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好三年級四年級共多少頁篇一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人教版)p50—51,例1,例2。
1、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余數”,理解有余數的除法意義。
2、掌握用豎式表達表內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的方法,結合具體操作,理解豎式中每一步的含義。重點:建立有余數的除法的概念,能用口算解決簡單的有余數除法。
3、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
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及除法豎式的意義。
筆算方法及筆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二、探究新知。
1、沒有余數的除法的豎式的寫法和意義
1)、校園一角放著些盆花,國慶節的時候,同學們用盆花布置聯歡會的會場。課件出示情境圖。
先搬15盆花,布置會場。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誰會列算式?15÷5=3(組)
“15÷5=3(組)”表示什么意義?
2、豎式的寫法和意義
這是除法的橫式,那豎式你會列嗎?我們一起來看老師板書,邊寫邊結合情境讓學生說一說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看清了嗎?“被除數寫在哪個位置?除數呢?商寫在哪里?對著哪一位,為什么?第二個15表示什么?這就是除法的豎式,它和橫式是不同的,橫式只表示出了分成3組而豎式還可以表示出3組擺了15盆,看看有沒有剩余。學會了嗎?自己在在練習本上寫一遍試試看。
同桌互相說一說每一步是怎么寫的,讓同桌聽聽你寫得對不對。
3、有余數的除法的豎式的寫法和意義
1)、情境:擺完以后他們發現不夠,于是將校園一角的花全部搬到了會場,一共是23盆(出示情境圖),如果還想每組擺5盆,最多可以擺幾組?還剩幾盆?如何列式呢?誰來說說,23÷5為什么用除法?拿出老師發給你的圖片,動手圈一圈,分一分。
4、橫式和豎式的寫法及意義
(展示分的結果),這3盆還能不能再分?為什么?這里剩下的3盆,能給他起個名字嗎?這道題的得數怎樣寫呢?寫除法得數時,要先寫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6個小圓點,寫上余數3。(板書:23÷5=4??3)
讀作:23除以5等于4余3,和老師讀一遍。這里商4表示什么?(4組)(板書單位名稱“組”。)這里余數3表示什么?(3盆)(板書單位名稱“盆”。)豎式會列嗎?自己在練習本上試試。指名學生演板展示豎式的寫法。
三、鞏固新知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數學問題。(大屏幕出示)
1、書53頁第1題。口頭回答。
2、書53頁第2題。讓學生聽清題目要求,選一種裝法,列算式。集體訂正時說一說豎式的意義。
3、老師還想考考你除法的豎式會列了嗎?(書51頁做一做)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有余數的除法怎樣才能算的又對又快,下節課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
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豎式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1頁例2。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學生布置聯歡會會場的畫面)
二、嘗試解決問題
教師:算式怎樣列?為什么這樣列?(板書:23÷4=)
教師:怎樣進行計算呢?請同學們用23張圓片表示23盆花,按照布置會場的要求分一分。(小組合作的形式)
(展示學生分圓片的結果)
教師:這3盆還能不能再分?為什么?
學生:題目要求每組擺5盆,現在只剩下3盆,給每組再分一盆,不夠了,所以不能再分。
教師:23盆花,每組擺5盆,擺了4組,還剩3盆,這里剩下的3盆,就是余數。教師:這道題的得數怎樣寫呢?(讓學生先說一說)
教師:寫除法得數時,要先寫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6個小圓點,寫上余數3。(板書:23÷5=4)
教師:這里商4表示什么?(4組)(板書單位名稱“組”)
這里余數3表示什么?(3盆)(板書單位名稱“盆”)教師:這道題的豎式會寫嗎?請同學們自己在草稿本上試著寫一寫。(指名學生演板展示豎式的寫法)
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重點討論豎式中各步表示的意思,介紹豎式中的余數。
好三年級四年級共多少頁篇二
數學大綱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小樹有多少棵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教學目標: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出示課件(書本p2的圖片)
師: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1:有三捆小樹
生2:每捆小樹有20棵
師:你可以提出用加法或乘法解決的什么數學問題嗎?
生1:一共有多少棵小樹?
生2:兩捆小樹有多少棵?
