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好三年級四年級共多少頁篇一
今天,我和好朋友在大榕樹底下玩,無意之中發現了一只小螞蟻正在覓食。于是,我和好朋友就仔細觀察這只小螞蟻。它長有一對細長的觸角,有六條壯而有力的腿,還長著像一把老虎鉗子一樣的嘴巴。
小螞蟻總愛用觸角互相對對碰,這是為什么呢?我一直感到迷惑不解。這時一場激烈的搏斗映入我們的眼瞼。一條奄奄一息的蚯蚓與這只比它小數倍的小螞蟻打起來了。小螞蟻被扭動的蚯蚓扔了出去,這時候,小螞蟻去尋找另外的同伴,并和其它的小螞蟻一一碰碰觸角,不一會兒,竟然招引來許多的小螞蟻來幫忙。噢!現在我明白了,觸角可以用來傳遞信息。
一只只小螞蟻用它們鉗子一樣的嘴巴去咬蚯蚓,有的咬蚯蚓的頭,有的咬蚯蚓的身體,有的夾住蚯蚓的環帶,雖然它們一次次被扭動的蚯蚓扔了出去,但它們依然不放棄,一直與蚯蚓搏斗。最后蚯蚓抵擋不住螞蟻們的頑強進攻,終于被制服了。一只只螞蟻用它們那力大無比的腿和鉗口,拖著蚯蚓唱著勝利的歌兒向洞穴走去。
通過這件事,我知道了小螞蟻用觸角碰一碰就可以互相勾通傳遞信息。同時也知道了螞蟻這個團體有團結、友誼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作為三年級的小學生,就應該學習螞蟻這種寶貴的精神。
觀察蝸牛
我仔細觀察了草叢里的蝸牛,發現它有一對觸角(蝸牛有兩對觸角,要仔細觀察呀),我用手指一碰,觸角就縮進腦袋里。當它發現沒有危險時,才緩緩的伸開,警惕地向四周望了望,再繼續干它們要干的事。那蝸牛是怎么運動的呢?我仔細觀察,看見蝸牛是用殼底下的一只腳運動。我查閱了資料,知道了這只腳叫作腹足。
蝸牛愛吃白菜、蘿卜等種種蔬菜的葉子,我拿著白菜葉子來喂蝸牛,可是它一下子鉆到殼里去了,怎么辦呢?我用木棒輕輕敲了幾下蝸牛的殼,可它就是不出來。我就把蝸牛放進水里,不一會兒,蝸牛就把頭伸出來了,我把它從水中取出來,咦?蝸牛像昆蟲一樣長著一對觸角呀,那么說,蝸牛也可能是昆蟲嘍。但是,昆蟲都有很多腳啊,一只腳的也算是昆蟲嗎?我問爸爸,爸爸也不知道。于是,我們上網查了查,原來,昆蟲的特征是有觸角,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對足,大多數昆蟲有翅膀。這樣的話,蝸牛就不是昆蟲了。我們又查,原來蝸牛是軟體動物。
自然界里藏著無窮的奧秘,以后我還要多多觀察
觀察小狗
我家有一條小狗,是奶奶昨天從菜市場買回來的。它全身的毛都是灰色的,所以我給它取名叫“灰灰”。灰灰有一個毛茸茸的大腦袋,一雙大耳朵總是柔順地耷拉著,可是一聽到什么響動,馬上就豎了起來,寶石一樣的眼睛,閃閃發光,濕漉漉的小鼻子總是到處嗅個不停,圓乎乎的嘴巴好可愛。
灰灰真可愛,我喜歡灰灰
好三年級四年級共多少頁篇二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結合具體情境,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課件
教師出示課件(書本p2的圖片)
師: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1:有三捆小樹
生2:每捆小樹有20棵
師:你可以提出用加法或乘法解決的什么數學問題嗎?
生1:一共有多少棵小樹?
生2:兩捆小樹有多少棵?
