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端午包粽子字篇一
宋代詩人陸游用這句“粽包分兩鬢,艾束著危冠”形象地描寫出了粽子的形狀與當地的文化習俗。
當天早晨,霧蒙蒙的,又下起了雨,天上的雨像綠豆般灑了下來。我走在大街上,發現雨沒阻撓人們出行,人們采購著各種東西,似乎是為晚上的晚餐所準備的。
中午的時候,雨停了。太陽出來跟人們打招呼,人們會呆在家里包粽子。
有甜甜的紅豆粽;有又軟糯的的原味粽;還有那松軟可口的綠豆粽。
包粽子是件特別麻煩的事,必須要一道道地來。
首先,要給那白白胖胖的小子,做好衣服,再給它套上衣服,最后系好腰帶,保證不掉下來。最后放進蒸鍋,讓它泡一泡澡,最后,加上一碗糖,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我手里捧著那個白白胖胖的小子,解下腰帶,那軟糯糯的部分露了出了來。
沾上糖,咬上一口,真是回味無窮啊!
端午節真熱鬧啊!
端午包粽子字篇二
身穿綠色大炮,里面紅彤彤,外邊白花花。你們猜到他是誰了嗎?給個提示是古代紀念屈原、吳子胥和曹娥的喲!
馬上要到端午節了,我們班舉行了一個包粽子比賽。我們一聽到這件事便鴉雀無聲,好像聽到了什么壞事,畢竟我們都不會。一兩秒過去了,我們從鴉雀無聲變得吵吵鬧鬧的,大家都開心的手舞足蹈。
3、2、1,開始!隨著這聲開始,我們所有同學都開始包粽子。有的滿頭大汗,生怕把糯米灑出來。有的不慌不忙地包著,這拉一下那卷一下便就做好了。還有的連粽葉都沒有拿起來呢!
不一會兒,我的目光集中在旁邊人的手上。
只見他一手拿著粽葉,另一只手把粽葉卷成三角形,捏著。拿著筷子往粽葉里放糯米,嘴里還哼著小曲。糯米裝了一半就放入一個紅棗,突然他的小曲不哼了,表情嚴肅過了。一會兒他又興高采烈地好像要一蹦三尺高。
聽我這么一講是不是就知道謎底了呀。而這個節日,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個不平凡的節日,是一個最有特殊意義的節日,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端午包粽子字篇三
“包粽子嘍!包粽子嘍!”好開心呀,今天是端午節,是我日日盼望的日子,在這一天里,我可以包很多好吃的粽子,做很多可愛的香包。這不,媽媽正準備著包粽子的材料呢!
因為我從來沒有親自包過粽子,所以非常地激動。媽媽把材料端到桌子上。我一看:有粽葉、江米、蜜棗、綠豆和花生。我看著這可愛的糧食寶寶,馬上就被包起來蒸熟進入我們的肚子里,我心里實在有些不忍。
包粽子開始嘍!媽媽問我:“童童,你第一次包粽子用不用我教你呀?”我想了想:我很不喜歡那粽子的樣子,要不我就來個創新,自己想包成什么樣,就包成什么樣吧!于是我對媽媽說:“不用了,我自己包。”說完我便拿起粽葉開始忙活起來。
我想了一個不錯的包法,就是包成一個毛筆型的粽子。我先把粽葉橫著放在桌上,然后均勻地灑上江米,旁邊再放上一個可愛的蜜棗寶寶。然后我拿起粽葉的一邊向另一邊卷,再把兩頭的口封上。最后我拿起線繩,準備把它纏起來,可是那淘氣的江米就是不聽話,總是鉆出來,我想可能是它們不想“洗桑拿”的緣故吧!最后,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拴”好。我的第一個粽子可算包好了!我驕傲地看了看媽媽,哇!這么快,從開始到現在,她都已經包了四個了!于是我加足馬力,拼命地包。過了兩個小時,我們終于把粽葉和江米給包完了。最后,我們把它們放進鍋里讓它們“洗個桑拿”。
兩小時后……
兩小時后,一股芬芳撲鼻的粽子香味,飄進了我的鼻子。我急切地打開鍋蓋,找出我包的毛筆粽子,剝開一嘗,啊!好美妙啊!而且那種味道與其它粽子都不一樣,因為,那里包含了我的用心、我的勞動、我的智慧。
這個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使我感受到了無盡的喜悅!
端午包粽子字篇四
端午節快到了,那么小作者眼中的端午節又是怎么樣的呢?哦,原來令作者印象最深的是包粽子。下面一起來看看小作者學包粽子的過程。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劃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后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后,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里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于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端午包粽子字篇五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有各種各樣的習俗,如包粽子、編彩繩、采艾葉等等,而我最喜歡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包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在遭遇排擠、誹謗流放后,得知自己的國家——楚國被秦軍攻破后,悲憤殉國投進汨羅江,人們為了不讓他的軀體不被魚蝦損害,包粽子扔進汨羅江,所以才有了端午節包粽子這一習俗。
包粽子的材料有糯米、大棗、豆子和葦葉。這些原料需要提前一天在水中浸泡,第二天泡好就可以包粽子了。首先拿出三片葦葉卷成錐形,再把泡好的糯米,大棗,豆子放進去,然后再對折,用一個小繩子緊緊纏上,一個粽子就做好了。
把粽子包好后,可以煮,可以蒸。一個鐘頭之后新鮮的粽子就出來了。吃粽子時把葦葉撥下來,再撒上一點糖,咬上一口又甜又糯,家里面的小孩都吃的特別香。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豐富了,包粽子的材料也多種多樣了,有肉粽子、有蛋黃粽子,還有紫米粽子。不論什么材料的粽子,我都愛吃。
端午節包粽子,不僅讓我們品嘗了粽子的美味,也獲得了端午節的相關歷史知識。
端午包粽子字篇六
說起端午節,我的話匣子就關不住了。因為去年的端午節,我就親自嘗試了一回包粽子的喜悅。別急,你聽我慢慢說吧!
聽完爸爸的說教,我就忙乎開了。不就包粽子嗎?這還能難倒我,爸爸也不想想,他女兒可是一頂一的聰明。開始包粽子了,我既興奮又緊張。聽別人說,粽子包的好壞可以檢測出一個人的細心程度。哎,真不知道我會有什么杰作。雖然表面上我信心滿滿,可心里還是在打鼓,畢竟我從來沒有包過呀!
粽子包好后,接著就是放進蒸爐里蒸了。我趕緊把我包的粽子和外婆、爸爸媽媽的粽子混在一起,沒過多長時間,粽子就可以食用了。我們每個人手拿一個粽子,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我慢慢地解開粽葉,一小口一小口地吃進去,發現里面全是剁碎的豬肉,害得我白高興一場。我仔細地盯著大家,外公吃到的是豬肉粽,外婆吃到的是豬肉粽,爸爸吃到的也是豬肉粽,只有媽媽吃到了硬幣。這可把外公、外婆,爸爸都給震得大吃一驚。我告訴了他們真相,是我把硬幣放進粽子里去的。
他們聽完我放硬幣的原因,都樂得哈哈大笑。這次勞動體驗,讓我感受到了快樂,讓我吃上了滿口噴香的粽子,真值。