生3:兩捆小樹比一捆多幾棵?
師:大家提出的問題都非常好,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下小樹有多少棵
板書課題——小樹有多少棵
二、探索新知,討論算法
師:我們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1:用加法
生2:用乘法
師:怎么計算呢?
生1:20+20+20=60
生2:20×3=60
生3:20×2+20=60
板書算法
師:為什么20×3=60呢?
生:可以先不看20后面的“0”,因為2×3=6,乘完后再在6后面加一個“0”,所以就等于60。
師:這是個好辦法,大家覺得三種方法哪種最簡便呢?
生:20×3=60 這個方法最簡單
師引導學生掌握整十數乘一位數的計算以及運用
三、基礎練習,應用新知
師:我們再來看看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生答
師:看看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80×4 6×7
80×4 6×70
800×4 6×700
讓學生找相同與不同
四、拓展練習,應用新知
試一試第3題,練一練第1題、第2題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知識,你收獲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
練一練第2、3題,作業本。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算法多樣化。
2.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材分析:
這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
與過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體現了數學化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的課程標準理念;更加關注了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個性差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計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力求使學生自己主動建構知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教學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植樹造林對人類的好處嗎?每年我們學校都要植樹,那么今天我們來看一看,植樹的活動中有哪些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所熟悉的植樹這一生活情境,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設計意圖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設計這樣的環節,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已經到了三年級了,已能從圖中收集信息,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這也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策略。)
二、解決問題,探索口算方法
1.獨立解答。
學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嘗試計算。
2.小組交流。
讓學生結合“小樹一共有多少棵”這個情境,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義,再說說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探索多種算法以及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
3.全班交流。
(1)20×3就是3個20相加:20+20+20=60;
(2)因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這樣20×3可以變成10×6。
對于學生的計算方法,只要正確,教師就應該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
(設計意圖全班交流體現了學生算法的多樣化,使學生更加方便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達到算法優化目的。)
4.解決問題。
4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請同學們先試著解決,然后小組內交流,全班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拓展練習
1.口算。
3×25×46×7
30×250×46×70
300×2500×46×700
學生獨立計算,反饋計算結果。
師:上面這組算式,橫行、豎列分別有哪些規律?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的發現。
(只要學生說得合理,教師就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發現數學規律的能力。)
2.引導學生說說怎樣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
3.數學游戲。
教師事先準備好卡片,以同桌為單位開展游戲活動。
游戲規則:一位學生取一位數,另一位學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數,然后兩個學生都計算這兩個數相乘的結果,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
能正確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
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創設情景法,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思維的動機。教師精講,學生多練,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原則。
教學相長,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動手操作,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遵循了學生的認知思維規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進行探索性的學習,讓他們在具體情景中進行獨立思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這一環節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出發展開教學,不但拉近了數學和學生的距離,而且可以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向新知識轉化,使學生易于接受新知,并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我設置了3個活動
活動一
要求學生根據問題“有3捆小樹,每捆20棵,一共有小樹多少棵?”列出算式并嘗試計算。
學生可能列出算式20 x 3 或則20 + 20 + 20,并計算得出答案是60棵。 接著小組之間進行討論算式“20 x 3”,讓學生結合問題情景,在小組內說一說這個算式的含義,再說說計算的方法。
2、可以把20看成2個10,這樣20 x 3可以變成6個10,就是60。
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個“0”,所以就等于60。
比較算法:以上算法你認為哪種更簡單?
由于學習過乘法的意義,所以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經驗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選擇第三種方法。而第三種方法是本節課希望學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應抓住機會及時總結、強化:在整十數的乘法算式中,在乘的時候先不看乘數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積的末尾添上同樣多的“0”。
師生共同將題目補充完整,教師板書為學生做好示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解決問題后,繼續追加問題:4捆小樹有多少棵?5捆呢?