生3:兩捆小樹比一捆多幾棵?
師:大家提出的.問題都非常好,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下小樹有多少棵
板書課題——小樹有多少棵
師:我們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1:用加法
生2:用乘法
師:怎么計算呢?
生1:20+20+20=60
生2:20×3=60
生3:20×2+20=60
板書算法
師:為什么20×3=60呢?
生:可以先不看20后面的“0”,因為2×3=6,乘完后再在6后面加一個“0”,所以就等于60。
師:這是個好辦法,大家覺得三種方法哪種最簡便呢?
生:20×3=60 這個方法最簡單
師引導學生掌握整十數乘一位數的計算以及運用
師:我們再來看看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生答
師:看看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80×4 6×7
80×4 6×70
800×4 6×700
讓學生找相同與不同
試一試第3題,練一練第1題、第2題
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知識,你收獲了什么?
練一練第2、3題,作業本。
好三年級四年級共多少頁篇三
“元、角、分與小數”單元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小數。教材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學習小數及其簡單加減運算的初步知識。安排了“買文具”“貨比三家”“買書”和“寄書”等具體情境,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及其加減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整數部分是零的寫法,有不寫零的,也有寫兩個零的,如:12.27- 11.8=.47 ,這也是受了整數的最高位不能是零的影響。
3.解決問題時估算意識不強。
針對這些問題,一方面,要結合情境讓學生了解小數的意義,還要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另一方面,在具體問題中要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好三年級四年級共多少頁篇四
教科書第1—2頁例
1、例2以及“做一做”。
1、通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會用除法橫式表示。
2、借助用小棒擺圖形的操作,鞏固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通過觀察、比較探索余數和除數的關系,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觀了解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感知除法的意義。
探索并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
(一)課前設計
預習任務:
當我們平均分一些物品時,有剩余且不夠再分時候該怎么辦呢?
(二)課堂設計
1、情境導入
2、新知探究
(1)教學例1,認識余數
①擺一擺,回顧除法意義
把下面這些每2個擺一盤,能擺幾盤?擺一擺。
師:讀一讀,你知道了什么?
師:擺一擺,說一說你擺的過程和結果。
師:能把擺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6÷2=3(盤)
師:能結合擺的結果和算式說一說嗎?
(溝通算式、文字、擺的過程之間的對應關系)
師:現在給你7個草莓,還是同樣的要求,你會擺嗎?動手試一試。
師:誰來說一說你擺的過程和結果?
師:這1個草莓怎么剩下了?還能繼續擺嗎?為什么?
師:這一次擺的過程和結果能用算式表示出來嗎?
7÷2=3(盤)1(個)
師:為什么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師:你能結合擺的草莓來解釋算式中每個數表示的具體含義嗎?
講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個草莓,在算式中稱為“余數”,今天我們研究的就是“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追問:余數表示什么?
師:誰能完整地說一說這個算式的含義?
師:你會讀這個算式嗎?
②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師:比較這兩幅圖和算式,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對比: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結果怎樣?用算式怎么表達?
(2)教學例2:余數要比除數小
用小棒擺正方形。
用8根小棒,你能擺幾個正方形?算式怎么寫?
師:用9根小棒,你能擺幾個這樣的正方形?請你動手擺一擺,并寫出算式。
師:如果用10根、11根、12根小棒來擺呢?請你動手擺一擺,寫一寫。
師:余數和誰有很密切的關系?是什么關系?余數除數
3、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60頁“做一做”第1、2題。學生讀題,根據題意獨立完成。交流反饋:說說算式中每個數表示的意思,重點說出“余數”是哪個數。
(2)完成教材第61頁“做一做”。
用一堆小棒擺。如果有剩余,可能會剩幾根小棒?
師:讀一讀,說一說你知道了什么。
師: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說一說,也可以擺一擺,證明自己的想法。
師:如果用這些小棒擺呢?
