫有經文的大小兩塊白布(叫“開凡”,女性多一塊)裹身。口、耳、鼻、眼、額頭、手腳處,要放冰片、麝香。然后移入“塔布匣子”(即清真寺內專送亡人的公用木匣),由親人抬到清真寺,再由阿訇率領送葬者舉行“站禮”儀式:人們面對“塔布匣子”站立,由阿訇誦讀《古蘭經》章節(內容是祈求真主寬恕死者,祝愿死者安息),旋即抬往墳地。
墳坑深兩米,直坑西壁再挖一個偏洞(稱“熱合提”),上圓下方,高約一米,長可容體。將亡人頭北腳南,面向西放入偏洞后,用磚封好洞口(熱合提門,然后填平直坑,地面堆成魚脊形墳堆。火葬時,阿訇誦經,親屬不許啼哭。葬后三天、七天(頭七)、月齋(一個月)、“十”、“百日”、“周年”一般要在家請阿訇誦經。主麻田、開齋節、古爾邦節親人要到墳上悼念亡人。老人亡故后,還要請阿訇“走墳”、“守墳”四十天或一百天。
飲食習慣:
主食以米、面為主,肉食方面禁忌頗多。禁食豬肉、狗、狼、虎、驢、貓、鷹、鷂等;禁食自死之動物血;禁飲酒。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圣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回族長于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發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客人來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制面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
有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里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后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回族民間節日主要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古爾邦節、圣紀節等。開齋節在回歷每年9月,從見新月到下月見新月終的一個月里,凡男子在12歲以上,女子9歲以上,都要把齋。即從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進食,直到回歷十月一日開始為開齋,屆時要歡慶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親友慶賀,并要做油香、馓子、油果子等多達二、三十種節日食品。
回族節日風俗篇四
我國傳統的習俗有很多,我向大家來介紹一些。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要吃,餃子,放鞭炮送走“窮神。”破五還有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三十以前的狀態。
還有一首古詩是還有我國民間的傳統節令之一,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只是春節。
春節習俗有:大掃除、送灶神、貼春聯、祭祖、年夜飯、守歲、壓歲錢、拜年。
還有冬至吃餃子的又來: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在長沙為官告老還鄉時,正式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煮熟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在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給百姓吃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冬至整天吃餃子,不凍耳朵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好了,就說到這吧,習俗是我國的傳統美德。要記住噢!
回族節日風俗篇五
我國回族同胞的先民在古代時大都居于我國西北區域,從事游牧業,并以牛羊肉、乳酪為主食。故其對茶之消食除膩效果獨特注重。在平常生計中,特別喜好喝茶,并以茶代酒。因此長期以來,回族的各種茶俗甚盛。民間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饋贈送茶、聘禮包茶、齋日散茶、節日宴茶和喜慶品茶等許多茶俗,且長盛不衰。
回族喝茶的一大特征是都喝蓋碗茶,即俗稱的"三件套"、"三炮臺",由茶碗、茶蓋、茶托組成。有的茶蓋上還繪有藍色的斑紋或赤色的小花朵,有的還繪有綠色或黑色的阿拉伯文"清真"字樣,精巧漂亮,便利經用。
用蓋碗茶喝茶,既防塵又保溫,又能邊喝邊"刮"(茶湯、茶葉),回族人不光本人喝,還用蓋碗茶款待客人,以示歡送的最高禮遇。"客人遠至,蓋碗先上"。回民家中來客,都以蓋碗茶款待。先將蓋碗擦拭潔凈,放入茶葉和佐料,掀開茶蓋(半遮半掩)將沸水寫入,在茶碗中沖出一圈一圈的浪花,沖泡5分鐘后,雙手遞給客人,并說"請喝茶"。客人邊飲邊用碗蓋刮茶局面,還得注重不必嘴吹或吸出響聲,否則視為不懂禮貌,無教養。喝茶時不得一次將茶喝干,要留存茶汁,邊喝邊由主人續水。"刮"時,用左手捧托盤,用右手大拇指和二拇指捉住蓋頂,用第四指卡住蓋口,"刮"一下喝一次,茶要露湯色,常喝常有,幽香爽口,接二連三。
回民以茶待客,注重"輕、穩、靜、潔"的喝茶禮節。"輕",指沖、刮、喝要輕,不得作聲。"穩",指沏茶要穩要準,落點準,似"蜻蜒點水",不濺不溢、不漫不流。"靜",指環境幽雅,明窗凈幾,無攪擾,無噪音,凝思品嘗。"潔",指茶碗、茶水清潔衛生,一干二凈。回族的)(茶諺說:"吃油香要掰呢,喝蓋碗子要刮呢!"回族人吃油香要用手掰開,一小塊一小塊地吃,切忌囫圇吞咬,否則為不懂禮貌。而喝茶時要用碗蓋一下一下地"刮"動,使茶葉和佐料加快溶解,使湯汁趕快變溫,喝時不燙嘴。回族茶諺又說:"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變清湯。'便是說,"刮"榜首遍時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甜味,"刮"第二遍時,茶葉與佐料通過泡制,香味則徹底發出,當時滋味最佳。而"刮"第三遍時只剩下茶葉淡淡的湯色,只能起解渴效果。
回族飲的蓋碗茶十分賦有養分。蓋碗茶亦茶亦藥。因其不光放置茶葉,還要放入糖、紅棗、核桃仁、枸杞、元肉等多種養分果品,養分價值較高,故常飲蓋碗茶對健脾生津、強身健體大有裨益。"回回白叟壽數長,早上禮拜喝茶湯"。回族白叟長命的較多,僅寧夏區域的百歲回族白叟就達50人之多。這同他們戒煙酒,嗜喝茶,講衛生有較大聯系。
住在寧夏南部和甘肅東部六盤山一帶的回族,除了與漢族一樣的“蓋碗茶”、“八寶茶”飲俗以外,還有與回族雜居的苗族、彝族、羌族一起有喝罐罐茶的風俗。在當地,每戶農家的堂屋地上,都挖有一只火塘(坑),上置一把水壺,或燒森柴,或點炭火,這是熬罐罐茶必備器皿。清晨起來,主人榜首件事,就是熬罐罐茶。
喝罐罐茶,以喝清茶為主,少量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鹽之類的。
因為罐罐茶的濃度高,喝起來有勁,會感到又苦又澀,好在傾入茶杯中的茶湯每次用量不多,不行能大口大口的喝下去,但對當地少量民族而言,因世代相傳,也早已習以為常了。
喝罐罐茶仍是當地迎賓接客不行短少的禮俗,假使親友進門,他們就會一起圍坐在火塘邊,一邊熬煮罐罐茶,一邊烘烤馬鈴薯、麥餅之類,如此邊喝釅茶、邊嚼香食,野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