運用剛剛優化口算的方法,讓學生獨立完成題目進一步強化口算的方法。
活動二
在學生掌握整十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后,獨立完成課本第2頁的“試一試”第2題。
學生通過獨立計算,得出算式的結果,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幾組題目,找一找豎列算式的規律,用自己的話說說發現了什么?學生能夠發現,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的末尾依次多一個“0”,積的末尾也多一個“0”。學生已經把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方法遷移到整百數乘一位數,此時進行方法的強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計算的方法,既訓練學生的思維,又發展學生的語言。
活動三
學生在總結了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后,完成“試一試”第三題。
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情景來解釋算式的含義,學生在理
解了算理的同時,加強了口算的方法。
這一環節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對比發現的學習方式,使新學到的知識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三、鞏固練習,深化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將分3個層次進行練習。
1、基礎練習
完成課本第3頁練一練的第2題。
在這一練習中,要求學生利用口算方法進行計算,鞏固核心知識。
2、提高練習
完成“練一練”的第1題和第3題。
讓學生獨立看圖,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列式計算。
通過這一練習,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去。
3、發散練習
同桌之間合作完成第三頁的數學游戲。
選擇圖中3張卡片,并拼成一個正確整十數的乘法算式。
學生在游戲的同時鞏固口算方法,并能發散學生的思維。
這一環節的三個層次的練習,是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體現數學學習服務于生活的理念,既概括學生的思維,有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總結評價,全課小結
以上教學流程設計,以學生的學習心里和知識起點為基礎,通過引導學生嘗試、積極的探討和合理的歸納,使學生學到新知識的同時,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的教學會更加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在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方面都將得到有效的發展。
小數有多少棵
有3捆小樹,每捆20棵,一共有小樹多少棵?
20 x 3=60(棵)
2、可以把20看成2個10,這樣20 x 3可以變成6個10,就是60。
3、2×3=6,20×3=60
答:一共有小樹60棵。
教案
好三年級四年級共多少頁篇三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能正確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
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創設情景法,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思維的動機。教師精講,學生多練,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原則。
教學相長,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動手操作,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遵循了學生的認知思維規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進行探索性的學習,讓他們在具體情景中進行獨立思考。
這一環節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出發展開教學,不但拉近了數學和學生的距離,而且可以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向新知識轉化,使學生易于接受新知,并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這一環節我設置了3個活動
要求學生根據問題“有3捆小樹,每捆20棵,一共有小樹多少棵?”列出算式并嘗試計算。
學生可能列出算式20 x 3 或則20 + 20 + 20,并計算得出答案是60棵。 接著小組之間進行討論算式“20 x 3”,讓學生結合問題情景,在小組內說一說這個算式的含義,再說說計算的方法。
2、可以把20看成2個10,這樣20 x 3可以變成6個10,就是60。
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個“0”,所以就等于60。
比較算法:以上算法你認為哪種更簡單?
由于學習過乘法的意義,所以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經驗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選擇第三種方法。而第三種方法是本節課希望學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應抓住機會及時總結、強化:在整十數的乘法算式中,在乘的時候先不看乘數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積的末尾添上同樣多的“0”。
師生共同將題目補充完整,教師板書為學生做好示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解決問題后,繼續追加問題:4捆小樹有多少棵?5捆呢?
運用剛剛優化口算的方法,讓學生獨立完成題目進一步強化口算的方法。
在學生掌握整十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后,獨立完成課本第2頁的“試一試”第2題。
學生通過獨立計算,得出算式的結果,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幾組題目,找一找豎列算式的規律,用自己的話說說發現了什么?學生能夠發現,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的末尾依次多一個“0”,積的末尾也多一個“0”。學生已經把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方法遷移到整百數乘一位數,此時進行方法的強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計算的方法,既訓練學生的思維,又發展學生的語言。
學生在總結了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后,完成“試一試”第三題。
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情景來解釋算式的含義,學生在理
解了算理的同時,加強了口算的方法。
這一環節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對比發現的學習方式,使新學到的知識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在這一環節我將分3個層次進行練習。
1、基礎練習
完成課本第3頁練一練的第2題。
在這一練習中,要求學生利用口算方法進行計算,鞏固核心知識。
2、提高練習
完成“練一練”的第1題和第3題。
讓學生獨立看圖,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列式計算。
通過這一練習,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去。
3、發散練習
同桌之間合作完成第三頁的數學游戲。
選擇圖中3張卡片,并拼成一個正確整十數的乘法算式。
學生在游戲的同時鞏固口算方法,并能發散學生的思維。
這一環節的三個層次的練習,是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體現數學學習服務于生活的理念,既概括學生的思維,有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以上教學流程設計,以學生的學習心里和知識起點為基礎,通過引導學生嘗試、積極的探討和合理的歸納,使學生學到新知識的同時,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的教學會更加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在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方面都將得到有效的發展。
小數有多少棵
有3捆小樹,每捆20棵,一共有小樹多少棵?