【設計意圖】以學生自主練習為主,讓學生圈一圈、分一分,鞏固對有余數除法的認識。
4、課堂總結
小結:這節課我們在擺一擺、圈一圈中認識了有余數的除法,放一些物品平均分時,有時正好分完,有時沒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余數,還知道了余數要比除數小。
(三)課時作業
1、17個,3個3個地圈,圈了()組,剩下()個。
算式:17÷3=□(組)□(個)
看到17÷2=8(組)1(個)這個算式,你知道五角星是怎么圈的嗎?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標
3、17個,你還想每幾個圈一圈,先圈一圈再寫一寫。
算式:x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標
4、開放性題目,主要考查學生有余數除法的意義以及要明白不管怎么分,分得的結果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好三年級四年級共多少頁篇五
小樹有多少棵。(教材第30~31頁)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結合具體情境,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明確算理。
難點: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能夠正確地進行口算。
課件。
【設計意圖:借助談話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師:請看下面的情境圖,說說從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課件出示教材第30頁情境圖)
學生可能會說:
我知道每捆楊樹有20棵,圖中有3捆楊樹。
我知道每車裝有楊樹500棵。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想到什么問題呢?
生:3捆楊樹一共有多少棵?
師:這個問題你會解答嗎?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1:可以用加法計算,每捆有20棵楊樹,3捆就是3個20相加,即20+20+20=60(棵)。
生2:我們也可以根據乘法的意義用乘法計算,3個20的和是多少,就是20×3;根據乘法口訣“二三得六”,知道3個2是6,可以推算出3個20是60。
師:你喜歡用加法計算還是喜歡用乘法計算?為什么?
學生可能會說:喜歡用乘法計算,因為用乘法計算簡便。
師:4捆楊樹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用你喜歡的方法算一算。
學生嘗試自己計算,教師巡視了解情況,指導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對解答正確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
師:園林工人運走了3車樹苗,一共運走了多少棵?
生1:已知每車樹苗是500棵,3車就是3個500相加,500+500+500=1500(棵)。
生2:求3車樹苗有多少棵,就是計算3個5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即500×3,根據5×3=15,可以推算出500×3=1500(棵)。
師:算一算下面的式題,說說你發現了什么。(課件出示教材第30頁最下面式題)
學生嘗試獨立計算,討論發現了什么,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只要學生說得合理,就要給予肯定和鼓勵。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可能會說:我學會了整十、整百數與一位數的口算乘法。
我知道可以用表內乘法來解決很多問題。
小樹有多少棵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情境,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進而引導學生探索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2.這是整個單元內容學習的起點,要格外注意讓學生主動探索計算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重視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歸納。
3.這節課的教學對學生來說并不難,是在以前已經學習的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可以完全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主動探索,以合作的方式總結出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方法。
好三年級四年級共多少頁篇六
過完這個暑假我就要上四年級了,是個小大人了,再也不能只圍著電腦、電視轉了。為了學習有進步,也為了自己更健康地成長,我應該學會自己安排好時間,不能再讓爸爸媽媽這么操心了。我決定,這個暑假我要自已安排暑假生活,過一個充實的假期。
到底怎么樣才算過一個充實的暑假呢?其實剛考完試的那天晚上我就已經認真想過了。今天一早跟媽媽表明了我想自己安排暑假生活的想法后,媽媽也很贊同我的意見,覺得我確實長大了。有了媽媽的肯定我更有信心自已做主了。
我制作了一個計劃表:每天6點起床,晨讀兩篇好文章。早飯后預習下一學期的語、數、英、科四門課。接著到小區走幾圈活動活動。午睡起來后先練字,再去培訓班學習。培訓班下課回來后再做每天的作業。晚飯后是我的自由時間,可以去逛逛玩玩,勞逸結合嘛!睡前再看一會課外書。當然我還會幫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我會有理有條地做好每一件事。
這個暑假我還想讓爸爸媽媽帶我去北京。我想去看看天安門,去看一看我們偉大祖國的萬里長城、奧運會館鳥巢,還有故宮。所以現在開始我每天要多學習一點地理和歷史知識,還要每天多練一下走路,要不然到時候走不動的話就成了爸媽的“累贅”了。我還打算領著妹妹爬長城呢!
