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大力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心得體會簡短一
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l8】1號)和遼寧省供銷社《省供銷社關于大力推動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的通知》(遼供發【20l8】20號)精神,更好地發揮供銷社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緊緊圍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不斷拓展經營服務領域,延伸服務鏈條,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結,增強為農服務綜合實力,將供銷社打造成為與農民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行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為推動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應有作用。
——堅持為農服務方向。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必須堅持“為農、務農、姓農”,以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系為核心,帶動人民群眾全面進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提高供銷社為農服務層次和水平作為主攻方向,通過優化結構、提質增效,增強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在推動質量興農中發揮積極作用。
——堅持質量興農發展戰略。引導社有企業牢固樹立以質量和誠信為核心的發展理念,推進社有企業積極參與先進質量管理、食品安全管控,提升農業優質化、綠色化、品牌化發展水平,生產出更多質優、價廉、物美、實用的高附加值農產品,加快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
——堅持縣域經濟優先發展戰略。積極推進“五大區域戰略”,大力發展新業態,積極培育新動能,統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供銷社經營服務規劃與縣域經濟發展格局相融合,促進縣、鄉、村經濟全面發展。
到2020年,全系統商品銷售總額年均實現增長10%以上,匯總利潤年均實現增長7%以上;全系統新增農產品深加工企業2個,實現農產品市場交易額8億元,新建農產品配送中心3個,新發展農產品終端銷售網點20個,新建鄉村電商服務站點31個,力爭實現線上交易額300萬元;全系統新建、改造基層供銷社20個,新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13個,新發展為農服務中心8個,開展土地托管(流轉)服務面積達到4萬畝。
到2035年,供銷社經濟發展躍升到一個新臺階,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層組織體系更加健全,農村現代流通體系更加便捷高效,與農民利益聯結更加緊密的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為實現鄉村振興做出更大貢獻。
到2050年,供銷社全面建成與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相適應的合作經濟組織,成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供銷社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嚴抓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結構調優,產品升級,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增強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能力,促進農民增收。
1.扎實推進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重點推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批發市場、冷鏈物流建設和多種形式產銷對接,逐步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完善農產品加工、流通標準體系,實施農產品加工質量提升行動,支持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冷鏈物流、檢驗檢測、質量追溯等功能,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以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為目標,培育一批新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集配中心、銷售終端,發揮供銷社在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2.不斷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加快縣域供銷社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升級改造,積極開展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公益性交易市場試點,發揮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骨干龍頭作用,更好地推廣應用現代化交易方式,提高農產品交易效率、銷售規模和抵御風險能力。加快建設農產品直供市場或菜店、直銷專區等,大力發展直供直銷,帶動農產品基地發展和品牌建設,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和組織化程度。依托各地特色農產品和產業優勢,強化農產品產地集配中心和田頭市場的倉儲、物流、冷鏈設施建設,暢通農產品銷售,形成布局、功能、規模靈活多樣的產地批發市場和集配中心,從源頭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降低產品損耗。
3.積極培育新型經營業態。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新的商業模式,打造覆蓋全市的農產品電商平臺,積極融入全國供銷社系統“供銷e家”全國一張網,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積極組織引導農民和各類農產品經營主體開展網上銷售,
打造農產品網銷品牌,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加快興建縣域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和鄉村電商服務站,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現代網絡手段開展農產品批發、零售和產銷對接,促進“網貨進村入戶,農貨上網進城”,不斷滿足農民生產生活新需求。
4.大力開展全環節農產品檢驗檢測。從生產、技術、管理三個層面入手,加強質量監督,依托供銷社系統或第三方檢測中心,積極推行產品、服務與管理體系認證,開展農技推廣和農產品檢驗檢測服務。在產地強化農藥殘留等檢驗檢測,流通環節、消費終端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認證和二維碼生產信息溯源,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確保食品安全。
發揮供銷社綜合服務優勢,積極創新和優化服務供給,加快打造綜合性、規模化、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1.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圍繞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等問題,供銷社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廣“農商銀”商業模式,建設為農服務中心,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種、股份合作、以銷定產等多種方式,為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資供應、農機作業、收儲加工等系列化服務,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建設新型莊稼醫院,為農民提供農資供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配方施肥等技術咨詢服務,以及各種形式的科普宣傳和接訪答疑活動,指導農民科學施肥、合理用藥,引導農民科學種田。
2.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積極引導小農戶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有效解決小農生產因規模不足而導致的交易成本過高和生產效率較低等問題,提升市場競爭能力。針對小農戶生產中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平臺作用,積極探索更多適應小農戶生產特點的社會化服務形式,圍繞生產中的農產品銷售、技術、儲運、加工、信貸、保險等需求,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更多個性化、精準化、便利化服務。統籌用好供銷社涉農企業、科研院所、社團組織以及基層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綜合服務社等經營服務資源,建立分級協作、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形成服務小農生產的合力。引導社有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小農戶簽訂生產合同發展訂單農業,積極承接有關政府購買服務,為農民提供相關公益性項目。
3.推進基層社升級改造。強化基層社合作經濟組織屬性,通過勞動合作、資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種途徑,采取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聯合社、建立產業合作關系等多種方式,將基層社建設成為以農民為主體的綜合性合作社。拓展基層社服務功能,突出為農服務特色,以信息化為手段,引導基層社適應農民生產生活新需求創新經營服務,加快推進基層傳統流通網絡現代化改造,優化基層社經營服務網點布局。