20 x 3=60(棵)
2、可以把20看成2個10,這樣20 x 3可以變成6個10,就是60。
3、2×3=6,20×3=60
答:一共有小樹60棵。
好三年級四年級共多少頁篇四
人教版培智教材數學第八冊第51—52頁例
1、試一試及練一練習題。
1、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鞏固理解除法的意義。 2、掌握有余數除法的書寫,并能正確計算。 3、懂得"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有余數除法的概念。
有余數除法的書寫。
卡片、幻燈片、蘋果圖片,小塑料盤子等。學具準備:7個學具紐扣,10個塑料魚學具。
一、復習
1、幻燈片出示,口答:()里最大能填幾:
3×()〈7
5×()〈8
2 ×()〈9()
2、豎式計算(指名板演和齊練)
3 ×2=
6 ÷3=
8 ÷8=
二、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拿出6個學具紐扣。
(1)把6顆學具紐扣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幾個?
(2)把6顆學具紐扣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幾個?怎樣列算式?×3〈8(3)在6顆學具紐扣的基礎上再增加一顆是7顆紐扣,把7顆紐扣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怎樣列算式呢?(板書:7÷3)
2、導入:這樣的問題究竟應該怎樣解決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內容,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三、學習新課
1、教學例l第一層次:
(1)教師出示6個蘋果圖片,把6個蘋果平均放到3個盤子里,應該怎樣分?(學生口述,教師在投影儀上演示)
(2)怎樣列式計算?(板書:6÷3=2)
(3)除法豎式怎樣表示呢?邊提問邊板書:有6個蘋果,平均放到3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2個)所以商2,分掉了幾個?(6個),所以在被除數6的下面寫6。分完了沒有?(剛好分完)所以在橫線下面寫0。
第二層次:
(1)出示7個蘋果,把7個蘋果平均放到3個盤子,請你實際分一分。
(2)你是怎樣分的?(學生口述,教師演示)
(4)誰能說一說怎樣列豎式計算?被除數是幾?除數是幾?剛才分的結果是每盤幾個?所以商幾?寫在什么地方?實際上分掉了幾個?被除數7下面寫幾?7個蘋果分掉6個還剩幾個?強調說明:7個蘋果分掉6個,還剩1個,在橫線下面寫"1",剩下的"1"我們叫它""余數"(板書:余數。跟讀兩遍)
(5)橫式結果的寫法7÷3=2……1強調:為了分清商和余數,在商的后面先寫6個小圓點,再寫余數,讀作"商2余1"。讓學生再齊讀一遍。
(6)指導讀算式,并說一說各部分表示什么?
2、嘗試題:①拿出學具魚,把8個塑料魚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幾個?同學們分一分。 ②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完成板書:8÷3=2………2(與8÷3=2上下對齊)并齊讀算式。
四、鞏固練習
1、打開書:完成第51頁"試一試",鞏固有余數除法的概念和豎式的寫法。
2、分組板演與齊練。(算完后,指名說一說是怎樣試商的)。
9÷2
8÷5
31÷6
五、全課總結
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計算有余數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好三年級四年級共多少頁篇五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比較水多少》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教材地位及作用
由于學生三年級剛接觸科學課,剛接觸實驗設計,所以本課試圖利用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學生設計實驗,便于學生打好科學課實驗設計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水多水少的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比較方法的多種多樣。
2、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會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單位測量單位測量液體。
3、教學重難點:
使用多種方法比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學會正確使用量筒測量比較水的多少。
三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烈,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但是生活經驗不足,邏輯思維并不清晰,對設計實驗還不是很清楚。
討論法、實驗法
一、導入
預測:
1、三瓶水一樣多(3號雖大,但水矮,2號和1號水瓶雖小,但是水高)
師:都和他的想法一樣嗎?