除了旅行,我還喜歡英語。暑假里我還想再看幾部英文原版電影,既能娛樂又是學習,一舉兩得!爸爸也同意了我看法,我好開心啊!
這就是我的暑假計劃,請大家監督我哦!
好三年級四年級共多少頁篇七
一、讀書要有選擇。圖書館的書架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課外書,讓我們眼花繚亂。有成語故事、童話故事、歷史故事……特別是名著。書是我們的朋友,是我們的精神食糧!
二、讀書要有計劃。每天至少要看一個小時的課外書,這樣就可以培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當然,讀書時要坐端正,這樣才能保護好我們心靈的窗戶——眼睛。
三、讀書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我們要用心去讀,用心去悟。吸取書中豐富的營養。唐代的大詩人杜甫說的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精彩語段,妙詞佳句,反復誦讀,熟記在心。每天和爸爸媽媽分享讀書的快樂,交流一下讀后感吧!
四、就是看書時做好讀書筆記,歸類摘抄好詞好句,名人名言。在書上做批錄,同時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另外,還得多看些工具書,比如,成語詞典、新華字典、俗語大全、諺語、格言警句等。
其實書可以把我們帶進知識王國,讓我們樂此不疲。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好三年級四年級共多少頁篇八
《小樹有多少棵》是三年級數學上冊的第一課,是關于“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乘法”。
教學中,我采用了 歸納法,練習法,主要是考慮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本班學生學習能力相差較大,優者優,劣者劣,是很明顯的差別。像3×20這種題目的得數,他們不用考慮,就可以直接說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學生會不清楚,這是本班學生的學情。
課上,從導入開始, 從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入,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高,(從購整捆的鉛筆導入),為本節新課“小樹有多少棵”作了鋪墊。當從主題圖中獲取數學信息并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們 學習的興趣高。在授新課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分組交流等活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育心理學對“遷移” 做了如下定義:“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體現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曉茵等相對接受能力較不好的學生也能根據復習的內容順勢遷移到本課學習中。這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每捆20棵樹,3捆就要把3個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樹合起來的總數……”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
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談論自己的想法。盡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給予肯定。當提出4捆小樹、5捆小樹時,孩子們也就明白該怎么樣做更好了。
要求學習的目標是學生形成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和方法,這是遷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須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練習中,有出現“3×2 30×2 300×2”這類題目,再讓學生計算完觀察,然后發現問題。大部分學生只會說“積每一次多一個0”這樣的話,對于乘數和積之間的關系表達不那么順暢,但是在交流中發現孩子還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當乘數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時,積也跟著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在今后的學習中, 我會更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好三年級四年級共多少頁篇九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方法。
對于這節課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出示教學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2.請你認真觀察圖后和同桌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一共有幾捆小樹?每捆有幾棵?)
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設計這樣的環節,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已經到了三年級了,已能從圖中收集信息,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這也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策略。
(二)解決問題,探索口算方法
1.獨立解答。 學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嘗試計算。
2.小組交流。 讓學生結合小樹一共有多少棵這個情境,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義,再說說計算方法。這樣設計的意圖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探索多種算法以及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
3.全班交流。這樣設計是為了全班交流體現學生算法的多樣化,使學生更加方便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達到算法優化目的。
4.解決問題。 4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請同學們先試著解決,然后小組內交流,全班匯報。通過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拓展練習
1、口算。
2、數學游戲。
創設游戲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培養學生的思維獨立性和靈活性。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重視算法多樣化是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在教學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探索多種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不是強求統一的語言進行操練,使學生在一種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
其次本節課我還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但在這一節課上,我在設計練習的時候只注重了計算方法的訓練,而忽略了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我準備下節課在這方面適當加強,以提高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