供銷社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要充分發揮供銷社的優勢,一方面要指導農資企業由賣農資向賣服務轉變,科學配方施肥,減少水土污染;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美麗鄉村與特色小鎮建設,促進鄉村宜居。
1.加大有機肥推廣利用。有機肥應用,有利于土壤提高自凈能力,有利于減少土壤中有害物質對農產品質量危害,有利于提升農產品質量,促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持續發展。全市供銷社系統要積極參與有機肥替代化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土地治理等項目建設,引導農民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積造施用有機肥。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對有機肥在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利用的示范作用,弓}領有機肥替代化肥,通過有機肥推廣使用,生產優質農副產品,打造一批綠色產品、特色產品、知名品牌,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
2.參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發揮供銷社農資經營服務體系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的重要作用,探索推廣農藥統一配供和農藥廢棄包裝物、農膜統一回收集中處理途徑,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清潔田園,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依托供銷社在鄉村的經營服務網點,探索開展生產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參與土壤污染修復、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積極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3.完善城鄉回收利用網絡功能。主動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積極承擔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職能,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與環衛清運網絡有效對接,完善系統內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在提升和完善城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基礎上,積極將城市完備的網絡體系延伸到鄉村,為農村環境治理提供服務。
供銷社要牢記為農服務宗旨,堅持“為農、務農、姓農”,發揮好供銷社的表率作用,影響與帶動廣大農民自覺遵守鄉規民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鄉風文明。
1.發揮供銷社文化的引領作用。大力弘揚供銷社艱苦奮斗、勤儉辦社、一心為民、開拓創新的“扁擔精神”和“背簍精神”,積極倡導“為農、誠信、合作”的新時期供銷社精神,挖掘供銷社文化特色,提高供銷社文化認同度,營造供銷社文化歸屬感,打造供銷社文化品牌,在供銷社經營服務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2.提升農村的文化生活水平。發揮供銷社深耕農村多年、與農民聯系廣泛的優勢,通過拓展村級綜合服務社服務功能,將服務向上游、下游延伸,逐步開展村民文化、休閑、娛樂以及公益性文化教育服務,提高村民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
3.探索以合作經濟形式推進強村富民新路。圍繞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村社共建,推動農民持續增收。從共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建生產生活服務平臺、共上發展項目、共抓精準脫貧、共育干部隊伍著手,與村級黨組織一道打造為農服務新載體。堅持用市場的辦法,努力在農村形成共建共享共贏機制,通過村集體、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開展生產經營服務,實現村集體、農民“雙增收”和基層社可持續發展。
全系統要堅持合作制原則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推動多種形式的聯合合作,實行民主管理,互助互利,促進產業興旺與有效治理。
1.積極參與農村基層組織治理。發揮供銷社為農服務的組織優勢,通過基層供銷社改造,提升為農服務功能,健全內部治理機制,強化合作經濟屬性,擴大農民民主管理渠道。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推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有機合作,建立黨支部、村委會、供銷社常態化聯合合作機制等,促進農村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2.開展定點幫扶解決基層困難。幫助定點扶貧地區解決困難,制定幫扶規劃,在產業開發扶貧上下功夫,在資金上提供支持、人才上提供支撐、工作上提供指導,推動扶貧舉措落到實處。加大定點扶貧和駐村幫扶力度,統籌整合資源,創新幫扶方式,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積極推動供銷社直屬企業向幫扶地區延伸經營服務網絡,扎實做好定點幫扶工作。
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是供銷社綜合改革的核心所在,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供銷社要適應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趨勢,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合作強農、服務惠農等形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1.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立足縣域農業產業聚集區建設,以項目為支撐,培育壯大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依托各地優勢農產品資源,分類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糧油、畜禽產品、果蔬、水產品、林特產品和現代種業等農產品產業鏈條,引導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向產業園區集聚。
2.統籌推進縣域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圍繞構建商品供應鏈、農業產業鏈、生活服務鏈,創新農資、日用品聯采分銷以及便民服務模式,整合信息化資源,積極推進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技術應用,建立覆蓋為農服務全領域的縣域供銷社綜合信息互聯服務平臺。
3.為農民提供產業提升服務。以技術服務、生產作業服務帶動農民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以加工服務提高產品質量,以市場營銷服務打造名優品牌,實施品牌戰略,突出產業特色和地方特點,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知名度高、影響范圍廣的農產品知名品牌。從產業、市場和資金等方面支持農民依托供銷社創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4.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供銷社自身組織完整、網絡體系健全,產業類別和經營主體眾多等優勢,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認真總結產業融合專項試點經驗,形成全省可復制的產業推廣方案,推動優勢特色產業實現“接二連三”。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強化企業的帶動和支撐作用,結合地方休閑農業發展、特色小鎮建設,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品牌農業、創意農業等新興產業,為城鄉居民提供日用消費品、文體娛樂、家政幼教、就業培訓、健康養老、休閑觀光、鄉村旅游等多樣化服務。
要從戰略和全局出發,充分認識供銷社參與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組織領導與政策促進,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結合全系統“十三五”規劃,加快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加強對計劃實施的領導,制定好年度績效考核目標,分解落實各項具體任務和工作舉措,保持計劃實施的連續性,確保任務目標順利完成。
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又熱愛供銷合作事業的“三農”工作隊伍。通過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舉措,進一步完善選人用人機制,著力培養一批有戰略眼光、有創新意識、有開拓精神的優秀企業家,培養和引進經營管理人才,并有針對性的開展政策和業務培訓,增強事業發展的人才支撐。
要抓住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良好契機,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對供銷社改革發展的政策支持,并用好、用足扶持政策。把中央“新網工程,,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等相關政策,重點向縣域傾斜,推進供銷社農產品流通、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村電子商務建設。
進一步落實市縣聯系點工作機制,深入到鄉村一線,深入到基層供銷社,找準供銷社參與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扎扎實實搞好調查研究。堅持問題導向,加大指導工作力度,切實幫助基層單位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
2018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