2、1號瓶水多。(因為高)
師:有支持他的嗎?
3、2號瓶水多(因為雖沒有3號瓶大,但它高,雖然比1號瓶矮點,但它比1號瓶寬)
師:你的理由非常充分,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4、3號瓶水多(因為大)
(以上若只猜出哪瓶水多而不能說出理由,師:看樣子你只是單純的猜,那么誰能有根據地猜呢?)
師:大家的意見不統一,那么如何比較水的多少呢?我們這節課就來一起研究一下。(出示課題板書:比較水的多少)(課件1)
二、教學過程
1、比較水誰多誰少
預測:1、找三個相同的瓶子(杯子),看哪瓶(杯)水高。
生1:慢點倒,防止倒潵了,對實驗有影響。
師:大家同意嗎?
生2:不要把水倒到杯子壁,因為杯子壁上有水也會對實驗產生影響。
師:你們小組接受他的建議嗎?
生3:如果相差的非常小,我們用眼睛無法判斷,我們還需要用到格尺。
師:這是一個好辦法,那么在使用格尺的時候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選擇的格尺要比水長
師:注意到使用范圍了,真棒!
生2:尺子是直的,瓶子下面是彎的,我覺得不能測量的很準確。
師:他提出了一個非常棒的問題,那么我們有什么辦法解決嗎?(可不可以利用別的東西來幫忙呢?)
生1:可以粘紙條。
生2:可以劃線。
生3:把水倒進平底的的杯子里
師:不錯的辦法。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你們小組剛才沒舉手,你們選擇的方法和他們不一樣嗎?)
2、比較水的重量
師:怎么比較?
生1:用手掂掂,感覺誰重,哪個瓶子中的水就多。
師:你們覺得可以嗎?
生1:不行!因為瓶子不一樣。
師:那該怎么辦?
生1:都倒入一個相同的瓶子里。
師:這樣就可以了嗎?
生1:也不一定!應為我們人的感覺不一定那么準確,如果就相差那么一點,我們可能感覺不到,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稱重量的儀器。
生:不能。
師:所以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選擇最簡單,你最有把握的實驗方案。
師:大家想不想親手試試呢?請每一小組按照你們設計好的實驗方案,組長到老師這去材料。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2號瓶的水最多,1號瓶的水第二,3號瓶中的水最少。
2、介紹量筒
生1、有刻度
生2:密密麻麻的很多。
生3:有數字
師:你發現最大的數、最小的數各是多少?
生回答
師:這就是這個量筒所能測量的范圍。
生3:有ml的標記
課件3)
在使用量筒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點什么?(課件2)
生1:平放在桌面上。
師:為什么?
生1:因為是玻璃的怕弄壞了
師:除了要注意安全還有什么原因我們必須要平放在桌面上?
生:視線與水平面的凹液面水平
師:那么我們應該具體怎么做呢?(教師做仰視、俯視、平視三種讀數的方法)你同意第幾種?大家在讀數的過程中一定要平視水面的凹液面,這樣我們讀出的數才準確。(出示課件4)
師:現在請每組的組長到前面來去一個量筒,請大家利用量筒分別測量3個瓶子里的水的體積,并把測量結果記錄在科學書的第74頁的表格中。
建議大家可以把測量后的水倒在實驗桌上的水槽中,在測量的過程一定注意安全,量筒和水槽都要輕拿輕放。
師:哪一小組能說一說每瓶水分別都是多少毫升?
預設:如果每個小組的數據不同,追問大家的測量結果為什么不同呢?
可能是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灑水、瓶子壁上留有水等等。
三、應用拓展
師:你們知道5ml的水是多少嗎?能用你手中的量筒來測量嗎?
生:不能。(強調量筒的使用范圍)
師:在這節課中我們不但我們學會用不同的方法比較3個瓶子里的水,而且認識了量筒,學會使用量筒,利用它我們比較出了3個瓶子里的水到底多出多少毫升,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會繼續用到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